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证研究

2021-11-30 05:58薛蓉蓉力明霞
关键词:英语课程思政大学

薛蓉蓉,力明霞

(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类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6 年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其基本内涵是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应承担育人责任,要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最终达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的。纵观为数众多的高等教育课程,大学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具有受众广、课时多、影响深的优势,理应成为课程思政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可望取得较好效果。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可行性分析

大学英语课虽然在教学内容和目标方面与思政理论课有较大差异,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切实可行的,主要依据以下两个因素:

其一,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特点。大学英语作为通识课程,是大多数高校对普本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必修课,几乎覆盖所有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且学时多,授课周期长。如笔者所在学校,大学英语课程安排在第一和第二学年,共四学期,每学期周学时为4,共192 个学时,12 个学分,约占本科修读总学分的10%。长达两年的授课时间所建立起的师生感情、默契和信任,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且这个时期是大学生健全三观、建立人格的重要阶段。大学英语教师如能利用这两年的教学时光,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定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深入而又长远的影响。

其二,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想教育功能。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文化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多样,为学生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使他们通过一手资料近距离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政治体制、宗教信仰、价值取向、风土人情、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学习生活等不同层面的丰富内容。教师在教授英语知识和异域文化的同时,可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开放性与批判性兼容的思维模式,客观辩证看待西方价值观,在鉴赏对比中体会中华文化的精深之美、他国文化的独特之美,领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中国智慧。同时,在教授学生英语文献阅读和听力技能时,引导学生以世界眼光看清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从本质上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民族自豪感。这种因了解而分明、因比较而坚定的家国情怀的培养,正是大学英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所在,也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可行性的理据。[2]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

教书育人,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大学英语教师如何在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发挥英语专业知识传授和道德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双赢功效,既达到教学目的,又履行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德”、“材”、“法”三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以德修身,以德治教,立德树人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实施和举措。[3]大学英语教师,一则因长期秉持语言知识优先的教学理念以及受专业背景的制约,存在政治理论素养不够和教育理念落后的问题;二则因缺乏系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法训练,课程思政教学技巧不足,致使理论和实践经验出现双短板。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和包容性,同时也降低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因此,教师要想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一个好老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4]教师只有将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良好的道德风范内化于自己的教学思想,体现于自己的言行之中,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说服力、感召力和吸引力。其次,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对“课程思政”满意度影响最大的是师生关系。[5]“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思政顺利开展的前提。教师只有以正直的人品和过硬的素质为前提,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精湛的教学基本功为基础,以关爱学生和尊重学生为纽带,以亲近学生和了解学生为桥梁,以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渠道,用“心”教育,用“情”培育,充分调动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达到“亲其师”的目的,才能让学生心甘情愿“信其道”。另外,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教学观摩、集中备课、成果展示、案例探讨、教学评比等,通过宣传动员和以学促教,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继而自觉在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因“材”施教,寓“教”于学,贯穿“思政” 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有利于激发英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英语能力。因而要想使思政元素有效融入教学,绝不能脱离基本的教学内容独立进行,否则会影响课程性质和教学进度。[6]教师要充分利用手头教材,读懂教材,用好教材。根据每堂课的学习目标及内容,合理设计教学内容,除了教授英语语言知识外,还要深入挖掘教材,积极主动寻找思政元素,将其适时适量地融入教学活动中,也就是要因“教材”施教,寓“思想政治教育”于英语教学之中,使“思政教育”贯穿大学英语教学始末。

以当下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普遍采用的读写/视听说教材为例,单元主题涉及环境问题、网络教育、爱国主义、健康财富、亲情爱情等。课文和练习均围绕单元主题展开。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与学生的人格修养、心理素质相关。教师可以根据课文主题设置一些探究性话题,在教学中隐性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新视野大学英语2》第四单元课文“Col⁃lege sweet heart(大学情侣)”讲述作者和大学时的男朋友从相识相爱,到相扶相守的浪漫爱情。教师可以结合现在校园中的恋爱现象,让学生明白爱情的真正涵义。课后的单元实训项目是关于网恋的辩论赛。学生课下收集相关资料,课上进行辩论展示。教师在点评时将主题升华,指引学生客观、谨慎、理智地对待网恋,并认识到恋爱是寻找志同道合、白头偕老的终身伴侣,而不是为了安慰解闷,寻找刺激,更不是单纯为了性欲的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应该是理想、道德、事业和性爱的有机结合。[7]

第二类文章与认知世界相关。这类文章多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时事性较强,教师应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如《新视野大学英语4》第四单元课文是“Achieving sustainable environmental⁃ism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环保主义)”。教师可以结合时事政治讲解和讨论课文内容,既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又使其了解国家政策和世界形势,从而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课后的单元实训项目要求学生设计问卷,调查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分析本校学生在环保方面存在的不良现象、形成原因及影响。学生需撰写调查报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环境对人类发展至关重要,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卫地球,杜绝污染,人人有责。

总之,大学英语的各类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资源。教师在两年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巧妙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教材教学融为一体,贯穿大学英语教学始末,长期而又连贯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中西方文化对比中融会贯通,在英语语言知识积累中与时俱进,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

(三)巧施教法,优化课堂,“思政”有道 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如果只是课文翻译、单词讲解、句型分析、语法训练,就会造成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教师也很难尽到“育人”的职责。因此,教师要巧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课堂设计,在教授英语语言技能及知识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进教学的各个环节,积极探索素质教育之道,使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落地生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过的教学方法有翻转课堂法、新闻述评法、文化对比法、英语话剧法、互联网+教育法、专题微辩论法、项目驱动法等,囿于篇幅,这里只介绍翻转课堂法、互联网+教育法和新闻述评法。

翻转课堂法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好网络和多媒体的优势,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课前将单元主题和思政元素相结合,设立课程思政目标,整合英语教学内容,将包含思政元素的教学内容浓缩制作成15-20 分钟的微视频,也可结合PPT、图片、电影、歌曲、故事、名人演讲、慕课资源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示西方的文学、艺术、科学、宗教、审美等内容,启发学生深思。课堂上采用分组教学,把课堂交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才能、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平台。教师成为课堂的策划者和指导者,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教育学生尊重文化差异,寻求文化共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努力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传播好中国声音。

互联网+教育法是互联网科技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新形式。互联网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种多样的应用平台,如学习通、中国大学MOOC、钉钉在线课堂、U 校园、雨课堂、问卷星等。课前,教师可以在互联网学习平台发布学习资料以及包含思政教育的讨论思考题、在线提问答疑、测试等,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促进自主学习,并据此对课堂的每个环节、学生的每种表现进行预判,再根据预判调整教学。课中,教师可依托互联网学习平台开展各类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活动,如抢答、投票、讨论、头脑风暴、小组挑战等,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认知,并调动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和吸引力。课后,教师可以根据学习效果,围绕本单元的思政要点,在互联网平台布置作业,以问卷调查、阅读报告、资料收集、电影配音等体验式作业为宜,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行。

新闻述评法将时事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对社会时事新闻进行理性评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8]教师可将一个班分成若干播报小组,每组两到三名学生,小组依次在课前或课间用英语播报时事新闻或社会热点专题。播报时间一般在5 分钟以内;新闻内容要求简洁,新闻评论要有创新,挖掘时代价值,传播正能量。之后在全班展开辩证讨论,时间5-10 分钟即可。最后教师和其他学生从播报的内容和形式上对播报小组作出客观点评,并纳入课程考核评价范围。学生们自主挑选的新闻述评主题五花八门,近到校园安全、考研创业;远到美国暴动、全球变暖,皆为时事热点。由于讨论的是周遭事、世间情、天下经,学生们参与热情很高,踊跃发表观点,提高了英语表达能力。而教师的适时点拨,会将新闻述评的主题升华,启发学生认清事实真伪,客观理性针砭时事,激浊扬清砥砺前行。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应如何修正传统教学体系中的弊端?教学中采取什么策略才能做到既有创新又有效果?笔者认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应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教学设计要有系统性。大学英语教材以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为目的,因而侧重英语语言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并没有系统地体现思政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融入思政教育时较为随意和零散,生搬硬套,使得课程思政内容呈现碎片化和形式化,没有构成系统的思政教学体系,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应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做出整体设计。教学设计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结合大学英语课程特点和育人目标,注重思政内容和英语知识的有效融合,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构建科学规范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教师可遵循教学设计科学系统地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教学内容要有渗透性。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虽然秉承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但是如果像思政课程那样直接灌输,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失去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应有的价值。“课程思政”作为“思政课程”的协同补充,属于隐性教育,它的教育方式应是间接的、教育内容应是渗透的。它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尽可能发挥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在实施时,要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情景式、陶冶式和实践体验式的教育方法,将思政教育内容渗透在课程教育内容之中,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探索和体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达到春风化雨、思政无痕的境界。巧妙将教育内容寓于教材和专业知识之中,实现论道而不说教,渗透而不灌输,风趣而不空泛,把深刻的道理悄悄植入学生的心田。

最后,教学评价要有全面性。传统的教学评价关注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结果评价,忽略教学过程评价和思政教育评价,导致评价结果不全面也不科学,影响学生对思政教育活动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因此,大学英语课程应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将专业知识评价与思政教育评价有机结合,建立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一体化的全程评价体系,使教学评价真正做到全面和科学。在终结性考核试题中加入中国文化翻译考核内容,检测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和传播水平,激励学生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对融入思政教育的互联网实训项目、个人演讲、小组讨论、新闻播报、辩论赛等教学活动,教师应采用学习平台评价、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评等多元化评价方式,保证评价的客观、公平和全面,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和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良性的轨道上健康、蓬勃、有序地开展。

综上所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实现教学理念与学生素质共成长、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开创双赢的局面。一方面,在英语课堂中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认识世界、感悟生活、了解人性、完善自我,有助于提高文化修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内容的融入,使得语言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教育活动更加人性化。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增加了教学深度,拓展了教学广度,提升了教学高度,激发了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实效。高校应顺应时代要求,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创新教学模式,营造有利于在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的环境,打造具有大学英语特色和优势的“课程思政”。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思政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基于OBE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