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启示

2021-11-30 09:47南艳
普洱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曾国藩道德教育

南艳

运城学院,山西运城044000

曾国藩是我国近代史上最为重要的历史人物,被誉为清朝第一名臣,一生饱受争议。然而,曾国藩家教思想拥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思想内涵及育人价值,能够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起来,形成全新的思政教育范式。并以此为翘板,让思政教育与博大精深、兼容并蓄、体系完善的传统文化融合起来,更好地扩大现代思政教育的教育内涵和教育维度,通过强化思政教育,让我国教育事业获得更好、更快、更健康的发展。

一、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形成背景

探究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和条件,可以为我们更好地借鉴曾国藩教育思想,优化和改进现代思政教育提供依托,使其所拥有的优秀教育理念能够融入现代思政教育的不同环节和过程中。首先是历史背景。晚清时期,西方国家通过对资本主义体制的确立,迈向工业文明。然而晚晴却依旧处在农耕文明的发展阶段,各类社会矛盾激化、国内外局势动荡,并且封建专制集权制度已经达到了顶峰,在西方列强大举入侵华夏的背景下,中国封建制度不断崩溃,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曾国藩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使其更契合时代性和历史性。其次是家庭环境。曾国藩生在湘乡县白杨坪,家族世代务农,从未在仕途和读书上有所作为。然而曾家团结一心、勤勤恳恳,不断夯实家业,特别是曾国藩祖父秉承着耕读结合的优良传统,一步步将家业壮大。曾国藩家庭环境其乐融融、和和睦睦,童年衣食无忧,虽然自身智力中等、天赋欠佳,但能够通过后天的刻苦努力,弥补了自身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在两次科举落榜后,曾国藩终于在27岁考上了三甲,获得了“入翰林”的宝贵资格,从此也开启了曾国藩坎坷的仕途之路。最后是文化背景。曾国藩身处晚清时代,依旧遵循着我国较为传统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方式,8岁时跟随父亲学习八股文和四书五经、14岁能作诗填词,并且深化了对《文选》《仪礼》《周礼》的学习,20岁入双规书院学习儒家经典,并在岳麓书院、涟滨书院受到正统封建教育的影响和熏陶。总体来讲,曾国藩的教育思想是承自朱熹、孟子、孔子的思想体系,主要体现在克己、复礼、忠恕、仁厚等层面上,因此其教育思想可以看成是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教育思想的传承与整合。

二、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基本内容

曾国藩曾常常叮嘱家属在持家、修心、做事、为人等层面上要遵守准则,让曾家在乱世潮流中依然人才辈出,为曾家后世的发展奠定基础。然而在结合曾国藩家教思想形成背景后,我们虽然能对其家庭教育思想的内涵和性质有初步和大体的认识,使其从传统文化、传统思想的角度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不同环节和过程中。首先是养生之道。曾国藩早期在饮食和作息上顺应自然,虽然他当时的公务比较清闲,更多的是修身自检和人情维护。但由于受家族的影响以及其所患有的耳鸣、头昏等症状的困扰,使其更加注重自身的身体健康,注重养生之道。其养生理念通常来自祖父“星钢公”,注重对情绪心理、饮食起居及身体脏器的维护。而在持续地、长期地、不间断地修养身心中,曾国藩也总结出按时饮食、食疗少药等养生经验。其次是读书之道。曾国藩由于受封建思想教育的影响,将读书作为人生的大事,并将“志”“恒”“识”作为读书人应有的基本素质。其中“志”指意向,指理想和信念,只有明确了目标,读书人才能获取努力的方向。“识”指知识,指对知识的不断汲取和吸收,只有学无止的读书人才能明白自己的渺小和不足,才能不断地前进。“恒”指“坚韧”指坚定不移地奋斗和努力。曾国藩没有将读书局限在入仕上,而是强调了读书对修身、德行、修业及持家的重要性。再次是进德修业。曾国藩认为增长知识是提高品德的有效途径,读书人只有在品德修养上日趋完美,才能在修业上得到发展。“进德之事,以图诚正修齐也”,在晚清时期,读书人大都受程朱理学和孔孟儒学的影响,曾国藩当然也不例外。他希望通过读书来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实现自身的道德目标,并通过对儒家经典的研读,深化了修业和进德之间的联系,让品德成为“修业”的基础和前提。他曾在家书中将品德修为总结成“善于思考、温故知新及广泛阅读”,其中“读书”是指通过知识,来提升自身的修为和品德。最后是恪守勤俭。曾国藩无论是为官前还是为官后,都能坚持俭朴勤敬的原则,将耕读勤奋作为持家修业的根本。譬如在曾国藩家书中,他指出家族子孙虽然能够继承祖宗积累,但要耕读孝友,不能将曾家变成“仕官之家”。由此可以看到,曾国藩对敬、俭、勤等美德的注重,对勤劳俭朴的倡导,特别在外忧内患的晚晴,他对勤敬思想的关注,更为鲜明。

三、大学生思政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一)重知识而轻能力

在教育实践中,部分思政教师普遍注重对思政理论知识的阐释、诠释及讲授,关注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却忽视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读书的目的和目标,不够明确,不够鲜明,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业发展。思政教育中的能力培养主要包括学生能够利用马克思主义方法、理论及知识,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可以整合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能够在教师的指引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及人生观的能力。虽然这些能力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以教育目标的形式存在,但由于评价手段和方法主要局限在应试考试上,导致教师缺乏对此方面的重视。而在其他能力养成上,如办事能力、社交能力及生活能力上,思政教育应引导学生对相关能力的重视和培养,使学生可以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多层次、多方面的发展。但由于学科限制导致思政教师难以将全部身心放在相关能力的指引上,造成现在思政教育依旧局限在传统的知识传授上。

(二)教育方式相对滞后

教育方式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教育方式不当或滞后,将导致教育目标难以实现。现阶段,我国思政教育工作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导致教育方式依旧以说教式、填鸭式、灌输式等方式为主,使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和逆反心理,严重影响到思政教育的质量。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大学生出生并成长于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里,价值观念、思想理念及行为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并呈现出全新的行为特征和认知特点。因此继续以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方式来教育、引导和培养学生,就难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导致思政教学效果不佳。

(三)道德教育的不充分

思政教育是包含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内容的教育类型,能够对学生的思想理念、行为规范进行疏导和指引。然而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思政教师依旧将德育聚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及方法的传授上,通过知识传授的方式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培养学生。虽然我们在曾国藩家庭教育中,能够明确“读书”对道德修养增强和提升所拥有的渠道作用。但如果仅仅将道德教育局限在知识传授上,将难以帮助学校更好、更有效、更全面地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影响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极容易弱化思政教育所拥有的育人价值和功能。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我们能够发现,道德教育应拥有更广泛的范畴,应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学习中及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道德行为养成、道德内容整合及道德意志培养等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四、曾国藩教育思想对思政教育的启示

(一)注重能力培养

首先,思政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读书的目的,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摒弃学生将读书作为“升官发财”的功名利禄思想。使其真正将读书作为开阔眼界、获取知识及修身养性的途径,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拥有更高地思想觉悟。曾国藩的读书之道启示我们,读书是人进德修业的根本举措,是人获得自身发展的基石,但需要正确地看待、理解和认识知识,使知识与能力融合起来,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知识的作用。其次,思政教师需要明确思政教育中能力培养的范畴和维度,理清思政教育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内在联系,使思政教育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但与其他专业教师不同,思政教师在能力培养中,应以思想启发、思维引导的方式为主,帮助学生在掌握利用马克思主义方法、理论、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注重对办事能力、社交能力及生活能力等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平衡好知识学习与能力提升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转变教育方式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修身养性、进德修业、读书之道、恪守勤俭等内容。其中修养身性、恪守勤俭、进德修业是对“人”个体的要求,旨在帮助人通过读书,获得良好的品德、修养及习惯,提升修业的质量。因此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注重对人的发展和引导。因此,在思政教育方式改进和创新上,教师必须从大学生当前的行为特征、认知规律、发展需求等角度出发,探究出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譬如将研究式、参与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与传统的理论传授方式相融合,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丰富的思想政治知识和方法。当然,为更好地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特征,教师有必要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入并渗透到思政教学方法的革新中,形成多维度、多元化的思政教育模态。譬如在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影响下,教师可以将思政课堂延伸到课外、校外及学生的生活中,将思政教育的德育,与专业教育中的职业素养、专业素养培养融合起来,让思政教育方式更契合现代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三)加强道德教育

首先,思政教师应明确道德教育的主体内容。道德教育分为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政治品德等基本内容。结合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主体内容,我们能够发现,道德教育应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微观的道德应包括恪守勤俭、睦邻友善等内容,只有从微观的角度出发,学生的道德培养,才能更完善、更充分。其次,培养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道德理念、道德思想的外在表征,是学生道德情绪的外化过程。在道德行为培养中,教师需要从家庭、社会、职业等多个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明确“道德行为”与“不道德行为”之间的差异。让学生通过道德行为的形成,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在美德行为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礼让、乐观、坚韧、勤奋、怜悯、慷慨、勇气等行为的引导,使道德行为充分地融入到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日常生活中。

五、结语

将曾国藩家教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能够为我国思政教育的改进和增强,提供基础。在对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内容的研究中,我们需要通过其所带来的启示,破解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更加全面地突出曾国藩教育思想所拥有的时代价值和教育价值,为我国思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依托。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曾国藩道德教育
跟曾国藩学修身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曾国藩的“愚笨”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儿童道德行为发生的时间逻辑及其教育遵循
曾国藩吃牢饭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曾国藩背书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