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第二高级中学 吴子胜
传统高中历史教学更关注教材基本知识和问题的掌握,因此机械记忆成为基本的教学策略。很多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认知都是浅层次的,一旦进入深度的历史问题探讨格局,学生就不知所措了。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就需要将深度教学模式渗透到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去。
高中历史深度教学是相对于传统表层化教学而言的,其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历史学科本质和核心知识,在此基础上关注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育,引导高中生真正理解历史,继而促进全面发展。新课改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深潜教材之中,开展深度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这是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
教学立意是教学主题或者中心的提炼,其源头为大量的史学阅读,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此时,高中历史教师就需要有丰富的历史阅读积累,能够结合自身阅读与教学诉求,设定更加凝练高远的教学立意。对于学生而言,如果在实际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学立意达到理想状态,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内涵和价值,继而站在更高角度去看待历史,形成科学的历史价值观。
以高中历史“鸦片战争”为例,教师在综合考量之后将实际的教学立意界定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很明显,其考虑到了这是中国社会的过渡时期,前面是中国古代历史,后面则是中国近代史。在单元架构中的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也很明晰,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一起形成了我国近代社会内忧外患的格局。但是,在与多位高中历史教师进行进一步推敲之后发现,这样的教学立意还不是很好,不够生动形象,还可以进一步细化。接着将实际的教学立意界定为“中国开始被动向近代转型”,将清政府被动向近代转型的史实概括出来,这揭示的是清政府的近代化是在被逼迫下进行的,这种转变不是自我觉醒,而是在外部冲击下不得不进行的选择。其实,在鸦片战争之前英国多次派遣使臣来华,希望建立贸易关系,但是都被清朝统治者拒绝了。乾隆年间自诩为天朝上国,认为自己国家物产丰富,什么都可以供应,没有必要与外国展开贸易。十九世纪中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有了征服世界的能力,于是就借口“虎门销烟”发动战争,最终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挨打之后终于也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修改之后的立意更加深刻、更加生动,就如同是一个不喜欢做作业的孩子,被打了之后不得不伏案做作业。一旦高中生脑海中有了这样的画面感,就意味着实际的教学立意是可行的,是深刻的,是能够被理解的。也就是在这样的教学立意引导下,学生对于鸦片战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很多高中生反馈历史学科知识点比较分散,记忆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感觉到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高中历史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去梳理教学线索,确保实际的线索逻辑朝着更加清晰、更加严谨的方向发展,这样就可以为深度教学课堂的打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还是以“鸦片战争”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林则徐的视角去审视鸦片战争,这场战争贯穿于他的一生。在鸦片战争之前,林则徐看到了鸦片对于社会民众的毒害,采取各种措施希望可以消除这样的隐患,但是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成果,这是林则徐痛心的时候;在获取对应的支持之后,积极主动采取措施推动“虎门销烟”运动,林则徐看到被烧毁的鸦片,这是林则徐喜悦的时候;英国借口“虎门销烟”发动了战争,这是林则徐落难的时候,也代表着鸦片战争的失败。依照这样的线索,高中生可以意识到林则徐的一生与鸦片战争的始末产生了密切的联系,这样的人物线索有着很强的代入感,因此高中生对于鸦片战争的理解会朝着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在此环节,教师可以选取关于林则徐的相关影视作品,利用对应的时间与学生一起去观看。在实际观看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在林则徐人生际遇的各个阶段去审视当时的晚清王朝,去审视对应的鸦片战争,由此使得高中生对于鸦片战争的认知解读朝着更加充实的方向发展,历史解释能力也因此得到很好的锻炼。
深度教学课堂实际的教学内容必然是通透的,必然是能够融会贯通的。简而言之,在此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教材,要看到每一本教材背后都是浩瀚的历史史料,每个章节、每个知识点都有着大量的历史信息,这是正确历史价值观的基本认知。在把握教材内容主旨的基础上,敢于突破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或者补充,甚至在部分地方可以质疑。在这样内容优化整合的过程中,使得高中生感受到历史学科知识的渊博性。
以“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为例,从实际教材布局来看,将其归结为全球化的表现、中国要融入世界、全球化带来的影响和危害三个方面的内容。对实际教材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和探究之后,教师重新拟定了三个模块:全球化500年、全球化100年、全球化20年。以这样的时间点设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思考,全球化500年,很明显其针对的是欧洲;全球化100年,其关注的是美国;全球化20年,其关注的是中国。通过这三个模块的交互,使得高中生能够更加具体、更加全面地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并且自觉进入不同国家全球经济化的表现和成绩,这种对比会使得高中生对于实际经济全球化的理解朝着更加深刻、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从这样的案例就可以看出,在高中深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具备这样的整合能力,引导学生以更加新的视角去审视对应的历史现象。在此过程中除了深挖历史教材之外,还需要懂得积极进行历史素材的拓展,将多媒体上的资源纳入其中,这同样需要具备比较强的整合能力。
高中历史深度教学也需要注重教学中的交互,此时的问题设计就成为关键所在。高质量的历史问题设计,可以引导高中生进入深度思考的状态,因此教师必须要在实际高中历史教育教学中提出有水平的问题。那么什么是有水平的问题呢?问题设计要科学合理,要规范化,要有梯度和层次感,要遵循从现象到本质的基本规律。
以“洋务运动”为例,在文本素材梳理完毕之后,教师就开始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次的思考状态,实际设计的问题有下面几个: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在实践中为什么优先选择的是军工产业?为什么不是其他产业呢?洋务派为什么要创办民用企业?这样的性质界定对于他们有什么好处?洋务派的各项运动为什么最终都是失败的?上述多个问题相互交织,实际上有着很强的层次性,彼此之间的关联是比较密切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发现需要从当时历史到实际情况入手,找到各种史料来进行佐证,然后去分析对应的问题,去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在这样的研究过程中,学生对于洋务派的思想认识进行研究,认为中国武器落后于西方,其他方面是优于西方的,因此在实际洋务运动的时候会将自己的短板作为焦点,其本质还是反馈出自不量力,思维的狭隘性。洋务派在学习军工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阻碍,比如资金资源不足、燃料不够、原料供应不稳定、运输时间太长等,这些问题仅仅依靠军工是难以妥善解决的。此时就需要发挥民办企业的效能,因此与社会形成关联,继而开始了民办企业的创建。最后的问题是洋务运动为什么失败了,这样的问题可以将上述多个问题答案进行梳理,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认识实际失败的原因,可以对于实际洋务运动形成深刻认知。在上述问题探究完毕之后,教师还针对性地提出了开放性问题:李鸿章是怎么认识洋务运动的?外国人在当时是怎么看待洋务运动的?后人是怎样看待洋务运动的?我们应该如何去看待洋务运动?学生需要在课外去寻找很多的资料,在资料整合中去进行分析,这对于高中生历史思维的锻炼,唯物史观的塑造而言,都是很有价值的。
综上所述,无论是为了满足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育要求,还是为了应对高考历史改革,在实际高中历史教育教学中,渗透深度教学模式十分有必要。对于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而言,需要不断优化教学立意、教学线索、教学内容、教学问题,确保实际的教育教学行为与学生历史思维培育、历史价值观形成、历史史料验证素质锻炼之间形成关联,继而使得实际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朝着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