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会上明确提出:高校的思政教学不仅仅要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其他学科也要参与进来,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思政教育的中心[1]。所以,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要将大学各类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英语学时比较长,受众比较广,对于“课程思政”的实施来说非常重要。所以,对于大学英语教师来说,其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意义重大。本文在深入理解“课程思政”内涵的基础上对大学英语进行“课程思政”融合可行性进行论证,同时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课程设置以及在大学英语的教学加入思政元素的路径进行讨论,以此通过融合培养出新时代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思政”对于我国高校来说是目前重要的使命之一,这不仅仅指的是大学思政课程,是大学众多学科都应该具备的课题思维和理念。“课程思政”通过借助大学各类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同各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育人目标,不仅是知识传授,还结合了价值引领[2]。“课程思政”最早是在2014年被上海市委、市政府所提出,目的是实现大学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互相协同实现高等教育理念。它强调要将思想政治与知识传授相结合。2016年,高校思想政治会议召开,随之“课程思政”的概念慢慢深入人心,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逐渐向这个方向靠拢,同时也逐渐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3-5]。大学思政教育的发展体现出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重点关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也指出了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未来的发展趋向。朱飞认为,我国高校应该要实现多领域、多行业的互相协同[6]。大学英语课程也要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结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还要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大学英语的学习不仅是语言知识的学习,也包括对该语言所蕴含的文化的习得。大学英语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学生能够批判性地认识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各门课程都应具有思政育人功能目标相契合。
大学英语课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大学课程中都是作为公共基础课存在的,而大学英语课程由于其工具性以及人文性比较强,更能够体现出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例如在工具性方面,在课堂中将科技、历史等内容向学生呈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一个客观的世界,对于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深入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在人文性方面,大学英语课程一直以来都以提高大学生综合人文素养为任务目标。一方面,大学英语课程通过使用语言来将英雄伟人的事迹向学生展现出来,能够让学生形成榜样意识,学习其中的优秀品质[7]。另一方面,一些来自西方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民族精神会体现在大学英语课程学习中,能够让学生对于加深自我的爱国主义信念,从而加深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大学各个科目的教学任务都是通过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行动上靠拢[8]。而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来说,其中的学习内容比较丰富,英语课堂的学习氛围比较活跃,学习的时间跨度比较长,这使得其能够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高效地融入。最近几年英语学习十分广泛。英语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形式也多种多样,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还将学生作为英语学习的主体,讨论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些英语运用问题。英语课堂教学的变化,更加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从表面上看,大学英语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关联之处,而深入研究之后可以发现二者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将“课程思政”融合到课程教学中来,能够互相促进,互相影响[5]。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教学形式和方法是实施途径。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形式和方法,促进大学英语和“课程思政”的融合。
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学生的素质提升,这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知识获取、综合素质的提高、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直接性的影响。但是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师大多是重视知识传授以及能力培养,同时有一些教师自身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具有片面性,因此不能积极地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所以,对于高校英语教师来说,不仅要在专业素质上注重提高,还要加强个人的政治素质以及道德素质等。
首先,大学英语教师要注意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校教师应该首先要接受教育,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传播先进的思想,坚定支持党的领导。英语教师要加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的深刻认识和学习,要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对于我国国情以及党的认识要深刻。其次,要加强道德素质的学习,发挥带头作用。教师应该注意发挥带头作用,做到言行一致,热爱自己的岗位,具备正确的价值观,钻研学问、公平公正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将“立德树人”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再次,大学英语教师除了对专业知识要加强学习之外,还要加强自身的人文素质,深入学习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其中的正确思想观念以及人文精神要格外注重学习和传承,将其向学生展现出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及民族自豪感[9]。
大学英语是大学的必修课程以及语言工具,其课程内容比较丰富,涉及到经济、政治等很多方向。大学英语课程中具有大量鲜活的素材,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吸收与内化,更要注意提升学生的理想信念与爱国情怀,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课程思政”融入听力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搜集关于中国思政等方面的听力内容,让学生进行听力训练。而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应该选择性地让学生学习一些重要的关于“课程思政”方面的词汇以及短语,让学生通过听力训练来理解英语教材中富含的中国文化。除此之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可以让学生通过手机收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节目。该电台是中西结合的广播频道,在这里不仅有我国的时事新闻,还会广播我国的传统文化内容,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可以让学生定时收听英语新闻和中国文化栏目,同时在课堂上分享和讨论。
2.“课程思政”融入口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师在进行备课时要注意将思政内容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展开讨论。比如在管理类英语“Arranging Schedules”教学中,内容提到对北京社区的参观学习,由于北京的传统文化氛围比较强,教师可以进行引导与拓展,通过运用过去时语态来引导学生对北京四合院、胡同等这些充满传统文化意义的内容进行口语交流,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实现了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
3.“课程思政”融入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授课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加入思政方面的内容。例如,教师在讲授阅读任务“Being a Punctual Person”时,要引导学生了解守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守时意识;学生在课外学习时,要养成读China Today(《今日中国》)的习惯。对中国的英文版报纸以及杂志进行阅读,可以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发展现状,认识到各个国家的领导人治国理政的方略,增加学生的政治词汇量以及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提高文化自信。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逐步推进,要充分利用好“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教学结合互联网平台的教育,利用互联网平台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进行延伸,让学生关注“外研社”等相关网站,对于时代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解,让学生加深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将其加入到英语学习中来,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除此之外,对于“学习强国”里的每日英语新闻可以利用起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浏览学习,通过观看视频、推送,能够让学生对于当今社会发展的时政进行了解,从而在提高英语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政治文化素质。
大学课程应该将立德树人作为主体任务,将其加入到思想道德、文化知识以及社会实践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来。所以,不仅要在课堂中,而且要在课余时间来加强“课程思政”教育。通过开展大学英语社团等的相关活动,让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生活中去[10],让学生逐渐的对世界各地的新闻时事进行关注。可以以国家热点为题进行英语演讲比赛,例如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这次疫情发展非常迅速,对于我国来说防控难度也是最大的。在疫情环境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信心,领导人民进行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同对疫情开展对抗。通过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我国的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向好,人民生活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我国表现出了令世界人民刮目相看的抗疫能力。因此,可以以“抗击疫情感受”为主题来举办相关的英语演讲比赛,让学生通过了解疫情工作,提高对党的靠拢意识,中国抗击疫情是我国大众儿女共同一心的结果,表现出我国的综合国力在逐步增强,大国形象在屹立不倒。教导学生要提高自身的理想追求,以振兴国家、民族事业为首要任务,要为社会主义事业实现自己的努力,顽强拼搏,实现中国梦。通过充分的利用英语第二课堂,让学生实现民族传承,讲好中国故事、用英语向世界各国传递中国声音,用英语表达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仅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更能够将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通过英语展现出来。
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是实现“课程思政”和大学英语深度融合的外在条件。只有更为灵活的教学形式,才能因材施教,增强课堂学习效果。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则能够促使“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融合知识的不断内化。
1.因材施教,灵活运用教学形式。没有绝对最优的教学形式,其本质都是相对的,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做到灵活,选择契合特色的教学形式。对同学之间差异化的自身属性,因其受教育背景、学习水平、精神困惑和成长需求都存在不同,所以应进行针对性教学工作,即因材施教。对同学在成长上的需求方面,帮助其开拓国际视野和学习语言,教师应根据同学特点,采用全员学习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播放十分钟英语简史拓展视频,对于视频中出现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对于学生教育水平和成长需求,教师选择小组成员展示的形式,让学生在展示过程中透过单词挖掘其人文故事,对英汉语言的学习和发展都起到促进作用;教师对于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学习水平高低的情况,应进行个别教学形式,增加其英语学习能力。
2.多样化运用教学方法,增强知识内化能力。巴班斯基提出,教学方法要结合教学任务以及学习内容来设计。主要有三种:组织学习认识活动、刺激学生认识活动以及检查学习认识活动。例如,在实施思政融合的实践教学时,要依据具体的情况,来结合直观、口述等方法;在将课文知识点与“课程思政”进行结合向学生讲解时,主要通过口述来向学生传递知识;在将实际和理论相联系时,要结合实践法来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以及思想政治素养。远程教学后通过布置课后作业来让学生对课上内容进行内化,形成自己的理解与认知。比如课堂讲授Learning Chinese and western style,在学习中西方的方式不同之后,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比较中西方的教育制度来找到制度不同的原因,同时在课程答疑或讨论时进行分享。通过小组同学分享以及教师进行点评总结,来说明制度的不同是由于其历史社会等不同造成的。而我国的教育制度相比于西方国家的制度并不是处于劣势,应该具备制度自信。
综上所述,在大学英语教育中,贯穿思想政治内容可以在实质上推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课程内容的吻合程度上,大学英语和思想政治相辅相成,共同推进高等院校教育工作,协同性非常突出。在可行性上,大学英语教师队伍拥有出色的传道作用,可以比较契合地加入思想政治部门。在改革上,继续加强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在思政层面的造诣,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使“课程思政”在舒适的环境下融入英语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