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路径

2021-11-30 05:58王结义
关键词:三全育人队伍协同

王结义,汪 峰

(1.皖南医学院护理学院,安徽芜湖241002;2.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芜湖241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这既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如何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任务提出了根本要求。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两支队伍(以下简称“两支队伍”)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力量,都在各自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思政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中承担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但在具体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两支队伍”仍然出现各自为政的“两张皮”和“孤岛现象”,归根结底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互相分离导致的。因此,如何在“三全育人”理念背景下加强“两支队伍”的协同创新,构建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实现协同育人和共振效应,达到同向同行的效果,打破“两张皮”现状,破解“孤岛现象”,打通思想政治教育“最后一公里”,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三全育人: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

“三全育人”理念是适应新形势下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任务提出的,也是打通学生成才“最后一公里”、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成才诉求的现实需要。“三全育人”包括三个方面的具体内涵:一是全员育人。指的是高校教职员工都负有育人的责任与使命,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全过程育人。要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学生成长成才、教师成长发展的全过程。”[2]三是全方位育人。指的是综合各方面的思政要素,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科研、管理、社会实践等方面方面,构建思政教育的立体化网络。“三全育人”体现了育人支持体系、育人时空延伸、育人成效的全面性。“三全育人”理念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仅仅依靠单一的主体力量是无法完成的,高校育人工作离不开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协同配合。“两支队伍”的协同不畅势必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功能发挥。因此,有必要在“三全育人”理念下不断推进“两支队伍”协同创新,使之同频共振,共同实现育人效果。

全员育人要求每一名教职工都要有育人意识。广义上的“全员”包括学校、家庭、社会、政府等。就高校而言,“全员”指的是全体教职员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承担更多的职能与使命,但根本任务还是立德树人。育人既是高校办学的目的,也是教育的价值旨归。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是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推动力量。在践行“全员育人”理念过程中,全体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应主动思考自身工作岗位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联性,确定自身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中的角色与地位。践行全员育人理念可以纠正长期以来“教书”与“育人”相脱节的现象,让“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全过程育人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每一个阶段。“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受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特质的影响,也和育人的时间及开展育人的场所紧密相关。”[3]

全过程育人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将立德树人根本要求融入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教育教学全过程、教育办学全过程中,注重育人的阶段性和连贯性,在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育人方法与策略。

全方位育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丰富育人载体,扩大育人途径。全方位育人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覆盖立德树人的各个方面,如涵盖思政课堂、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整体环境、育人的途径和载体等,包括线上线下、课堂内外、校内校外等各种场域和空间。全方位育人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充分发掘各类育人资源,发挥育人资源中的显性、隐性作用,特别是通过微博、微信、校园网等新媒体平台创新教育手段和方法,让思想政治工作犹如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员育人侧重在整体层面,要求全体教职工都要有育人意识,善于充分挖掘各类育人要素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全过程育人侧重在时间层面,要求把立德树人融入到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全方位育人侧重在空间层面,要求课堂内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共同构建立体化的育人体系。三者是辩证统一的,“三者结合起来,体现了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教育观,是一体化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推进的基本原则和核心理念。”[4]

二、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几种模式

(一)兼任整合模式 持该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应该打破身份界限,辅导员兼职承担部分思政课教学,思政课教师兼任辅导员工作。辅导员兼职承担部分思政课教学,其目的在于通过思政课教学进一步提升辅导员理论水平,弥补辅导员仅仅局限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场所的短板与不足,通过教学和研究为辅导员在处理学生日常的思想和行为中提供理论支撑,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

(二)工作整合模式 辅导员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善于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知识去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思政课教师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应与学生进行课外的沟通交流,发现学生生活中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通过工作层面的互相整合,互相汲取对方的优势,弥补自身不足,在课堂教学和实践育人方面进一步提升工作水平。

(三)交叉互补模式 该种观点认为思政课教师应从事一些实务研究,去探讨和发现学生日常思想和行为规律,克服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另一方面,辅导员应从事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的理论研究,逐渐弥合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之间的鸿沟,从整体上提升辅导员的理论阐释水平。

学术界关于“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模式和方案的探讨对打破“两张皮”现象具有启发意义,也对“两支队伍”如何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提供了一些思路。

三、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高校“大思政”格局的必然要求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身处“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离不开精心的引导和细心的栽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要让全体教师树立育人理念,又要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育人元素。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两支队伍”在工作目标上具有同一性、工作内容上具有互补性、工作方法上具有互鉴性。通过课上课下、线上线下、隐性显性等多种方式加强协作,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必然趋势。如何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和资源,让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互配合、相互协同,实现领域、空间、功能的互补,共同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对合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重大。

(二)优化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结构与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背景一般属于哲学社会科学,而辅导员的学缘结构则是多学科的,“两支队伍”的协同育人既可以利用人文社科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又可以充分吸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开阔思维,拓展视野,实现学科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优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结构和体系,通过交流产生新的工作思路、理念和方法,可以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两支队伍”协同配合,一方面可以激发辅导员的专业意识和自觉,补齐短板,促进辅导员整体素质的提升,推动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思政课教师对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关注程度,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三)提升育人效果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长期以来,辅导员工作侧重日常思想工作领域,而思政课教师则专注于课堂教学。总体而言,辅导员受专业背景、理论水平限制、投入在日常事务中的精力过多等因素的影响,在承担学生思想引导方面存在诸多不足;而思政课教师由于对学生日常思想状况深入了解不够、理论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的思想状态出现脱节,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引导。这种二元化的教学方式和育人模式严重割裂了思想政治教育各环节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难以突显。“两支队伍”协同育人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使学生的成长成才更加符合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

四、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协同育人的路径

当前,“两个队伍”协同育人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如存在重课堂轻课下、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重外在形式轻内涵建设等,在实践中也存在着协同育人理念不同、协同育人机制不畅、协同育人融入路径不清、协同育人效果不佳等问题。要破解“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困境,就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做好顶层设计,实现理念协同 要将“两支队伍”协同育人提升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战略高度,要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畅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部循环,消除各种障碍壁垒,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特别是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队伍纳入整体“大思政”格局中去规划。在具体实践中,高校要做好顶层设计,成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制定“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总体方案,逐渐完善规章制度,明确各自职责,在协同育人的条件、渠道、程序、人员的权利和义务、考核奖惩等方面作出规定,统筹安排好各项政策,落实落细,使“两支队伍”的交流常态化、制度化。有条件的高校可以依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思政工作提升计划项目、名师工作室等举办经验交流会、学术交流会、专题培训会,为“两支队伍”协同提供便利条件;还可以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各类平台为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进修、深造提供条件和机会。此外,还可以联合举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为协同育人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鼓励辅导员参加思政课集体备课或承担参与思政课教学任务,思政课教师兼任辅导员,“两支队伍”可以就相互关心的热点议题、学生面临的各类思想问题探讨,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二)理顺两者关系,实现职能协同 “两支队伍”的协同是以清晰的职能边界为前提的,明确“两支队伍”职能边界可以进一步推进协同育人。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在管理上隶属不同部门,从工作性质、职责和分工上看,“两支队伍”存在较大差别。实现“两支队伍”的职能协同,首先就要理顺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之间的关系,明确“两支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定位,着重寻找他们工作的重叠部分和连接关键,提炼实践中已经形成的可推广的有效做法,通过机制创新搭建工作平台,实现工作内容和教育载体的协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实现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不是简单地相互兼任对方工作职能,更不是让一方取代另一方,而是将两者的优势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整体育人效果。“协同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融合发展。”[5]在具体育人工作实践中,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承担“班主任”或“导师”这一角色,增加深入了解学生的机会,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和生活领域的问题,增进感情,并在教学中将学生具体问题嵌入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而辅导员可以在学生具体事务中多发挥作用。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优势互补、分工明确,可以就一些共性问题进行交流,目的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成长。

(三)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工作协同 总体而言,辅导员长期处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对学生的了解较为充分,积累了丰富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经验,但辅导员的多学科背景也会导致其理论水平相对薄弱;而思政课教师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理论基础相对比较扎实,但对学生群体的了解不够。如何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互相取长补短,是“两支队伍”实现协同育人的关键所在。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关系好比“一体两翼”,“一体”指的是立德树人,“两翼”指辅导员侧重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方面,而思政教师侧重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方面。实现“两支队伍”的协同和融合必然会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科研工作等领域实现协同,要互相分享各自资源,取长补短。辅导员由于身处学生工作第一线,持续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学生管理经验也较为丰富,但理论素养相对不高。思政课教师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时事政治热点及焦点等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可以运用理论知识对相关问题做出深度解读。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互相分享并交流各自经验,可以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共同打造多维度、立体化、全覆盖的育人格局。

(四)建立评价机制,实现机制协同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6]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运用各种激励手段是“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动力。一是统筹“两支队伍”考核工作,制定具体的考核实施办法。根据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协同工作情况,建立量化的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综合考评。评价的内容可以分为学生评价、院系评价、同行互评等。高校要将思想政治工作具体和量化,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比如对思政课教师兼任辅导员或班主任、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比赛等工作,以及辅导员参与课堂管理、课外实践教学等工作作出具体规定,将“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实施保障、考核激励等作出具体规定,将“两支队伍”协同育人制度化、常态化。二是加大评优评先力度。将“两支队伍”协同配合的主要成果纳入课题申报、外出培训、评定职称的参考范围。高校要按照一定的比例表彰表现优异的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加大宣传力度,在给与一定的物质奖励的同时,在职称评定和干部任用方面予以优先考虑,激发“两支队伍”的工作积极性。此外,高校在人才引进时把好“入口关”,优化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学科背景,着重考察其政治素养、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鼓励两支队伍继续深造,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提升“两支队伍”的业务水平。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队伍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
大雁的飞行队伍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还剩多少人?
青藏高原筑“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