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云
(重庆市江北区中医院放射科 重庆 400020)
椎基底动脉是人大脑最为主要的供血动脉,椎动脉左右各有一支,它穿行于颈椎两侧的横突孔,向上行进入头颅内,两支血管在脑内合为一支叫基底动脉,可为脑干、丘脑提供丰富血液,然而,由于椎基底动脉的变异较复杂,一旦合并脑血管病变,临床诊断难度会增加[1-2]。椎基底动脉变异一般是先天性发育所致,临床对于椎基底动脉的诊断及分型往往依赖于尸检、脑血管造影,对于CTA的诊断研究较少[3]。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 CTA)[4]是指从被检者的静脉中快速注入一种对比剂,通过人体血液循环,在血管(动脉及静脉)中对比剂浓度达到最高峰值的时间内进行扫描,经工作站的后处理重建出血管的三维立体影像。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2月在我院进行检查的椎基底动脉变异患者70例。纳入标准:(1)患者有一定文化水平;(2)患者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活动障碍、单侧肢体麻木、意识障碍等;(3)临床资料完整者;(4)患者对本研究完全知情,并自愿参与此次研究。排除标准:(1)合并他重要恶性疾病者;(2)言语障碍、精神疾病、无法有效配合研究者;(3)不依从、不配合及拒绝参加研究者。纳入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34例;年龄53~68岁,平均年龄(53.78±4.34)岁。
采 用GE64排128层 螺 旋CT机,型 号 为GE Optima CT660,电压、电流分别120 kV、120 mA,准直64 mm×0.625 mm,层厚、螺距分别为0.625 mm、0.2~0.5,间隔0.625 mm,矩阵512×512,旋转速度为2.5 r/s。检查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头部置于头架上,固定患者头部,嘱咐患者闭目及平静呼吸,避免吞咽。经肘静脉行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进行预扫描,流率注射4~5 mL/s,再注射20 mL 0.9% NaCl溶液。在C3层面进行同层动态扫描,采用智能跟踪触发技术,在感兴趣的区域设在颈内动脉,共30 s,从而获得颈内动脉时间-密度曲线及其峰值时间。再从主动脉弓下1.0 cm到颅顶进行平扫及动脉期扫描,以5 mL/s的速率注射55 mL对比剂,注射完成后以相同的速率注射40 mL 0.9% NaCl溶液,获得增强及平扫图像。直至扫描结束后,采用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表面遮盖成像(surface shaded imaging, SSD)等三位重建成像技术,重建处理原始数据。由2名6年以上的影像学科医师共同阅片。
分析头颈CTA在椎基底动脉变异诊断中的准确率以及影像学特征。
经头颈CTA检查的准确率为100.00%。经头颈CTA显示70例椎基底动脉变异患者中,椎动脉发育不良40例(57.14%),右椎动脉发育不良10例(14.29%),椎动脉起源异常10例(14.29%),椎动脉行径异常5例(7.14%),椎动脉窗式变异3例(4.29%),椎动脉远端吻合异常2例(2.86%)。
椎动脉行径异常中右椎动脉V2段起始入C4横突孔,左椎动脉V2段起始入C5横突孔。
椎基底动脉(vertebrobasilar artery)是脑的重要供血动脉,左右各有一支,穿行在颈椎两侧横突孔。正常双侧椎动脉的血流量为200 mL/min,相当于全脑血流量的1/5。当由于受到各种病因使得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量降低到一定程度,进而出现相应的脑缺血临床症状,一般不超过24h,但可反复发作[5]。椎基底动脉变异相对较复杂,包括行径、起源部位、分支等异常。当椎基底动脉变异,则可能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6]。椎动脉异位起源发生率相对较高,当椎动脉异位起源于主动脉弓时,则可延长动脉行径,进入横突时位置升高,无椎体保护,容易受到刺激进而出现扭转,最终影响到血液循环,导致椎底动脉缺血[7]。
临床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作为评价血管病变的金标准,但数字血管造影也存在不足,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具有一定创伤性,患者在术中、术后可能存在一些并发症。核磁共振用于椎基底动脉变异诊断中,也存在一定禁忌证。且核磁共振检查需要较长时间,加上噪声较大,部分患者难以接受。近几年来,随着螺旋CT技术的发展,CT血管成像(CTA)在椎基底动脉变异疾病中得到应用[8]。通过应用多种影像重组技术,包括容积再现技术(V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成像(SSD)[9]。VR技术采用不同灰阶的形式显示病灶情况,比较不同结构的色彩编码及不同的透明度,能够清晰地显示浅表与深在结构的影像,使得VR图像更加立体,给人较强的三维立体感。MIP将每条射线上所遇到的最大强度像素来重组而成,其灰阶值能够真实地反映组织内的CT值,明显区分血管壁的钙化及管腔内的造影剂密度。SSD根据靶结构的CT值设计一定的阈值,有着较强的立体感,较好的显示复杂血管区域的解剖关系。通过应用CTA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椎基底动脉壁斑块密度,从而评估椎基底动脉病变情况。
临床上,椎动脉发育不良是比较常见的疾病,椎动脉全程细小且较狭窄是该病的一般表现。CTA检查发现一侧椎动脉细小、狭窄时,会增大血流阻力,减慢流速,从而降低了血供,这就导致对侧动脉代偿增粗。此次研究中,椎动脉发育不良有40例,占57.14%。已有研究表明若椎动脉发育较为细小,其发生粥样硬化的改变频率较大,引起管壁较为僵硬,减弱弹性对的管腔发生狭窄,进而使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现象发生或者加重[10]。在我国人群中,椎动脉起源异常占比达到4.15%,而主动脉弓、颈总动脉及头臂干等均为常见的起源异常部位。究其原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育成椎动脉的背外侧支和参与合成主动脉弓的背主动脉左干间没有发生萎缩或者发生了中断。当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时,因主动脉具有较锁骨下动脉更高的管腔压力时,其所具有的血液供应相较于正常起源椎动脉也就更多。而椎动脉行径异常发生的原因则是在胚胎时期,横突孔没有发育完全。椎动脉窗式变异发生部位以颅内型常见,可使血管弯曲增多,形成延长,折角变锐,引起不均匀的血流速度,进而使得管壁内膜受到了损伤,最终发生了动脉粥样硬化。
综上所述,头颈CTA用于椎基底动脉变异诊断中有较高应用价值,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