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盈,田烨
(1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湖北 恩施 445000;2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9)
营改增是指国家将传统模式下征收营业税的纳税项目,改为征收增值税,对产品和服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和货物的进口金额进行征税,消除重复纳税环节,避免重复征税,促进社会经济良性循环。此项政策于2016年5月1日全面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的税负。营改增作为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深化企业改革的重要举措,对公立医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推进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税负改革和会计工作的实施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针对此类现象,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从财务管理转向经营管理,在此过程中寻求实现医院经营管理优化的运营策略,维持其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按照会计核算水平和经营规模,可将增值税纳税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对于不同的纳税人类型,应当分别采取不同的增值税计税方法。通常情况下,对于增值税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企业和企业性单位,可划分为一般纳税人。公立医院根据应税服务额分别按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申报缴纳增值税。
公立医院的医疗收入是免税收入,横向科研、培训、临床药物实验、病例复印、房屋租赁等收入属于应税项目。在营改增政策落实之前,公立医院营业税税率通常为3%和5%,对于3万元以下的实行免征,其他类型的相应税率也按相应地区进行分配。增值税改革政策实施后,公立医院作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税率为6%,小规模纳税人税率为3%。
营改增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公立医院税收负担,部分医院直接税率支出变小,部分医院直接税率核算支出变高。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税率为3%,由于增值税为价外税,医院实际增值税税率为3%/(1+3%)=2.91%,税率下降。大型公立医院作为一般纳税人,如果不能取得有效的可抵扣进项税,实际税率将达到6%/(1+6%)=5.66%,高于原营业税率[1]。
公立医院内部会计核算工作落实过程中,营改增政策前由于营业税属于价内税,因此在进行核算时,应当对其按照营销税费的相关发票金额进行单独核算,营改增后增值税属于价外税,在会计核算工作中,需对其进行税务分离,将应税服务和税费单独核算分别纳入成本、费用和应交税金科目。因此,公立医院为了实现税务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需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之上,实现税制部分的独立划分,落实分级管理制度,进一步细化税务核算的相关科目。公立医院税务管理过程中,纳税申报和登记手续复杂,同时,我国仅对公立医院的部分税种给予优惠,所以计税程序比较复杂。营业税改革的实施将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充分规范了公立医院的内部会计程序,尽可能减少了公立医院的逃税行为[2]。
营改增实施前,纳税申报流程在公立医院内部推行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只需将相应表格提交至申报部门审核,审核完成后即可进行纳税申报。营改增实施后,公立医院纳税申报的规范程度得到了有效提高。在准备申报材料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了将综合报表变为申请表以及税务报表的详细划分。同时,在相应的表格中对所有税目以规范、分类的方式填写,确保其完整、详细。
作为一个综合开发单位,公立医院内部科研经费来源主要有两类。一是纵向拨款,即政府部门的资金拨款,计入不征收增值税的项目之中。二是横向拨款,即来自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的资金,计入增值税项目。所以资金来源不同计税方式不同。根据营改增的政策指引,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部门对这两笔资金应该有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第一,纵向资金方面,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继续教育服务差旅费不能按照增值税抵扣原则进行抵扣,影响了公立医院科研项目成本管理的实施。为了降低这部分成本,公立医院应积极控制这部分人力成本的比例。从科研项目成本管理的结构出发,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规划科研项目,有效提高科研成本控制的质量。第二,横向资金方面,由于科研经费是按项目核算的,周期一般为2~3年,科研收入和支出取得的时间不一致,存在取得的进项税额没有对应的销项税额可以抵扣的情况。针对此类问题,可以对科研项目汇总申报缴纳增值税,在会计核算时,则采取按项目计算税额的方式,真实反映进项税额的抵扣情况,冲减科研成本,增加科研结余,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另外,公立医院还有教学培训和临床药物实验等业务收入,由于医院是以医疗业务为主的人力密集型行业,免税业务与营利业务的成本一般没有分开核算,在纳税申报时,无法有效抵扣进项税额。为此,可以将营利业务的人力成本、水电能源消耗等进行单独核算,取得合法的税务发票,有效抵扣进项税额,实现收入、成本合理匹配,降低经营成本。
公立医院应当树立正确的税务管理意识,明确其有效落实对于公立医院经营发展的重要意义,尤其处于当前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环境之下,新医改政策的充分落实,能够进一步推动公立医院税务管理工作的转型与创新。在实现税务管理制度优化的过程中,公立医院应当设置清晰明确的目标,为税收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奠定坚实的基础。围绕公立医院经营管理性质,实现税收制度的有效落实,利用当前完善的税收制度帮助公立医院实现税收管理的优化。与此同时,在税务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公立医院还应当增强税收机制的监督管理效力,推动公立医院实现稳定发展。公立医院内部税收机制的完善不仅是税务机关的责任,同时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协调,发挥自身宏观调控与引导的能力,才能保障公立医院税务管理工作的优化与改进[3]。
税收体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能够帮助公立医院于当前行业环境之下,实现稳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国家应当充分关注税收体制改革工作的推进,引导公立医院实现现代化、科学化以及高效化的改革,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为公立医院税收管理工作的落实提供科学的依据。首先,健全完善的税收法律制度;其次,建立健全税收立法程序;再次,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最后构建专属认证体系,确保公立医院认定的合理性以及合法性。
当前,我国公立医院监督管理体系较为丰富,主要包含以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卫生行政部门。体系相对丰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监督管理机制出现权责模糊,职权相对分散的问题。为了有效弥补当前缺陷,应当对现行的管理机制进行合理的调整与优化,相关卫生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对公立医院的监督管理,确保权责对应。在此基础上实现国家与公立医院之间的紧密联系,也能有效削弱公立医院内部较为强烈的行政色彩。除此之外,还应进一步加强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借助对信息化手段的充分利用,提升员工工作质量,有效实现全员风险防控意识的强化,避免在公立医院内部产生信息泄露的情况,为税务管理工作的落实营造良好的氛围。
在公立医院内部税收负担改革和调整过程中,要充分明确改革和增加税收负担对公立医院税收管理的积极影响,同时也要明确公立医院管理和税收管理中的不足,并及时反馈调整。公立医院领导应合理规划横向资金,实现科学税收总体规划下公立医院税收管理质量的有效提高,促进公立医院在当前竞争激烈的行业环境中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