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礼记》看孔子的礼学思想

2021-11-30 09:47李亚宏
普洱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本质特征礼记治国

李亚宏

普洱学院 人文学院,云南普洱665000

在传统礼学的形成和发展中,孔、孟、荀三者居功至伟,他们共同创建了儒家礼学的理论体系。其中孔子具有首创之功,他打破了“礼不下庶人”①的限制,对礼的本质特征、内在精神及社会功用作了精辟的论述,孟子把礼纳入到道德范畴之中来加以强调,认为礼就是“辞让之心”②,荀子则专门著有《礼论》一文,对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作了具体阐述。三者中,孔子对礼的论述最为深刻。《论语》一书共有75处谈及礼,孔门弟子以及后学所著的《礼记》亦大量引用了孔子关于礼的言论,两书互参互补,能帮助人们较为全面地了解孔子的礼学思想。

一、关于礼的本质特征问题

孔子认为礼是礼仪和礼义的统一体,两者缺一不可,在礼的具体实践中,不仅要重视礼的外在的形式,更要重视礼所蕴含的义理。他说:“礼者,理也”①。所谓礼,就是隐含在具体礼仪中的道理。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③?意思是:礼啊礼啊!难道只是指玉和帛这些礼物吗?乐啊乐啊!难道只是指钟和鼓这些乐器吗?以反问的形式,明确指出,玉帛等礼物只不过是礼的表现形式,钟鼓等乐器只不过是演奏音乐的工具器物,它们都只是礼的表现形式而非礼的本质内涵。礼的精神实质,在于它深刻的义理。礼以敬为重,乐以和为主,没有恭敬与和谐,礼乐将变得毫无意义。在孔子看来,礼仪要与礼义相统一,形式与内容不可或缺。《八佾》中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③。孔子的学生子贡自作主张想要免去告祭祖庙时用作祭品的羊牲,遭到孔子的强烈反对。他说:“赐啊!你爱惜那一只羊,而我更爱惜那个礼。”告朔是春秋时一种重要的祭典,每月初一为朔,到了这一天,主政者要代表国家,向天地祖宗禀告自己的所做作为,这就是“告朔”。按礼仪,告朔时必须杀羊供奉,然而到了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周王朝的礼乐制度已然崩溃、解体,社会上已经不再重视这些礼仪了。于是子贡想要免去羊牲,结果遭到了孔子的坚决反对。孔子认为不管出于何种理由,“饩羊”是决不能省掉的,因为它代表了礼的精神。诚然,祭祀的精神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心的诚敬与否,但内心的诚敬是需要用一定的形式来表达的。正如人们日常生活中,去看望师长、朋友,带一点礼物是必须的,至于礼物本身的贵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表达一种敬意或情义。

二、孔子十分重视礼的实践性

他说:“制度在礼,文为在礼;行之,其在人乎”①!指出各种制度是由礼来规定的,各种好的言行也是由礼来确定的,但要实行起来,必须靠人来施行。又说:“言而履之,礼也”①。明确指出:所谓的礼,就是说了就去做。在谈到祭祖祭神典礼时,他特别强调:“吾不与祭,如不祭”③。认为礼的精神实质在于诚敬,假如自己没有亲临现场参加祭祀,而是请人代祭,缺乏诚意,祭了就像没有祭一样。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孔子的观念中,实践性和文质统一是礼的两大本质特征。

三、孔子对礼的内在精神论述

鲁国大夫林放曾向孔子请教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③。意思是: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就一般的礼仪来说,与其过分铺张,不如俭朴一些;就丧礼来说,与其过分操办,不如采取悲戚的态度。在这里孔子指出,礼的根本在于从俭从戚,始终保持内心的庄重和恭敬,不在于排场的大小和隆重程度。在《礼记·经解》中,孔子同样指出礼是“敬让之道”,不能把礼简单地归结为仪式或揖让进退等礼节。所以他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③。祭祀祖先时,内心一定要诚敬,就好像祖先真在那里一样。虽然孔子在这里谈的是祭礼,但是却适用于所有礼仪,礼不能流于形式,保持诚敬的态度才是礼的内在精神。除了保持内心的庄重、恭敬外,谦虚也是礼重要的精神内涵。《八佾》记载了一段有关个孔子的趣事:“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③。”孔子进入鲁国的太庙后,每件事都要发问,有人说:“谁说邹人叔梁纥的儿子懂得礼呢?他进入太庙后,每件事都要询问请教别人。”孔子听到后说:“这才是真正礼啊。”孔子在这里告诉人们:不论做事,还是做学问,诚恳谦虚地向别人请教,才符合礼的精神。由此可见,在孔子的心中,庄重、恭敬、谦虚的态度就是礼的内在精神。

四、礼的社会功用

他认为礼具有弃恶扬善、净化心灵;移风易俗、平息争斗;治国安民、和谐社会等三大功能。《礼记·仲尼燕居》记述了孔子与学生的一段对话,“子贡退,言游进曰:‘敢问礼也者,领恶而全好者与?’子曰:‘然’”①。言游是孔子的学生,字子游,吴国人,他向孔子请教礼是不是就是弃恶扬善?结果得到了孔子的首肯和赞许。此外,《礼记·经解》也从正面阐述了礼的这一功用,“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①。礼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它对邪恶防范于未然,能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转变观念、弃恶从善,使人每天都在不知不觉中向美德靠近。因此,他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季氏》);“不知礼,无以立”(《尧曰》)。认为如果一个人不学礼、不懂礼,就无法立足社会。他要求人们用礼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③。并明确提出:“夫礼所以制中也”①。礼可以使人们的行为适宜、适中,一旦人们的行为偏离了礼的规范和要求,那么,原本好的行为也会造成不良的后果,他说:“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①。恭敬但却不合乎礼的要求,就是粗野;恭顺但却不合乎礼的要求,就是花言巧语;勇敢但却不合乎礼的要求,就是乖逆。因此,礼的作用是使人们的思想行为有章可循,始终处于恰到好处、恰如其分的中庸境界。关于礼的社会功用,孔子在《礼记·礼运》中总结说:“圣人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①?孔子认为,要调和人们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情感,养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种情义,使整个社会形成讲求诚信、提倡和睦,推崇辞让、摒弃争夺的良好风尚,除了尊礼崇礼之外,就再也不会有更好的办法了。强调礼具有移风易俗、平息争斗的积极作用。

五、礼在治国安民,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作用

孔子始终把礼看成是治国的不二法门,反复强调“为国以礼”(《先进》);“为政先礼”(《礼记·哀公问》);“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记·经解》)。认为“治国不以礼,犹耜而不耕也”①,即治国不用礼,就好比耕田不用农具,将无从下手。又说:“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伥伥其何之?譬如终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见?若无礼则手足所错,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①。意思是:治理国家如果不用礼,那就好比瞎子走路没有助手,茫茫然不知要到哪里?又好比深夜里在暗室中寻找东西,没有烛光又能看见什么?假如没有礼,就会手足无措,耳朵不知该听什么,眼睛不知该看什么,在交际场合进退揖让就没有了依据。这里孔子用了三个比喻来说明礼对于治国理政的重要性,治国缺少了礼,就好像耕地没有农具、瞎子走路没有助手、暗室求物没有火把一样没有依凭、没有方向。因此,孔子非常强调礼治,把国家的治乱、兴衰系于礼的兴废之上,他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③。意思是礼乐制度不完备兴盛,刑罚就不会得当,老百姓就会无所适从,连手脚都不知道要摆放在哪里好。又说:“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①。指出,如果礼得到了重视,老百姓就能得到很好的治理;如果礼被扔到一边,百姓们就会犯上作乱。在孔子看来,礼上可治国,中可驭民,下可修身,礼无处不在,或显或隐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六、孔子对礼的作用的总结

他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章;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①。意思是:仁义道德,如果不合乎礼的标准就不能成为美德;教育民众端正风俗,没有礼就不会完备;争吵诉讼,没有礼的介入,就不会得到判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之间的名份等级,没有礼就无法确定;外出游学拜师,没有礼彼此就不能亲密融洽;列班上朝整治军队,官员到位执法,没有礼就难以树立威严;祭祀祖先、供养鬼神,没有礼就不能体现虔诚和庄重。认为礼是道德的标准、教化的手段、是非的准则,具有法规的功能及亲和的作用。对于各种礼仪的具体作用,孔子从正反两方面作了详尽的说明,他说:“故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昏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故昏姻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狱繁矣。丧祭之礼废,则君臣职位失,诸侯之行恶,而倍畔侵陵之败起矣”①。认为先王制礼各有其用,聘觐之礼,是用来表明君臣之间的名分的,如果废除了聘觐之礼,那么背叛君主、互相侵凌的祸乱就会产生;丧祭之礼,是用来表明君主对臣子的恩德的,如果废除了丧祭之礼,那么背叛君主、忘记祖先的人就会增多;乡饮酒之礼,是用来表明尊老敬长的道理的,如果废除了乡饮酒之礼,那么没大没小、互相争斗的官司就会增多;婚姻之礼,是用来表明男女有所别的,如果废除了婚姻之礼,那么淫乱苟合、伤风败俗的坏事就会增多。

七、结语

综上所述,孔子从礼的本质特征、内在精神及社会作用等方面对礼的思想内涵作了精辟系统的论述。他认为文质统一和实践性是礼的本质特征;庄重、恭敬、谦虚的态度是礼的内在精神。去恶扬善、净化心灵;移风正俗、平息争斗;治国安民、和谐社会则是礼的三大社会功能。

注释:

①钱玄,等译注.礼记[M].长沙:岳麓书社,2001.

②王常则,译注.孟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③杨伯峻,等译注.论语[M].长沙:岳麓书社,2000.

猜你喜欢
本质特征礼记治国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礼记》在经学史上的地位变迁及其当代价值
抓住本质特征 促进深入理解
半途而废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盯住诗的本质特征
任务驱动学习、项目学习的本质特征及其运用——以化学教学为例
任务驱动学习、项目学习的本质特征及其运用——以化学教学为例
“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
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