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为民教授以厥阴病论治胆系疾病经验

2021-11-30 03:02赵俊许波朱丹陆为民宋昌娟赵旦娅卢海霞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少阳乌梅柴胡

赵俊 许波 朱丹 陆为民 宋昌娟 赵旦娅 卢海霞

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京 210029 2.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胆系疾病,常见结石、感染、肿瘤,或胆囊切除后综合征等,表现多样,或黄疸,或疼痛,或发热,或腹泻。随着现代医学的进展,除手术等外科方式干预外,目前药物治疗主要集中在缓解疼痛、抗炎、改善消化不良症状等方面。胆系疾病在中医理论中,其病证涵盖“黄疸”“胁痛”等范畴,因情志不遂、饮食失宜、虫石阻滞、外邪内侵等因素所致,辨证内涵丰富,常见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肝郁脾虚、瘀血阻络等证,中药治疗选方以柴胡疏肝散、小柴胡汤、大柴胡汤、龙胆泻肝汤、血府逐瘀汤等为主。对于一些疑难病例,运用“六经辨证”的思维指导临床是现在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诸多医家各有所论。陆为民教授现任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师承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传承吴门医派,熟谙经典,善施经方,擅治脾胃之病。笔者有幸随师辨六经、品药性,恰逢以厥阴病论治胆系疾病案,陆师不吝解惑,现撰文分析如下,以供探讨。

1 理论基础

胆附于肝,与三焦同属少阳,主疏泄,专决断,调畅气机及输布津液,与三焦一同络通脏腑,启枢运阳,以为少阳枢机。若因情志不遂、饮食失节、虫石阻滞、外感湿热、久病劳损等因素导致枢机不利,气滞不畅,日久或见血瘀,或可化火,耗伤津液,新血不生,可见胁痛、黄疸、腹泻、发热等,病情可由实转虚,或最终至虚实夹杂之证。少阳胆为相火内寄之所,若枢机不利,相火不能输布各处,则与内郁之胆气相合,以成气郁化火之势,故其证以少阳论治,以通为要。此不仅仅是少阳胆腑之通畅,亦是少阳三焦之通畅,故多以“大柴胡汤”等方为要。

1.1 厥阴病特点 厥阴位于少阳之里,肝与心包同属厥阴,厥阴病为半表半里虚寒之证。如《素问》中所言,厥阴乃两阴之尽,一阳之生,其意为:病在太阴之时,其阳气尚稳,阴气尚充;病至少阴之时,阳气耗损,阴气所伤;病至厥阴,则阴尽而阳生。厥阴乃阴阳顺接之枢,此刻阴阳皆弱于常,且阴中有阳,若待阴尽而阳生之时,阴阳未顺而厥热胜复,则发为厥阴病。因为厥阴病发为阴阳顺接之时,故《伤寒论》中所言“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道破厥阴病症状发作的时间特征,丑至卯时乃阴阳交接、阴尽阳生之刻[1]。厥阴病的发作时间特点在其他学者研究中亦有论述[2-3]。

肝胆互为表里,厥阴少阳互为中见,联系紧密,共主阴阳气机升降出入,又共为相火输布之枢,阴阳之气由少阳枢由内达外,亦由厥阴枢由外至内。厥阴在脏合肝,少阳合胆,医家多以厥阴治肝、少阳治胆,然少阳厥阴表里相互,是故厥阴病常现少阳之标,少阳病常蕴厥阴之本,究其本源在于相火,相火于内为厥阴,于外则少阳。李士懋论厥阴之寒热错杂,是因肝中少阳之气,春生未茂而易受戕伐,阳弱而致脏寒,然相火内寄,郁而化热,故错综之胆疾亦可从厥阴病角度论治。

1.2 乌梅丸特点《伤寒论》厥阴病篇中所著乌梅丸,古方医家多施予蛔厥或下利之疾,现代医家已将乌梅丸的应用拓展至糖尿病、失眠、干燥综合征等多类疾病[4-6]。乌梅丸配伍之妙,在于诸药相合,配伍严谨,清中有补,温中有涩。黄连、黄柏相合,泻火解毒、清热燥湿,是为清法,亦可火去而阴不复伤;干姜、附子、细辛、蜀椒、桂枝相伍,诸药相合,是为温法,温肾暖脾、散寒止痛;当归、人参相合,是为补法,补益气血以扶正气;乌梅为君,取酸甘之性,是为涩法。四法相合,正如《金匮要略浅注》所论“味备酸甘焦苦,性兼调中补益”[7],因其“可治厥阴,亦防少阳,更护阳明”,谓之全剂。医家叶天士创“泻木安土”之法,取乌梅丸为养肝之柔剂,泻肝而不伤阴[8],皆与仲景治肝之大法契合。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认为,肝脾相互为用,相互影响,若肝气过于疏泄则中气必虚,肝气乘脾发为泄泻;脾胃土虚,生化无力,肝血无以荣养,肝气更难以收敛,故病程迁延,寒热错杂,虚实夹杂[9],此时乌梅丸最宜。徐景藩教授曾以乌梅丸治疗胆囊切除后的慢性腹泻,收效颇丰。陆师在传承徐老应用乌梅丸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腹泻的基础上,进一步尝试将乌梅丸应用在其他胆系疾病中,也取得一定的疗效。

陆师认为,应用厥阴病主方“乌梅丸”可治疗胆腑相关疾病,不局限于腹泻或发热等,多种病证均可使用。选择使用乌梅丸时应遵循“应人、应证、应时”的原则。“应人”指患者为胆囊有疾者或胆囊已切除者,或痛、或吐、或久利、或发热、或厥冷,其人多消瘦,脸色多黄,或青黄中浮红;“应证”指其符合寒热错杂、虚实相间的证型特点;“应时”指厥阴病发作以症状夜间出现或加重为特点。若“人、证、时”符合乌梅丸的特点,酌情可予。

陆师在使用乌梅丸治疗胆囊肿瘤之发热时,提出胆囊癌发热与常见胆囊炎之发热不同,其胆腑之邪,病程迁延,久则夹瘀或夹痰,郁而发热,耗气伤阴,甚则牵扯他脏,其证虚实相间,寒热错杂,故治法不宜一味攻伐或过于补益,寒热之间亦需平衡,故乌梅丸可酌情一试。

2 验案举隅

2.1 胆囊癌发热 患者朱某,女,69岁,2018年12月7日初诊。主诉:发热7个月余。病史:7个月前患者出现发热,时伴寒战,乏力,胁部时而胀闷不适,纳寐皆差,大便干结难下,小便正常。查上腹部核磁共振及胰胆管水成像示:胆囊癌术后,肝门部胆管局部明显狭窄,肝内胆管轻度扩张。期间予大柴胡汤加减处置,处方:柴胡20g,白芍30g,生军10g,黄芩15g,法半夏10g,枳实、厚朴各10g,太子参、红枣各15g,青蒿30g,鸡内金15g,金钱草15g,建曲15g,生甘草6g。然热势未解,后于6月20日行 “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胆道支架植入术+胆管病灶活检术”,术程顺利,术后仍发热。6月21日查血培养提示大肠埃希菌;6月24日胆管活检病理提示:低分化腺癌。予亚胺培南抗感染治疗,体温逐渐降至正常。后患者行局部放疗及口服化疗治疗。7月6日再次高热,其后多次因发热就医,临时口服退热药后可汗出热退,但其后热势复起。12月再次因发热入我院,发热恶寒,夜间明显,乏力及右胁疼痛较前加重,纳寐差,大便干结难解,一周一次,小便正常,抗生素治疗多日体温无明显下降。刻下:舌红,苔薄腻,脉滑数。中医诊断:内伤发热,属寒热错杂证。拟方乌梅丸合大柴胡汤加减,处方:乌梅50g,炒白芍30g,太子参30g,当归15g,桂枝10g,制附子(先煎)、干姜各6g,细辛、花椒各3g,黄连6g,黄芩15g,黄柏10g,柴胡30g,生军15g,炒枳实、法半夏各15g,红枣20g。水煎口服,早晚各服一次。服药2剂后热势渐缓,疼痛及纳寐排便皆改善,原方续用8剂后体温逐渐正常,体温正常5d后出院。出院后继续服用该方,随访未再发热,唯排便日行3~4次,质溏。方中将生军量减至6g,后排便基本正常。2019年1月3日再次低热,未再服中药,也未再住院,1月20日去世。

按语:此疾为胆囊癌术后复发,反复发热数月,其病在肝胆,涉及脾肾。初辨为胆腑郁热之证,欲内泻热结,故先投大柴胡汤,而未能显效。思量许久,此患肝胆术后戗伐,旧疾复燃,相火内寄,肝阳羸弱,疏泄不当而气失调达;胆腑不通,郁则化热,病程迁延;脾弱而湿盛,久或夹痰,或夹瘀,耗气伤阴,再下阴寒之药,其正难复。患者年迈病久,诸脏皆为所累,此为虚;胆腑旧疾复燃,不通为患,此为实。胆腑之邪,与阴和则寒,与阳和则热,郁不出则厥。此热乃阴阳不接,相火失济,阳明不降,当有厥阴之因[10],是故单予大柴胡汤通里泄热未果。此患胆疾确定,病程迁延,面黄形瘦,此“应人”;此疾病位之深,虚实相间,寒热并见,此为“应证”;发热反复,常夜间加重,此为“应时”,由此中医诊断为内伤发热,辨证属寒热错杂证,故酌予乌梅丸合大柴胡汤主之。参考叶氏乌梅丸之意[8],重用乌梅、白芍柔肝泻肝,并防热截肝阴;少辅附子、细辛、当归温通气血,又免其性过于温燥;再配川椒,取其辛热善闭之功,求温补固封之意;另佐参、枣、半夏等健脾益气以安脾土;连柏为伍,是免阴阳相格,水火不相入耳。服药后热势渐退,然膏肓之疾,非汤药所能及,医者仁心,所尽之力,以求缓其所苦。

2.2 胆囊切除术后泄泻 患者陈某,男,71岁,2019年11月29日初诊。主诉:便溏间作3年,加重1个月。病史:患者行“胆囊切除术”后3年,术后常觉腹痛隐隐,嗳气不止,矢气频放,便溏,排便日行3~5次,纳寐尚可。近1个月来症状较前反复,时有加重。刻下:面色偏黄,形体消瘦,舌质淡红,苔薄微腻,脉弦细。辅助检查生化等未及明显异常。中医诊断:泄泻,属寒热错杂证。处方:乌梅20g,制附片(先煎)、桂枝各10g,党参15g,细辛、川椒各3g,干姜6g,黄连5g,黄柏6g,炒当归、白芍各10g,藿香、木香炭各15g,防风10g,炙甘草3g。共14剂,水煎,早晚分服。

2019年12月16日二诊。服药后排便频次较前减少,日均2次,质稍溏,腹痛减轻,腹胀仍有。予上方去白芍和甘草,加炒薏苡仁、麸炒白术各30g,陈皮10g。共14剂,水煎,早晚分服。其后随访,症状明显改善。

按语:此患因胆囊术后,病程迁延,面黄形瘦,此“应人”;肝气疏泄太过,久而化热,横逆中焦,肝气乘脾,升降运化失司,脾虚生湿,阴邪损及阳气,久则脾阳不振,寒湿困脾,发为虚实错杂、寒热相间之证,此为“应证”。故拟乌梅丸,予泻木安土之法。酌情加木香炭行气导滞、涩肠止泻,亦可补中有行;防风祛肠中之风,风停则响止;藿香醒脾而化湿,湿去泻自止。二诊之时,去白芍以减柔肝止痛之力,加陈皮、白术、薏苡仁以强培土之功。

2.3 胆囊切除术后嗳气口苦 患者王某,男,62岁,2020年5月15日初诊。主诉:嗳气口苦2年余。病史:患者行“胆囊切除术”后2年,面黄形瘦,喜食生冷,常嗳气不止,时觉口苦,夜间至晨起时明显,时有泛酸、腹胀不适,偶有胁痛,便溏,纳少,寐可。刻下: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略细。查生化等未及明显异常,胃镜提示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中医诊断:嗳气,辨证属脾虚寒湿、肝胃郁热之证。处方:乌梅20g,制附片(先煎)、桂枝各10g,太子参、茯苓各15g,细辛、川椒各3g,干姜6g,黄连3g,黄柏6g,当归10g,炙甘草3g。共7剂,水煎,早晚分服。

2020年5月23日复诊。服药后症状嗳气口苦明显改善,胁痛不显,食欲增加,但餐后仍有饱胀感,原方乌梅减至15g,附子、桂枝减为6g,加炒谷麦芽各30g。续用7剂后,诸症明显改善。

按语:此患胆腑术后,病程迁延,面黄形瘦,此“应人”;其证为肝经郁热,胆汁随肝气上逆,又饮食不慎,进食生冷,伤及脾阳,是故有虚有实,有寒有热,此“应证”;夜间或晨起时加重,此“应时”。酌予乌梅丸以清肝胃之热、温脾之寒。然久病之疾,亦不可急下猛剂,而宜缓图,以平和之剂为宜。待症稍缓,适时调整,减量桂附,恐其温热之性久用伤阴,复加谷麦芽复脾胃之气。

3 结语

结合前人对厥阴病的认识和应用乌梅丸的经验,陆师强调病机及辨证,病症互参,以方测证,进一步拓展了乌梅丸的临床用途。陆师认为,对于寒热错杂之证,可不拘泥肝脾之病,将乌梅丸应用于胆系疾病反复迁延不愈的患者,如胆囊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胃炎、胆囊切除术后腹泻、胆囊癌发热等。临诊之时,陆师强调“应人、应证、应时”的原则。首先确定病位在胆,无论症状或痛、或吐、或久利、或发热,病程迁延,形体消瘦,脸色多黄者,此为“应人”;其证型符合寒热错杂、虚实相间的特点,此为“应证”;发作以症状夜间出现或加重为特点,此为“应时”。若“人、证、时”符合厥阴病的特点,酌情可予乌梅丸治疗。重点需以辨别“人”与“证”为要,并非所有厥阴病均表现为夜间加重,故“应时”若能符合最佳。陆师从厥阴病论治胆系疾病,合理和灵活地选用乌梅丸,为临床上胆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指导。

猜你喜欢
少阳乌梅柴胡
Efficacy of Wumei Baijiang prescription (乌梅败酱方) on regulatory T cells/ helper T cells Immune balance in mice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基于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的北柴胡与藏柴胡鉴别
垃圾分类
童心童画
《三千年》
基于柴胡栽培种植技术要点分析
乌梅水泡脚治足跟痛
约会
老拉肚子,喝乌梅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