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唯锦苑幼儿园 施加银
记得曾经有人说过这样的话:课堂的发展应该是向未知的方向挺进的旅程,在旅程中不光有一路美丽的风景,也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和惊喜。孩子的思维具有随机性和不稳定性,他们的思维往往非常活跃,常常会有意外的情况发生,也许和我们预设的课程内容并不一致也不相关,但可能比我们预设的内容更具意义和价值。以兴趣为主要路线展开的生成活动,结合其一日活动中积累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和认知需要作辅助条件,能让生成活动变成幼儿主动性的感知、探索和学习。在幼儿时期,幼儿的生成活动无时无刻都在产生。因而幼儿无论是以语言表达的方式,还是以行为和情绪表现的方式,都将成为活动开展过程中动态性的生成活动资源。
例如:三月,孩子们最为好奇感兴趣的话题是“喷泉”,它美丽的形状、有趣的水花都深深吸引着他们。当我们在“找春天”的户外踏青旅途中看到苏州中心、小区门口,以及游乐园门口的各种喷泉时,孩子们的喜悦溢于言表,他们观察着、触摸着、谈论着,“喷泉”成了他们关注的“中心”。
为了让孩子们得到满足,从兴趣和需要出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自主选择,我们谈论了喷泉,画了见过的喷泉,上网搜集了喷泉的图片,而且孩子们还设计了自己喜爱的喷泉:最常见的是在瓶子或瓶身上部凿孔,注满水后挤压形成喷泉;也有的孩子用管子将两个瓶子(一个在底部凿出小孔,一个切除底部,呈开放式)瓶口对瓶口连接起来,开放的一头做入水口,水经过管子,从另一个瓶子的小孔中喷洒出来,形成“喷泉”;也有的是分离式的,通过不断注水,形成“喷泉”。
孩子们的兴趣带动了他们的认知,在整个方案进行的过程中,孩子们接触了许多平时不太运用的词汇,如:压力、挤压、接口、喷洒、电流、静止、流动、作用力等,丰富了孩子的语言,开拓了知识面;另外,也让孩子们在观察、比较、制作的过程中自发地产生了许多问题,如:“水的方向改变了,是因为力吗?”“管子有什么用?”“开关管着电吗?”“喷嘴和水花的式样有关吗?”“如何打洞更省力?”“为什么喷出来的水有粗有细、有近有远?”“为什么手一挤,水就升上去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大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处在了接收信息的最佳状态。
这次活动中,在孩子们好奇心的驱使下偶然发生的小故事能够延续到活动的生成,让我感受到好奇心对于活动内容的推进和展开有多么重要,更让我对生成活动如何继续追随孩子们的好奇心有效开展和实施有了认识和思考。我们的孩子天生就是好奇、好问、好发现的,他们身上这种与身俱来的小特点催促着他们主动地与环境互动、主动认识环境、感受环境、适应环境。孩子认识世界的原动力来源于好奇心,我想孩子们只有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才能更好地对活动进行认知,才能在活动中快乐地学习和感受。倘若在这次活动中,没有孩子好奇心的持续和驱使,我们的孩子又怎能了解到挖掘到喷泉更多的秘密呢?
因而可以看出,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他们的“十万个为什么”与生成活动的顺利开展、有效进行有着必然的关联。如果我们抓握住孩子的好奇心,以其为切入点,定然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在生成活动中感知和学习。
教师要在课程观念上进行思想的转变,要敏锐察觉到幼儿自主学习的潜能,鼓励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教师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尊重他们的发现,让他们敢于发现、大胆探索,这样才能有助于生成活动的产生。教师若能以一个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的身份,倾听孩子的心声,在宽松的氛围里,相信他们会更愿意表达,更容易促进活动的开展,使幼儿敢于生成。
在饲养角的活动中,一位小朋友带来的一只可爱的小兔引起了孩子们的极大兴趣。有的孩子说这是“公兔子”、这是“母兔子”“兔子眼睛是不是红色的”。这样一句句稚嫩充满猜测和疑惑的言语,吸引了我,我对他们说:要不我们一起去研究研究小兔子吧?孩子们一下子变得更起劲了。于是围绕这一中心话题,我按孩子的意愿,和他们一同开展了“兔”的方案,一共进行了兔子来了、兔兔的自助餐、兔兔的名字、兔兔的照片、小兔乖乖、小兔造新房、兔跳舞、兔兔的梦等活动。生成活动中,我注重手脑结合、动静交替,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兔兔的朋友,学会关心、牵挂、照料、付出,在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促进各项能力同步提高,智力开发与情商培养同步发展。
活动中,教师紧追孩子的兴趣点,紧抓活动的主题线索,勤于捕捉、挖掘活动中孩子们的新发现,肯定幼儿在活动中的能力表现,能够促进活动的顺利开展。
在教育教学中,老师不难发现:孩子们在宽松自由的情境下,更愿意表达,只要稍加互动和引导,就能挖掘出许多极具教育价值的主题内容。也许孩子们的活动兴趣由疑惑而生,共同的话题由兴趣而起,但在自主交流的过程中,或许也能够激活幼儿的思维,激起他们之间共同的关注。由此,也许还可以生成多个丰富多样的主题内容,在这生成的主题下,有了孩子们主动的互动和探索,有了师幼共同收集问题、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多次活动的展开,孩子们也能积极学习,有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倘若在孩子们议论纷纷、兴趣浓厚的精彩瞬间,我们没能及时参与到其中,没有给予他们关注和支持。那么,孩子们的活动兴趣、探索欲望就有可能在教师的漠视中慢慢地消失。
在生成活动中,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孩子的兴趣需要,更要从根本上了解到教师的支持、帮助和引导在活动开展中也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教师要学会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边实践、边反思多摸索、多总结和调整,才能更好地开展生成课程。
幼儿对自发生成的活动,最初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随着活动进程的不断深入,他们容易出现放弃的现象,这主要源于干扰或困难的出现,以其自身的知识经验不能够解决,他们的继续学习和探索会停滞不前。教师需要机智而灵活地处理好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如果在生成活动中,没有教师的回应和引导,那生成活动只能蜻蜓点水,点到为止。但如果教师在活动中能够巧妙地运用语言提示的方法给予幼儿支持,用同伴参与的身份加入他们的活动,就能够激发他们主动地与主题内容进行互动,促进能动性的学习。这些行为上的支持与引导,能够帮助幼儿习得自我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克服困难的有效经验,同时给予他们自我肯定的机会。
《纲要》中提到,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可见教师扮演的角色是丰富多元的,而这些角色集中地体现在一点。因为我们的生成活动具有随机性,以及不稳定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关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调整学习,针对活动进行分析和反思,促进幼儿在活动中提高学习能力。教师如果能够准确了解班内幼儿的实际情况,结合其年龄段的特点,对其喜欢的领域、能力有较深的了解,就可以为生成活动开展奠定基础, 同时教师需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导作用,才能更好促进活动的生成和实施。
我们的活动来源于生活,又将回归于生活。有人说生活就像一段奇妙的旅行,那么在这段旅程中我们一定是渴望感受到丰富有趣、精彩奇妙的经历,定然不喜欢那枯燥无味的旅程。幼儿阶段的孩子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时常会表现出满脑子的“胡思乱想”,甚至还经常问“十万个为什么”。对此,我们教师应该把握住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兴趣和好奇心已然产生的情况下,放大兴趣点,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为幼儿创设与身边资源相关联的主动探索和发现的机会,在活动中给予幼儿支持和鼓励。以“幼儿为主”,将生成活动中孩子们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记录,并给予适当正确的引导,相信随着课程实施不断深入开展,我们会对生成课程有更深更全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