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体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逐渐得到推广,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来说,他们对新媒体的运用不仅仅是作为个体的运用,所代表的更是整个高校的思政态度,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思政导向。从这一层面来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提升便有着多重意义。为此,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所呈现出的整体状态,再详细分析了其媒介素养提升的必要性和基本要求,最后给出了具有实践性的提升途径。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
引言
媒介即信息知识的传播媒介和载体,而媒介素养的提出则是为了保护信息知识,并以辩证性的眼光去认知、筛选、判断媒体所要传播的内容,同时还有对信息资源有效利用的能力。在新媒体视域下的媒介素养在这一基础上又提出了更为严谨的要求,因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不同,前者具有更广泛、更开放、更隐匿性等特征。对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研究,就是对意识形态是否可以成功传播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研究。
一、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现状审视
(一)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媒介意识不强
在新媒体视域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就是通过教育工作者争夺未来一代,引导他们坚定意识形态、树立正确的价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储备人才[1]。这也就意味着,要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首先就要以媒介意识的提升为基础。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绝大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媒介意识还只停留在原始状态,即认同媒介在教育、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中的重要性,也努力地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看待和利用新媒体,但并没有意识到自身媒介素养的提高。这也就导致大量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只是将新媒体看做是可以利用的教育工具和消遣的平台,没有意识到自身在运用新媒体过程中的潜在责任,这也使得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无法全面发挥出来。
(二)思政教育工作者对媒介信息的利用能力较弱
新媒体现如今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日益深入,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也基本成为课堂标配。但从教师对其实际应用可发现,教师只是懂得基本的仪器操作,其中还有许多功能都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2]。比如部分会利用计算机搜索思政教学资料,但利用计算机自己制作教学软件或教学视频却显得无从下手。再者,部分教师在选择信息资料过程中有出现“歪曲”情况,没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面对复杂的媒体信息时出现无法正确做出判断,这就直接影响到课堂思政教育方向跑偏。
(三)思政教育工作者對媒介的应用效果不佳
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仍然坚守传统教学方式,不愿意主动地利用新媒体,因此也就无法成为媒介信息的传播者,更无法成为大学生运用新媒体的引导者和鉴别者。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思政教育工作者只是简单地将新媒体视为一个平台,做一些简单的知识检索、知识发布,没有关注到媒体平台中发布的实时政策和新闻,在媒体舆论出现误导时也并未身先力行做好表率传播正能量,即便偶尔传播思想政治信息也仅仅只是浮于形式,应付上级工作,并没有实用性。还有部分思政教育工作者从表面来看做到了对新媒体的利用开展教学,但细看起来,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仍然与传统模式相差无二,新媒体的开放性、平等性并没得到展现。
二、新媒体视域下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一)可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当前世界格局复杂多变,与此同时,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却正处于蓬勃建设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部分敌对势力的破坏和干扰,利用媒体这一开放性平台传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观念,对我国的社会环境和人民群众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3]。再者,当下媒体平台广泛充斥着“娱乐至死”之味,极大地挤占了媒体市场,使得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局域有限,同时也极不益于青年学生思维和心灵的发展。正是这些问题的出现,才促使高校在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媒介素养时更具针对性,自身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同时,还要持有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和质疑新,有强烈的求知欲,这是媒介素养提升的基本方向。
(二)可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的信息化水平
新媒体视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就在于对信息的搜集、甄别、应用,这是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尤其是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以及教学对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对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因为只有这样,思政教育工作者才能在新媒体领域中化被动为主动,以单一的信息接受者转为信息传播者,利用搜集、甄别、应用信息的能力,在媒体领域中起到积极影响作用,主导信息传播方向、把控信息传播内容,将所有负面信息扼杀在摇篮中,这就是媒介素养中的信息化操作能力。
(三)可以同步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思政教育工作者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引领者,除了基本的课堂教学,部分教师还会主动关注到学生的生活、情绪、心理等,呈现出亦师亦友的和谐师生关系[4]。在这种关系导向下,若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得到提升,同时也能在教学和日常交流中无形影响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感染学生的政治意识、思维方式,以及对媒体信息的主观立场,帮助学生去伪存真,选择符合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以及对自身发展有益的内容。
三、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的基本要求
(一)敏锐的媒介信息意识
敏锐的媒介信息意识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要具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媒介化”意识;二是要具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收集、分析、处理的“信息化”意识。“媒介化”意识是指思政教育工作者对媒介的基本内容有全面的认知,最重要的是要有自我意识,即自我角度体会、自我理解、自我评价等,是为了使思政教育工作者从思想觉悟上意识到新媒体时代的特点,与时俱进地跟上新媒体节奏,从思想到行动上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作风。只有成功树立“媒介化”意识,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将新媒体视为教学水平提升的必备媒介工具[5]。“信息化”意识是指,思政教育工作者能主动掌握各种信息技术,善于对各类信息进行处理,能够做到信息优化,同时还能主动关注各领域与思想政治有关的各类信息。
(二)较强的媒介综合能力
媒介综合能力包括媒介运用能力、媒介的批判和反思能力、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能力。媒介运用能力是指,思想教育工作者熟知媒介相关的科技知识,并能熟练运用各类媒介设备,甚至对媒介信息进行再创造。如常用的office办公软件,还有photoshop、爱剪辑等课件制作软件等,以及大学生集中的微信、抖音、快手等媒体平台,都是对当代思政教育工作者媒介能力的基本要求。媒介批判和反思能力是指,思政教育工作者在面对媒体输出的信息时,不能全盘照收,而是要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对媒介信息科学地鉴别,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深刻揭露个别媒介信息所隐藏的商业目的和不良企图,在信息的浪潮中保持清醒,这是作为一名思政教育工作者推动社会保持健康发展的责任和原动力[6]。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能力则是指,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善于利用自身能力正确培养学生的媒介思维,避免受不良媒介信息的诱导。
(三)较高的媒介道德水平
媒介道德水平是一个复合概念,是对媒介信息的发布、加工、应用等行为的综合规范。思政教育工作者较高的媒介道德水平主要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媒介法治观;二是社会责任感;三是媒介伦理道德意识。媒介法治观是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也是最后的道德屏障。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部门要建立一套系统化的媒介法制规章制度,并在校园各层面普及宣传和学习,这样才能引导思政教育工作者树立媒介法制观念,并以榜样的作用引导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则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做好大学生的引路者,身先力行做好表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
四、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提升策略
(一)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素养培养理论
理论体系的构建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政工作者媒介素养的基础,其内容需要囊括多个学科理论,如社会学、心理学、美学、传播学、新闻学、教育学等。理论体系的构建要站在社会主义理想视角,与思想政治学科的专业特点相结合,坚定马列主义唯物辩证观,这样才能看到问题背后的理论冲突和理想信念问题,做出妥善处理。要做到“以人为本”,根据本校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媒介素养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将媒介素养提升工作做到有针对性。不断钻研媒介素养理论业务,结合新媒体传播特点和当代大学生对媒体信息关注的焦点,以及本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水平,构建适用于本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提升的理论体系。
(二)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提升实践培训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将思政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的提升落实到位,实训培训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完善思想教育队伍媒介素养的培养体系,全方位完善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提升工作,具体来说需要从三个方向开展,即设立专门机构、开发教材资源、评估系统构建。设立专门机构是为了对媒介提升工作进行监督,统一规划管理,对培养工作的提升和进度追踪跟进,对不足之处及时给出改进方案,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为媒介素养提升活动开设专题讲座,邀请知名媒介人士或专家来校授课,或是建立专门的研讨班。教材资源开发是开发一套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思想政治媒介素养培养教材,成立专门的教材编撰小组,小组成员要集合不同学科教师,保证教材的多元性、专业性和全局性。编写内容要指出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当前的媒介素养状况,坚定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目标和理念。构建评估系统是对思想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培养情况进行评估,是否做到了理论结合实践,是否在思想观念和行动上得到改善,从整体上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媒体素养提升。第二,成立思政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研究中心,聘请领域专家,或是长期从事新闻媒介的工作者,作为研究中心的指導人员,为媒介工作的提升制定最佳方案。第三,高校可自觉开发校园媒体节目,思政工作者积极参与制作并广泛传播,以此作为媒介素养提升的实践平台,加强媒介素养水平。
五、结语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更广、影响程度更深、传播销量更高,因而对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要求更高,除了要有夯实的媒介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媒介设备操作,还要在意识、道德水平上有更高的水准,并能对突发的媒介信息事件有良好的应对能力,这样才能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路灯。
参考文献
[1]韩培庆.网络时代背景下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趋向——评《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21,42(08):2481-2482.
[2]徐峰.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互动融合[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1(05):24-26.
[3]王鑫云.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21.
[4]李国武.媒介素养融入思政课教学分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 (19):81-82.
[5]谢晓晖.融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养成[J].传媒观察,2021(04): 93-99.
[6]孙艳.媒介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0):88.
作者简介:谭妙,女,1990年10月,四川省广安市人,汉族,助教,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