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汤泉中学 李杏丽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不仅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是中华儿女的生存智慧,更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古代诗词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作为我们口口相传的民族记忆和为之自豪的文化遗产,品读先人智慧,理解诗词中的神韵并将其传承下去对当代青少年来说是当仁不让。而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古诗词教育上存在着一系列审美价值观念,如何将审美教学引入语文古诗词的课堂对初中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是指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以及其他各种美的形态,培养和提升人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和发展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想的一种教育。审美教育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其根本目的就要培养作为未来理想社会新基础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以及审美的人。正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思想懵懂,对外在事物感到既新鲜又好奇。他们此时受到的教育会对他们以后的成长,特别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 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从课标中可以看出教师对中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上还需要更进一步地提高其审美情趣,而不仅仅是积累、感悟和运用。再者,近年来中学教材的变化也反映出了教育部对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要求。例如,2017 年以来,全国各地开始统一使用部编版教材。与人教版、苏教版及粤教版等教材相比,部编版教材在语文课本中增加了大量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如文言文和古代诗词,旨在让学生从小学教育起,就不断提高领悟审美价值的能力。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中国古诗词的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走进古人的心灵世界,体会诗人创造的意境。去发现、琢磨古人炼字的趣味,培养且提升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正因为审美教育与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之间会发生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古典诗词作为培养受教育者审美能力的一种载体,就决定了二者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意识到古诗词教学不仅肩负着让学生会朗读及背诵古诗、能够在试题上解答的任务,更要致力于让学生离开课堂、从教材之外寻找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书本中感受到美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便是值得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思考、探寻的问题。
利用环境对学生的视听感受的强大感染力来创造课堂上的美育氛围,以便加深学生的领悟能力。以往考查学生对古诗词教学的理解情况时会发现,学生在朗读理解这一初级道路上就存在困难。需要知道的是,一个良好的美育氛围不仅对课堂授课有帮助,还能让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感受到古诗词的审美价值。通常情况下,作为教师,创造美育环境有以下几种常用的教学方式。
1.正确诵读,感受古诗词语言的音乐美,中学生在学习时应当尤其注意其中的音乐美。古诗词都比较注重韵律、结构对仗。中学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应注意给予学生朗诵指导,使学生能够在诵读中体会到古诗词的音乐美。如在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首先一定要读出诗的节奏来,让学生有意识地将断句和停顿在朗读中表现出来。才能从诗歌中可以体会到诗人的慷慨激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其次,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抒情味是十分浓厚的,无论是直抒胸臆还是侧面烘托,都必须读出抑扬顿挫。为了表现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有些词语的读音要读得略微重些,最后还要引导学生把诗的韵脚读好。
2.利用画面,传递情感。借用视觉可以最大限度地欣赏诗词中的审美特点。可以用画面感再现课文情境,把抽象晦涩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并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的同时心入其境,从而产生心旷神怡的美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教授课文《三峡》时,相当多的学生不仅没有亲眼见过三峡地貌甚至在以往所学中也没有相应的认知。作为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技术使用有关三峡的图片以及视频,直观地向学生展示“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特殊地貌和“夸张”的艺术手法。从画面或视频中,学生不仅能够直观且立体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在画面所传递的信息影响下充分理解作者使用各种艺术创作手法的意图。
在古诗词中,“意”和“境”是密不可分的两种艺术境界。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一个很关键的方法是让学生理解并进入古诗词作者创作的意境。将“意境”这个概念融入古诗词教学就需要教师能从理解和感悟意境的角度品味古诗词字里行间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我们提出以下具体做法。
1. 展开想象,创造意境。文学作品经常会使用“留白”的艺术手法,特别是在小说创造中往往留下很多空白让读者去创造,这样能让读者发挥想象力,使得作品生机勃勃,诗歌更是如此。例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以留白艺术给人营造了一幅空旷、苍莽而又壮观的边塞风光,诗里只有四个意象,即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但就是因为只有这四个意象,才营造出如此雄伟的画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诗中只有一缕烽烟扶摇在大漠之上,思维越发散才越能体会到对意境创造的审美体验。
2.换位思考,体会意境。对中学生而言,最难的是教师帮助学生剖析出了意境,学生却难以理解,难以产生共鸣。基于分析需要具备一定的体验和感悟,学生涉世未深,对作者所经历的人生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首先感受诗中展示的画面,了解诗词创造的意境具有怎样的特征之后,再调动学生生活的体验模拟与诗人对话。结合诗人写作背景和人生经历,分析写作意图,也就是所谓结合诗人的主观情感与画面意象的内在关系,帮助学生代入作者,重新“写作”。
及时地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作者人物形象上品味美、享受美、感受美,学生就会逐步在生活中提升审美能力,能够揭示并发挥诗词中人物形象的榜样作用。如教授唐代杜甫的《春望》时,首先在学生了解知识背景的基础上先品读“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认识到安史之乱以后国家的残破,诗人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独自彷徨。结合诗人生平并与其他作品相补充,可以得知这并不是一个胆小如鼠的小吏,而是一个为国忧愁,以至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诗人形象。教师应突出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让学生感受到他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总之,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在中国古诗词的教学中要注意提取一些重要的人物形象,发挥其榜样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其人格魅力,从而激起学生对道德的思考,以期引导新时代中学生塑造更加完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古诗词的授课中,进行各方面审美教育对于培养中学生综合、全面发展意义十分重大。通过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可以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综上所述,从某种意义来说,古诗词其实是美的一种载体,其中之美,美不胜收。不过对中学生来说,由于古诗词语言有些许晦涩难懂,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古诗词。这也是由于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古诗词的美而出现与古诗词的隔膜。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活动时,在讲解知识点的同时,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感悟古诗词当中的语言之美、情感之美和画面之美,使用对诗词的解读、分析等方法,从而体会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古诗词授课方面最终实现对中学生各方面审美能力全面提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