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清 雷定京
“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对高校党史课教学的借鉴意义
王向清 雷定京
(湘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作为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冯契对我国高校的党史学习教育进行了许多思考。他主张联合各科教学来开展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主张“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促使学习者在党史学习中总结方法、陶冶德性;提出培养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的基本途径并将之贯彻于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育人实践。这些探索与实践,为推进高校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理论的指导与实践的范式。
冯契;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党史学习教育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并在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指出,党中央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做出决策,在全党广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目的是使全体党员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并且党中央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能很好引导全党“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学史明理”主要关注的是认识论方面的问题;“学史增信”和“学史崇德”主要关注的是价值论方面的问题;而“学史力行”主要关注的是实践论方面的问题[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高度体现了党史学习方面认识论、价值论与实践论的结合。我国著名已故哲学家冯契亦曾提出过“两化论”:“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2]20。学界普遍认为,“两化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之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原则。而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因而笔者拟从哲学视域探析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该如何做到“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党史学习教育的四点要求:“学史明理”是指通过学习中共党史,明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理;“学史增信”是指通过学习中共党史,增强“四个自信”意识;“学史崇德”是指通过学习中共党史,由衷产生崇尚钦慕革命先烈高尚品德之情;“学史力行”是指通过学习中共党史积累经验教训,以便于更好地开展实践解决现实问题。具体落实到高校党史学习教育方面,为何要将“两化论”与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的四大要求联系起来?因为“学史明理”“学史增信”抑或是“学史崇德”,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做到“学史力行”,故马克思主义的种种理论必须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最终目的还是希望高校师生能通过学习党史塑造正确观念、培育理想信念、陶冶高尚情操、积累经验教训。这就要求师生们要学会从党史中总结理论方法,最后运用于实际。那么如何才能将“两化论”与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的四大要求联系起来?冯契先生的“两化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借鉴。
首先,多学科联合教学是开展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方式。早在1949年上海解放之初,冯契先生就曾与同事们一同开展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改革的活动,并且在此期间他还曾担任了复旦大学、大夏大学等高校的“新民主主义论”“社会发展史”等课程;华东师范大学筹备成立之后,冯契先生又主动请缨,承担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任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冯契先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亦发现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他看来,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解决这三个问题,即为谁培养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经过长期的艰辛思考,他提出应当“通过各科教学来培养学生”,而“辩证唯物论的世界观”是展开思想政治教学的基础,最终目的是“确立共产主义的道德”[3]320。“通过各科教学来培养学生”即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到多个学科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譬如冯契曾开设过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主义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中国近百年哲学思潮等课程。这表明冯契先生在课程设置上较注重学科综合性,冯门学子张天飞教授后来也曾在回忆录中证实了这一点。他回忆说,当时的华东师范大学政教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作为四门主要专业课,而将中西文学、中西历史、教育学、心理学作为辅翼。不囿于学科的开放性培养模式,终究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4]312。何应灿教授曾回忆说,正是冯契先生“通过各科教学来培养学生”,使得他在大学四年间“对四门政治课(中共党史、联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产生了“特别的兴趣”[4]320。事实证明,冯契先生“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思想,确实有助于培养高校师生学习党史的兴趣,亦确实有利于高校师生通过党史学习来增强信念、提升德性。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是开展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哲学基础。早在1921年,毛泽东就在致蔡和森的一封书信中提出,“唯物史观”乃是中国共产党“哲学的根据”[5]11。冯契先生秉承了毛泽东的这一光辉论断,认为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哲学根据,亦是高校党史教学的哲学依据。1959年至1960年,适逢中宣部组织开展全国高校政治理论教材编写建设工程,冯契教授抓住时机,主动承担起了上海地区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材的编写工作。当时我国高校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大多是对苏联教材《联共(布)党史教程》一书的模拟。冯契先生在经过一番熟虑深思后,认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用的教材决不能完全照抄苏联。他认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是关于人的学说。因而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代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人的自由健康发展、自由人格的培养作为教育的目的,必须围绕人的实践、人的认识、人的发展来展开。同样,党史教育也要紧紧围绕共产党员的思想探索、革命实践来展开,要对照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发展历史来展开,不能生搬硬套苏联教科书的固有模式。冯契先生后来就曾在《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中说过:“当时的中国人主要是通过苏联的著作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而对马克思主义所赖以产生的西方文化背景及其历史发展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这便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如把阶级斗争观点绝对化,过分强调集中和夸大领袖的作用,把《联共党史》……视为神圣的经典等。”[6]519如果只是生搬硬套他国的理论书籍,不根据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具体情况研究、分析问题,就有可能会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另一方面,冯契认为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离不开唯物史观,但唯物史观的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所不同,其研究自有独立性。冯先生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固然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的哲学基础,党史研究离不开历史唯物主义,故他同时又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教学过程中不宜“多讲政治学、策略、科学社会主义方面的内容”[7]253-254。因为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是从哲学高度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中国共产党历史、科学社会主义史、政治经济学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则更注重研究社会主义五百年史中的具体问题,二者互为辅助,不可混淆。
再次,共产主义道德是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最高培养目标。1955年,冯契先生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帮助学生建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3]312。不久之后,冯先生又补充论述了这一论断,他认为以党史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青年了解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帮助青年树立辩证唯物论的世界观与共产主义的道德观[3]319。一方面,要引导青年了解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就必须要让青年了解社会主义国家是怎样建立的、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是什么等系列问题。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必须采取多学科联合的教学手段,使得青年学生对于党史及社会主义发展史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要帮助青年学生树立辩证唯物论的世界观与共产主义的道德观,就必须坚持党史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础。
1982年6月,冯契先生在致挚友邓艾民教授的一封书信中,补充论述了“化理论为方法”及“化理论为德性”两个命题的内涵。冯契认为,这两个命题“意思是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要在两方面深入下去,一方面哲学要成为方法论,另一方面要以科学的世界观培养新人”[7]287。这说明冯先生也正是以哲学的视角来学习党史的,他将中国共产党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哲学革命进程的一种历史性参照,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得工人、农民的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了,同时党在“文化领域里也展开了更猛烈的斗争”[8]405。因而要想对中国近代哲学进行一番深入的学习,必须先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冯契先生曾对邓艾民教授说过:“我的思想路子还是顺着这两方面(化理论为方法及化理论为德性)前进的。”[7]287-288为什么冯契要顺着“两化”理论,在哲学教学的同时阐述中国共产党的相关史实,并将之化为方法和德性?因为正如前文所述,通过“各科教学”讲好中国近代哲学、讲好党史故事,只是教学手段;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还得要牢牢抓住主心骨,通过一条主线将“多学科联合”的教学手段贯穿起来。故遵循冯契的“两化”理论思路,我们会发现这一理论对于高校党史教学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冯契先生以哲学视野考察整个中国共产党历史,其目的在于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逐步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正确地解决了古今、中西之争,科学地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我们须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进一步深化对中国近代哲学的理解,以形成正确的方法论及解决现实问题的宝贵经验。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从“学史明理”到“学史力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因而我们要“化理论为方法”,通过学习党史以总结方法、积累经验。
“学党史以总结方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真正能“化理论为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党史教学过程中,努力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将党史课阐释的史实、理论化为认识方法、思维方法、工作方法。高校党史教学的“化理论为方法”,要求教师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保持相关史料、史实的客观性、准确性。这不但要求教师在讲述党史相关内容时须认真甄选史料,更要求教师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在认真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对相关史实做出正确的评价。教师不能在党史教学的过程中掺杂过多的情绪化论述,更不能将未经证实、甚至是歪曲捏造的史料教授给学生。依照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教师的教学活动亦是彰显人的理性思维之计划性、目的性及主动创造性的活动。因为教师在向学生教授党史之前,必然将调动主体思维对党史这一整体对象进行宏观把控。因而教师必须深入把握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整体面貌,而不是仅仅对党史略作一瞥、仅知皮毛。这便是冯契先生所倡导的“通过各科教学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是全体教师的共同任务”,这说明带头运用多学科教学手段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重要任务,而且更是全体高校教师的重要任务。因而全体教师在开展党史学习与教学的活动中,要注意整体把握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全部事实之总和,而不能仅将个别史实作为党史教学的依据;要注意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党史、运用科学教学手段讲好党史故事,而不能仅凭主观感受讲述历史;不但要在讲述中努力充分地反映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整体面貌,更要向学生展现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与趋势。
其次,在教学形式上,坚持讲述与启发并进。冯契先生认为,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进程[8]409。冯契提出,中国共产党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科学认识中国国情、找到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历史。要真正讲好党史,就要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哲学史上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怎样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最终“正确地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8]411。因而高校党史教学的重点,亦是通过合适的教学方式,讲好中国共产党人如何解决“中国向何处去”问题。高校教师应使用讲授方式讲好党史故事,这就要求教师运用通俗易懂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生动地讲授党史。教师通过口头讲授的方式,对学生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尚且不够,高校的党史教学还需给予学生一定的思想启迪。因而高校教师在讲授党史课程时,更应运用启发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领悟。那么学生应当在党史学习的过程中领悟什么呢?冯契先生说:“回顾我党历史,可以说革命事业的胜利都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而遭到挫折和失败总是因为违背了这个原则。”[8]415故高校党史课程教学的主要作用,更应表现在给予学生思想启迪,使得学生能联系现实情况,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更多贡献。这便是冯先生所说的,使得“学生热爱自己的学校”“学生在为争取自己的班级成为先进的集体而作种种努力”[8]165,这便表明学生在党史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思想启迪,在思想内蕴上也与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学史力行”相一致。
再次,在教学方法上,坚持逻辑性与历史性的统一。逻辑是人们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把握外在对象的顺序、层次和关系等;而历史既指客观对象的历史展开,也指人们的认识活动对它的反映。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既指逻辑思维的发展与客观对象发展的历史一致,也指逻辑思维的发展与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一致。在党史教学与研究领域,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逻辑反映的是党自身的主流性、必然性、本质性特征。冯契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逻辑,主要表现在党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现实而依靠本国的新生革命力量及人民群众的努力帮助,使得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独创性地找到适合中国情况的前进道路”这一历史进程中[8]414。因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正体现了逻辑性与历史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逻辑蕴含在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又具体展现了真正符合中国现实发展的逻辑。
冯契先生认为,学习党史可以陶冶德性。这主要表现为人们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能自觉努力“为达到党员标准而奋斗”[8]165,要想达到共产党员的标准,还需“明确生活的目的”,培养“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8]144。如果说“学党史以总结方法”,在思想内蕴上主要切合了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倡的“学史明理”及“学史力行”;那么“学党史以陶冶德性”则重在彰显“学史增信”“学史崇德”。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9]而高校党史课程的教学,更应注重对学生德性的陶冶。
其一,党史学习所陶冶的“德性”,是平民化自由人格与共产主义人格的有机结合。冯契先生曾经说过:“培养自由人格的基本途径,归结到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化理论为德性。”[10]308虽然冯契先生在这里强调的是化哲学理论为德性,但对于党史教育同样具有借鉴意义。为什么要注重共产主义人格的培养呢?因为在革命年代,“党以及党所领导的群众组织成为最主要的培养人、教育人的组织,党教导大家在革命烈火中间,在与工农的结合中间来锻炼、培养自己”[10]308。因而这些革命英雄,在战争年代所彰显的高尚共产主义人格及其精神,当然值得后来者去学习、继承并发扬。但是仅有共产主义人格是不是就足够了呢?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为什么还需要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呢?因为高扬培养共产主义人格的旗帜,固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这方面的巨大成就也带来了副作用”,即“对于学校教育来培养人有所贬低”,而“平民化的自由人格”是近代学校教育对培养新人的新要求[10]308。一方面,我们需要树立共产主义高尚人格激励大家努力为之奋斗;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树立一种普通人也能达到的平民化自由人格。在冯契先生看来,党史教育活动的展开,特别是党的政治宣传方面的工作,固然需要树立共产主义人格的典范来激励大家,特别是激励广大共产党员;但另一方面,党史教育活动的开展也要面向普通民众,使人在革命教育中理解实践,在革命实践中接受教育[10]311。
其二,党史学习所陶冶的“德性”,最重要的是培养青年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冯契认为,社会主义的新青年,不能盲目乐观、骄傲自大,也不能颓靡不振、毫无斗志。他认为党史教育活动属于“足以激发青年人的想象力和革命热情的活动”,故“应大力提倡”[8]149。为什么学习党史、陶冶德性,就要培育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呢?因为党史教育不可能只局限于“一个抽象的、空洞的概念”,而是必须要由“生动的感性形象充实起来,然后才能在人们的灵魂里生根,成为真实的有力量的信念”[8]149-150。这种信念一经确立,便能够内化于心中、外化于实践,成为真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怎样更好地学习党史总结方法、陶冶德性,培养青年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培育青年人的平民化自由人格呢?冯契先生认为,要采取生动活泼的党史教育方式帮助青年形成理想、确立信念;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要砥砺自己的意志,为达到党员标准而奋斗。
首先,要采取生动活泼的党史教育方式帮助青年形成理想、确立信念。冯契建议可以在党史教育活动中采取课内与课外、集体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多种形式,来进行相关的学习。譬如引导学生自主地阅读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等革命领袖的传记故事;组织学生诵读诸如蔡和森、杨靖宇、黄继光、雷锋、欧阳海等英雄模范人物的故事,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电影;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祭拜烈士陵园等。最重要的是,在组织这样的活动时,要注意把“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和“自我教育的方式”相结合,这样才能“对于青年人的理想的形成和信念的确立”提供帮助[8]149。这些活动的最终还是要帮助青年同志明确生活的目的,培养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因为一旦帮助青年树立了理想和信念,继而就能帮助其确定生活的目的,最终这些理想和信念就能转而对青年的现实生活产生影响。冯契先生说:“理想给现实生活以飞跃的翅膀,信念就是革命的发动机。”[8]146他强调,培育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对于现实生活能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这种同共产主义理想的培养,对于平民化自由人格的培植也有益处。
其次,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冯契先生还提出,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就是要正确地理解个人与集体,培养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党史教育中所表彰的英雄模范人物,与资本主义社会中那些秉持个人主义观点、为个人野心而奋斗的“模范”,毕竟有着本质区别。普通的百姓,大多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平凡岗位上努力工作,但他们毕竟不全是英雄模范。作为人民群众的一员,青年同志在工作过程中没有争取到先进、模范的荣誉,却也不必气馁。为此,冯契指出:“为了使我们的青春美丽、生活美好,就必须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工作在整个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作用”[8]159。这就要求我们要以集体主义的思想,来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一方面,要将个人的奉献与集体的贡献相统一,不要做损害集体利益的事,更不要一味坚持个人主义,以至于最后发展成为个人悲剧;另一方面,个人在集体实践中接受教育,也要“强调人的尊严、人的主体性”,坚持“人道原则”[10]311。
再次,要砥砺自己的意志,为达到党员标准而奋斗。冯契先生强调,青年同志要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意志。他指出,某些青年同志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中,特别是党史教育学习活动中,对于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十分赞同,但在具体实践中却有“懒汉思想”。这是他们在学习中,没有真正学到革命先烈艰苦奋斗的革命拼搏精神。冯契指出青年要真正实现个人理想,必须要“用气力”,这就要砥砺革命意志,培养高尚的革命精神[8]153。他列举了苏联著名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故事激励青年: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健康的时候为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费尽了力气,在健康完全损坏、双目完全失明的情况下还写作出了优秀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人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身体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冯契指出,我们只有坚持坚强的革命精神才能战胜困难,而现实困难又能在极大程度上磨砺我们的意志。因而普通青年同志应当磨砺自己坚强的革命意志,严格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而青年党员则要向奥斯特洛夫斯基这样的模范党员看齐,努力做到为人民服务。
全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的是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这不仅需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的基本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还需要继承发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大高校所形成的党史学习教育之优秀传统。这些优秀传统不仅能够为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方案,而且还能为目前高校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提供思想文化方面的借鉴。新中国成立以来,华东师范大学在课程思政建设和高校党史学习教育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贡献,冯契先生功不可没。重新回顾冯契先生的“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理论,对于当今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
[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党建,2021 (4):4-11.
[2]冯契.冯契文集:第1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20.
[3]冯契.冯契文集:增订版第11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杨海燕,方金奇.智慧的回望 纪念冯契先生百年诞辰访谈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1.
[6]冯契.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519.
[7]冯契.冯契文集:第10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8]冯契.冯契文集:第9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9]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8-05-03.
[10]冯契.冯契文集:第3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308.
G642
A
1673-2219(2021)06-0096-05
2021-06-21
湖南省教育厅高校“双一流”建设项目“化理论为方法、为理论为德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双重任务”的阶段性成果。
王向清(1960-),男,湖南邵阳人,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雷定京(1997-),男,湖南郴州人,湘潭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责任编校:呙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