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教师进修学校 王翠珍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提出:“高中历史课程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就要对当下高中历史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激发学习兴趣,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战略高度上来加以认识。那么,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呢?
下面,我结合创新课题实验研究的一些体会,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能力、创新人格等方面谈几点认识: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也在不断地探索着改革创新的途径,尽管教学水平获得了一定提高,教学方法也得到了改进,可是课堂教学中还是存在诸多的问题:
第一,教师的课堂教学依然实行典型的“应试教育”,以“高考”作为教学目标,片面性地追求知识的强化记忆,将高中历史课堂变成了“死记硬背的”主战场,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背什么,下意识地选用“刷题”来教育引导学生。
第二,学生的学习热情较低。由于初中学习比较轻松,节奏较慢,高中学习内容更多,学习强度更大,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再加上好多同学初中的历史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因此学习高中历史密集的知识点感到困难,要想学好必须利用有限的时间补上初中拉下的知识,无形中增加了高中学习的压力,导致同学们学习热情较低。
第三,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相对落后,有些老师的专业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历史教学不仅要回首过去,还需要对当下时期开展创新研究,而有些教师却过度重视老旧的历史知识,欠缺自主创新的意识,导致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不高。
目前,大多数高中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水平还比较低,大多停留在历史情节上,即停留在直接兴趣层面。众所周知,直接兴趣并不稳定,当学生感到无聊或困难时,直接的兴趣和爱好就会消退,所以,历史教学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此时,同学们的认知水平比较有限,假如要求过高,学生理解不了,对学习新知识就怀有抵触情绪,便会“厌”“怕”。所以,教师要认真细致地剖析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依据学生接纳知识的能力程度来制定教学目标,不能加重学生的上课压力,更不能使他们承受不住压力而丧失学习的自信心。
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便是把以前出现的平凡而不平庸的历史典故重现,让学生们感受那时的人、事、物。可是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历史授课方式并不能有效地进行,这就需要教师灵活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如在“辛亥革命”这一节内容的讲述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牢记这一历史大事件,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由张黎、成龙执导的电影《辛亥革命》的片段,或是马少骅、姚居德等主演的电视剧《辛亥革命》的精彩片段。利用视频不但能够让学生对辛亥革命相关内容有一定的掌握,还可以让学生造成一种参与“辛亥革命”的感觉,让历史事件更形象更生动。类似信息化的教学方法让教学更生动活泼、形象化,还能高效地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简单机械,学生大多是被动接纳,没有思索和展现的空间,严重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积极主动建立高效课堂教学,构建问题式、讨论式、研讨式的教学环境,让他们思想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得到发挥。教学环节本质便是一个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全过程。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从阶级感情与中华民族感情视角对待这一历史事件,学生对西方国家殖民者入侵我国,进而使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的这一丑陋行为深恶痛疾,也会觉得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我国的领土主权受到破坏,老百姓遭到奴役,这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后退。可是,从时间发展趋势的角度看,中国封建社会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替代真的是历史发展的后退吗?因此,我设计如此的问题:大家应当怎样恰当地点评西方殖民者对我国的入侵?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替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本质是什么?坚信学生一旦深思熟虑这些问题,必定会发掘其潜在性内容去回答。
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探讨才能真正解决。这种方式,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些大的、开放性的问题,让他们自由地讨论、合作探讨,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次来思考问题,只要合理、有根据、有条不紊地表达出来。然后教师适当引导,整理各种意见,删除错误,补充不足,得出正确的结论,长此以往,必能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思维意识。
知识既是先人创造性思维的结晶体,也是将来创造性思维的基准点。所以,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一定依赖于原有的大量知识储备。只有学生掌握了充足的课内知识,才能更好地发展自身的创新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合理地对学生学过的信息开展必要的补充,把更广更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以提高他们知识的深度及广度,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例如,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制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对于这句话,学生或许会对三大发明的效果有一定的猜疑。可是,如果我们把鲁迅先生在《电的利弊》中的一段文字补充给学生,实际效果则大不一样。鲁迅先生在原文中那样讲道:“国外用炸药生产制造炮弹御敌,我国却用它做烟花爆竹敬佛;国外用罗盘针远洋航行,我国却用它看房子风水;国外用大烟治病,我国却用来当饭吃。同是一种物品,而东西方使用方法之差异有这般,盖不仅电气设备罢了。”学生把这几段话进行比较后,便会了解为什么说“科技进步能不能造成很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在于社会现状”。
一是创建科学研究工作组。孤军奋战式的学习历史或是同座位的同学合作研究,没法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浓郁气氛。教师如果能够按照6~8 人一组的规模为学生创建研究工作组,在每一个工作组里边适度兼具不一样层级的学生,确保每一个工作组都可以变成合理的学习研究团体,让学生在那样的工作组内进行科学研究,能够更好地反映团体智慧和帮扶功效。二是设计方案协作教学大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设计好方案对学生开展启发性引导的案件线索,这一案件线索理应与课程目标、教学重难点紧密联系起来,既能够由教师精确地提出问题,还可以用一组思考题的方式展示出来,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在教学大纲的推动下,每一位学生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三是进行课堂教学主题争辩活动。历史时间的发展趋势是一本浩瀚无垠的历史长卷,是非功过均已由后代去点评。针对一些历史大事件、历史名人,学生在学习中有着不一样的见解也是正常的情况,对于此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对学生见解不一致之处,组织进行主题争辩活动,借助学生自身的思维方式开展详细分析,说服另一方,最后得到合理的见解。比如,在维新变法相关内容的学习中,小组内规定学生开展准备工作,分别论述自己的论点。双方学生根据剖析维新变法的时代、角色、策划者、领导干部管理体系等各层面要素,最后对维新变法不成功的原因有了更加确切的精准定位,社会形态、政治制度是维新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事前准备不够仅仅是其外在表现之一。这样的主题争辩活动,提升了学生对有关历史事件的见解、事情规律性的了解,长此以往,必能锻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式的教学方法早已不能满足历史教学的新要求,因而作为教师务必对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给予汇总和自主创新,健全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方式,真真正正地将塑造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到新课标要求的高度。我们只有加大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力度,才能更快、更好地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也才能真正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