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探析

2021-11-30 08:48郝佳婧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郝佳婧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周易·贲卦·彖传》中有着“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记载。在这种语境下,“文”指的是文章、书籍之意,而“化”指的是引导、教化,这是关于以文化人概念的最早记载。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以文化人也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在现代语境中,以文化人即在文化的感化、教化、涵化等一系列方式的综合作用下,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力量,去促进人理想人格的塑造和精神境界的提升,运用文化对人的重要力量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的本体性功能是教育,以文育人是以文化人的实质,对文化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形式,适时适度地对人进行感染、塑造,可以促进个体人格的完善。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之“人”的目标构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应将大学生培养为社会主义的信仰者、建设者,其目标主要包括将大学生塑造为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思想品德、勇于担当使命以及全面发展的人。

(一)理想信念坚定

大学生在整个社会中是极富有朝气的社会力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担当者、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而大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能够为其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培养更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我国教育不懈追求的重要目标。那么怎样才算“合格”和“可靠”?理想信念缺失、道德水平不高、社会责任意识不强的人必然是不合格的,只有拥有坚定而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称为“可靠”,只有在思想层面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一致、相契合,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作出更加突出的贡献。无论是在面对国内社会思潮激荡时保持清醒的头脑,还是在应对国际社会敌对势力企图对我国进行“颜色革命”等性质的挑战中,都必须要以崇高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挺起大学生的精神脊梁,以高尚的理想信念作为自己坚实的精神支撑。就大学生来说,他们充满着青春活力,未来大有作为,理想信念的树立关系到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理想指引了大学生的人生道路,信念帮助大学生克服在前进道路上的种种梗阻。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坚定与否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甚至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这就更加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化成理想信念坚定的人的目的。

(二)思想品德高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需要将大学生“化成”思想品德高尚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1]在“商品拜物教”的错位下导致了人的异化,道德也逐渐沦丧和泯灭。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将个人与社会相统一,培养思想品德高尚的时代新人,是实现个人价值的追求,也符合推进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应将大学生“化”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人,还需要“化”成思想品德高尚的人。高尚的思想品德是作为一个合格的人的底线所在,是对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要求,也是成为合格公民的品德要求。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使命所在,从逻辑关系上看,先立德再树人,立德是树人的基础。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切实贡献者,必须要树立和践行“大德”、培育良好社会风尚、弘扬社会正能量的“公德”以及修身律己、克己慎独的“私德”,才能从“成才”走向“成人”,成为推动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

(三)勇于担当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要培育时代新人,要统筹各种优秀的文化作用去“化成”敢于、勇于担当民族使命的人。时代新人不仅要求有新的风貌、新的头脑,更需要立足新的时代背景,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推动实践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奋进,更需要一代代大学生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新时代,大学生应当成为生活的奋进者和事业的开拓者,需要勇敢地担当起时代赋予青年群体的重要责任。这是大学生从成长到成熟、从成熟到成才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中国梦历史进程的现实要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2]实现中国梦,就需要在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以及中国力量上着力,那么道路谁来走、精神谁来弘扬、力量谁来凝聚?这就需要大学生在思想上明晰自身的使命,行动上身体力行,立时代之潮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文“化成”勇于担当使命之人。

(四)全面发展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在当代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将“化”成全面发展的人作为重要目标之一,引导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个方面不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我国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教育要“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大学生在多个方面进行发展,促进其更大程度上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的重要价值目标,也是大学生成熟、成长、成人、成才的现实要求。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提供了更有效的途径和更宽广的平台。德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当中包含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向大学生传授知识,还应当形塑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中所包含的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生命意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等内容,为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之“文”的内在理路

“文”是以文化人的依托,是“化人”的内容。人是“文”的创造者和享用者。“文”由人创造,而“文”也在影响和塑造着人。以什么样的“文”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中,关系到“以什么内容的文”去化人的重要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之“文”,最核心的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化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内容体系上主要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组成部分,在内在理论上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要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为借鉴,凝炼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整体精神风貌、主要思维方式、普遍道德规范以及群体价值理念等,其内部有着严密的内在理路。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什么作为指导思想,是我国文化发展举旗定向的关键性问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方向性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之“文”,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广大大学生“化”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诚捍卫者与切实践行者,也“化”为我国事业的忠心建设者和突出贡献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的宣扬与践行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化人、育人。马克思指出:“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因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5]在马克思作出的一番论述当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定位到文化发展最终目的的层面。在新时代,我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发挥文化的教育、感染、熏陶的作用,满足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正在处于持续增长趋势的文化层面的需要,助力人们幸福感的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从根本上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自觉坚持,对教育的方向和目的起到了直接决定作用,必须旗帜鲜明地牢牢坚持。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要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鲜活实践,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行塑造和引领。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新生力军,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正确与否,不仅涉及到自身的人格素养,在更加宏观的视野范围当中也关乎全局。价值的概念是什么、什么事物才是有价值的、如何评判和实现价值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面临的问题。对这样根本性、原则性问题的回答,关乎我国未来事业的发展,必须以我国主流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引领,在大学生群体中塑造人格、标定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大学生群体当中凝聚最广泛、最集中的共识,汇集更多大学生的力量。当前,我国大学生以“00”后为主要群体,他们成长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虽然发展趋势在总体上乐观,但依然存在着价值观取向摇摆不定甚至完全错误、理想信念模糊不清甚至与崇高理想信念相背离等现实问题。凝炼了全体中华儿女共同价值取向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起来朗朗上口、内容上字字珠玑、内涵十分广博,能够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思想层面进行有效地培育和塑造,激发大学生的高度责任感以及主动性。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文化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成长,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涵养。“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以文化人实践、完善以文化人基本理论的珍贵文化资源,对滋养大学生心灵、涵养大学生德行表现出了积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化人”之“文”中,积极注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质素,增加传统文化的版块,将我国大学生培养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者、学习者、认同者、捍卫者与践行者才更加可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中蕴含的强烈的家国情怀、高尚的进取精神、崇高的大爱思想以及宝贵的和谐理念等,都能够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选择与价值取向产生积极的影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鲜活实践中,必须要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含量和比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渗透到以文化人实践当中的各个步骤,让大学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培养具有高度文化素养以及深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时代新人。

(四)发挥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借鉴价值

列宁曾指出:“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7]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实践当中,在“文”的内容中要面向世界积极吸取文化营养,才能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开放思维、创新意识的时代新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个开放的文化体系,是一个具有高度开放性的文化宝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需要在时间轴上主动传承、薪火相传,也需要在具体的实践当中积极主动地博采众长,扩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朋友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之“文”,还需要对世界人民创造出的诸多优秀文化成果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和举措。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问题,需要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有机吸收到以文化人之“文”中,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借鉴,促使大学生养成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开放的思维。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吸取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群体养成正确科学的文化观,对传统文化不能采取过于固守的态度,但是也不能排斥外来文化,而是要主动吸纳外来文化中能够为我所用的积极因素,追求自由平等、崇尚法治、勇于冒险等方面,可以积极利用世界人民广泛认同的优秀文化作品这一宝贵资源,开展对大学生的美育实践,以更加丰富的资源和更加广阔的视角去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达到以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化人”的目的。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之“化”的现实考量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之“化”进行现实考量,就是要解决如何“化”的问题。高校应分别从知情意行四个角度开展以文化人实践,对大学生进行知识的教化、情感的感化、意志的固化、行为的优化。

(一)晓之以理,以理服人,加强大学生知识的教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开展具体实践,就要做好理论灌输,做到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之“化”依托于以文化人之“文”,“文”让“化”更加有力量、更加有底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承担着让大学生群体“掌握理论”的时代重任,必然需要以理服人。这就要求我们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知识教化,需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介体、客体三个方面着手。在主体上,教师需要强化自身以文化人的素质、意识以及能力等资质,还需要加强自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学习和践行,以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具体来讲,学校可以组织教学的相关论坛和讲座,对教师进行培训,也可以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建立签到制度、教师自身评价与学生体验评价制度,保障以文化人的实践。在介体上,教师应当提升新媒体技术应用的素质和能力,运用新兴媒体技术开展教学,让大学生在主观上更加愿意去接受教育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新媒体技术与学生进行互动。如在授课完成后,让大学生在课堂上扫描二维码进行知识检测,在案例分析以后让大学生进行投票,充分表达自己的主观想法和个人意愿等,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社交、生活等现实状况;学校可以依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和特色,开发校本教材,将教育内容与地域特点、学校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以身边之例更好地解释问题。此外,在客体上,大学生在接受“教化”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展“自化”。

(二)动之以情,以情感人,加强对大学生情感的感化

首先,要对校园内部及周边的自然环境进行建设和美化,发挥物质文化“化人”的作用。可以在校园的花草树木上增加讲解内容,形式上可以直接展示,也可扫码了解,让大学生了解每一种植物或自然景观的来源和沿革,让大学生进一步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培育对大自然的情感。要让人文景观“能说话”“说好话”,可以在校区、教学楼、食堂、桥梁、道路等校园建筑的命名上加以斟酌。例如,“广东开放大学中山校区以最为传统和便宜的树石为营造主材,镌刻上众多名师大家的书法题字,配以背景的绿化美化,营造了国学院、中山园、立德广场、溯源广场、犇犇广场等系列校园文化景观,进而把校园物质空间提升成精神空间,生活空间转化成教育空间,学习空间拓展成审美空间”。[8]每一个建筑物的命名上也是人的感情的凝结,既要考虑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又要体现学校的特色,注重命名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培养大学生对学校、对国家的情感。其次,营造校园文化,还需要注重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以踏实的学风浸润大学生的心灵,对大学生进行心灵滋养和情感塑造。尤其是在师德师风的建设上,教师应当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有意识地动之以情、以情感人。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打出“感情牌”,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利用课上、课下的实践,增强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感化。最后,要充分利用大学生社团等文化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大学生社团等文化交流渠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重要平台,它们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多样性,亦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应充分借助大学生社团等文化平台,利用文化浸润,同侪带动等手段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感化。

(三)持之以恒,以恒育人,促进大学生意志的固化

大学生意志的强弱,关系到其能否正确面对挫折、克服困难,在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能否抵御外来敌对势力的诱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要促进大学生意志的固化,就需要持之以恒,以恒育人。大学生意志的磨炼,需要精神文化的滋养,也需要实践活动的养成,可以对大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开展习惯养成计划,进行实地或线上打卡,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大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安排持之以恒才能完成的任务等。如开展“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活动,可以多个教学周为周期,每日进行授课,每天进行打卡,贵在坚持、以恒育人,最终评选出先进个人,利用“导之以利”的激励原则,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并通过典型示范的作用感染周围的人。又如,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就本着育人贵在坚持的原则,“以文化人,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以仁育人,坚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以术济人,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必将成为展示综合性大学办医学教育的重要窗口”。[9]再如,已经开展的“青年大学习”活动,定期开展教育,并在其中设置答题环节并进行打卡,在获取知识、提升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上也磨炼了大学生的意志。在实践养成上,要更加积极地开展军事训练、工程训练、专业实习等,在实践训练中使大学生的意志得到固化,增强大学生抵御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在精神文化的构建和实践养成中,还应注意大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要将意志品质的培育渗透于各个方面,保证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参与,以“三全”育人促进大学生意志的固化。

(四)导之以行,以行带人,促进大学生行为的优化

促进知情意行的转化,需要大学生内在思想的先导,也需要以行带人,发挥模范典型的示范作用,可以参观红色基地、展览馆、纪念馆、红色主题展览等,鼓励大学生自主录制网课、微课、党课、专业课、传统文化课等,促进大学生行为的优化。从简单的行为模仿而来的行为优化,需要导之以行,加强对大学生的行为示范,促进“知情意”的培养。以行带人,需要发挥党支部的凝聚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仿带头作用,建立党员教育的长效机制,也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出机制保障。除了党员的带头作用,还可以寻找优秀校友,评选出大学生模范、道德标兵等示范性群体,构建行为文化,以示范性的行为文化“化人”。譬如,曲阜师范大学致力于“打造‘曲园师德讲坛’品牌,在师生的对话交流中诠释师德内涵、彰显师道精神,实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效果;发挥榜样力量,每年开展寻找‘曲园雅师’以及选树最美教师、师德标兵等活动,用可亲可敬的身边人、可感可学的身边事,激励大家见贤思齐、崇德修身”。[10]在原则上,要将大学生的实践养成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积极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在实践中促进大学生行为养成,以实践育人,这就需要多方力量协同育人,建立多点联动的实践育人机制。打造精品实践,学校党委、宣传部、学工部(处)、教师、辅导员等都要加强对实践育人的重视程度,并高效协同发力,在内容上做到理论与实践相对接,促进大学生行为的优化。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