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密切党群关系的历史经验

2021-11-30 05:07纪中强张卓琳
关键词:民主集中制党员干部中国共产党

纪中强, 张卓琳

(河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23)

中国共产党是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没有人民群众的恢弘力量就没有共产党人的生生不息。中国共产党能一直保持队伍纯洁和思想先进的重要原因在于注重同人民群众的骨肉相连。习近平曾经指出:“‘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1]中国共产党的优良品质和鲜明特点就是能够及时总结每一历史阶段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进而形成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中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积累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丰富经验。系统总结这些历史经验对新时代党继续坚持群众路线、提升执政能力和执政成效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是密切党群关系的理论前提

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要想取得革命胜利并获得统治权,必须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注重人民群众的利益,善于团结广大人民群众。马克思曾经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指导下,国际工人队伍逐渐壮大,国际革命运动蓬勃发展。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列宁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他认为:“为了为群众服务和代表他们正确地意识到的利益,先进队伍即组织必须在群众中开展自己的全部活动,毫无例外地吸收他们中间的一切优秀力量,并且要随时随地仔细客观地检查:是否同群众保持着联系,联系是否密切。这样,也只有这样,先进队伍才能教育和启发群众,代表他们的利益,教他们组织起来,使群众的全部活动沿着自觉的阶级政策的道路前进。”[3]这都为无产阶级政党密切党群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根据。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深刻领悟到人民群众的历史能动作用。党的一大提出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党的二大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应当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广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为无产阶级做革命运动的急先锋”[4]90。党的四大再次强调:“如果不发动农民起来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取得的。”[5]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深刻地把握住人民群众的宏大力量,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地位和战略作用,指出党应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使党的路线方针和群众现实所需紧密联系在一起。1944年,毛泽东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发表著名演讲《为人民服务》来纪念这位忠实为民的普通共产党员。从此,这五个言简意赅的字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党群关系进一步得到升华。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重申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6]1094。刘少奇也在党的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群众观点进行了清晰的阐述,并将其概括为四个方面,即“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中国共产党正是始终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并与群众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并不断发展壮大,克服重重困难,打败一切反动势力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发扬群众路线的革命传统,带领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十分重视人民群众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衡量标准。邓小平的群众路线思想既符合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基本观点,又深刻把握我们党能够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即让人民群众作为党执政效果的“晴雨表”和“体温计”。江泽民进一步总结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7]胡锦涛提出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三为民”思想,让党员干部树立为民的权力观、端正为民的情意观、坚守为民的利益观,让人民群众能够切身感受到党的为民诚意从而自觉地拥护党的领导、相信党的纲领、支持党的方针。面对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民情发生的深刻变化,习近平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二字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核心地位,从而让人民群众成为我们党执政路线的主题和奋斗进程的中心。

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都将人民群众作为理论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都始终坚持群众观点的思想方针和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都对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既一脉相承地坚持又与时俱进地发展。正是由于始终根植于群众、服务于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中国共产党才能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并将迈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历史证明只有紧紧把人民群众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才能永葆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实现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

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核心原则

党群关系紧密与否的关键在于党是否重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8]马克思的物质利益思想从诞生以来就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共产党宣言》中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宗旨的一句话就是:“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9]411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最核心的政治立场,也是判定无产阶级政党和其他政党的根本特征。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历史经验时也专门提醒无产阶级政党要警惕自己由人民的公仆变成人民的主人。列宁更是指出:“如果国家政权掌握在同大多数的利益一致的阶级手中,那么就能够真正按照大多数的意志来管理国家。”[10]在领导俄国革命期间,列宁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有机结合在一起,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就在于为大多数人谋利益,这样才能在人民群众中形成最大合力。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不懈奋斗的百年历史进程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以贯之地坚持人民立场的价值原则。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表示一切都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他明确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绝无私利可图。”[6]809这一价值取向不仅体现在口号宣传上,更实实在在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最显著的表现就是解决了广大农民的土地问题。土地问题的解决让群众更加坚信和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原则,从而全力支持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把经济发展放在中心位置,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人民意愿、改善人民生活并能调动人民积极性的政策。1992年,他在南方考察过程中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并提出了“三个有利于”这一评价党执政成效的判断标准。其中,“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核心,又称为“人民利益标准”。因此,要想实现党群关系的紧密融合,必须要将经济发展指标与人民利益诉求有机统一起来。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旨归,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和群众关系的核心总结。胡锦涛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以人为本”民生理念的指导下,党中央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大力推进民生建设,实施安居工程、优先发展教育、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扩大就业等惠民举措逐步落实。这些政策的实施既密切了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又解决了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所处的历史方位,站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将党群关系升华到新的高度。进入新时代,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党中央对人民群众在新的历史阶段各方面利益诉求和关切及时回应、科学研判、精准施策,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执政导向和发展目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统筹、亲自部署,高度重视并时刻关注疫情蔓延形势和防控工作进展情况。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在全国范围调集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宝贵的资源对疫情主战场的人民进行全力救治。经过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最终夺取全国抗疫斗争的伟大胜利,有效遏制住了疫情的总体蔓延,人民群众再一次感受到党的执政优势和历史担当。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见证者和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权力的赋予者和监督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参与者和共享者,只有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实现增进党群关系、赢得群众民心、获得人民支持的执政目标。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逻辑,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原则,才能继续团结带领人民走向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伟大而又美好的中国梦。

三、发挥党员干部模范作用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抓手

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锋队、社会主义建设的引领者和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事业的导向人,是不同于一般工人阶级政治组织的先进政党。马克思曾高度赞扬他们的理论自觉:“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9]413这说明,共产党是始终走在群众前面并不断保持先进性的领导队伍。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仍然重视党群关系,他把布尔什维克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大海”与“沧海一粟”。斯大林在执政时期也非常重视这一点,他巧妙地借用希腊神话中的“安泰”与“大地”来形容党群关系。这都为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不断发挥党员干部先进作用提供了理论借鉴。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从一开始就把“人民”二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贯穿于党章语义表达,实践于革命、建设、改革。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历届党的领导核心都注重党员干部尤其是其中的“少数骨干”来推进党执政成效的建设和执政基础的扩大。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鲜明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更是从理论层面和实践要求两个方面对党员干部的作风、学风和文风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这也是一次从严治党的运动。这次整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仅提高了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而且以此为契机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三大优良作风其核心指向于“密切联系群众”这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形成的理论总结和实践优势。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党员队伍的发展壮大和党执政基础的巩固,部分党员干部出现安于现状、居功自傲的骄纵心理,党内也开始滋长命令主义、山头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推进新中国的治理和社会主义建设,党中央在1950年发出《关于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 这次整风运动所覆盖的范围更大并且有明确而又具体的文件予以指导,保障了党中央推动整风运动的权威性有效落实。这次整风运动进一步提升了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克服了党内官僚主义等作风问题,改善了党群关系(特别是干群关系),从而整体性地增强了党的组织力和战斗力。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注重党的纯洁性建设,既对党的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新的要求,又通过深入基层调研考察来广泛影响广大党员干部增加和群众的交流。江泽民要求党员干部提升整体素质,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5周年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就是由具有社会主义政治家素质的领导骨干带领的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11]并向全党提出强调“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的“三讲”标准,为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提供了思想遵循和原则标准。胡锦涛对干部选拔任命制度要突出“严”的原则、“德”的标准、“才”的导向,以民主的作风、科学的理念、完善的程序和严肃的纪律来保障党员干部的清正廉洁和为民务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面对党内出现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抓铁留痕的决心在全党推进反腐败斗争和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效,重新树立起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信。为了锤炼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筑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党中央先后在全党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等专项思想教育活动,并在当下如火如荼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以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传承党的成功经验。通过抓党员干部思想教育来引领全党形成良好的政治风气、增强实干的工作本领、形成密切的党群关系。

为政之要,首在用人。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兴盛的重要力量,决定着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严格落实,推动着社会各项事业的稳定发展,擘画着国家战略规划的有效部署。因此,任何时候都应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引领和教育,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推动构建服务型政党制度建设和服务型政府治理体系实施,这样才能不断把人民群众凝聚到党的周围,扩大党的执政根基,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奋斗目标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

四、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制度支撑

党群之间的关系能否永葆和谐,重心在党,中心在民。重心的关键在“治”,体现在集中;中心的关键在“疏”,体现在民主。二者的有效凝合建构起一种民主集中型的制度。民主集中制首先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前身即共产主义同盟时,就对同盟内的选举原则和同盟内个人与组织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实践探索,形成了民主集中制最初的理论形态。列宁在1905年首次提出了“民主集中制”的概念并实践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列宁更是以民主集中制为建党原则并规定了党内的组织原则和选举原则,以此形成对党员干部的约束机制并借以提高各级党组织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信和地位,从而有助于党群关系的融洽发展。

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的分部之一,在建党伊始就遵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指导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把民主集中制确立为自己的组织原则。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第三条明确规定:“本党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4]3这里所谓“苏维埃管理制度”即列宁在俄国所确立的“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路线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群众路线是民主集中制的深入贯彻。党的纲领方针要形成群众的行动自觉就必须先在群众中调研,善于听取群众的心声和愿望,从而将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凝练为党的科学决策。民主集中制能为群众路线的深入执行提供合理支撑,民主的决策程序和科学的执政纲领能够最大程度避免个人独断专行的情况,有效约束党员干部权力滥用,为人民提供更广泛的政治权利和更真实的民主参与,从而进一步拉近党群之间的关系。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指出:“民主集中主义的制度,一定要在革命斗争中显出了它的效力,使群众了解它是最能发动群众力量和最利于斗争的,方能普遍地真实地应用于群众组织。”[12]作为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之一的刘少奇也为党的民主集中制作出了理论贡献,1941年他在《论党员在组织上和纪律上的修养》中对民主和集中的关系作了深刻阐释:“由党员大多数选出党的领导机关,决定党的方针,而领导机关必须向党员做工作报告。这就是民主。但是在另一定面,党员又必须服从党的领导机关。这就是集中。”[13]虽然在革命时期,党中央更偏向于“集中”的层面来实现对人民群众和军队的全方位领导,但依然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层面应有的重视和发展。1954年,“民主集中制”正式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使这项党内政治生活原则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意愿,人民当家作主成为制度化和法律化的规定。1956年,党的八大在党章中对民主集中制作了进一步扩展,表述更加清晰、内容更加确切、体系更加完整,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新局面。但是,随后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以及“文化大革命”使民主集中制遭到严重破坏,给人民群众利益也造成极大损失,党群关系也出现巨大裂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深刻吸取前车之鉴的基础上,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的高度力挽狂澜,重新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同时制定了一系列服务于人民根本利益的大政方针,让党群关系重新回归到正常的状态中来。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没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我们应当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以巩固和发展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保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14]可以看出,这时民主集中制更加侧重于“民主”层面,其不仅作为党内的一项政治原则体现出其政治属性和制度属性,更泛指对人民利益的根本保障,反映出人民属性和社会属性。党的十六大之后,胡锦涛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立场,并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将民主集中制作为党内核心制度,从而为党和人民这两个双重主体有序科学地开展政治生活提供了制度保障,让人民切实感受到党关注民情、倾听民声、尊重民意的最大诚意和坚强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继续坚持、不断完善、深入贯彻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他提纲挈领地指出:“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它正确规范了党内政治生活、处理党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反映、体现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利益与愿望,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制定和执行的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率的制度。因此,这是我们党最大的制度优势。”[15]这项制度既是形式民主又是实质民主、既有过程民主也有结果民主、既含党内民主也指人民民主,不仅维护了党中央的权威,而且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为党群关系实现友好发展提供了良好途径。

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制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法宝和理论特色,二者有机融合、并行不悖,从本质上说完全一致,有共同的理论来源和一致的价值指向。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践行民主集中制的有效路径,民主集中制贯穿于党的群众路线全部实践活动。党员干部作为党的组成部分,决定了群众路线的有效落实,民主集中制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优势顶层设计,从制度层面规范党员干部的政治执行,确保执政为民、行政为民、理政为民的方针能够得到有效贯彻,为深化党和人民相互信任,建立密切的党群关系提供了良好制度支撑。

五、结语

系统梳理百年来密切党群关系的历史经验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建党之初的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的9 000多万名党员并成为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执政党,最根本的依靠就是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无论历经多少风雨磨难都一如既往地坚持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服务群众利益。如何正确处理党群关系事关党能否长期执政、社会能否安定有序、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回望历史,无论是从法规条例的设计还是对国家未来前景的规划,无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还是在制定政治经济文化的路线时无论在处理内政外交国防的大局上还是在把握行政管理服务的全局下,中国共产党都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始终确保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和人民一直保持血肉联系的根本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四五”规划步入新起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开启新征程,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更应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牢牢依靠人民、时时团结人民、密切联系人民,让中国共产党这颗百年大树深深扎根于人民之心。人民作为党的根基,源源不断地滋养着中国共产党,又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民主集中制党员干部中国共产党
陈云民主集中制思想论析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民主集中制的知与行
党员干部新书架
中国共产党发展民主集中制的百年历程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