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影响策略

2021-11-30 08:49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东疏镇第二小学侯志胜
青年心理 2021年20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道德德育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东疏镇第二小学 侯志胜

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不但代表着教师德育工作开展的高效率和高水平,还可以为小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因此,小学教师要想全方面落实德育工作的开展,首要前提就是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在现阶段我国小学教育过程中,许多教师把考试成绩作为判定学生好坏的标准,这不仅违背了德育的实效,更影响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少小学生会在这样的标准下,变得自卑、胆怯、懦弱。针对这一现象,如何在小学班级中积极开展德育,并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影响力,成为小学教育阶段迫在眉睫的一项任务。

一、小学班级文化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班级文化缺乏一定的个性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小学教育阶段的不断深入,德育已经深入各个学科,逐渐由单一的德育转型为多元化的德育。在研究调查中我们发现,小学内很多德育活动形同虚设,对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完全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此外,很多小学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教师没有采取正确的建设方式,经常采用字画、板报的方式营造德育氛围,结果发现教师对当代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没有较好的把控,不仅没有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德育效果,还让学生觉得非常枯燥、空洞。

(二)班级文化缺乏一定的灵动性

在以往的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张贴名人名言成为司空见惯的方式,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名言警句大多都是一个意思,无非就是激励学习、刻苦奋斗等督促他们努力学习的各类名人名言,学生长期接触这样的名言,不仅会麻木,起不到任何的促进作用,甚至还会给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另外,很多教师依然把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当作教学目标,完全忽视了班级文化建设和德育的重要性,所以班级文化建设中,往往只是为了应付校方的检查。因为班级文化建设长期流于形式,学生逐渐也就忽视了班级文化建设工作。

(三)班级文化缺少人性化

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绝大部分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每次期末考试或者期中考试的排名张贴在班级最显眼的位置上,以此希望成绩差的学生能够向成绩好的学生学习,却完全忽略了小学生的自尊心,甚至渐渐使成绩一般或者落后的学生产生了“无所谓”“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情绪,同时,这种以成绩判断好坏的方式完全与素质教育和德育相悖,直接制约了班级文化的良好建设。

二、小学班级文化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初步形成阶段,所以培养他们的道德认知,进而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教育工作。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我们发现,不仅内容枯燥,而且教学形式形同虚设,直接影响了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加上小学生理解能力薄弱、注意力容易分散等问题,道德教育的整体效果都会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班级文化建设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

(二)规范学生的一系列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具体来说就是脑海中的道德意识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心智还不够成熟,所以对他们来说,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都处在快速形成的阶段,在道德意识的引导下,小学生的一系列道德行为定能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在班级的日常活动中,小学生能够充分表现道德行为,并在班级文化的影响下,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另外,小学生的各项能力均处在初步发展的阶段,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较高,模仿能力也较强,如果教师能在建设班级文化中添加某些道德行为,会对小学生产生非常正面的影响。例如,教师在上课之前,经常与学生互动问好,学生逐渐也就能形成与教师问好、与家长问好的良好习惯。所以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能够极大程度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并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三、班级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实施策略

(一)加强制度教育

学校应当把德育作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并使其得到“法”定效应,在制度上对其有所保障,这样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同时,学校还要明确德育教育的目标定位,巩固其作为“能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地位,使学生真正获得德育教育力量。对此,教师要能够积极创新,引导学生做好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德育教育过程中,都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有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在引导学生前进过程中给他们留出充分的时间,才能促使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更加合理和具有人文性。比如,引导学生进行小组竞争。新课程教学理念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提出了很多要求,要求在教学时间中也要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班级德育教育工作开展也可以采取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对学生能够科学地分组,然后由小组成员选出一名代表作为小组组长,组长监督和引导并且配合教师教育工作开展。学生在合作和竞争过程中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最终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班主任可以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日常观察和了解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应当给予一定的惩罚并且对其进行正确引导,惩罚措施可以设计为帮助他人辅导作业等。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发学生参与德育教育以及对自身行为进行规范的自主性。当学生们感受到是非标准后,他们自然就会判断行为的准确性,从而在内心形成一种价值标准,并积极跟随教师的引导,获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二)加强学生对公共物品的保护意识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他们对公共财物还没有良好的保护意识,因此在实际的班级文化建设中,保护公共财物上的教育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建设环节,因为在日常的各项活动中,都离不开公共财物的支持。例如,在开展卫生活动时,离不开抹布、扫把、拖把等打扫工具;在开展教学活动中,更离不开桌椅板凳、黑板、多媒体设备等;阅读活动也离不开图书等公共物品的支撑。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能发现小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公共物品保护意识,导致公共物品的破坏程度较大,不仅为学校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压力,甚至让学生在日后的发展中也会因为不够爱护公共财产而限制自身发展。对此,教师要加强公共物品保护意识的德育,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开展“保护公共物品”的主题活动,为学生用多媒体播放桌椅板凳、讲台的生产过程,提高学生保护公共物品以及保护绿色环境的意识。并不定时在班会中渗透随意破坏公共财产是违法行为,引导学生改正不爱护公共物品的不良行为,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

(三)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行

在小学阶段的教育过程中,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深刻认识到,学习成绩并不能判定一个学生的好坏,也不能用来断定学生未来的发展。做好育人工作,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才是小学教育阶段的根本目的。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要把品德、品行教育放在学习之上。上文我们说到,小学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强,教师只有不断优化自身的道德行为,才能引导学生学习榜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现阶段,互联网信息技术已经充分融入教育领域,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搭建一个道德比拼平台,每天在平台上记录好人好事,例如,某某班同学今天在操场上捡到了钱,但是送到了失物招领处,给予表扬,利用互联网平台通报到每一个班级。对于做了好人好事的学生而言,得到了表扬和鼓励,在日后的生活中更愿意朝着良好的道德行为前进;对于其他学生而言,他们也想得到此类荣誉,所以在日后的生活中也努力地去做一些好人好事。这对于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行来说,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总而言之,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中,做好德育工作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最为首要的教育目标。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比较薄弱,需要教师起到榜样作用。所以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班级文化对开展德育工作的推动力,以此帮助小学生提升综合素养,促进他们未来的发展。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儿童道德行为发生的时间逻辑及其教育遵循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