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龙田镇树下小学 何文琴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开始注重学生学科素质的培养,以达成立德树人和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目标。而实现数学思想渗透,能够使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得到补充,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加强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渗透和学生素质培养的方法研究,以便使小学数学教育水平得到提升。
在数学发展的过程中,思想能够使新旧知识联系得到展示,使客观事物的相互依存关系得到反映。实现数学思想渗透,能够调动人脑思维运作,刺激学生深入思考,把握数学问题与已知条件的联系,结合新旧知识探索问题解决思路。在吸收和运用数学思想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得到数学技能锻炼,形成强有力的数学思维和科学探索精神,因此能够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培养。而作为逻辑性、思维性较强的学科,小学数学包含了大量难理解的知识,要求学生能够主动思考,提高理解能力,才能认识数学规律本质,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数学基本思想被列入了学生素质培养目标中,要求学生经过探究、预测、抽象、推理等过程,积累实践经验,最终形成数学思维和能力。
在小学数学中,包含类比、统计、图形变换等数学思想,能够使学生清晰理解和回答数学问题。而要想实现这些思想的渗透,教师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使学生数学思想得到有效培养,并在思想指导下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全面发展,最终形成良好数学素质能力。
作为教师,应加强教材资源利用,通过深入挖掘其中的数学思想,加强教学内容把控,对学生数学思维进行启发,促使学生学科素养得到发展。例如:在学习“加法交换律”的内容时,教材中会列举“李叔叔上午骑自行车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等题目。教师还应认识到其中蕴含其他数学思想,在学生列出“40+56=96”“56+40=96”等式子后,教师可以抓住a+b=b+a的数学模型,引导学生从算式中找寻规律,完成加法交换律的内容归纳。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谁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引导学生用不同方式表达a和b,则会出现用文字、图形、字母等不同方式表达的情况,学生在不自觉中便运用了符号思想。通过对教材中的数学思想进行挖掘,不仅能够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自觉运用数学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继而使学生数学逻辑思考能力、问题探究能力等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为学生良好数学素质的形成奠定基础。
为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教师还应使数学思想在教学中得到贯穿,促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为此,教师需要加强课堂节奏把握,在恰当时机实现思想渗透,激发学生对数学思想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完成两个同比等高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展示,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图形的联系,比较得到图形面积相等的结论。作为准确数学概念,面积相等融合了图形思想、联系思想等各种数学思想,教师可以提出“你怎么将长方形变为平行四边形?”等问题,由学生自主探索多样化求解路径。在教材给出明确公式的情况下,教师还应运用创新思维要求学生完成平行四边形的剪裁,将四边形一角剪掉,拼到另一边构成一个长方形,对长方形面积进行求解后完成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实现对图形转化思想的深入感悟。通过环环相扣的引导,帮助学生在接触数学思想后调动已有知识解构思想,能够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做到“知其所以然”,促使其加强数学知识联系,继而促进数学素质培养。
数学思想可以成为学生开展数学实践的指导,使学生在做中学,加强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和掌握。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可以在数学实践活动组织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以便为学生提供思维导向,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提升数学综合素质水平。例如:在学习统计内容时,要想培养学生统计思想,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加强统计方法的运用,教师还要帮助学生体会统计思想运用价值。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跳绳游戏,要求学生进行小组竞赛,在激发学生活动参与兴趣的同时,促使学生自觉运用统计方法记录跳绳数量,并根据统计数目确定各小组胜败。学生在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感知,形成较强的数学学习和实践能力,对数学思想方法产生深刻理解。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如社会活动、自由拓展活动、计算机虚拟活动等,帮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为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提供足够空间,继而使学生数学素质得到全面培养。
数学思想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各个环节加强思想的渗透,以便学生能够不断领悟和运用思维,最终巩固思想。开展数学练习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践行数学思想的机会,有助于学生良好数学素质的培养。例如:在完成圆柱体积的内容学习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拓展练习活动,对其中蕴含的等体积转化等数学思想进行强化。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长宽高比为4:3:3的长方体,布置削成最大圆柱体的任务。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等量关系列式求解,最终发现需要削掉243dm3才能得到最大圆柱体。在探索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培养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等各方面能力,也能从量的积累加深对等体积转化思想的感悟,加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实现新的知识结构体系的建立,能够在解答数学问题中运用等体积转化思想。因此,组织开展拓展练习,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论述等过程,能够使学生深入思考数学思想,学会运用数学思想,最终形成稳固的数学素质。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逐渐摒弃灌输性的教育理念,让学生理解各类知识,通过持续不断的引导,一方面,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另一方面,对数学本身产生兴趣。此时,如何引导就成为教师的研究重点。教师可以直接向学生发放具有一定难度的研究习题,同时要针对该习题做出解读,解读过程就是一种针对现有知识的引出,以及知识使用方法的引导教学过程。
例如:某个地区在2015年—2019年的人均消费能力指数分别为A、B、C、D、E,采用何种方法可以更好地呈现出当地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状况?此时可让学生直接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分析。比如某学生给出的想法是,通过每一年的消费能力增长率可以得到很好的说明;另一个学生则认为,只根据当地的消费能力评价参数就可以直接给出结论。此时教师给出引导性问题:“消费能力增长率如何计算?”“消费能力评价参数描述当地民众的消费能力均值,是否需要考虑‘人均’参数?”“不同类型的参数所对应的结果,为什么可以起到最佳的说明效果?”教师提问之后让学生自行分析。通过长期性的引导问题给出教学,学生就能够在后续的学习中发掘新知识,并在得到研究结果后提高主动探索能力。
如果小学生能建立数学知识模型,那么在中学阶段与大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就会变得更加高效,因此应引导学生需建立模型化思维。比如:教师可以直接让学生绘制一个长方形,并让学生计算长方形的面积,这一问题太过简单,大部分学生可以顺利完成。教师之后给出的问题是:是否能够把这一个几何部分的模型转变到代数方面的知识学习中?此时大部分学生不具备该项思维,教师则可以让学生计算2.5×3,最简单的算法是转换成(2+0.5)×3。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个宽为2.5、长为3的长方形,之后教师将该长方形分成两个小的长方形,宽度分别为2和0.5,长不变。此时,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思维模型,即复杂数字可以直接通过模拟“裁切”的模式,分成两个较简单的数字计算,这就构成了乘法分配律的几何知识融合模型。
此外,在小学数学的教育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真正参与知识的讨论过程中,那么,学生就可以在模型思想的建设过程中进行讨论和交流,针对各个部分的知识,建立依托于自身认知的思想模型,以小组的形式内部讨论得到最佳模型,并在全班交流。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素质培养问题,通过不断渗透数学思想使学生加强新旧知识联系,得到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还应实现教材充分挖掘,确保教学思想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贯穿,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数学思想,并在练习中强化思想,继而提升数学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