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馨明 张志兵
从《沁园春·长沙》看青年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李馨明 张志兵
(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毛泽东的自由思想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逐渐成熟,表现为与马克思主义自由思想的一脉相承。毛泽东青年时期创作的《沁园春·长沙》,从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他从激进的民主主义革命者向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历程。从具体文本可以透析,《沁园春·长沙》蕴含着毛泽东对全面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对自由主体的追问以及对自由实现路径的不断探索。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诗词;毛泽东自由观
毛泽东诗词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中的瑰宝。从毛泽东的诗词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透视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很多思想理论与思路历程。就自由观而言,毛泽东的自由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自由思想一脉相承,像马克思一样,毛泽东一生虽然没有任何一部论著是专门阐释有关自由思想的,但毛泽东的自由思想仍然四处潜藏于他的诸多作品中,经常润物无声地感染和感化革命群众以及后来的人民。从毛泽东总角之年用“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表现出对更加广阔自由天地的向往,到毛泽东舞象之年用“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表现出追逐自由的决心,再到毛泽东弱冠之年用“何以报仇?在我学子!”表达出对自由解放的呐喊。而在毛泽东而立之年创作的《沁园春·长沙》中,他对自由发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呼吁和追问,自由的激情始终充沛着一代伟人年轻的胸膛。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对《沁园春·长沙》一词的分析和阐释,从中探寻青年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逻辑理路,进而回顾瞻仰当时整个中华民族追求自由的不屈身姿,可以为新时代青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追求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当代启示。
为方便理解分析,将《沁园春·长沙》全文照录如下: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大篇幅赞扬“万类自由”的场景,正是源于当时毛泽东所同样看到的另一番景象,即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的不自由。基于此,词中充分体现着青年毛泽东对实现全面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学说认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社会全面解放是全面自由的最终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发展也就越全面自由,反之,社会越是全面自由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程度也就越高,而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社会全面自由发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根本保证。另一方面,人的全面自由可以从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两方面进行衡量,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的自由解放的目标,自由解放是全面自由发展的前提。1925年毛泽东写下《沁园春·长沙》,这一时期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亟待全面解放,中国人民也亟待自由解放,迫切要求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广阔的社会空间。词中,毛泽东从“万类霜天竞自由”上升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体现了他对追求马克思恩格斯理想社会“自由人联合体”的全面自由观。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生活在旧中国分裂动荡的时代,投身革命的毛泽东看尽苦难的人民受尽侵略与迫害之苦;橘子洲头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象,引起了毛泽东对当时整个国家、民族和人民极端不自由的反思。从宏观上看,1925年前后的中国仍处于北洋政府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对内军阀割据、四分五裂,于外列强侵略、瓜分而治,腐朽的旧中国和旧制度无法给予广大人民群众任何自由。具体到各个方面来看,政治上由于各派军阀借助帝国主义力量争夺政权,导致北洋政府不断更迭;军事上的军阀混战导致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严重下滑,频繁的战争使得民不聊生;外交上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深,国家的命脉和人民的命运被各种帝国主义势力控制与支配……与毛泽东眼前“万物自由”的全面自由相比,当时整个国家、整个中华民族和广大人民可以说是全面的不自由。因此,为了打破这种极端不自由的现状,实现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自由解放就成为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者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奋斗目标,正如马克思当年所指出的那样,“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必须推翻使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1]10。
在一片“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象中,诗人毛泽东憧憬着人民群众获得全面自由解放的画面。回到现实,诗人毛泽东不禁追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追问,是青年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反思:中国革命的自由解放究竟由谁主宰?中国未来的命运究竟由谁掌握?中国人民的全面自由究竟由谁来实现?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2]332,也就是说,一切事物的主体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本身,一切事物自由的主体也就是事物自身,人类自由的主体也应当是人类自己。在1925年的晚秋,诗人毛泽东独自站在长沙城西湘江中的一个长岛上,抬头望去,可以看到强健的雄鹰在广袤无边的长空自由翱翔,这是属于雄鹰的自由,雄鹰就是它自己自由的主体;诗人低头看向江边,鱼儿在清澈的水底里自由轻快地遨游,这是属于鱼儿的自由,鱼儿也是它自己自由的主体;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自由,他们作为自身自由的主体,不仅在这番清秋中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甚至还要看谁生活的最为自由来一比高下。世间万物的自由都由万物自己主宰,诗人毛泽东反观当时的社会现实,一时感慨万千,苍茫大地,万物皆可主宰自己的自由,而人民群众的自由却不能由人民自己主宰,那谁来主宰众生的自由?当然只能是中国人民自己!
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提出了人民主体论思想,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2]282,追求自由解放的活动贯穿人类历史始终,人民群众就是实现自由解放的主体。写下《沁园春·长沙》时,毛泽东正值青年,但已然成为了一名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造性地将其中关于人民史观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革命,为实现个人自由、整个中华民族的自由乃至全人类的自由而努力斗争。在1925年前后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中,毛泽东分析了人民群众的革命主体力量,指出无产阶级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贫雇农是最革命的主体力量;直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毛泽东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人民战争思想,凸显了人民群众在追求自由解放的革命战争中的主体性地位。可见,1925年的毛泽东虽然在《沁园春·长沙》中对自由主体愤然追问,但在同时期的著作中不难发现,毛泽东此时对自由主体问题的答案在心中已早有定夺,表现为人民群众自己就是实现中华民族和全体中国人民自由解放的最坚实的主体力量。
在《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其中回忆与“百侣”和“同学少年”江中击水的往事将视线拉回到了1925年之前毛泽东生活的革命年代,这也暗含着对这一追问的隐喻性回答。毛泽东故地重游时,不禁回忆起青年时期在长沙与“百侣”和“同学”一起求学和参与组织革命的激情岁月,这些同学包括毛泽东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的师生好友、新民学会的成员、马克思主义小组组员以及崇新学社、日新社和博爱社等社团成员中交好的数位革命友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就是反帝爱国的革命知识分子。在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中,湘江中的他们不畏“中流击水”,与江水搏击,是湘江中的弄潮儿;在现实革命战争中,他们同样不畏革命的艰难险阻,在国家最危难之时投身革命浪潮,与帝国主义侵略者和压迫人民的一切反动力量搏击,他们更是时代的弄潮儿,这也是毛泽东在词中对这一追问的生动隐喻。
毛泽东经过对自由主体的追问和对革命的反思,投身到了实现人民全面自由解放的革命实践中。在《沁园春·长沙》一词,毛泽东通过追忆往昔不平凡岁月的场景,传递出青年革命知识分子对实现全面自由解放道路不断求索的永续奋斗精神。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以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科学的方法论前提,共同指向实践是实现自由的根本途径。一方面,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从总体上看,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变化过程,实践活动是创造历史的活动,因此,人民群众要谱写追求自由解放的历史,永远离不开人们的实践活动,实践就是实现自由解放的根本途径。另一方面,唯物辩证法强调自由与必然之间的对立统一,指出实践是必然通往自由的根本途径。这就表明:自由就是在实践中不断获取对客观必然的充分认识并将这种正确的认识再用于指导实践,最终通过实践活动实现自由,就像毛泽东曾概括性指出的那样:“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3]883。归根结底,只有实践才是实现自由必经的根本途径。
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4]14这就是在强调,无产阶级只有解放了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无产阶级自己。马克思主义关于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学说认为,无产阶级有且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推翻剥削阶级的压迫,才能保证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毛泽东于1925年写下《沁园春·长沙》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五卅运动为标志掀起的大革命狂潮和各地的工农革命群众运动正轰轰烈烈的进行,这一时期的一系列反帝爱国的革命斗争成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自由解放的根本现实路径,毛泽东在词中对青年革命知识分子们“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描写是对当时革命斗争实践的生动诠释。事实上,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斗争,都是实现人民自由、人民解放的唯一现实路径。
实现全面自由解放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伟大的奋斗精神。毛泽东曾指出,永久奋斗是中国的青年运动的革命传统[5]190。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追忆自己1925年以前的热血青年时代:那时的他,与新民学会和湖南一师的众多革命好友在长沙湘江最湍急的水域劈波斩浪,奋勇进击、砥砺品行、奋斗向上成为那一代血性青年的革命精神。毛泽东等组织成立的新民学会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而诞生,它凝结了一批有担当、肯奋斗的革命爱国青年,面对严峻凶险的革命斗争环境,复杂艰巨的革命斗争任务,他们乘时代之舟,以百折不挠的顽强奋斗精神为桨,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目标,视天下为己任,求索奋斗,鼓浆前进,“敢叫日月换新天”。他们无视革命黑暗,满眼尽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革命火焰;他们蔑视军阀官僚如一抔粪土,青年毛泽东组织的“驱张运动”高喊“张毒不除,湖南无望”,有力打击了封建军阀。1925年毛泽东写下《沁园春·长沙》,正值壮年的毛泽东与革命好友已集合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旗帜下,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谱写革命青年永续奋斗的光辉篇章。正是一批批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不懈奋斗,才赢得推翻“三座大山”的胜利,才赢得新中国的建立和广大人民的自由解放,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政治本色。
毛泽东青年时期创作的《沁园春·长沙》,饱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自由精华,可以为新时代青年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责任,实现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提供丰富的当代启示。
青年勇于担当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早在1919年,26岁的青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词中,就发出了激昂的呼唤:“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6]356通过重温体会《沁园春·长沙》中,感悟老一辈革命者英雄年少时为争取中华民族自由解放的激情壮志与豪迈情怀,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该自觉勇担一份救国救民的重任。如今,我国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时代背景下要求青年人更要富有担当精神。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7]。新时代青年在拥有着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更大程度的自由的同时,应当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承担起一份更大的责任,以青年人最积极和最有生气的力量肩负起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重任。
透过青年毛泽东写下的《沁园春·长沙》一词,传承毛泽东与“同学少年”们“中流击水”的艰苦奋斗精神,武装新时代“同学少年”。早期革命先辈们生逢苦难,面对的是极端艰苦的革命环境和流血的战场,他们“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苦难、敢于奋斗、艰苦奋斗;当代青年人生逢盛世,“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8],但“越是美好的未来,越需要我们付出艰辛努力”[9],这就更加需要新时代青年传承革命先辈们的永续奋斗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青年要“把艰苦奋斗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只有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不断为一代代有志青年传承和延续,才能在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披荆斩棘,战胜任何艰难险阻,最终赢得真正的自由。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干精神是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所传达的最重要的实践精神。在当时,不论是对全面自由的向往还是对自由主体的追问,都需要投身于血与火、生与死的革命实践当中。毛泽东自青年时期就投身革命实践,在实践中拯救国家于危难之间;在当代,习近平总书记同样自青年时就深入基层,在踏实实践中带领人民建设祖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都要严谨务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苦干实干。广大青年要努力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在新时代干出一番事业”[10]。当代青年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忠于实践、勇于实践、善于实践,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干精神,书写新时代篇章。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毛泽东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商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7]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002).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9]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4-29(002).
[10]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8-05-03(002).
A84
A
1673-2219(2021)06-0001-04
2021-07-02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7YBA 164);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A197)。
李馨明(1997-),女,山东济南人,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张志兵(1975-),男,湖南宁乡人,博士,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校:呙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