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力布与〈中国民间故事〉》教学实录及评析

2021-11-29 18:33王文丽陈晓波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白蛇民间故事猎人

王文丽 陈晓波

一、从名字的词串中感受民间故事的特点

师:今天王老师和你们一起来聊一聊中国民间故事。同学们读过民间故事吗?

生:我读过《白蛇传》和《孟姜女哭长城》。

生:我还读过牛郎织女的故事。

师:你们刚刚说的这三个民间故事有个共同点,你发现了吗?

生:好像都是爱情故事。

(笑声)

师:不要笑。这位同学说对了,民间故事中很多题材的确都是跟爱情有关的。

生:我还读过《猎人海力布》。

师:这是我们教材中的一个民间故事。相信很多同学在预习的时候就读过这个故事了。这节课王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再来读猎人海力布的故事。通过阅读,去感受民间故事有什么特点,同时学习怎样才能创造性地讲好民间故事。王老师先来请你们认识这样一些人,我们看看他们都是谁。(出示:海力布、甘珠尔扎布、阿凡提、刘三姐、长发妹、老大、老二)

师:谁来介绍一下海力布?

生:海力布是一位善良、热心助人的猎人。

师:那么,甘珠尔扎布又是谁呢?

(生表示不知道)

师:这个人啊,就藏在咱们的课文里,看谁能找到他。我提醒一下,课文下边有一行小字。谁来给大家读读?

生:本文是民间故事,由甘珠尔扎布整理,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师:谁知道甘珠尔扎布是谁?

生:甘珠尔扎布是作者。

师:他说甘珠尔扎布是作者,你们同意吗?

生:甘珠尔扎布不是作者,是整理者。

生:他把别人讲的故事整理了一下。

师:海力布的故事最早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甘珠尔扎布用文字把故事记录了下来,所以我们现在就能读到这个故事了。那么,海力布这个民间故事的作者到底是谁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老百姓,没

有留下名字。

师:所以这个单元的导语中说道:“民间故事是百姓智慧的结晶。”好,我们继续。

生:阿凡提是一位乐于助人、善良又富有智慧的人。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是太棒了!阿凡提就是这样一个人。你们知道吗,“阿凡提”在维吾尔语里是“智慧”“先生”的意思,所以我们读到关于阿凡提的故事,总能够看到他有着非凡智慧。

师:民间故事中人物的名字往往很朴实,如“老刘家的第三个小姐姐”,你知道人们管她叫什么吗?

生:刘三姐。

师:如果是一个长头发的小妹妹,就给她起名字叫——

生:长发妹。

师:还有的故事里,主人公的名字按排行来算,如果这家有哥儿俩,先出生的就叫——

生:老大。

师:后出生的就叫——

生:老二。

师:民间故事是由老百姓讲

的,反映的也都是老百姓的生活,表达的也是老百姓的心中所想。刚刚我们一起通过结识几个民间故事中的人物了解到了它的一些特点,今天在课堂上我们还会阅读更多的民间故事,进一步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

二、在字词的理解中感受民间故事的特点

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课文中的生字词。(出示:酬谢 珍宝 叮嘱 崩塌 焦急 发誓 谎话 迟延 后悔 扶着)

师:请同学们来读一读。

师:谁知道“酬谢”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感谢”的意思。

师:“谢”是“感谢”的意思,那么“酬”呢?

生:“酬”就是“报酬”。

师:把这两个字的意思连起

来,你能再说说“酬谢”的意思吗?

生:就是用钱财或物品来感谢一个帮助过你的人。

师:非常好!那同学们再想一想,课文中谁,因为什么事儿,拿什么,酬谢了谁?

生:海力布打猎时,救下了一条小白蛇,小白蛇为了报答他,就拿他爸爸嘴里能听懂动物说话的那颗宝石来酬谢海力布。

师:我们再来看第二个词语,

“叮嘱”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嘱咐”的意思。

师:那“嘱咐”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再三强调”。

师:如果需要再三强调,那说的一定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儿。课文中,小白蛇再三叮嘱了海力布什么呢?请同学们来读一读。

生:敬爱的猎人,您要记住,无论动物说了什么话,都不要对别人说。如果说了,你马上就会变成石头,永远都不能复活了。

生:动物说什么话,您只能自己知道,如果对别人说了,您就会变成一块石头。

师:你们知道吗,海力布听了小白蛇说的话,郑重地点了点头,就相当于他发了一个誓。谁知道他发了一个什么誓呢?

生:海力布告诉小白蛇,我绝对不会把能听到动物说话的事情告诉别人,如果告訴别人,我就变成一块石头。

师:是的。我们来看“发誓”的“誓”。这是一个生字。这个字在古时候是这样写的,(板书)左半边上面是“二”字,下面是“心”字,右半边是“斤”字,就是“斧子”的意思,所以“誓”是什么意思呢?用“斧头斩断二心”,意思就是你得“一心一意”。篆文的“誓”字和我们现在写的字就很相像了,上面是“折”字,下面是“言”字。“言”就表示说的话。“誓”字最早是部队出征的时候,用来约束将士们的话,因此才有“誓师”这样的词语,后来才演变成“发誓”“誓言”,等等。

师:在民间故事里,很多故事都跟“发誓”有关。不信,你们读读这个故事。(出示《九色鹿》)想一想,谁,因为什么,发了个什么誓,结果怎样了呢?

(生默读1分钟)

生:九色鹿救了落水的调达,

调达发誓不会泄露它的住处,但是后来国王张榜悬赏,调达忘恩负义,违背了当初的誓言,结果他受到了国王的惩罚。

师:王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另外一个故事,(出示《太阳山》)想一想,谁,因为什么,发了个什么誓,结果怎样了呢?

(生默读1分钟)

生:老大因为贪钱,本来发誓赶快回去,可是因为他太贪财了,结果被活活地烤死了。

师:那你们现在想一想,《猎人海力布》《九色鹿》《太阳山》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生:这几个故事都讲到了“发誓”,又都违背了誓言。

师:你说得对,但是同样是发誓、违背誓言,有什么不同吗?

生:《九色鹿》和《太阳山》里那两个人都是因为贪心遭到了报应,而海力布是因为要救乡亲们才违背誓言,牺牲了自己。

师:是啊,所以你们看,从故事结局的语言中,我们就能够感受到人们情感的不同。谁来给大家再读读这个故事的结局?

生:大家看见海力布变成了石头,都非常后悔,非常悲痛。他们含着眼泪,念着海力布的名字,扶着老人,领着孩子,赶着牛羊,往很远的地方走去。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不仅发现民间故事中有一些看起来很相似的情节和固定的模式,还发现民间故事總是表达着人们对真善美的一种向往。那些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是老百姓歌颂的,而那些假的、恶的、丑的东西就会受到人们的唾弃和批判。

(师生对照板书共同总结民间故事的基本特点:一、是百姓智慧的结晶;二、内容朴实,讲的是老百姓的事儿;三、往往有固定的模式或相似的情节;四、向往真善美,批判假恶丑。)

三、学习创造性地复述,进一步感受民间故事的特点

师:我们今天学习《猎人海力布》,除了能够认识到民间故事的一些特点,还要能够做到创造性地复述这个故事。怎样才能做到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45页,自己默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把你学到的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用笔画下来,然后跟同桌交流一下学到了哪几招。

(生交流完毕后汇报)

生: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人物来讲,就是变换角色,用故事中人物的口吻来讲。

生:也可以大胆想象,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

生:还可以变换情节的顺序,

比如先讲结局,设置一些悬念吸引读者。

师:那接下来我们就初试身

手,用上这几招再来讲讲海力布的故事。故事比较长,我们可以选择一个片段来讲,如“救小白蛇”“得到宝石”“得知洪水要来”“变成了石头”等。

(生选择一个片段自己练习,大约四分钟,之后汇报交流。)

生:在内蒙古草原深处,有一块人形的石头,人们管他叫海力布。关于这块石头的来历,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呢!从前……

师:同学们,你们听出来了

吗,他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用了哪一招呢?

生:变换顺序,先说故事的结局,激发听故事人的兴趣,然后再从头讲。

师:这两位同学,一个会讲,一个会听,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

生:我叫海力布。有一天我去山上打猎,从老鹰嘴里救下了一条小白蛇。那条小白蛇为了酬谢我,让她的爸爸送给了我一块能听懂动物说话的宝石。

师:同学们,这位同学使用哪种方法在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呢?

生:变换角色,以海力布的口吻讲。

师:他的确做到了变换角色来讲故事。不过,我有个问题,海力布能经常给别人讲故事吗?我觉得他只能讲一次……

生:他要是给别人讲了,他就得变成石头了。

师:是啊,所以这个故事有点特殊,如果要是变换角色的话,可以变成——

生:小白蛇。

生:龙王。

生:抓伤小白蛇的老鹰。

生:乡亲们。

师:是的,以他们的口吻讲,这样才更合理。不过以海力布的口吻讲只能讲一次,就是劝乡亲们搬家道出实情的时候。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那天我上山去打猎,听见了呼救声,看见头顶上飞过一只老鹰……

师:(面向讲故事的学生)海力布,洪水马上就要来了,你要是这么讲的话,根本就来不及了,所以你不光要用第一人称,还要语言特别简洁地把这一段讲完,对不对?

生:乡亲们,有一天我去山上打猎,从老鹰嘴里救下了一条小白蛇。那条小白蛇是龙王的女儿,为了酬谢我,她的爸爸送给了我一块能听懂动物说话的宝石。刚才就是那些动物在告诉我洪水马上就来了,你们赶紧搬到别处去吧!

师:刚才的两位同学一个用了变换顺序的方法,一个用了变换角色的方法,故事讲得都非常精彩,的确做到了创造性地复述。有人能发挥合理的想象,再来讲讲这个故事吗?

生:有一天,海力布去山林里打猎,从老鹰的嘴里救下了一条小白蛇。小白蛇原来是龙王的女儿,为了感谢他,就把他带到了龙宫见自己的父亲。小白蛇说:“父王啊,这个人叫海力布,是个猎人。今天是他救了我,您能不能把嘴里含着的那颗宝石送给他呢?”龙王说:“既然是我女儿的救命恩人,当然没问题了。”于是就把宝石送给了海力布。

师:故事讲得不错,的确有自己的想象。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故事当中的宝物,通常不是随便就可以得到的。咱们一起合作,帮他再加点合理的想象,让这个故事更有趣,更有创造性,好不好?

生:好!

师:接着刚才那位同学讲的我们来想。海力布跟着小白蛇来到了龙宫,龙王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后打开了百宝箱,他先是拿出了——

生:拿出了一块金子,想送给海力布。海力布说,我不要金子,我是一个猎人,我只想能够捕获更多的猎物分给乡亲们,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师:龙王见海力布不要金子,

又在百宝箱里找了找,这回——

生:这回龙王拿出了一颗硕大的夜明珠,他说:“海力布啊,这颗夜明珠价值连城,你和你的乡亲们有了它就不用再打猎了,就能过上好日子了。”海力布说:“谢谢您的好意!可是我是猎人,就是以劳动为生,怎么能就靠着您给的夜明珠生活呢?”

师:海力布真的是一个三观很正的猎人。(笑声)同学们,故事中,“三”往往是个很重要的数字,龙王可是第三回打开百宝箱了啊。

生:龍王第三回打开了百宝

箱,这回他拿出了一块翠绿翠绿的翡翠。可是他想了想,又放了回去。(笑声)龙王拿出嘴里的宝石对海力布说:“亲爱的猎人,您是我女儿的救命恩人,我应该重重地奖赏你。这块宝石能够听得懂动物的语言,你有了它就可以捕获更多的猎物了。”

师:你试试把“捕获”换成“打到”会不会更好些。

生:不过你一定要记住,这是个秘密,不能告诉任何人,如果你说出去了,就会变成一块石头,再也活不成了。

师:海力布接过这块石头,郑

重地点了点头。好,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故事真的是越讲越好。王老师奖励你们看一段动画片,好不好?

生:(激动地)好!

师:但是可不能白看。这段动画片是61年前拍摄的,名字就叫《猎人海力布》。那个时候的动画技术显然不能跟今天比,但是导演的想象力很了不起。不信,你们来看一看,他是怎么想象的呢?如果让你来讲这段,你会怎么讲呢?

(师播放动画片《猎人海力布》片段,学生观看后试讲。)

生:一天,天气非常晴朗,湛蓝的天空上飘着朵朵白云,人们在欢快地载歌载舞。

师:对不起,我打断一下啊,知道民间故事是老百姓讲出来的,所以口语化的讲述效果会更好。

生:一天,天气很好,草原上的人们正在举办那达慕大会。人们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骑马,有的射箭。突然,有一只小鸟飞了过来,一边飞一边叫:“今天晚上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村庄,快走,快走啊……”海力布抬头看了看天,觉得天气这么好,怎么会来洪水呢?这时又飞过来一群鸟,说:“快走吧,洪水马上就要来了。”羊圈里的羊也拼命地叫了起来:“洪水要来啦,快放我们出去,快放我们出去。”海力布这回有些相信了,他自言自语地说:“不行,我得赶紧到山林里去看看,听听其他动物怎么说。”说着,他骑上了马,向山林飞奔去。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只是看了一小段动画片,就受到了启发,想象得合情合理,语言表达也特别清晰。

师:我的一个好朋友,他读了这个故事以后特别感兴趣,于是就用他特有的方法复述了这个故事。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复述的。

(师播放音频,生听。)

生:他说的这个是快板儿。

师:看来,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讲述我们的民间故事。(出示)同学们,你们看,在我们中国的每一块土地上都生长着民间故事。在新疆,有“阿凡提”的故事;在云南,有“阿诗玛”的故事;在广西,有“一幅壮锦”的故事。我们的民间故事有的被改编成了乐曲或歌曲,有的进入了古老的诗词,还有的成了敦煌的壁画,有的则变成了老奶奶手中的剪纸。我们一代代中国人就这样用自己不同的方式讲述着这些故事,传承着这些故事。(滚动播出《八仙过海》《崂山的传说》《柳毅传书》《孟姜女》《长发妹》等故事的插图)这些故事,有的你们可能已经看过,有的可能还没有读过,如果感兴趣,就把它们找来读吧。今天的你们年龄还小,有一天你们会长大,等你们做了爸爸妈妈,相信也会给自己的孩子讲你们读过的民间故事。等你们的孩子长大了,他们也会把这些故事再讲给他们的孩子听。这样,我们的民间故事才会从古老走到现在,从现在再走向未来。下课。

【评析】

一、潜心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准确定位学习目标

《海力布与〈中国民间故事〉》是王文丽老师依据统编本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间故事”设计的单元起始课。若论“课型”,好像很难下定论。这是一节整本书阅读导读课,还是一节常态的阅读教学课?似乎都是,似乎也不全是。如果我们跳出所谓“课型”视角的束缚,就会发现这节课真正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显示出了这节课在设计理念上的“大格局”——立足单元整体,明确学习目标,示范学习方法,为整个单元的学习规划蓝图,帮助学生在单元学习伊始就做到胸有成竹,掌握学习主动权。

如此高屋建瓴的设计源自执教者对教材编写意图的透彻把握。这个单元围绕“民间故事”,教材编写者既提供了经典阅读材料,也设计了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为语文教学提供了重要凭借。不过,作为教学的物质载体,教材呈现的只能是静态的、线性的学习内容组织逻辑。基于教材实施教学,教师还需要将这一内容组织逻辑转化为真实学习情境中面向具体学生、契合学生学习心理规律的学习活动逻辑。从这个角度来看,文丽老师的这节课为我们示范了这一关键转化。

具体来说,文丽老师带着学生从民间故事聊起,激活了学生的相关阅读经验;进而基于学生真实的阅读经验,结合《猎人海力布》的预习检查,引导学生初步触摸民间故事的基本特征。熟悉了学习对象“民间故事”后,文丽老师直指单元核心学习目标“创造性复述”,引入“交流平台”,帮助学生了解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再次回到课文《猎人海力布》,要求学生任选故事的一个部分,用上刚刚学到的方法,自己尝试创造性复述,并在随后的展示交流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运用方法。就这样,基于对教材编写意图的准确把握,王文丽老师构建了“熟悉学习对象—了解学习方法—尝试实践运用”的学习活动逻辑。经此一课,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学习任务了然于胸,接下来的实践也就更有方向了。

二、巧妙重组单元学习素材,清晰示范学习方法

在这节课上,基于对学习目标的准确定位,文丽老师对教材提供的学习素材进行了巧妙重组,整合后的学习内容与“熟悉学习对象—了解学习方法—尝试实践运用”的学习活动逻辑相辅相成,共同保障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课题《海力布与〈中国民间故事〉》初露“整合”端倪。本单元属于文体组元,民间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口头文学作品,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智慧结晶。了解和学习民间故事,是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文丽老师准确把握这一设计意图,单元学习伊始,就以《海力布与〈中国民间故事〉》为题,引领学生由一个熟悉的故事去探索、发现这个故事所代表的一种类型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期待。

细读《海力布与〈中国民间故事〉》的课堂实录,我们会发现:不管是名字词串的组合,还是课文重点词语的检测组合,都彰显了执教者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切关注。学习内容的重组绝不是执教者一时的心血来潮或灵感迸发,而是基于目标反复揣摩的精心设计。文丽老师师始终惦记着“感受民间故事的特点”这一目标,所以名字词串和预习检测两个板块才显示出了整合效应。同样,也正是因为重视“创造性复述”这一目标的引领作用,才有了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与《猎人海力布》课后思考题“试着以海力布或乡亲们的口吻,讲一讲海力布劝说乡亲们赶快搬家的部分”的整合。当然,语文的学习往往并不是“知之难”,而在于“行之难”。解决“行之难”,必须依靠反复实践。由此来说,文丽老师在单元学习伊始,先让学生了解具体方法,为后续的反复实践指明方向,非常契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三、时刻关注学生已有认知,相机点燃探究热情

我們常说,教师备课要备两头:一头是教材,一头是学生。备学生,既体现在教学设计阶段,也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诚如孙绍振先生所言,语文教师要能“从其(指学生)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他们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再雄辩地揭示深刻的奥秘,让他们恍然大悟”。

对于民间故事,学生并不是毫无积累,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阅读。不过,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往往是比较肤浅的,大多停留在对故事情节的关注上。基于这样的学情,教师必须准确把握学生可能存在的误解或盲点,择机制造认知冲突,点燃学生探究、发现的热情,帮助学生获得真实的发展与提升。王文丽老师关注到被学生忽视的课文注释,由“甘珠尔扎布”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又敏锐地捕捉到学生存在的认知误区——“甘珠尔扎布是作者”,启发学生质疑,进而帮助学生澄清“整理”的内涵,促使学生对民间故事口耳相传、多由文人整理成文字形态的特点有了更真切的认识。毋庸置疑,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其学习效果远胜于“学生自己读一读注释”的惯常做法。看似不过是简简单单的词语学习,但是独具匠心的设计却能将其转化成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当学生在“大胆想象,增加合理情节”方面遇到困难时,文丽老师没有责备、埋怨,而是正视学生的真实表现,耐心地、有策略地启发、指导。这样的例子在本节课中不止这一处,值得细细品味、学习。

(作者单位:北京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白蛇民间故事猎人
让民间故事成为培养幼儿文学想象力的沃土
蛇与玫瑰
动画电影《白蛇:缘起》上映讲述白素贞凄美爱情
《白蛇:缘起》挑战CG动画创作
动画电影《白蛇:缘起》进军贺岁档 以东方经典IP为基础挖掘“白素贞”爱情故事
十只金鸡(彝族民间故事)
不听劝告的猎人
怪兽猎人③
哪双是自己的脚
中国为何少有民间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