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学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品质的培养

2021-11-30 01:21山西省太原市成成中学校张丽春
青年心理 2021年35期
关键词:过程数学课堂教学

山西省太原市成成中学校 张丽春

近年来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很高,很多家长通过请家教或是报培训班等渠道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殊不知学生学习困难往往不是因为学得少,而是因为不会学,或是不想学。国家提出“双减”政策,向教育者指出了如何利用有效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在课堂有所收获。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是非智力品质,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品质,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那么什么是非智力品质呢?它又包括哪些方面呢?非智力品质,是指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它包括情感、意志、性格、兴趣等方面,也就是智力品质之外的品质。非智力品质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就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潜力,也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隐性的或是没有表现出来的学习可能性就是其学习的潜力。这种学习潜力需要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其逐步挖掘并转变为显性的学习能力。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和接受,可以说大致有两大系统:智力品质是教学过程中的“操作系统”,这也是学习需要的基本条件;另一个系统就是学习的动力系统——非智力品质系统。显而易见,这两个系统是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的,离开非智力品质这个动力系统,教学活动是无法进行的,学生迫于压力或被逼着去学,可想而知学习效果不会好,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品质始终发挥着强大的促进、润滑的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表现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其学习的态度,是学习的不竭动力。虽然学生学习效果受影响的非智力因素有很多,我在这里想谈的非智力品质只是针对智力行为而言的对智力发展的影响较大的因素,归纳为以下五个主要方面:

一、树立远大的理想

理想是一个人内心最深远的向往,是正面的、充满正能量的,与其生活环境、家庭、父母的文化层次可能都是相联系的,更与时代相关。战争年代学生的理想可能是“投笔从戎”报效祖国,而当今学生的理想可能就是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理想的内容越具体、越接近时代的需求,推动力也就越强大,在遇到困难时不退缩、不畏惧,愿意为了实现理想努力拼搏。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树立顺应时代发展的理想。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立德树人”势在必行!学生正处于风华正茂的年龄,他们热爱祖国,但不知如何做才是爱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便要及时启发学生崇尚科学,学好知识,把爱国的表现具体化,少了抽象的说教,多了具体的实施,学生更愿意接受这种教育。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

学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而数学学习在诸多科目的学习中,相对来说是比较有挑战性的学科,数学又是科学研究或今后走向社会成为合格劳动者的基础学科,学生对数学学习一般不会轻易放弃,但因为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又使得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心理,经常需要教师或家长的激励,给予他们坚持学习的内部动力,从而可以达到“百折不挠”的学习状态。推动往往就是学生学习需要的内部动力。动机一定产生于需求,数学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非常明确将来步入社会必须具有一定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甚至需要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以及积累一定的研究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他们头脑中对数学学习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和需求,学生为了满足这种愿望,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推动自己去学习数学的心理力量,当然这种力量往往是被动产生的,一旦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可能就会退缩或逃避,这时教师就需要借助这种“原始”的力量,唤醒学生学习数学的“后天”力量。以前我就教过一些这样的学生,他们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学,学习缺乏积极性,对学习的态度马马虎虎,得过且过,被动完成作业。这类学生的成绩忽高忽低,高与低取决于家长或老师对他的监督程度,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确立良好学习动机是很重要的。

激发兴趣可以帮助学生确立良好的学习动机,首先要从所学数学内容的任务出发,教师在每一节授课时都要精心设计,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这个内容;其次引导学生明确所学内容的产生或形成过程;还要知道自己掌握到什么程度,即课堂“三个W” ——Why、What、Where, 教师可以从学生身边的例子构设情境导入,增强其探索的欲望,产生学习的需求。注重过程性教学,不仅要教授知识,更要以探究和学习知识为载体,注重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增加学习新知的生长点,有效激发其内部动力;其次,就是及时有效的评价。我班上曾有一位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却在一次数学课上独立思考出优于其他同学的解题方法,当时我由衷表扬了该同学,没想到这个学生从此在数学课上积极思考,成绩突飞猛进。由此我也进一步发现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的效果,而批评的效果又优于没有评价的效果。

三、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并着力去认识它,探索它的倾向,是学生内在的最本质、最活跃的成分,更是激励学生学习有效的原生力量。在课堂教学中,我尽可能在备课时,充分掌握学生的学情,明确学生的知识生长点和能力生长点,知道其学习的困难和疑惑,做教学设计时尽可能预设的导入要生动而有趣,让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如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三根长度不等的小棍,动手拼成三角形,量出各边的长度,并思考: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任意三条线段都能首尾顺次相接吗?让学生将手中三根木棍中最短的一根截去一小段,看是否能组成三角形。此过程反复多次,学生在观察测量的过程中,得出了结论,并且获得了数学研究的活动经验。数学学科是抽象的、严谨的,所以学生学习数学时遇到困难往往容易产生退缩或逃避心理,这时教师将教材中的材料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进行整合或融合,为学生学习和研究数学提供有效指导。如在教学“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这一内容时,我就借助几何画板,让直线“动”起来,学生自己操作几何画板课件,研究兴趣空前高涨,造成较好的教学效果;再如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时,学生对边成比例的要求感到抽象难以理解,这时的授课往往就会变成让学生记住结论的形式,这样容易让一部分学生厌倦被动记忆而放弃学习,所以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教师最有意义的备课目的。若教师善于使用富有趣味性的素材,可以运用循循善诱地启发式教学,那么数学学习将会变成趣味横生、充满挑战和探索欲望的学习过程。数学自身存在着许多的“美”,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中的秩序、和谐、对称和神秘美,数学是各学科的工具,它的美存在于各行各业,这也激发了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对学生学好数学具有促进作用。

四、内化学生的学习情感

学习数学时,学生对数学的概念、理论、方法等感到高深莫测,虽然这些知识是没有温度的数字与符号,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情感各异。在完成任务或解答试题顺利时,内心充满了愉悦;遇到难题时就会茫然、焦躁甚至痛苦,导致学生逃避或是放弃努力;而在挑战过程中看到自己从没遇到的问题或方法时,会产生兴奋感,想要进一步去研究探索;而对简单记忆、重复抄写的内容,学生会感到“没劲儿”,不愿意投入精力和思维去完成,显然这样的学习不仅无效而且会产生负面效应。中学生的特点是易动情,也重情。我多年从事一线教学,与学生朝夕相处产生了很深的友情,这对我激发他们的数学天资和才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正可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深厚的数学学科素养,也需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因为有“温度”的教师才会讲授有“温度”的知识,才会教出有“温度”的学生。

五、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

在教育心理学史上很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指出,正是教师的信任与爱鼓起学生自信的最好佐证。面对学习能力有些薄弱的学生,教师首先要相信他们一定有自己的特长,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是一样优秀的水平,但是我们一定要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来的水平上有所进步。历史是发展的,人类也是发展的,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我们尚未挖掘的潜力。因此,教师要用慧眼去发现学生的潜力,让学生一步步走向自己的成功之路。

当然以上五方面研究远远不够,还需要每一位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充分开发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品质,使更多的学生喜欢数学、学好数学,我相信这也是每个数学教师的理想!

猜你喜欢
过程数学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