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冰洋,廉 伟(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工作要实打实干,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1]92。”健康扶贫就是解决贫困群众最实际、最基础的关键问题,而健康问题也是“三保障”中的重要保障内容。在习近平的扶贫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强调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障问题,将扶贫工作与卫生健康工作进行结合,强调“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疾病防控、‘三个一建设’和资金保障”等内容举措[2],提出了关于健康扶贫的相关论述,形成了习近平的健康扶贫观。尤其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在民生问题上重点聚焦于卫生健康工作和脱贫攻坚工作,而这两项工作的开展却是并行不悖的,因为卫生健康工作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内容。
没有全面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扶贫不仅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更是精准扶贫的着力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立足于“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基础上,将“健康”与“扶贫”进行结合,并要求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且强调:“健康扶贫属于精准扶贫的一个方面,因病返贫、因病致贫是扶贫硬骨头的主攻方向。”
“贫困与健康问题存在着复杂的关联[3]。”习近平总书记的健康扶贫观,深中肯綮地阐释了健康与扶贫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脱贫攻坚与人民群众全面发展之间的伦理关系。首先,健康是扶贫的先在条件。扶贫的目标为之于人民,扶贫的主体也来源于人民。扶贫主体的身体健康决定了扶贫过程的实效,只有确保了扶贫主体具备健康的体魄,扶贫工作的开展才能成为可能。其次,扶贫是健康的内在保证。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整个扶贫工作开展的价值指向和实践指向,其中,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构成美好生活的重要条件和基本保障,只有具备了健康的身体,才能享受美好的幸福生活。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将脱贫攻坚战与“健康中国”战略相结合,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健康扶贫观,充分彰显了健康扶贫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既是民之所系,更是政之所向。
习近平总书记的健康扶贫观的实践指向和价值指向都是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坚持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人民的立场矢志不渝地摆在健康扶贫的工作首位,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问题。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关切的利益问题,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是在脱贫攻坚战中最应关注的根本问题。“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在脱贫攻坚战中存在着大量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案例,病魔成为了人民群众摆脱贫困的最大绊脚石。“自然环境差、医疗卫生资源缺乏、‘急重危’疾病易生等多重问题耦合叠加的现象在农村地区仍较为普遍,加之农村居民的经济能力低下、社会网络单一、可获取外界的资源渠道有限,使农村居民成为健康贫困的高发群体[4]。”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医疗卫生服务直接关系人民身体健康。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真正解决好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此,国务院联合国家卫计委、发改委、扶贫办等15个部门颁发的《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强调:“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紧密结合,将健康扶贫作为扶贫脱贫的重要环节”。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具体体现,更是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关心下,一项项惠民举措入驻城乡,人民群众享受到了医疗制度改革所带来的均等性、廉价性、便捷性的医疗服务,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得到了基本的保障。第二,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健康扶贫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5]。”美好生活包括了健康生活在内的幸福生活,人民群众的健康得以保证,奔赴美好生活才能成为可能。“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没有健康的体魄,美好生活就缺乏了创造者和享受者。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健康扶贫的重要举措,就是要将健康与扶贫两项工作并行发展、合二为一,在紧密结合中推动全面小康的实现。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1]213-214。”健康扶贫绝非是流于表面的口号,而是基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下的一种实事求是的观点。
一切为了人民,充分彰显了健康扶贫下的人民主体地位的深层次落实。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更是习近平健康扶贫观的重要理论依据。健康扶贫是人民作为主体的具体诉求,只有解除了人民在医疗疾病的后顾之忧,才是搬开了人民脱贫致富、奔赴小康的绊脚石。因此,健康扶贫不仅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策之要,更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伦理之要。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将健康脱贫从理论层面向实践层面展开。“医疗保险是管理健康风险、缓解疾病冲击的重要手段之一[6]。”通过中央和地方财政的补助增加医疗资源投资力度,加之“先救治、后付费”“财政兜底”等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以此来健全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降低医疗健康所带来的潜在的贫困脆弱性等风险,缓解重大疫情疾病所带来的经济冲击,从而保证减贫效果的可能性和显著性,确保人民群众有病可以医、有病及时医。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升城乡居民的卫生健康意识,从而营造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旨在以预防为主的前提下将健康扶贫的工作内容拓宽,从而减少非必要的病源产生,如此一来,便可减轻健康扶贫的工作压力和输出成本,而这一切举措的提出都是为了人民,都是为了充分彰显人民的主体地位。
一切为了人民,充分彰显了健康扶贫下促进人民全面发展的目标。健康是人的身体机能维系正常状况的表现形式,这是构成人的素质的基本要素,人类的体内活动和体外活动都需要以健康的身体机能进行维系,身体的健康是其他素质发展的前提,也是人实现全面发展的前提,更是“个体获取社会资源、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本”[7]。马克思在《资本论》论证了全面发展的个人的必然条件,而全面发展的个体必定首先是每一个健康的个体,是一个拥有摆脱贫困的主观能动意识的个体,这就需要首先做到物质上满足客观条件。同时,恩格斯也指出,“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8]”。习近平总书记在脱贫攻坚的工作中首先则是强调对贫困人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其中的“三保障”就包含了基本医疗的保障。由此可见,贫困人口的健康问题是脱贫攻坚过程中率先应该保障的基本问题,这是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最为关切的根本问题。所以说,摆脱贫困必须要率先摆脱健康贫困,精准扶贫的同时更要在健康扶贫中切实做到精准救治。“要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精准扶贫,就必须对他们进行精准救治,即对患病贫困对象,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进行分类救治[9]。”只有切实保证了精准救治,人民群众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只有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才能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人民全面发展的目标的实现才能得以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的健康扶贫观不仅在价值维面上指向于人民,同时在实践维面上依靠于人民。“群众参与是基础,脱贫攻坚必须依靠人民群众[10]。”因此,人民群众是健康扶贫的主要力量,这股力量一方面则是健康脱贫攻坚环节的主要动力,另一方面则是健康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监督保障。所以说,“实施健康扶贫除依靠行政力量外,还需要在政府引导下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发挥出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11]。”
首先,健康扶贫需要依靠人民群众团结的力量,携手共进、万众一心。健康脱贫工作存在的重要问题则是面临着“贫困地区健康服务递送体系难以建立”的局面[12]。鉴于此,健康脱贫应调动全社会广泛力量,在参与健康脱贫攻坚的同时增强健康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这就需要推动“促进基层卫生人才增量提质,推进优质卫生人才下沉,强化空岗补员、乡村一体化管理和本土人才培养”等举措的落实[13]。当前,三级以上医院全面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努力帮助贫困地区县级医院开展重点专科建设、加强临床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医院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贫困地区县域内医疗健康服务能力。在加强贫困地区医疗健康服务水平的同时,紧密结合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力量,通过培训、巡诊、派驻等方式扩大卫生服务队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集体力量,在贫困地区对贫困人口建立专属的健康档案,使得卫生服务充分做到随叫随到、定点跟踪。此外,为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医疗健康资源下沉”的政策原则,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同时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增强自身医疗服务能力,切实做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使帮扶对象的医疗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在健康脱贫的攻坚战变被动为主动,变依赖为自立,从被帮扶转为健康扶贫的中坚力量。由此可见,有效脱贫并且遏制返贫的关键则在于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在健康脱贫的环节中,必须让人民群众率先意识到健康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健康与脱贫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升群众健康意识,养成健康习惯,从源头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14]。”只有在人民群众之中形成基本的健康脱贫意识,把“使我健康”的被动意识转变为“我要健康”的主动意识,人民群众才能在这种主动性的主观意识的形成中从认识转向实践,健康扶贫的力量才能得以生成。
其次,健康扶贫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监督,规避健康脱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滋生蔓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脱贫、虚假脱贫问题也时有发生,有的‘三保障’未实现,就宣布脱贫[15]。”健康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是不容许有任何弄虚作假的。不在群众的实际困难中下功夫,而是在数据报告中做文章,利用对卫生资源的控制使用来解决健康脱贫的验收,然后再将卫生资源进行转移,解决下一个贫困户的健康问题。如此反复,卫生资源被拿来作为验收健康脱贫合格的工具,而非为人民群众所享用,这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作风现象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否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坚持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察制度,加强督查问责,对不严不实、弄虚作假的严肃问责[1]92。”鉴于此,健康扶贫需要依靠人民群众进行监督,要让人民群众对健康扶贫工作进行评价,要让人民对卫生健康的物资进行监管,一切关于健康扶贫的工作开展都要在人民群众中透明公开,在巡视组督查巡查中把人民群众对健康扶贫工作的满意程度作为考核评估的重要指标。
习近平的健康扶贫观是本着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原则而生的,我们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制定科学的健康扶贫政策,切实保障政策求实,即一切政策的制定要从实际出发;保障健康扶贫政策扎实,即采取实策实招稳定卫生健康服务全局;保障健康扶贫政策落实,用实践来检验健康扶贫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