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德于教 德智相长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实践探索

2021-11-30 01:51江苏省如皋市白镇白蒲小学吴爱华
青年心理 2021年25期
关键词:学科德育文本

江苏省如皋市白镇白蒲小学 吴爱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孝德文化、明理守信、环保理念、爱国情怀等,都属于德育范畴,其教育价值丰富。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运用德育内容对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接受思想的历练,内化为优秀的品德。为此,教师可以通过筛选德育契机、创新德育环境、推出德育活动、拓展育德训练的方式,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融德育于学科学习中,进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筛选德育契机,促进生本德智成长

在做语文学科的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对文本内涵做深度解析,敏感捕捉和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适时做德育渗透,促使学生德智相长。比如,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的孝德文化、诚实守信等内容,都是德育教育难得的素材,教师在学科教学设计和执行过程中,适时对学生展开德育教育,能够对学生形成多点启动,让学生结合文本阅读形成思想启迪,建立良好的思想品质认知。学科教学目标设计都包含情感内容,这本身就是一种德育内容,教师可借此开展德育教育。

如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祖父的园子》一课,课文回顾了童年的快乐生活,对祖父的园子展开详细介绍,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画面,表达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珍爱,其实这一切的美好,都是因为有祖父的慈爱。祖父的宽容、耐心、热心,给了作者更多释放天性的机会。教师在文本导读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祖父的园子”中最好玩的地方、最值得留恋的事情,然后对祖父这个人物做分析,说说亲情的可贵。学生接受任务后,开始深入阅读文本内容,自发展开互动交流。教师进入学生群体之中,针对性做出学习提醒,鼓励学生调动情感展开深度思考,让学生充满温情。学生从关注“园子”里的一草一木,到关注“祖父”的一举一动,体会亲情的可贵。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做评估的同时,适时对学生展开思想教育。

教师对文本做深度发掘,从亲情角度展开具体引导,让学生深入分析文本内容,启动情绪参与文本学习活动,给学生创造良好学习氛围。学生由关注草木到关注情感,其学习心理和思想认知都发生了变化,体现了德育教育的效果,这说明教师教学设计是比较得当的。教与学需要和谐,教师做德育渗透要抓住契机,对学生学习心理展开调研,对学生思想做动态观察,都能够切准德育渗透契机,对学生展开对应施教。

二、创新德育环境,提升生本德智品质

教师有意识地推出德育任务,能够对学生形成一定心理冲击。学生进入文本阅读环节后,能够自然接受德育内容,在学科学习中完成思维对接,结合生活认知完成思想成长目标。为德育顺利渗透创造良好环境,教师可以借助媒体展示、案例展示、故事讲述、情境再现、问题设计等,进行情境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主动学习中提升学科素养。

教材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发掘其思想教育契机,如教《月是故乡明》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这是一篇思乡文章,体现浓浓乡情,在课堂导学环节,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同名歌曲,引发学生思乡情感,然后要求学生背诵展示关涉到故乡、乡愁等方面的诗词名句,学生对这个内容比较熟悉,自然踊跃参与。进入文本阅读环节,教师要求学生找到文本关于世界各地月亮的描绘内容,然后做对比阅读,和作者家乡的月亮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学生根据教师指导进入深度学习环节,展开广泛讨论,将阅读学习推向高潮。有学生说,作者家乡的月亮其实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在作者眼里,因为涉及思乡之情,这些最平凡的景色,也有了无限的魅力。也有学生说,作者望月怀景、忆事、思人,其情绪调度很到位,读者深受感染,从作者的情感抒发中,我们感受到乡情的力量。教师对学生个性解读做指导,让学生结合自身体会说说乡情的可贵。虽然学生大多没有背井离乡的经历,但教师设计还是具有一定的震撼力,将学生学习情绪调动起来。

学生对作者情感做深度剖析后,对乡情内涵有了一定理解,进而形成多点阅读突破。教师选择从情感角度展开设计和组织,让学生先听歌曲、背诵名句,形成了良好学习氛围,有助于文本深度阅读和解析。因为情绪铺垫比较到位,学生阅读学习带有浓重的情感色彩,德育教育自然发生,教师结合文本内涵展开思想教育,给学生带来更多心灵触动。

三、推出德育活动,强化生本德智体验

在设计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德育内容,在活动方案设计、活动执行过程、活动组织调度、活动效果评价等方面展开思考,让学生自然接受思想教育,强化德智体验。运用诸如主题演讲、话题作文、读书反思、阅读辩论、信息收集、生活对接等形成德育渗透机会,教师要做好对接融合处理,为学生提供丰富学习动机,完成德智相长目标。语文学科活动丰富多彩,教师渗透德育内容要追求自然和谐。

德育活动有不同呈现形式。如教《军神》一课时,教师先播放一段影视视频,要求学生观看:这是《青年刘伯承》电影片段,表现了刘伯承元帅哪些优良品质?观看视频后,要做深度思考,说说观后感。学生开始观看视频,教师要求学生观看视频之前要整体阅读文本内容,对刘伯承元帅有一定了解。在观后感展示环节,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对刘伯承的革命精神做重点介绍。有学生说,刘伯承元帅英勇善战、革命意志坚决顽强,其救国救民意识很强,为人民解放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也有学生说,刘伯承不仅有英勇的一面,还有极高的军事素养,“刘邓大军”让敌人闻风丧胆,充分说明他有极高的军事才能。教师参与学生互动交流活动,给出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要学习革命先烈的精神。

学生有阅读文本经历,对刘伯承人物有一定了解,其观后感更为真切。教师参与学生互动学习,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发掘,从更多方向做出引导,让学生学习革命先烈的精神,形成崭新的德育教育机会。学生对直观信息比较敏感,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故事更有感觉,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德育渗透,其适合性是很强的。

四、拓宽德育训练,巩固生本德智认知

在学科训练设计渗透德育内容时,教师要对训练形式做创新处理,延伸学生学习视野,借助更多辅助手段展开延伸训练实践。如公益宣传、亲子阅读、主题征文、课外收集、案例解读等,这些内容学生都有很高的接受度,自然能够做出积极回应,教师不妨与家长达成协商,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课外学习,在实践体验中成长思想品质。德育渗透契机众多,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设计方案,确保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

教师从学生生活角度做引导和设计,针对学生学习实践做对接,也能够带来丰富的学习助力,引导学生自然建立思想品质基础。在教《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时,教师先与学生一起研读文本内容,对作者童年的“发现”做梳理,指导学生做延伸训练和探索:在作者童年的世界里,到处都是奥秘,值得去探索和揭秘,这就是一种好学精神,联系你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在你的童年世界里,有哪些相似的经历,讲述给大家听听。学生开始回忆和思考,课堂学习气氛逐渐活跃起来。教师参与到学生互动学习环节,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对学生童年生活的体验做评价,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启示。学生讲述童年生活经历大多是感觉有趣好玩,教师在具体指导时,让学生从认知数学觉醒角度展开思考和规划,从创造性学习中形成发现认知。

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文本阅读经历,展开拓展性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体验的机会,自然形成德育教育机会。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态度,这本身就是德育教育,还有美育价值。教师让学生主动讲述童年生活,不仅是为了回忆,更重要的是为将来生活做规划和启示,唯有建立良好的学习思维和心态,才能赢得成长的主动权。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育德内容,符合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教师要做好优化设计,结合教材内容推出德育教程,组织学生参与德育学习活动,在实践体验中提升德育素养。语文学科与德育相结合,体现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与国家教育改革高度契合,“培根铸魂,启智增慧”,让学生从小做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实现德智相长目标。教师在学科教学设计、活动组织、训练安排等环节,适时渗透德育内容,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

猜你喜欢
学科德育文本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学科新书导览】
《中国德育》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超学科”来啦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