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丽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称钩驿镇卫生院 甘肃定西743027)
原发性高血压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患者受到气候变化、情绪激动、疲劳等因素的影响,血压水平产生较大的波动[1]。长期、持续处于高血压的状态,往往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进展,诱发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增加了疾病的危害性。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诊断,既要关注患者的血压变化,同时也要考虑诱发血压异常升高的危险因素,如不规律作息、不健康饮食、肥胖等。在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期间,主要采取药物治疗方法,氨氯地平、缬沙坦均可作为药物降压的选择[2]。
研究对象:7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研究方法:分组对照(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男/女=19/19,年龄61~87岁,平均年龄(65.22±4.06)岁。对照组:男/女=17/21,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65.08±4.18)岁。具有可比性(P>0.05)。
对照组(缬沙坦):给予缬沙坦(浙江天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715),口服用药(80mg/次,1次/d)。
观察组(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口服缬沙坦(80mg/次,1次/d)的同时,联合应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杭州国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553),口服用药(5mg/次,1次/d)。
观察组中,94.74%(36/38)的患者治疗有效,2.63%(1/38)的患者发生心血管并发症。对照组中,78.95%(30/38)的患者治疗有效,23.68%(9/38)的患者发生心血管并发症。
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SBP水平由(163.58±12.16)mmHg降低至(130.06±14.08)mmHg,DBP水平由(98.41±7.16)mmHg降低至(86.48±9.55)mmHg。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后,SBP水平由(162.98±13.34)mmHg降低至(137.12±13.17)mmHg,DBP水 平 由(98.70±8.33)mmHg降 低 至(91.04±10.44)mmHg。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同时也是诱发各类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应该积极加以防治。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主要受到生理衰老的影响,同时也与不规律作息、不健康饮食等不良习惯有关。另外,老年人出现肥胖问题时,发生高血压的风险较高。在高血压的临床诊断中,一方面要关注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另一方面,则需要了解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根据患者的作息、饮食以及肥胖情况,作为评估高血压发生风险的参考依据[3]。
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需要通过长期、持续的血压管理维持血压的稳定,防止血压的异常升高,维护患者的心血管健康。药物治疗是血压管理的有效手段,应该选用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治疗药物,在有效降低血压的同时,还可以预防高血压诱发的各类心、脑血管疾病,减轻疾病的危害性[4]。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治疗,常用药物类型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钙离子拮抗剂等。缬沙坦、氨氯地平作为其中的代表性药物,具有良好的降压功效。为了提高血压控制效果,可以采取联合用药的治疗方式,两种药物的降压机制存在差异,能够起到相互协同的作用,增强降压功效。
综上所述,通过对老年人血压水平变化的监测,观察其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评估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风险,及时、准确地发现病情,在生活调理的基础上,采取药物降压治疗方法,有效控制血压水平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