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峦
我以为,新中国的基础教育办得是成功的,是有特色的。特色之一,是在全国成立了各级教研部门,形成了一支指导教学的专业队伍。如果没有这支队伍,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必然会降低。近十年,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成立“名师工作室”,这又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个特色。随着这一新生事物的成长,必定能助力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向着更高水平迈进。
在北京市东城区有这样一个名师工作室,由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区教研员王文丽领衔,主要成员有区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宋浩志等6人。这是由特级教师、市骨干教师、区学科带头人、学校教学校长、教学主任组成的团队。他们秉承“聚起是一团火,散开是满天星”的宗旨,发扬求真务实、守正创新的作风,三年来,专注研究统编本教材的使用,研究识字写字教学、古诗文教学、整本书阅读以及单元整体教学、学业能力测试评价等,在提高自己的同时,立足深耕课堂,用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实践探索,服务教师,惠及学生,在东城区乃至北京市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这个名师工作室,三年开展活动近40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所有成员参加了“空中课堂”的录制工作,为“停课不停学”、改变教与学的方式、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做出突出贡献。二是深入研究小学语文统编本教材,推出大量不同年级、不同课型的成功课例,为解决走好使用统编本教材“最后一公里” 的问题,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教学质量,给广大一线教师带来切实的启发和帮助。三是探索教读单篇、略读群文、阅读整本书“一体化”,推动儿童阅读在东城区生根发芽,在全国开花结果。四是热心公益,工作室成员多次到郊区进行教学指导,到祖国边陲送教传经。现在,鄂尔多斯、昆明、西宁也分别成立了“王文丽名师工作室”。五是工作室成员求学上进,学习活动不间断。工作室成立至今,每个成员都获得多个奖项,其中一人被评为特级教师,工作室获得“东城区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光荣称号。
上述成绩的获得,离不开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带头人的率先垂范。
导师王文丽,潜心进行语文教学研究,探索语文教学规律。三年以来,不断用教学辅导报告和各种课型的观摩课进行引领。她的报告和课例,有很强的启发性和实操性,在全国得到广泛好评。近年,她把研究的触角伸到单元整体教学和整本书阅读,多次做《追求课课相关,打造“拳头”产品——对统编教材使用的教学建议》《统编教材“快乐读书吧”的教学策略》《读书至味是清欢》《发现整本书阅读的秘密》等专题报告,出版专著《给孩子上阅读课》等。她指导青年教师做以“单元整体教学”为主题的研讨课,分别获得市“京教杯”“启航杯”赛课一等奖。
工作室核心成员宋浩志,近几年主要进行学业质量评价研究,并独立申报北京市规划课题,发表文章《小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现状与教学改进》,与他人合著《小学语文学业标准与评价》《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业标准》。同时,他还进行读写结合的研究,出版了《读写之桥》《倾听与表达——培养能说會道的孩子》等书籍。
“王文丽名师工作室”运行三年,取得骄人成绩,也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是认清责任、使命。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兴国必先强师。”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
二是起到三个作用。一要做教书育人的“排头兵”——在通过语文教学立德树人、启智增慧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二要做培养优秀教师的“孵化器”——“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要“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工作室成员和广大教师痴迷语文教学;以自己的学术造诣开启教学的智慧之门,使工作室成为名师、明师成长的摇篮。三要做课改、教改的“风向标”——工作室成员要勤于读书,善于学习,不断发现、研究课改和教改中的新问题,要有改革的自觉,做到先觉、先知、先试,坚持守正创新,为课程、教学改革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三是立志做“人师”“明师”。“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明师稀缺”。衷心希望名师工作室的导师和成员,不仅成为“人师”“名师”,而且要成为“明师”——懂得语文教学规律的教师,既有定力,又能创新,不随波逐流,不为“乱花渐欲迷人眼”,坚定理想信念,认准语文教学大方向,在教书育人的探索与实践中,不断获得专业成长,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过程中,享受幸福的人生!
(作者系全国小语会名誉理事长)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