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孤味》的视听呈现

2021-11-29 02:13肖娴
文学天地 2021年10期
关键词:视听语言

肖娴

摘要:电影《孤味》从女性视角出发,为观众打造了一出女性群像家庭剧。导演在影片中聚焦于一个男主人缺失的家庭中的女性,以失去丈夫的妻子为刻画重点,以生活化的镜头语言,平淡缓慢的叙事节奏,为观众层层展现了一个关于台南家庭的情感故事。

关键词:视听语言;孤味;台湾电影

《孤味》讲述了主人公林秀英作为台南一家餐厅的老板,在丈夫离家出走十几年间,依靠卖虾卷抚养三个女儿长大成人。长大后,大女儿做了舞者,二女儿是一名整形医生,家庭和睦有一个可爱的女儿,三女儿则继承了林秀英的餐厅。这一切的平静在林秀英70岁生日这一天被打破。消失十多年的丈夫逝世,丧礼与寿宴同时进行,而随着丈夫离世而来的,还有陪伴了丈夫十几年的情人蔡小姐相继出现,家庭的陈年旧事被揭开,林秀英十多年来对丈夫的心结也随着丈夫生命的终结逐渐解开。

电影根据导演许承杰外婆的真实故事改变而成。影片上映后成为了2020年台湾地区票房冠军,获得金马奖6项提名,主演陈淑芬也以81岁的年纪成为金马奖最高龄影后。

一、生活化镜头风格

影片整体的镜头风格都非常统一,包括镜头的运动方式、构图和色彩、剪辑方式等。平稳的、缓慢的是整部片子给人的总体视觉感受。

导演库布里克曾经说过,“一部电影应该是相似于音乐多过于小说。他应该是心情和感觉的推进。主题思想、背后的意义等,都是后来才有的”。《孤味》中的镜头,就像是一首舒缓,绵长的乐曲。单个镜头的持续时间都较长,多使用固定镜头。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和琐碎和情感,在长镜头中堆积,萦绕在主线情节之内,充满生活气息。

影片在镜头剪切和运动都上非常克制,能用一个镜头交代清楚就不会再多切镜头,镜头运动也都是缓慢的,运动幅度也小,使得在观影过程中镜头的存在感很低,观众就像观察者,随着镜头时间的延续体会人物。特别是在林秀英生日宴的一场戏中更能凸显影片的镜头风格。在林秀英的生日宴上,林秀英的弟弟、三个女儿、孙女、女婿坐在一张桌上,餐桌上空出一边位置是林秀英未到场的哥哥,餐桌上气氛不高,环境音是其他桌上喧闹声。摄影机在这个片段中只用了两个机位,一个镜头位于空出的椅子一侧,全景展现餐桌,随着餐桌上人的交流而缓慢的左右横移,第二个镜头是林秀英的侧面近景,近景出现两次用来强调林秀英的情绪,除此之外没有其他镜头。在以往商业片中较为常见的镜头运用是一个全景交代环境和人物位置,接下来导演需要观众注意到什么就用中近景或是特写拍什么,利用镜头切换来引导注意力,已完成一组标准的叙事镜头。但在这部影片中,大量的多人镜头中都不使用这个方式,反而使用减少镜头数量,将场景完整呈现给观众。不过多打断空间空间的同一性、封闭性,也让影片的视觉风格更加生活化。

除此之外,本片在拍摄两人对话时,也抛弃了以往的正反打形式,而是区分出对话双方在故事中的重要性,以固定长镜头拍摄重要一方的近景,突出一方的情绪、动作,另一对方只留背影。因此我们在影片中看到大部分两人对话镜头都集中拍摄林秀英或是三个女儿,因为她们才是故事的主要塑造对象。例如大女儿在海边诉说自己癌症复发时的片段,镜头全程以近景对准大女儿,突出她的情绪,而没有给对话中的另一个人镜头。

二、生活化与情绪化交织的色彩影调

色彩在影片中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元素,人们看到不同的色彩会有不同的生理反应。而电影是光影的艺术,明暗交错间也能完成情绪的传达。色彩与影调在影片中总是能相互影响。

本片的整体影调和色彩的设计都比较贴近生活,色彩饱和度不高,影调多为中性调。全片也有几个片段利用色彩和影调强调情感。首先在林秀英丈夫的头七之夜,二女儿一家三口回到台南,在林秀英的房子里落脚,二女儿翻出年轻时的相薄,一家三口聚在小房间里看照片,屋内是明亮温暖的黄色光线,而屋外是大片的冷色调。这个片段出现在影片中段,此时一家人之间的小矛盾刚好集中爆发,难得的温馨画面被暖黄色强调烘托,并与周围的冷色调形成了对比。第二次出现相似的镜头,是在一家人解开心结之时。三姐妹聚在一起,分享着妈妈送给他们的礼物,同样一个小屋,一样的暖黄色光线,将一家人氛围塑造的温馨。

除了暖色调,冷色调在片中情绪塑造上也被使用。癌症复发的大姐,在父亲头七之日深夜归家,客厅空无一人,大姐自景深处走近,门框形成框中框结构,暗调和冷色调将人物的内心情感渲染,绝望、压抑、苦闷都通过画面传达给观众。

三、声音还原生活

在声音处理上,影片使用闽南语和国。林秀英只使用闽南语,三个女儿闽南语和国语交替使用,小孙女则只说国语。这样的设计,是符合影片中的人物设定的,一辈子呆在台南的林秀英,只说闽南语,一直对丈夫怀抱着恨意,她是提个沉浸在过去的人物,是一个“封闭”的人物,任务的状态一直持续到片尾才将心结解开。

在音乐的使用上,影片中插入的音乐并不多,大部分都是使用环境音响塑造生活感。音乐多在一些人物特写处穿插,以配合情绪的渲染,选用的音乐都是舒缓的,与叙事节奏、镜头节奏相符合。一些声音设计还用在转场上,使得镜头衔接更顺畅。

影片中歌曲《孤味》出现在片头和片尾。片头,林秀英与孙女坐在出租车上,开心的唱着《孤味》,片尾原本要去丈夫追悼会的林秀英一个人坐在出租车上唱,恍惚间似乎听到了丈夫在与自己共唱《孤味》。首尾呼应,却情绪不同,开篇的林秀英未得丈夫死讯,即将迎来生日,片尾的林秀英已逐渐放下对丈夫的恨,回想起与丈夫在一起时的一些好的回忆。

四、意象解读

家庭题材的电影,免不了家庭生活的展现。正如李安在《饮食男女》中设计的家庭聚餐片段和做饭的片段,将家庭里的伦常之事放到餐桌上,體现了导演的巧思。《孤味》也有类似的情节出现——炸虾卷。林秀英年轻时,在街边摆摊卖虾卷,后面开了饭店,和生活越来越好,给小女儿做的早餐都能是龙虾,但在丈夫头七的夜晚,林秀英给丈夫的亡魂做的还是虾卷。这道菜便宜,但也是最初艰难时期陪伴年轻林秀英与其丈夫的菜肴。林秀英的执念就在菜里。

片名“孤味”为闽南语,意思是餐馆只做一道菜,强调的是一心一意。《孤味》也是一首老歌,唱的是爱人离开后的心情,也可以说“孤味”是孤独的滋味。林秀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道菜是帮她渡过困难的炸虾卷,爱过丈夫一个人,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抚养女儿们成人。影片中对于她的刻画更多是她内心达成和解的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敢爱敢恨,坚强独立的女性形象也被刻画了。

《孤味》在台湾获得了商业和口碑上的丰收,很多人称《孤味》是台湾版的《海街日记》、是新版的《饮食男女》,人物设计上、影像风格上,《孤味》确实与这两者有相似之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孤味》的呈现其实还不及这两者,故事的主题价值不如《海街日记》深刻,对于家庭成员的形象刻画也不如《饮食男女》鲜明。甚至在视听语言技巧上,还是叙事上都没有新的突破和超越,但整部电影都能让我们找到新浪潮时期台湾电影的那种生活流的叙事风格,而凭借这样的电影形式,也确实获得了商业与艺术的成功,是值得肯定的。

猜你喜欢
视听语言
杨德昌电影视听语言的空间营造
“舌尖上”的百家情
试论电影“渲染”的方式及功用
从小说影视化浅析文学语言与视听语言的异同
简析电影《红气球》的艺术化分析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香港神话电影视听语言中民族性分解
《钢琴师》:一个时代的诉说
寻找失落的家园
对电影中视听语言艺术表现性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