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雪慧 许红花
摘要:微信表情符号使用频率高,其语用功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探究微信表情符号在交际过程中的使用情况,旨在揭示微信表情符号的语用功能产生了哪些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不同人群造成了何种解读偏差,从而避免交际过程中因为误用表情符号而造成的矛盾,进一步消除误解,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流。
关键词:微信表情符号;语用功能;新变化
表情符号最早是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教授所创造的一种表达自己情感的符号。微信表情符号随着微信的发展产生,后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微信表情符号在交际过程中的语用功能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以及这种变化的影响如何,又该如何应对等一系列的问题值得关注。
一、微信表情符号的类型及功能
目前學界对于微信表情符号的概念没有明确界定,参考以往学者观点,笔者将微信表情符号界定为:在微信交流中使用的,基于交流双方共同的认知心理,有其独特语用功能的一种图形符号,这种图形符号运用图画、文字等手段来表达交际双方的心情、态度,促进双方有效交流。
(一)类型
笔者根据其来源和主要特点,将微信表情符号分为以下两类:
1. emoji表情。emoji表情符号包含面部表情、物品、食品、动物、植物、手势以及其他特殊符号组成。
2. 微信表情包。微信表情包更加多样化且有创造性。它是以流行元素、动画形象等内容为基础创作的。微信表情包从内容上来看,主要分为:动物、人类、动漫、植物、文字等几类。
(二)功能
表情符号具有表达象征、隐喻等意义的功能,在交流中起辅助文字说明的作用,有时也可以独立完成交际任务。
1. 表达情感,弥补不足。使用微信进行交流时,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都被隐藏,语言中的语音、语调、语速难以展现,信息无法准确传递。于是微信表情符号就承担了辅助交际的功能,它能更准确表达情感,还能更生动表达情绪。例如,在表示歉意的时候,简单的“对不起”三个字不能很好的表达说话人歉疚的内心活动,使用一个鞠躬或者是流泪的表情符号再加上“对不起”的文字,使对方更容易体会到说话人的歉意从而接受道歉。
2. 活跃气氛,拉近距离。在微信的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陌生人之间的交流,这个时候表情符号就能很好的缓解尴尬。例如,一个小孩子在笑着打招呼的表情包比一句简单的“你好”更容易让人产生好感,拉近交际双方之间的距离,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
3. 简化表达,引起共鸣。人的心理活动十分复杂,有时单纯的语言难以表达复杂的情感,一个形象的表情符号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例如,交际的一方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时,另一方进行安慰时,如果是用表情符号,那么一个“摸摸头”的表情符号就简洁明了的表达了这种安慰,让对方知道“我与你同在”。
4. 跨越障碍,沟通双方。表情、动作在国际交流中起重要作用。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人风俗习惯不同,但他们对于“微笑”的理解一样,都可以表达善意,表示开心。虽然语言存在差异,但共通的表情能够跨越语言的障碍。例如,在和外国朋友交流时,选择“微笑”的表情包引起话题,双方都能理解这个表情包的含义——向对方表达问候,表示友好。
5. 结束对话,留有余温。聊天过程中对话题不感兴趣,又不知道该如何结束交流,用一个表情符号来表示自己想要结束对话的意思;交际双方交流结束,又不知道该说什么表达自己的感情,于是用一个表情符号表示对这次交流十分满意,给对方一个积极地回复。例如,朋友之间,用“晚安”的表情符号来结束对话,既表示交流的结束,也表达了对对方的关心。
二、使用者的个体差异
交际时,微信中不同用户群体对于微信表情符号的使用存在差异,以下仅就使用者个体差异导致的微信表情符号语用功能变化进行分析。
(一)性别差异。相比于男性微信用户来说,交际中女性使用微信表情符号的频率较高。使用的微信表情符号以可爱为主。而男性微信用户在交际中则相对较少使用微信表情符号,使用的微信表情符号多为emoji表情或者是男性人物,种类单一。在交际过程中,女性使用微信表情符号来表达情感、营造交际氛围、化解尴尬,其表达方式比男性更加丰富,内容更加生动,语气更加缓和,更容易在交际中给人舒服的感受。如图2-1所示(甲为男性,乙为女性):
图2-1 性别差异
(二)年龄差异。青年群体在交际中使用微信表情符号的频率比中老年群体更高,青年群体微信表情符号的来源主要是自己收藏的表情,其次才是微信自带表情。中老年群体最喜欢的表情符号是“中老年专用表情”,沈茵菲(2019)指出,“中老年专用表情”有以下特点:图片色彩具有高饱和度,多以红色、绿色、黄色、蓝色等鲜艳的颜色组合为主;字体方正,多为“艺术字”;其动态特效以闪烁、旋转为主;内容充满了正能量,偏好祝福、问候、积极向上的内容。
(三)认知差异。不同用户群体对于微信表情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有不同的认知,这就导致理解偏差。认知差异,主要受到使用者本身受教育程度、个人性格以及周边环境的影响。例如,起初大多数人认为 表情符号是在向对方表示礼貌的“再见”,在对话结束时使用这个表情符号来道别。由于受到认知差异的影响,很多人在上网冲浪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统一的认知:“再见”表情符号表示不认同对方所表达的观点,不想再跟对方继续交流下去。由此可见,认知差异会导致交际过程中不和谐氛围的产生。
(四)性格1差异。不同用户群体的性格对于微信表情符号的语用功能产生影响。性格分为两大种:A型和B型。A型性格的人个性急躁、善进取、好争胜,交际过程中,偏向于使用简洁明了的表情包或是emoji表情。B型性格的人个性随和,生活悠闲,对工作要求宽松,对成败得失的看法比较淡泊,偏向于使用轻松愉快的表情包。例如(下图仅控制A、B两种性格为变量,其他条件均相同):图2-2中,甲是A型性格的人,在乙向对方提供所需的信息时,甲用“ok”的符号表示收到,简单明确。图2-3中,甲是B型性格的人,双方交流时,甲多次用表情来表示对乙的回应,交际过程充满了轻松的氛围。
三、语用功能的发展趋势
语用功能是指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运用适合交际环境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言语效果,它与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使用人数的增加,使用频率的增高,微信表情符号的语用功能也发生了改变:
(一)从单一向多样的转变。微信emoji表情符号在创造之初,只有一种含义,例如: 表情,表示“高兴”。随着表情符号的发展,“微笑”逐渐有了别的含义:眼睛往下看,笑得比较僵硬,有点蔑视的感觉,所以还可用来表示无语、嘲讽。其含义就由单一的表示“微笑”的演变成了既可以表示“微笑”也可以表示“无语”的意思2。
(二)从原义到新义的转变。随着表情符号在交际中的使用,有些emoji表情符号的含义被误解,与原义不同,而且这种误解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大家都用被误解的含义进行交际,例如: 表情,设计者最初定义为“击掌”,表示两个人在庆祝某事而做出的击掌动作。但在交际中,大多数人认为这是一个人双手合十,代表的含义是“祈祷”。在微信8.0.3版本中,开发者对这一表情的含义进行了修改,由“击掌”改为“合十”。
(三)从弥补不足到单独表意的转变。起初人们为了弥补线上交流的不足,使用微信表情包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所以微信表情包只是起到补充语言,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随着表情包的发展,使用微信表情包时不仅是用来弥补文字表达的不足,而更可以单独使用表情包来表达思想感情。例如:说话者在表达想要约对方一起去喝奶茶的意思时,不使用单纯的文字进行询问,而是使用带有询问意思的表情包代替文字的表达,表情上的艺术字和简单的图画充满了俏皮的感觉,在表达询问之意时让人心情愉悦,不忍拒绝。
(四)从辅助文字到营造氛围的转变。在交际中,良好的语境会有利于语言的表达,使得表达的效果更好,通过表情包的使用可以创设交际语境,营造良好的交际氛围。例如:对话中,乙首先用一个带有“在吗”文字的表情包询问甲是否在线,营造一种轻松的聊天氛围,在甲询问说话者有什么事的时候,乙先是用文字表达想要让甲帮忙砍价的请求,然后用一个小孩脸红的表情包表达自己的希望,这使聊天有一种轻松,又不会令人尴尬的气氛,接下来甲用一个带有“刀给你,自己砍”文字的递刀图片来表达自己的拒绝。这种表达比较幽默,不会使乙生气。上述几个表情包在这次的对话当中,起到了活跃气氛,化解尴尬的作用,这也是表情包的新功能。
四、问题及对策
(一)微信表情符号种类更丰富,内容更多样。单纯的图片式表情包可能会不同的理解而产生误会。所以我们在交际过程中可以多选用带有文字的表情包,表情包上简单的文字能够很好的解释表情包的含义,减少误会,更有利于交际的进行。
(二)交际过程中使用容易引起理解偏差的表情包,會影响交际。使用表情包的同时,可以使用简单的文字进行辅助理解。例如,青年人之间进行交流时,如果是要表达问候,不要使用“微笑”表情符号,这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要选用其他表示“微笑、问好”表情包,避免误会。
(三)不同群体在使用微信表情符号时,对其意义的理解有所不同,容易引发误会。我们应该对不同人群使用的表情符号怀有包容心,理解他们与自己的不同,在对方使用与自己理解不符的表情符号时,不要妄下断论。交际双方互相理解,才能营造和谐的交际环境。
(四)交际中,使用不符合网络规范的表情符号,不利于双方进行友好交流,甚至有可能违反法律的要求。我们应该使用符合网络规范的表情符号和表情包,拒绝使用含有暴力、色情、淫秽等违法内容的表情包,为创造良好的交际环境、和谐的网络社会而努力。
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微信表情符号在交际中产生的语用功能新变化,对微信emoji表情和表情包进行研究,通过实例可知,交际时,虽然用表情符号表达情绪十分便捷,但也存在误解的可能。研究发现,导致这种误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交际双方对于同一表情符号存在不同的理解,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很多,有时甚至是多种原因的混合影响。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交际中尽量避免使用容易引起误会的表情符号,并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避免矛盾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白敬谊.微信传播中表情符号的运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6.
[2] 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 刘璐.青年群体与中年群体使用微信表情符号的差异性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7.
[4] 林文羿.网络表情符号的语用功能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4(9).
[5] 沈茵菲.中老年表情包的符号,趣味与区隔研究[D].安徽大学.2019.
[6] 滕雪梅,华乐功.网络表情符号初探——以当代青少年网络文化为基点[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
[7] 王珩,纪文亮.微信表情符号及语用功能探析[J].青年记者,2018,(32).
[8] 张鑫.微信表情符号传播研究[D].吉林大学.2017.
[9] 张培丽.浅议微信表情符号的语用功能[J].海外英语,2016,(8).
作者简介:孙雪慧(1997—),女,汉族,山东烟台人,中国语言文学硕士,单位: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性格的研究最先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弗雷德曼等人得出的。
具体是微笑还是无语、嘲讽的意思要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加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