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实验效果

2021-11-29 23:43:14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八坼小学
青年心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斜面实验课科学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八坼小学 赵 镇

随着新版小学科学课本的推进使用,我们可以发现实验课教学在科学课教学中占的比例愈来愈大,以新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科学书本为例,从旧版四个单元减少为新版三个单元,分别是水、空气和天气单元,每个单元设置了8个课时,总计一共有24课时,细观这些课,我们可以发现实验课贯穿这三个单元,基本每个课时都有涉及不同的实验。新改版的三年级上册科学书本也在证明实验课在科学课教学中越发举足轻重。而在实际的实验课教学中,我们发现科学课堂中的实验效果也直接决定了一节课的优劣,优质的实验课可以让学生主动去说、去做、去思考,获得基本的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而这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一直注重的目标。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高低,不但会影响学生个人未来的发展,也在不断对国家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鉴于此,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实验效果迫在眉睫,需要教师不断地改进与努力。

一、做好课前准备

上课之前教师需根据最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首先要决定好实验环境,大部分实验课在科学教室就能完成,但少数课程需要学生走出教室,在教室外进行实验,比如,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需要带领学生在阳光下使用温度计比较不同颜色的卡纸袋所获取的热量,以及比较相同物体在不同位置的吸热能力,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实验课对环境有不同的要求。

但不论是什么环境的实验课,教师都一定要先去观察环境、熟悉环境,并提前先做实验,必须做到反复验证,摸索实验过程中的成败规律。做到心中有数的同时,针对可能突然发生的事件做好提前应对,以保证学生安全为前提。比如,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中,需要使用到酒精灯,为了方便灌入酒精,酒精灯的瓷塞是容易活动的,而其中的酒精又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为应对学生不小心倾倒,可以少灌入酒精,同时事前准备一块湿抹布,以防万一。一个成功安全的实验带给学生的不仅是成就感,更是在不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小组实验材料的准备是繁琐、复杂的,再加上一些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实验器材难免会有所匮乏,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筛选一些替代性强又常见的材料,尽量做到就地取材,高效环保。比如,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中,可以提前准备一个废旧纸箱子,在课堂上供学生进行观察。这样的材料既环保又节约资源,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同时,又能从细节处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将科学教育渗透到方方面面。

除上面的两点之外,教师还可将课堂教学目标与当前热点结合,将社会实践与课堂相融合,学生不仅能更好地掌握课堂所学的知识,又能将所学知识反馈于社会生活的实践当中。比如,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环境与我们”单元《分类与回收利用》一课中,在导入的时候可联系本地《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的正式实施,引发学生的思考:哪些垃圾可以回收利用?我们可以把垃圾分成几类?垃圾分类有什么好处?有了生活实际的联系,学生更愿意主动进行垃圾分类与回收的探究。最后提出问题“我们又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很容易让学生将课堂上的知识点转化为生活中的实际行动。

二、明确实验要求

在开始实验之前,要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教师本身必须明确实验目的,我们要做什么实验?怎样去做这个实验?这个实验能证明什么?这些问题不能是教师讲述的,而是要引导学生主动提出并进行探究的。这样在明确的实验教学的目标指导之下,才能有效开展接下来的实验教学。自主探究能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比如,在教授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单元《杠杆的科学》中,平时学生对杠杆并不陌生,但他们对杠杆还没有一个理性的认知。研究杠杆的秘密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杠杆是省力还是费力与什么因素有关?如果有关,它们之间存在怎么样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利用杠杆等材料进行模拟实验收集数据。实验之前,学生一开始的实验设计只是个简单的框架,只简要介绍了使用的材料和基本步骤,但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提问“什么样的情况能说明杠杆做事省力?”“什么样的情况下不能省力?”“在实验中应该收集哪些数据?”“实验中有什么注意的问题?”等这些问题,不断将这个框架构建完整,明确了实验的各项要求,学生对接下来的实验目标、过程也将得心应手。

在工具和机械单元中,让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简单机械的同时,能对其中蕴藏的机械原理进行主动探究,由此培养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能力。因此在掌握了前几课对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的探究之后,接下来在《斜面的作用》中,简单认识斜面之后,面对斜面作用的问题的提出,根据前几课知识点的学习及经验,学生能主动去思考并设计实验,在自主交流讨论“斜面的作用中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哪些条件是要进行改变的?”“测力计如何在斜面上使用?”等这些问题中,一步步完成实验的设计,学生此时已基本具备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明确实验要求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实验效果,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值得教师好好钻研。

三、及时进行指导

在实验课堂上,教师通常是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任务。由于学生个性能力的差异,小组成员的水平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教师提前分配好成员各自的任务,记录员、整理员、操作员等安排都是必要的,大家合理分工,共同配合,可以更加高效地完成整个实验操作。尽管提前安排好各项任务,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会有突发状况的发生,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具有“纵观全局”的意识,及时发现操作不当的小组,予以指导。

无论做什么实验,及时在记录单上记录实验现象、数据,这是科学实验课上十分重要的环节之一,实验记录单能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获得更多的发现与思考,为后面的研讨做足充分的准备。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低年级的学生会过于关注实验过程本身,往往忽视了实验记录。在教授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这一课中,要求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认真观察高锰酸钾溶解的实验现象,并及时做好“高锰酸钾进入书中的状态”“搅拌后的状态”“高锰酸钾水溶液的状态”等现象的记录。而实际当学生用药匙取了几粒高锰酸钾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后,部分学生只顾着讨论并开始下一步骤的实验,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提示,让学生及时进行记录。

四、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结束以后,实验结果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低年级的学生由于自身水平能力受限,暂时还无法独立完成实验结果的分析总结,这时候就需要师生互动交流实验现象及相关数据,最后教师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汇报总结。高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也基本具备了相应的能力,如《斜面的作用》一课中研究“斜面省力吗”这一实验,在实验结束后,请小组进行汇报总结。学生在汇报实验数据之后,主动分析几组实验数据,发现从斜面拉上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所用的力,最后得出“斜面能省力”这一结论,这个过程教师基本不用参与进去,完全是由学生自主探究后所得。学生主动经历这一分析的过程,知识得到了具体化,并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锻炼了分析能力,也培养了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在相应的科学实验活动中,在不断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实验效果中,才能得到发展和培养的。

到此,文章主要围绕以上四点研究了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实验效果,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总之,为了不断提高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实验效果,需要注意的问题还有很多,教师在日常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仍需要不断地去重视、研究,这不仅是帮助教师在课堂上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更是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获得更多更好的提高。

猜你喜欢
斜面实验课科学
斜面之上探动能
巧用“相对”求解光滑斜面体问题
巧用“相对”求解光滑斜面体问题
科学大爆炸
小小艺术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科学
“自由”的实验课
上实验课
一题多变 搞定斜面上的运动
科学拔牙
创新策略在高中生物实验课中的应用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