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垚
(新泰市国有莲花山林场,山东 新泰 271207)
林业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资源类型,近年来我国林业工程建设规模逐年提升,已经建成了世界范围内最大的造林工程,但是相比于庞大的人口规模,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应用林业工程技术,提升造林绿化质量,主要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通过技术提升能够加快造林绿化进程。林业工程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造林的规模和质量,传统的造林技术针对性不足,无法满足不同地区的工程实践需求。在造林工程中,应首先深入研究生态环境禀赋,选用最佳的造林技术和工程模式,保证造林成活率。其次,林业工程技术能够提升造林绿化效果。在我国部分干燥、土壤贫瘠的地区,开展造林绿化工作具有较大的难度,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设备。应用成熟的林业工程技术,一方面可提升苗木的成活率,降低施工作业成本,另一方面能够实现最佳的造林绿化效果。
通常意义的造林指的是在沙化地、荒漠、荒山、滩涂等无林地区开展的新林创建过程。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生产和生活对于物资和能源的需求快速增长,树木采伐强度远超以往,林业资源的生长速度远远落后于利用规模,导致生态平衡被打破,森林资源减退。在此背景下,开展绿化造林工作对于恢复生态系统,打造友好型生产生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丘陵和山区在国土面积中占比接近70%,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乱砍乱伐、毁林开荒和破坏植被的现象多发,导致我国水土流失严重。与此同时,荒漠化土地面积增长的趋势还未完全遏制,治理与破坏并发的情况增加了水土保持工作难度。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风蚀和水蚀面积分别占到土壤侵蚀面积的30%以上,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太行山山区和燕山山区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区域。
由于气候变化和不科学的开发利用,导致半干旱、干旱地区的土地严重退化,最终导致土地荒漠化。我国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和山西是荒漠化发育的主要地区,导致近1/4国土面积受到荒漠化的威胁。沙尘暴一方面导致植被破坏、牲畜死亡、工农业设备设施损坏,严重时引起人员伤亡;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大气环境,为东部地区居民健康埋下重大隐患。
分析我国森林资源情况,存在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较低、树种单一等一系列问题。统计结果表明,我国人均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3,造林良种率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地域数据看,森林资源相对集中的地区有大小兴安岭、东南丘陵、天山、秦岭、川贵地区等,西北、内蒙、华北、长江和黄河下游等地区森林资源较少。
造林绿化工程中,科学确定树苗移栽和移植时间,对于保证树苗的成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应结合地理特征和当地的气候因素共同考虑。在苗木的移栽时,应首先移栽萌发早的树苗,第一时间完成该类树苗的种植工作,如果苗圃和种植地相隔较远,在长距离运输中应注重保持根部的湿润。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对种植土地补水,保证幼苗在移栽的第一时间能够得到相应的水分和养分,通常情况下可选择雨水较为丰沛的时间开展移栽工作。统计数据表明,3~4月份开展造林绿化工程,树苗的成活率更高。由于天气回暖,雨水增多,苗木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
对于阔叶林木需在移植之前适当地修剪枝芽,做好养分和水分的补充工作。对于成活率较低的树种,应在移栽过程中使用带土移植技术,使林木在移栽初期处于最佳的生长环境。对于现实条件不允许带土移栽的,可使用根系覆土的技术,对于长势不佳的树木应及时去除,并做好补种工作。在开展造林工程时,应科学搭配树种,提升生物多样性,保证生态系统的复杂度,降低后期病虫害管理的工作量。对于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可在温室中培育幼苗,使用根部繁殖、直接播种或扦插法完成移栽。
造林绿化工程的后期管理主要包括水土、肥、水管理和病虫害管理等方面。(1)在移栽的初期,应重视松土和除草作业,加强种植地区土壤层的管理,及时清除杂草,避免杂草过多吸收土壤营养。如在地势开阔的地区进行苗木移植,杂草丛生现象较为多发,建议在高大乔木中套种牡丹、中药等经济作物,花生、土豆等农作物,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可以降低田间管理的工作量。在完成移栽后,应定期对土层进行深耕作业,有助于根系的发育。建议使用水肥一体化管理,根据气候因素和乔木的生长状况判断浇灌量,使用沟灌、畦灌等多种灌溉方式,满足植物生长需求。(2)造林绿化工程中涉及较多的病虫害管理,由于大部分的人工林树种单一,一旦发生病虫害极易扩散,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一方面定期清理病死枯死的树木,控制有害病菌的生长。另一方面重点监测本区域内流行的病虫害及相邻地区已经爆发的病虫害类型,选择针对性的措施。(3)重视森林防火管理。一旦发生森林火灾,不仅造成大量树木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还可能危及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林工作者应结合自身特点和劳动特性,不断加强森林防火意识,在工作中不断总结防火经验,加大日常的防火宣传力度,定期监测防火等级,落实防火责任制度。
由于绿化造林工程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恶劣,从事该领域的劳动者综合素质普遍较低。为此应加强职工队伍素质能力建设,打造一支业务精干的造林绿化作业队伍。一方面通过日常的宣传和宣讲,提升工作人员的防火意识、职业技能、责任意识等;另一方面,邀请行业专家到造林一线,开展技能培训与提升工作。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结构及成分越复杂,其生态稳定性越强,功能性越完整。为了充分发挥林业工程在造林绿化中的重要作用,需完善林业生态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大工程。
3.5.1 退耕还林工程
要充分发挥速生丰产林集中大面积的优势,以集约化发展为方向,建设退耕还林工程。20世纪90年代,林业的发展遇到经济危机和资源危机两大因素的影响,开展了大规模的速生丰产林建设。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为了有序推进退耕还林工程,改善水土流失严重和恢复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议在超坡度耕地和省国道两侧,大力进行速生丰产林的建设。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应按照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宜草则草,宜乔则乔,因地制宜地恢复植被,开展植树造林绿化工程。
3.5.2 封山育林工程
封山育林工程在快速扩大绿化造林面积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逐步扭转低效益、低层次的造林绿化有着重要影响。结合已经取得的封山育林工程经验,相关地区应加强管护,盘活现有资产,明确林地的产权,重点建设国防林、绿色通道林、农田防护林和农村四旁绿化等。
3.5.3 改造林业结构
林分的改造就是采取人工处理的措施和方法,优化森林结构,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光能利用率,提高林分质量以及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将需要改造的林地划分为低产林和残次林。并针对低产林和残次林的特点,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对低产林采取树种改良、加强管护、改善林分组成等措施,对残次林采取改灌丛为乔木、改疏林为密林、改萌芽林为实生林、改低价值阔叶林为高价值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等有效措施”。应结合中幼林抚育的开展,规划对萌生树种的地块,采取林冠下补植红松、云杉等阴性树种的造林措施,引进原生树种,诱导林分形成复层异龄针混林,直接向顶级森林生态群落过渡的强力工作措施,快速形成林分结构合理,林地利用效率高,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俱佳的森林结构。
3.6.1 大力发展林木深加工
整合现有的林木加工企业资源,淘汰落后产能,培植精加工产业体系,推进企业的技术升级和设备改造,提升木材的综合利用效率,以集约化、现代化的角度发展林木深加工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企业的技术升级改造提供产业支撑,打造品牌战略,推进一体化建设项目,依托丰富的造林绿化资源,建设高水平的大型木材加工园区。
3.6.2 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随着居民收入的提升,城市中产阶层对于绿色、宜居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另外以造林绿化工程为基础,打造城市周边游和森林深度游产业,充分发挥林业资源优势。与此同时,结合林业工程技术,完善绿化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在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中,应坚持科学统筹、特色突出、生态友好等原则,形成康养休闲、民俗风情、深林原生态等多种类型的旅游业态。做深做细林业资源开发利用,形成区域性的规模效应,提升产值和效益。
3.6.3 生物质能源基地建设
充分利用现有山区林地资源开展能源林培育,形成林业新的有竞争力的亮点。选择条件较成熟的地区开展能源林培育示范基地建设,对主要能源树种种苗繁育、培育、开发利用进行试点示范,发挥龙头、示范和辐射作用。以林木剩余物和间伐林木为原材料,建设生物质能利用项目,解决林区生活、生产用能源问题,实现环境保护、能源利用和生活品质提升的有机统一。
3.6.4 发展特色种植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林下种植技术取得了较快进步,多地开展的以林下种植为特色的种植业示范工程,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绿色种植资源已经成为人口稠密地区的稀缺资源。对于不同造林绿化区域,科学规划种植业发展模式,打造林上采集、林下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模式,尽快形成品牌优势。可借鉴的模式包括:生态种植业——有机马铃薯、有机土豆等;有机畜牧业——鹿、马、貂养殖等;中药种植——五味子、人参、食用菌等。
3.7.1 产权改革
为引入更多社会资本,推动绿化造林工程实施,提升林业工程技术水平,需要进行林业产权改革,改变林业经济落后的局面。推动使用权和所有权“两权分离”,在不改变国家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实现经营者长期使用权的占有,充分调动多方面的造林绿化积极性,实现林业资源生产要素的积极流动,优化林业资源科学配置。建议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强化森林资源和林业产业的经济地位,打破行业、所有制和区域的限制,丰富投资主体。
3.7.2 分类经营
为了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劳动率的同步增长,应按照不同规划,实现商品林和公益林的分离,明确不同经营目标,实现造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公益林建设应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最主要的目标,以行政干预的手段执行保护措施,可以进行更新采伐和抚育采伐,商品林则可以实行生态效益和商业利益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根据市场的需求组织种植、养护的采伐作业。以此建立新型的多主体、多目标的林业发展体系。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统一是现阶段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自然资源与人口数量相比较少,分布不均情况突出,长期以来的粗放式经济发展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中植被破坏问题最为突出。造林绿化工程在水土保持、环境改善等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技术手段单一、造林规模不足等问题。借助于林业工程技术,提升造林绿化质量,助推生态友好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研究与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