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受传教授从足三阴经辨证论治小儿水疝临证经验

2021-11-30 09:36樊惠子刘莉汪受传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太阴利水阴囊

樊惠子 刘莉 汪受传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京 210029

水疝是指睾丸精索鞘膜水液积聚所引起的阴囊肿大,其特点是阴囊出现无痛无热、皮色正常、内有囊性感的卵圆形肿物,相当于西医学的睾丸鞘膜积液[1]。西医治疗本病通常采用外科手术、局部注射、穿刺抽液等方法,存在手术并发症较多、术后容易复发以及住院费用较高等问题,且手术治疗需行全身麻醉,患儿家属较难接受。汪受传教授系全国著名儿科专家,首届全国名中医,第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重点学科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学科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会长,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工作已五十载,融汇古今,勤于临证,学术观点独到。笔者有幸跟师临证,见汪师从足三阴经辨证治疗小儿水疝,循经用药,临床收效良好。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寒湿水气留阻论病因

鞘膜积液在中医学属“水疝”“偏坠”范畴,病名首见于 《儒门事亲·疝本肝经宜通勿塞状十九》:“水疝,其状肾囊肿胀,阴汗时出,或囊肿而状如水晶,或囊痒而燥出黄水,或少腹中按之如水声……得于饮水醉酒,使内过劳,汗出而遇风寒湿之气,聚于囊中,故水多,令人为卒疝。”[2]76其中提到每遇风寒湿气,聚于阴囊而发病。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藩篱稀疏,卫阳不足,更易为风寒湿气所伤。《诸病源候论·疝诸病》亦云:“诸疝者,阴气积于内,复为寒气所加,使荣卫不调,血气虚弱,故风冷入其腹内,而成疝也。”[3]115《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阴颓叙论》中有云:“病着久坐冷湿,湿气下袭,致阴肿胀,名曰水颓。”[4]汪师认为,小儿脾常不足,肝肾未充,寒湿水气流注阴经,从而发为水疝。

2 辨证论治不离足三阴

《伤寒类证活人书·卷第一》曰:“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 ”[5]《灵枢·经别》亦云:“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起。”汪师认为,辨治小儿水疝应重视经络辨证,尤重足厥阴肝经,而不离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阴肾经。

2.1 气滞寒湿停留,疏足厥阴肝经 《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儒门事亲·疝本肝经宜通勿塞状十九》亦载:“岂知诸疝,皆归肝经……盖环阴器而上入小腹者,足厥阴肝经也。”[2]71-72足厥阴肝经绕阴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因此汪师认为本病与足厥阴肝经密切相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郁气滞,水道不利,气滞则水停,水湿循经流注睾丸,可发为本病。

张景岳[6]在《景岳全书·杂证谟》中指出:“治疝必先治气……寒有寒气,热有热气,湿有湿气,逆有逆气,气在阳分则有气中之气,气在阴分则有血中之气,凡气实者必须破气,气虚者必须补气,故治疝气者,必于诸证之中,俱当兼用气药。”汪师亦重理气之法应用,临证多选取归足三阴经的药物。如疏肝散寒药茴香,《雷公炮制药性解》中言之“气味稍薄,然治膀胱冷痛疝气尤奇”[7];吴茱萸入脾、肝经,温经散寒理气;荔枝核,归肝肾经,为颓疝囊肿专药,功专祛除寒邪、行滞散气;橘核入足厥阴肝经,功专行肝气;木香、川楝子、柴胡能提下元清气上升;川芎入肝而辛温,治诸寒冷气。

2.2 水湿水液潴留,实足太阴脾经 《灵枢·经筋》云:“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因此,足太阴脾经亦主前阴病。汪师认为本病与脾阳不振、气不化水,气滞不行,水液下注有关。脾属阴土,湿邪侵犯,脾阳易伤,脾阳虚弱,无力运化,则水湿潴留。小儿又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父母常喂养不当、小儿易饮食不节,正如《灵枢·刺节真邪》所述:“饮食不节,喜怒不时,津液内溢,乃下留于睾,水道不通,日大不休,俯仰不便,趋翔不能,此病荥然有水,不上不下。”因此脾失健运而致水湿内生,阳不化气,水湿内停可发为本病。因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生理特点为 “肉脆、血少、气弱”,且当今小儿嗜寒凉食物者较多,因此汪师临证常重视温脾阳法的应用。汪师对于脾虚湿聚、脾阳不振证,治以健脾利水、温阳化气,方选仲景治伤寒蓄水证之五苓散。五苓散方中泽泻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之力较强;茯苓、猪苓甘淡渗利,增强利水渗湿之力;白术合茯苓健脾布津,寓实脾制水之意;桂枝可通阳化气以恢复三焦、膀胱气化功能。现代研究表明,五苓散能够调节水液代谢,可用于多系统疾病的治疗[8]。此外,汪师还常用路路通、丝瓜络、车前子、生姜皮、陈葫芦通络利水。若临证时见脾虚纳少、食欲不振者,则加用太子参、陈皮、焦山楂、炒谷芽等药健脾消食。

2.3 阳虚气化失司,温足少阴肾经 《灵枢·经筋》曰:“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并足太阴之筋,邪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之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与足太阳之筋合。”睾丸属肾,肾主水,前阴为肾所主,肾虚气化失司,则水湿停聚。《素问·逆调论》云:“肾乃水脏,主津液也。”《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三》有云:“足少阴为肾之经,其气下通于阴。小儿有少阴之经虚而受风邪者,邪气冲于阴,与血气相搏结,则阴肿也。”[3]260指明小儿先天肾气亏虚,感邪而易发为本病。正如《医方考·七疝门第五十九》所说:“水疝者,……肾气虚,则湿胜而流坎者势也,故令肾囊肿大如水晶,阴汗不绝如罅漏也。”[9]本病发病与足少阴肾经密切相关。小儿肾常不足,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寒湿之邪易于侵袭,肾阳不足,火不暖土,气化失司,三焦气化不利则发为本病。汪师尊崇儿科温阳学派陈文中“固养元阳”的学术观点[10],因此治疗小儿水疝时尤重温补肾阳,肾阳充足则水气得温而消。临证时,汪师常选用乌药、茴香、吴茱萸、附子等温经散寒,桂枝温命门之火,促进气津重新输布。

3 病案举隅

3.1 湿聚足太阴脾经案 吴某某,男,6岁,2018年5月19日初诊。主诉:发现右侧阴囊肿大1周余。现病史:患儿1周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侧阴囊肿大,左侧正常,无尿频、尿急、尿痛。近日无外感,既往有鼻鼽病史,目前无鼻塞、流涕、喷嚏。精神欠佳,少气懒言,不爱运动,语声轻微,纳食欠佳,二便正常,盗汗较多,四肢欠温,咽淡红,舌苔薄白。体检:体重20kg。右侧阴囊肿胀,大小40mm×15mm,质软波动。2018年5月14日南京某医院B超检查:右侧阴囊内探及40mm×15mm透声暗区,边界清,暗区中睾丸大小约14mm×7mm,形态正常;双侧附睾大小形态尚可。建议手术治疗,家长未接受,遂来本院门诊治疗。西医诊断:右侧睾丸鞘膜积液;中医诊断:水疝,辨证为脾虚水湿不化。治以健脾化湿利水,予五苓散加味。处方:炙黄芪15g,连皮苓10g,白术10g,桂枝5g,泽泻10g,猪苓10g,车前子10g(包煎),太子参10g,炙鸡内金6g,青皮3g,陈皮3g,荔枝草12g,焦山楂15g。 共14剂,水煎服,日服3次。

6月2日二诊。患儿服上药后,右侧阴囊肿大减轻,无尿频、尿急、尿痛,近日无外感,精神好转,纳食改善,大便间日一行,质地稍干,小便正常,夜寐尚可,出汗减少,咽部淡红,舌苔薄白。体检:右侧睾丸可触及,已无明显液化区,睾丸约13mm×11mm大小。患儿水疝已平,继予前方巩固。共12剂,水煎服,日服3次。

6月14日三诊。患儿服上药后,鞘膜腔积液已基本吸收。白天活动后易汗,夜间盗汗明显,食欲时好时差,大便间日一行,质地稍干,小便正常,寐时露睛,四肢欠温,叹气时作,面色少华,形体消瘦,咽部稍红,舌苔薄白,右侧睾丸13mm×10mm,鞘膜内无明显波动。证候如前,水疝已痊,但脾阳不振,继予前方加减巩固。 处方:炙黄芪15g,桂枝6g,白芍10g,炙甘草3g,茯苓10g,白术10g,泽泻10g,猪苓10g,炙鸡内金6g,乌药3g,炒枣仁10g,焦山楂15g。 共28剂,水煎服,日服3次。

7月8日四诊。患儿鞘膜腔积液已消。精神转振,白天活动后易汗,夜间盗汗明显,汗出身凉,平素四肢欠温,纳可,眠安,大便间日一行,质地稍干,小便正常,寐时露睛,咽稍红,舌苔薄白,外阴睾丸正常。证候如前,继予温通阳气为主治之巩固。10月21日因感冒咳嗽再次就诊,鞘膜腔积液完全吸收后未曾再发,改治外感咳嗽。

按:患儿平素少气懒言、四肢不温,纳食欠佳,湿邪侵犯太阴脾土,正如《儒门事亲·疝本肝经宜通勿塞状十九》所说:“太阴受寒,气聚为疝。”[2]73汪师临证立足于足三阴经辨证,此案辨为足太阴脾经受寒湿邪气侵袭,脾虚水湿不化,当实太阴脾经,拟方五苓散加减。方中茯苓、白术、猪苓、泽泻渗湿利水,以健脾利水,正如《医学正传·湿证》所说“治湿不理脾非其治也”[11]。脾气充足,气行则水消,服药14剂后鞘膜积液有所吸收。二诊患儿有脾阳不振之证,方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以温振脾阳,阳气充足则气行而水消。

3.2 寒凝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案 王某某,男,7岁,1999年9月24日初诊。主诉:右侧阴囊肿胀1年余。现病史:患儿右侧阴囊肿胀、偏坠,睾丸肿大,在南京某医院诊断为“右侧睾丸鞘膜积液”,嘱其手术,家长要求保守治疗,故来我院诊治。患儿时有小腹疼痛,纳呆,小便少。体检:心肺无异常,右侧阴囊肿胀、偏坠,睾丸肿大如鸡蛋,质软,透光试验阳性,舌淡红,苔薄白,脉沉滑。西医诊断:右侧睾丸鞘膜积液;中医诊断:水疝,辨证为寒凝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气不化水。治以温经散寒、行气利水。处方:吴茱萸5g,川楝子10g,炒茴香30g,木香10g,猪苓10g,泽泻10g,路路通10g,丝瓜络10g。 共7剂,水煎服,日服3次。

9月30日二诊。药后阴囊较前缩小,无腹痛,纳增,小便仍少,舌淡红、苔白,脉滑。原方加车前子10g。共7剂,水煎服,日服3次。

10月8日三诊。右侧阴囊、睾丸已基本恢复正常,纳可,小便正常,前方减其剂以巩固疗效。处方:猪苓10g,泽泻10g,川楝子5g,炒茴香10g,木香3g。 共7剂,水煎服,隔日1剂。再服20余剂,疾病痊愈。2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本案患儿病程日久,由寒湿邪气侵袭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肝络失和,肾气不化,气滞不行,水液下注,而成水疝。汪师以吴茱萸、茴香温经散寒,川楝子、木香行气疏肝,猪苓、泽泻、路路通、丝瓜络通络利水,诸药共用,温经散寒、行气利水而取效。

4 结语

水疝是小儿常见泌尿系统疾病之一,长期的鞘膜积液会影响睾丸的血供,进而影响患儿的生育能力,中医药早期干预可取得良好疗效[12]。汪师认为,本病病机为寒湿水气留阻阴器,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湿性趋下,寒湿邪气互结蓄于阴器而发为本病;病位涉及肝、脾、肾;病性为本虚标实。汪师治疗本病执简驭繁,从经络辨证入手,经络所过,主治所及,足三阴经皆循行阴器,因此从足三阴经辨证论治。足厥阴肝经络阴器,肝主疏泄,肝脏经络失和,发为本病,因此治疗上重疏肝理气,使全身气机调畅,气行则水行,则局部水液积聚得消;治湿又不离足太阴脾经,健脾助运化湿,脾运健则体内水液得以重新输布;汪师还结合小儿的生理特点,脾肾未充,稚阳之体,肾阳为一身阳气根本,治寒则重温肾中阳气,阳气充足则能化气行水,水气得消。汪师辨治小儿水疝从足三阴经辨证出发,治以疏肝健脾、温阳利水,辨证得当,药简效宏,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太阴利水阴囊
阴股沟岛状皮瓣修复阴囊皮肤软组织缺损
太阴中风证候要素与临床特征的数据挖掘研究
黄帝内经
国医大师治肾病水肿验方精选
宇宙间的四种基础物质
Thirty-Six Stratagems (1)
复方葶苈子汤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经验
阴囊坠胀会是什么疾病
阴囊瘙痒不可小觑
浅谈茯苓在宠物临床上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