劳动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意义与功能探析

2021-11-30 15:21周凤生
关键词:劳动大学生教育

辛 婷 周凤生

(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绵阳 6210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劳动教育工作,提出各级学校要站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开展学校劳动教育,并在广大学生当中弘扬劳动光荣传统,引导学生尊崇劳动和参与劳动,塑造积极的精神品质、树立科学向上的劳动观和扎实可靠的劳动知识技能。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劳动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要求,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对劳动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肯定,也为新时代高校积极挖掘劳动教育内蕴教育功能与元素、创建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育人体系提供了科学指南,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劳动教育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中的重要意义

新时代承载新使命,新使命呼唤新精神。当前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的发展也正处在难得的历史机遇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和更有能力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没有捷径可取的,唯有以亿万中华儿女的辛勤劳动才能实现。因此,只有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积极开展劳动教育,才能培育他们艰苦奋斗与拼搏创新的劳动精神,才能引导他们将个人小我与时代使命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实现人生社会价值中彰显个人青春理想追求。

(一)有利于强化新时代大学生对实现民族复兴的使命追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依靠知识,必须依靠劳动,必须依靠青年”。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时代进步的引领者,必须具有强烈的担当精神和意识,才能肩负起时代使命。而高校开展的劳动教育是培育学生劳动精神,养成正确的劳动价值理念;是塑造学生敢于担当、乐于担当和自觉担当的优秀品质;是培育大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凭借劳动而实现站起来富起来与强起来的自豪感,笃信劳动承载中国梦、劳动创造幸福和价值的人生梦想,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底气和信心,为肩负起国家和民族复兴使命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乐于担当,是建立在大学生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高度结合起来的基础之上,是归属感的体现。在劳动教育中,应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梦想,也是每一个现实的个体的热切期盼。只有实现“中国梦”,个人的梦想才有实现的前提,也只有个人追求能助力“中国梦”的实现,个人的梦想才能有实现的可能,二者是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的关系。青年大学生只有正确认识二者辩证统一的关系,才会不断增强担当意识,才会乐于担当。自觉担当,这是从劳动认知、劳动实践到劳动精神的质的跨越,是建立于大学生自觉认识自身承担的历史使命的基础上的。开展劳动教育是让大学生认识到自身肩负的使命,把艰苦环境当作磨砺自己的机遇,从而实现由被动到主动,由认知到实践,最终树立起劳动精神和自觉担当意识。

(二)有利于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优良的劳动传统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阶段,劳动始终与人类社会发展密不可分。从农耕社会、工业社会到当今的信息社会,劳动一直以来都在发挥着特有的作用。现在,我们已经迈进了以人工智能、虚拟技术和大数据等新兴科技为主要标志的信息化时代,科研院所与人才市场等目光和关注焦点也逐渐倾向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相关人才的培养,对传统劳动和职业产生较大冲击。尤其是我国传统封建思想意识还没有清除,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上轻视体力劳动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存在看不起体力劳动者,抵触基层劳动职业等不良现象。不少大学生不愿回农村,不愿去艰苦地方。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关键阶段,高校开展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广大学生深刻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优良的劳动传统,也为大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劳动的独特魅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等提供现实途径,从而引导大学生勇于走到基层,锤炼本领,奉献力量。

(三)有利于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路径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关国家的发展与民族的未来。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必须旗帜鲜明地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必须一以贯之地坚守好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的政治立场。因此,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高校必须要积极以务实的育人举措全面落实党的育人方针,在“德、智、体、美、劳”教育的五个维度中,积极探索以“劳动教育”为牵引的育人体系,发挥“劳动教育”贯穿“五育”的功能,切实补齐大学原有教育体系中存在的“少体、弱美、缺劳”的短板,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素养,为高校立体式完成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路径支撑

(四)有利于高校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新时代高校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行动方案,具有具体指导的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作为“五育”中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并没有在高校真正开展,基本上消解于其他“四育”之中。突出表现在,劳动教育的价值还没有得到重视,劳动教育的内容界定模糊、开展劳动教育的具体路径狭窄缺乏相关课程建设等。因此,在新的历史要求与现实要求下,高校通过开展劳动教育,完善相关建章立制,有利于高校补齐人才培养短板,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此外,开展劳动教育也有利于满足广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不仅是个体实现自我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最根本的途径。个体只有实现自由的劳动,才能摆脱外在力量的束缚,才能实现自我的自由全面的发展。高校通过开展劳动教育,可以为大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渠道,让他们能够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增长才干和锤炼意志,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二、劳动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功能和价值

劳动是大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最佳方式。因此,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有自身的独立性,同时也是开展“德、智、体、美”等四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在劳动教育中,培育品德、增长才干、强健体魄和感悟美心。劳动的独特性就在于在有形的实践中实现了无形的教育和示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一)提高政治素养

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给大学生自我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以往那种“唯分数论”“唯名次论”“唯奖牌论”等充满应试教育背景下的考核模式难以适应当前大学生发展实际了。对广大大学生来说,要真正地将所学科学知识运用到祖国建设之中,实现人生理想价值,必须自觉加强自身政治能力的培养,正确认识到广大劳动群众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国家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现实意义,努力在现实劳动中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情感。

1.劳动教育能增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1]359劳动决定着人类的产生,决定着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的形成。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观点为大学生解释了人从哪里来,人的思想从哪里来等问题。这些问题深刻影响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和他们的日常思想和行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入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正确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定“四个自信”。

2.劳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明辨人类文明的前行方向

在当代现实生活中,不少大学生对人类文明及其走向的认知容易受到干扰,甚至理解错误。因此,阐释劳动在人类文明产生和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以及二者内在演进的辩证规律,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历史分野尤为重要。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对上述问题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同时对增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3.劳动教育能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青年是时代的晴雨表。青年一代有朝气和有希望,民族就有希望和力量。作为社会主义最大的价值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广大青年一代的影响。因此,要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信仰,在开展理论教育基础上,还必须加强价值观的劳动实践养成。要让大学生在劳动参与中明白,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离不开劳动。只有突显劳动人民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的地位,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与社会的和谐才有根本保障。只有每个人的现实创造,才能为社会的进步和个体自我的发展提供坚持的基础。

通过劳动教育能够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转化为他们的群体感悟。在劳动教育中,学生们的思想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碰撞,并激发他们去回溯并感悟课堂和书本中接收的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升华理想和信念的定力。

(二)培养道德品质

马克思认为:“人能够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1]273这深刻揭示了劳动可以赋予个体道德品质的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为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和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指明了路径。

1.劳动历练品德

新中国的七十年是走过了从建国初期的百业待举到新时代的民族复兴的七十年,其成就是依靠广大劳动人民的勤劳汗水和伟大智慧浇灌而成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靠别人施舍恩赐的,而是我们本着“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的辛勤劳动实现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需要埋头苦干,要想成就国家和个人梦想,就需要付出艰辛劳动。现在的大学生面对新时代的各种挑战,唯有在劳动中磨练出能“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优秀品德和素养,才能在面对挑战愈挫愈勇,才能担负得起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3]-[6]

2.劳动磨练意志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中的急功近利和好逸恶劳之风悄然兴起,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崇尚安逸享乐和推崇不劳而获的思想,对勤劳致富的真实认同感降低,排斥艰苦体力劳动。其实,只有奋斗才会产生幸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必须靠奋斗才能实现,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就要求我们必须保持和弘扬艰苦奋斗的意志。新时代,我们需要通过劳动教育培育大学生苦干笃行的苦干精神,锻炼他们拼搏奋斗的意志品质,强化他们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从而确保他们永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劳动培养协作精神

实践证明,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品质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劳动促使人在生产和生活中不断克服困难,经历心智考验,劳动使人懂得生产和生活中的互助、团结和协作是社会关系的纽带,更是社会关系的规则。通过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通过集体的生产劳动更能培养和激发出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内在纪律和组织能力等多种精神品质,而这些精神品质将会形成一种定力,无论将来面对怎样的变化,他们的理想和信念不会轻易蜕变。

(三)增强心理素质

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感受生活,正确认识自我、社会和世界的关系,开阔他们的视野,缓解压力,锻炼身心,调节情绪,提高他们应对生活的能力。大学生通过劳动实践与社会和自然发生互动联结的过程,可以缓解他们情感上的冲突,情绪上的抑郁和焦虑,提高他们对人和事物的洞察力,发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在劳动实践中,大学生们不仅活动了身体,还可以产生一些有意义的联想,有助于调和个人内在思考和外在经验,促进个体人格发展,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

(四)提高创新能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需要以劳动教育为基础,并以此帮助大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形成科学的劳动惯习、塑造坚毅的劳动品格。了解和懂得生产技术知识,掌握生活和劳动技能,在劳动中去追求和实现自身的价值。劳动教育在本质上也是创新教育,劳动教育之所以具有创造性,源于劳动的多样特征、开放特征和互通特征。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哪种劳动形式,都是新事物产生的起点。“智慧在手指上”“动手动脑,心灵手巧”则充分说明了劳动本身的教育特质承载了人的创造性活动的本质,所以劳动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很强的现实意义和价值。[7]-[9]

劳动教育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一环。但在当前,高校对劳动教育的认识还不过深入,劳动教育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本文对劳动教育的意义和功能进行深入探讨分析,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思想,统一认识,也利于促进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为推动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猜你喜欢
劳动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