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南方局对美国驻渝记者统战工作研究 *

2021-11-30 07:01王晓园
关键词:南方局延安外国

王晓园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重庆 400043)

抗战全面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原先偏处西南一隅的山城重庆成为全国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成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战场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战场指挥中心。大量外国记者随同西迁的通讯社来到重庆,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各国纷纷派遣记者来中国采访,设立新闻机构。美国在重庆也纷纷设立通讯社、摄影社、报刊社,并专门设立美国新闻处报道中国抗战。目前,中美关系史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学界对抗战时期中共在重庆与美国新闻记者关系的研究尚少(1)参见刘景修、张钊《美国记者与中国抗战》,《民国档案》1989年;牛瑞芳《我党外事工作在重庆开启新局面:王炳南与中共中央南方局外事组》,《红岩春秋》2012年第C1期第54~56页;石玮《美国新闻处在华活动研究》,上海大学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潘敬国《周恩来邀请美国记者访问延安》,《光明日报》2015年9月2日第14版;王睿恒《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的对华宣传:媒介与受众》,《史学集刊》2016年第1期第58~69页;胡龙《美国记者白修德在华时期对国共两党的认知研究》,延安大学2017年硕士学位论文;姜培培《史沫特莱对中国抗战的贡献研究》,天津商业大学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有鉴于此,笔者拟以中共中央南方局与美驻渝记者交往为主线,着重讨论南方局在艰难抗战时期对美在渝新闻记者开展的反法西斯统战工作,以“宣传出去,争取过来”的方针,赢得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对中共及其领导的军队的同情与支持,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与中国共产党。

一、南方局对美驻渝记者统战工作的历史任务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各国驻华使团和新闻机构以及友好人士随之而来,重庆一时成为中国外交的中心。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国统区肩负起同外国记者合作交往的历史使命,并致力于开辟中共与美国建立直接合作交往的途径。

1939年4月,南方局成立对外宣传小组(1940年12月改称“外事组”)作为开展国际统一战线工作的机构,制定了“宣传出去,争取过来”的外事工作方针,主要任务是通过公开和秘密渠道,与各国外交使团和国际友好人士广泛接触,让国际社会逐步了解中国共产党,以期打破国民政府对中国共产党实施的外交封锁。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周恩来及南方局外事组成员广泛接触各国使节和国际友好人士,建立友谊。例如,周恩来与美国记者斯诺的交往使中共领导的边区和军队第一次出现在西方媒体的视野里。

第二次世界大战自欧洲战场战事爆发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英与日本的矛盾日趋加剧。面对国民政府的消极抗战政策和中国共产党积极抗日的战绩,美英等国开始有意识地与中共交往。基于这种国际形势,南方局外事组积极与各国驻华使馆官员、外国记者建立直接联系。1940年11月6日,毛泽东在给周恩来的电文中指出:“目前不但共产党中国人民苏联这三大势力应该团结,而且应与英美作外交联络,以期制止投降,打击亲日亲德派活动。”[1]根据这一指示,南方局在这一时期及以后的统战工作重点之一是:努力团结在渝美国记者,使他们通过对延安、八路军、新四军进行报道,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并支持中国共产党抗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美国部分官员对中国共产党态度的转变。

1941年12月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开展太平洋反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华侨工作的指示》指出:“中国人民与中国共产党对英美的统一战线是有重大意义的,中英美合作集中力量消灭日本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解放的必要前提。……我们利用此机会向英美人士特别其当政人物表明我们愿意与英美政府真诚合作抗日。同时向他们暴露中国统治者之黑暗,以争取英美政府人士对中共八路军、新四军之同情,以争取他们对中国政府施行某些压力,以改进中国对日反攻之准备。”[2]据此指示,南方局外事组通过同美驻渝记者联络,吸引他们报道中国抗战,以期影响美国的对华政策,达到与美军建立军事合作的目的。

二、竭力争取美驻渝记者报道中共抗战的策略

(一)借助美驻渝新闻记者向世界发声

南方局外事组的工作是加强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国际组织和国际友好人士的联系与沟通,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其总方针是“宣传出去、争取过来”。这一时期,南方局外事组已具备一批稳定的开展国际统战工作的人员,除了南方局书记周恩来,还包括组长王炳南,副组长陈家康和龚澎,《新华日报》编辑乔冠华、副总编辑章汉夫,在美国战时新闻处工作的中共党员孟用潜、刘尊祺、刘思慕,以及“保卫中国同盟”的廖梦醒等人。[3]

欧美记者多数住在重庆巴县中学的国民党国际新闻处招待所。南方局通过联络驻渝外国记者,为他们提供真实的抗战消息,以便引起他们的关注。自1940年起,大量美驻渝记者对中共的态度开始转变,并报道从中共驻渝办事处获得的关于中国被占领地区的新闻。周恩来以及外事组工作人员卓越的对外联络技巧,赢得了大量外国记者和作家的好感。

周恩来在主持南方局工作时特别注意同外国记者的交往与联络,尤其是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对事件真相层层封锁,他便指示南方局工作人员通过新闻媒体、外交使团等揭露国民党的暴行。通过与周恩来的交往,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和白修德为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战、展现中共形象做了大量工作。

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一方面联络美英苏等国大使和特使,及时向他们通报皖南事变的起因和过程;另一方面寻求外国记者向世界发声。例如,通过斯诺将皖南事变的真相在美国《星期六晚邮报》上率先报道[4],通过斯特朗把皖南事变的材料和来信公诸媒体。对于皖南事变真相的成功揭露,南方局外事组的两位工作人员——王炳南和龚澎也做了大量工作。在周恩来的指示下,他们在良庄(爱国人士沈钧儒在重庆的住所)领导外事组同志广泛接触各国外交官和记者,揭露事件真相,组织编译大量宣传资料交给外国记者。斯诺的报道和斯特朗的佐证材料,在美国政要以及普通民众中产生强烈反响。美国政府随即派特使到重庆,宣称在国共问题未解决前,美国政府无法大量援华。[5]迫于内外压力,蒋介石暂时停止了对共产党的打压。

1942年5月,斯诺随美国军事代表团再次来华。在重庆,他与周恩来又一次会面。其间,周恩来邀请美国驻华军事代表团和美国记者去延安参观,并请带信给美国总统特使居里。[6]这一会面为日后美军观察组以及中外记者观察团访问延安奠定了基础。

白修德是众多美国记者中比较特殊的一位,他一生的政治思想经历了数次巨大的变化。1939年白修德到重庆,9月至10月赴山西抗战前线实地采访,这次采访让他认识了中国共产党人,也开始改变他的政治思想。到1940年底,通过与周恩来、董必武、龚澎等人的交往,白修德逐步增加了对中国抗战和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对共产党的态度由同情向赞扬转变。尤其是皖南事变后,周恩来在曾家岩同他进行数小时的交谈,阐述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到底的方针和策略。这次交谈令白修德受益颇多,开启了他了解真实中国的历程。1944年底,白修德在访问延安期间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十三位中共高层领导,并对其中至少十一位进行了采访。[7]此后,他写了著名的《延安印象记:共产党对美国的友谊是真诚的》,文章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真实面貌,从而获得美国民众及世界人民对中国抗战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

作为周恩来与外国记者的联络员和新闻发布员,龚澎也做了大量工作。除上文提到的揭露皖南事变的真相外,她还向外国记者提供了大量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消息。她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常常吸引大量外国记者听她讲述抗日根据地的事情,从而为外国记者的报道提供了大量资料。外国记者在提出希望赴延安访问时,她积极联络,并在周恩来的指示下陪同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后来在费正清任美驻华新闻处处长时,她又通过白修德结识了费正清,向他介绍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情况。

周恩来及其领导的南方局外事组利用国统区这一有利环境,结识了大量外国记者,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向他们表明中共的立场,从而获得部分驻渝记者的支持。1939年,卡尔·克劳在红岩村同周恩来会晤,他在《中国就位》中提到了此次会晤,并说“周恩来是重庆最令人关注的官员”[8]。费正清在家信中这样描述龚澎:“我发觉她对所认识的每一个人都产生一种驯服功能。布鲁克斯·艾特金森也同样感到了她那奔放的热情,别的记者更不用说了。”[9]时任美国《时代》杂志和《纽约时报》记者爱泼斯坦说:“在重庆的外国记者(包括外交人员)与周恩来领导的八路军办事处之间发生了经常的、良好的接触。通过接触,大多数记者,不论其个人政治观点如何,都一致认为他们能够从八路军办事处获得最可靠的事实和有说服力的分析。”[10]3

(二)构建中共与美方联络新渠道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逐步巩固,中国共产党在政策宣传上偏重于同英美等国建立民主盟友关系,促进共同对日作战。此时,南方局同美驻华部分政府机构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加强了与美国战时新闻处的联系。

1942年冬,美国战时新闻处(以下简称“美新处”)在重庆成立,负责人是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龚澎的介绍下,乔冠华同费正清建立了联系。为加强同美新处的联系,刘尊棋经周恩来批准到美新处任中文部主任。中文部开拓了多种时事报道工作,在国统区利用中文报刊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战。1944年,刘尊棋与孙伏园、地下党员陈翰伯等利用美新处的书刊成立中外出版社,出版一些美国新书的译本。出版社在1944年还创办了刊登国际问题文章的刊物——《文汇周报》,乔冠华、章汉夫等时常为其撰稿。《文汇周报》刊登本国知名作家的作品,更有国外知名作者的译文。作为抗战时期大后方销量较多的一种刊物,它既团结了不少进步文化工作者,也促进了战时中美文化的交流。

为加强对美国记者的统战工作,扩大同美新处的联络交往,周恩来同意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与美新处直接联系。1945年7月28日,根据美新处重庆分处处长费正清所提的要求,周恩来起草复函:“若能争取国民政府取消无理检查、不加扣阻,则美国战时情报处与延安之间‘彼此可以邮件来往’,新华社更愿与你们实行无线电交通;……并愿‘保持有关事项工作之联系’”,抗战期间同意双方互相接听无线电广播。[11]

美新处虽然是美国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外交机构,但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共在国统区的地下工作提供了很好的身份和场所掩护。而美新处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也加强了它对华新闻报道的认识和中国人民对它的了解。

(三)促成以美国记者为主的中外记者赴延安考察

中国共产党在这一阶段努力赢得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离不开南方局对在渝外国新闻记者的统战工作。南方局外事组为驻渝外国记者提供真实的抗战信息和事实,使他们尤其是驻渝美国新闻记者产生访问延安的期望。这一时期,王炳南遵照周恩来的指示广泛接触美国驻华的军事、使馆人员及新闻记者。

1944年,美国驻华外交官主动加强与王炳南的接触。这时,作为反法西斯同盟的美英政府更加关注太平洋战场,为了争取对日战争的胜利,他们亟须了解和利用中国军民抗战的实力。当时,国民党当局一直严密封锁陕甘宁边区,国内外各界很难同延安建立联系,也很难直接了解中国共产党及其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实况。因此,打破国民党当局对延安的封锁成为当时国内外舆论界最强烈的要求。

利用国内外有利形势,王炳南在各国驻华新闻机构和各国驻华使团中做了大量的外交和宣传工作,打破了国民党政府不允许中外记者去边区或解放区考察的新闻封锁,为共产党邀请外国记者采访延安创造了条件。

1944年,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最先打破新闻封锁,于6月9日到达延安。[12]记者团一行21人,其中外国记者6人,包括斯坦因、爱泼斯坦、福尔曼、夏南汉神甫等4名美国记者。[10]4-5外国记者进入延安后对解放区的情况进行了如实报道。美国《纽约时报》7月1日刊登《中共领导下的军队是强大的》一文,称“中共军队在对日作战中‘是我们有价值的盟友’”,8月3日又刊登驻延安记者发出的通讯,称赞“陕甘宁边区的军民,并报道八路军不依赖政府,生产自给”[13]。从延安返回后,先后又有多名美国记者撰写了报道文章。爱泼斯坦在《我所看到的陕甘宁边区》一文中介绍了“陕甘宁边区的社会经济制度,告诉人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是中国的希望所在”[13]。福尔曼撰写的《中国边区的报告》详细描述了他所拍到的游击区情况。斯坦因在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上发文说:“在封锁线后面发现这样一个热烈的新社会,简直使我目瞪口呆。”[13]他还在《英国新闻时事报》上发表《毛泽东朱德会见记》一文,认为“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民主,深得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伟大的作用,他们是诚心诚意同国民党合作的”[13]。这些报道增强了美国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为双方建立直接联系奠定了基础。

促成中外记者团的西北之行,以及美国记者向世界报道真实的中共军队在对日作战中“是我们有价值的盟友”,这些无疑是南方局最成功的国际统战工作成果。

(四)《新华日报》加强对美国的报道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南方局领导的《新华日报》关于美国方面的报道数量逐渐增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等方面,通常放在较为显眼的版面。通过增加美国相关新闻报道,引起更多美国社会人士关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战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以及中国共产党同美国建立友好关系的需要。

《新华日报》还刊发有关美国新闻记者、作家等来华工作的报道。1940年12月18日刊发的《访斯特朗》一文,高度赞扬了以斯特朗为代表的外国记者对中国抗战的报道,文末斯特朗表达了她对中国抗战的希望:团结、抗战、民主。[14]1941年,《新华日报》刊发大量美国记者来渝的消息。1945年3月19日美国记者团来渝,《新华日报》先后发表时评《欢迎美国报界代表来渝》[15]和社论《欢迎美国报界代表团》[16]。6月30日的社论《迎美国记者团》称:“希望美国新闻记者团切实注意中国的实情,把中国的情形报道给美国的同业和各界。”[17]

1942年,在周恩来的指示下,《新华日报》开设国际述评栏目,编发国际新闻、国际述评,引起了各国通讯社的重视。乔冠华主要负责国际评论的工作,他以“于怀”为名,每两周撰写一篇国际述评刊登在《新华日报》上。1943年11月4日,《新华日报》发表短评,感谢美国与美国人民对我们的同情与帮助,“无论是精神与物质上都有重要的意义”[18]。

同时,《新华日报》刊登的大量抗战宣传也引起了美国刊物的注意。因此,南方局委派尚在“文协”任职的南方局文委委员冯乃超、《新华日报》编辑楼适夷,联合老舍、孙罗荪、徐迟等人组成编委会,以“文协”的名义创办专门对外传播中国抗战文艺作品的英文杂志——《中国作家》。创刊不到一年,《中国作家》便与美国批评家集团出版社、文学杂志《小说》以及《新方向》等合作共同宣传中国抗战。

三、南方局对美驻渝记者统战工作的成效

(一)宣传出去:美驻渝记者向世界报道中共抗日真实情况

南方局始终秉承“宣传出去,争取过来”这一政策方针,以“宣传出去”的方式不断争取美驻渝记者,向他们宣传中共的抗日主张。例如,1939年秋开始,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军事封锁,不允许外国记者采访,外界几乎无法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方针、政策。周恩来以及南方局外事组工作人员通过与美驻渝记者、友好人士、国际机构密切交往,引起关注,在舆论上为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一定的话语权,并且逐渐形成一套话语体系,为宣传党的抗战主张、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夯实基础。

自1936年斯诺访问延安,鲜有外国记者能进入解放区采访。之后,虽然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维克托·基恩、欧文·拉铁摩尔、哈里逊·福尔曼以及爱泼斯坦等人到过延安以及抗日根据地进行采访,但是由于国民政府的封锁,外国新闻界对中共及根据地情况知之甚少。这一时期外国记者的消息来源主要依靠在国统区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南方局外事组同驻渝记者的联络。直到1944年夏天,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访问延安,才掀起外国记者争相报道解放区的热潮。在记者团驻延安期间,解放区领导人多次举行记者招待会,向美国介绍国共谈判、敌后战场、中共的政治军事等情况。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顺利访问延安,无疑与南方局前期的准备工作密不可分。它不仅争取到中外记者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报道,也为后来美军观察组进驻延安做了铺垫。

美国驻渝记者的抗日报道内容涉及解放区和国统区两个部分。除了前文提到的他们对八路军、新四军等的报道,位于国统区的美新处还内设翻译部,翻译大量带有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文章。例如,1943年9月,“翻译部将122篇译文投给131家本地和省级报社以及15家杂志社。随后,重庆美新处收到700份刊登了这些文章的报纸样本,而这一数目估计仅占‘全部刊登战争信息署文章报纸数的三分之一’”[19]。

(二)争取过来:美对华政策调整并赢得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外交活动多是非官方背景的民间外交,众多国际友人中以新闻记者为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共与美国的交往也得益于美国进步记者。这些进步记者对中共的宣传让美国的时任总统以及一些驻华官员开始关注中国共产党。

“抗战以来,英美记者宣传中共及八路军、新四军的书籍不下二三十种,影响我党信誉极大,并发生一些外交影响。”[20]斯诺所著的《西行漫记》一书引起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极大兴趣,他三次召见斯诺,“并通过美国驻华外交官谢伟思和情报官卡尔逊等人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真实情况,一度调整了对华政策:由‘扶蒋’改变为‘扶蒋联共’”[21]。居里也说“斯诺及史沫特莱之(中国共产党)撰著专书,以广流传,一般自由主义倾向之美人,受其影响甚大。”[22]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中缅印战区最高司令官、美国将军史迪威通过史沫特莱结识周恩来和叶剑英,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主张的“放手发动群众、进行全民抗战”的方针以及八路军独立自主的作战原则与意义后,决定同共产党人接触,并由他的顾问和助手戴维斯、谢伟思等人负责联络。周恩来抓住时机,多次与戴维斯、谢伟思等人联络,提出派遣军事观察组进驻延安的想法。外国新闻界对于中共的扩展报道和友好态度的转变,以及驻渝外国使馆充满希望的外交报告,大大推动了中共对外事务的发展。这为1944年5月首个外国新闻使团抵达延安以及两个月后“迪克西使团”到访延安等里程碑事件铺平了道路,也让美国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共的认识,使美国意识到中共是抗日和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应在一定程度上予以帮助。

四、结 语

抗战时期,周恩来领导的南方局外事组在国统区重视和发挥新闻工作的重要作用,积极同美驻渝记者交往,不仅让外国记者宣传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的政策方针,让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而且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大量外国记者的赞誉。很多现存的回忆录都记录了外国记者对中共驻渝领导人周恩来及其新闻官、公共关系专家龚澎推崇备至。白修德称,周恩来等在重庆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我们(美国人)思维有无可估量的影响。他对周恩来的助手龚澎是这样描述的:“他最得意的一个人,也是我喜爱的,是一个我所见到过的最漂亮的中国女人。”[23]1942年费正清来华期间,先后接触了周恩来、龚澎、乔冠华等人。他在自传中对龚澎赞叹备至:“她年轻活泼,对共产主义事业充满信心。既有战地记者的老练,又具有令人喜爱的幽默感。”[24]

抗战时期,南方局与美驻华记者的合作交往,使美国记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和共产党、八路军做出较为公正的评价,使他们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抗日的军队,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宣传和评价赢得了美国民众和部分美国官员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的同情和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

猜你喜欢
南方局延安外国
南方局历史是一座富矿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抗战时期南方局的文化统战工作及其意义探析
外国公益广告
中共中央南方局对中间势力的统战工作研究
走进延安
外国父母看早恋,有喜有忧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
外国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