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像媒介与艺术之关联
——媒介社会史的视域

2021-11-29 16:28付茜茜
关键词:感官媒介艺术

付茜茜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人文艺术与数字媒体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影像作为一种社会传播形态,在文字、图像、声音等元素的配合下成为重要的社会表意系统。伴随影像技术的发展,影像媒介不断拓展着人们的感知范围,以直观替代想象,带给人们生动的视觉奇观体验。影像媒介与艺术有着深刻的关联,影像媒介的技术演进不断丰富着艺术的呈现形态,更新着大众的观影艺术体验,这一切都在总体上丰富着当代社会的影像文化。影像媒介技术不断演进,影像与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多样的影像产品也参与和构筑着独特的社会文化景观。影像以何种方式呈现给受众,深刻影响着受众的观影方式,而受众如何观看影像与社会文化也有着重要关联,可以说,影像媒介改变着影像的呈现形态和观影方式,也塑造着社会文化语境和不同时代观众的观影心理。通过媒介社会史的视域,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影像媒介的发展变迁,以及由此伴随的影像艺术形态、艺术观念等变迁。

一、媒介社会史视域中的影像媒介

当下的社会是高度媒介化的社会,媒介面向社会大众,实现其传播意图,影像媒介诉诸观者的视觉与听觉感知,且与更加广阔的社会环境有着深刻关联。在媒介社会史视域中,媒介与社会有着相互影响,媒介成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并左右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在新闻传播领域,和“媒介社会史”较为相近的提法还有“新闻社会史”,它力图把新闻传播作为社会运动的有机环节来考察,不仅关注新闻本体的内在关联,也探究新闻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风俗、时代心理等外在关联,以期在更宽广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关照新闻史[1]。大众媒介产生和发展于相互关联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子系统环境中,它参与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媒介的演进与社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互动关联,媒介的发展推动着社会文化和文明体系的演进。媒介通常以社会中最广泛受众最容易接受的形式进行信息的传播,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大众知识的普及,受众在与媒介的接触过程中满足着各自的信息需求和娱乐需求等。人们时刻置身于动态的社会文化网络中,日常生活离不开各种媒介,媒介与个体、与社会之间也处于动态互动关联之中,个体的经验在相互影响和沉淀中形成着群体性经验,并形成着共同的信息环境、生活方式、文化观念与价值等,媒介的发展应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以某种特定形态出现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可以说,媒介在塑造社会的同时,也被个体和社会所塑造。

影像媒介自其诞生起就与人类社会共同成长与发展,摄影、电影、电视、新媒体艺术等各类影像媒介成为社会历史、人们社会活动甚至精神活动的影像纪录与见证。作为一种直观的社会记忆方式,影像媒介通过影响较广范围的受众而形成群体所共享的影像记忆,如彼得·伯克所言“图像可以帮助后代了解过去某个历史时期的集体感受”[2],影像媒介也是如此,海登·怀特在其“影像史学”概念中表述为“以影视方式传达历史以及人们对历史的见解”[3]。图像的意义需要依赖于它们的“社会背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它是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交融呈现,影像的意义也同样如此。从社会文化发展的视角,不同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与娱乐文化方式都是社会文化的印记与反映,人们如何体验影像也逐渐成为社会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的印记。

影像媒介有着鲜明的社会性和文化性,在由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影像文化也开始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消费方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技术与人的需求不断在社会文化层面进行着互动。影像技术与不同时代人们的观影需求,以及社会文化潮流趋势都有着重要关联。从媒介环境学派媒介进化论视角来看,媒介的技术演化呈现出“人性化”趋势,持此观点的典型代表是保罗·莱文森,他认为媒介技术的演化是在人的理性指引下而呈现出来的自然的动态的过程,应人类的需求而产生和演进,影像媒介的发展也同样如此[4]。影像媒介的技术演化因其诉诸人的视觉感官,而具有一定特殊性,离不开对社会视觉心理的把握。

影像媒介技术让人类社会进入“图像时代”,海德格尔称之为“世界图像时代”,因为世界已被把握为图像,巴拉兹·贝拉曾预言电影技术的出现将带来视觉文化以取代印刷文化,丹尼尔·贝尔认为当代社会文化正在变成视觉文化。传统审美文化注重静观式精神体验,当代审美文化在影像媒介的奇观效应中日渐凸显着感官化体验。在影像媒介的“感官化”演进中,最重要的特征便是诉诸观者的感官系统,从视觉到听觉、触觉等感官感觉,形成体验性观感。在影像媒介的演进历程中,对于视觉真实感、立体感、运动感的探索从未停止,也顺应着追求新奇的社会视觉心理。

影像媒介不断突破人类肉眼视觉的局限性,丰富着大众的“观看”体验。虚拟影像技术的赋权改变了观者的旁观视角,给予体验者无尽无边的想象空间,最大限度调动其参与影像体验的积极性,虚拟现实影像在触感延伸装置的配合下,作为影像媒介客体的观者自身也建构着虚拟的“新自我”,兼顾感官体验与情感体验。影像媒介在其每一次革新中都尤其注重新奇性与奇观体验,以影像符号的“超真实”呈现给观者充分的参与感。对于当代社会的虚拟现实影像来说也更是如此,人的所有感官感知能力都被延展。伴随影像媒介技术的演进,观者可以在观影过程中经由“视觉感知”而触发“触觉感知”体验。在当下视觉媒介盛行的社会中,触觉与视觉的关系也呈现一些新变化,较之以往,触觉的地位有所提升。立体影像营造着虚拟体验型影像,丰富着社会影像文化的呈现形态以及对于“触感影像”的社会文化观念。

影像媒介为社会大众呈现着丰富多样的影像作品,在社会性、艺术性、文化性、商业性等诸多关系中寻求平衡。倘若以影视作品为例,从社会性的角度来看,好的影视作品应该体现人类的心声和社会进步的历史要求;从艺术性来看,影视作品应该给予观众充分的审美体验与精神愉悦,从商业性来看,影视作品市场价值源自以何种内容和方式吸引观众,而商业性难免会导致影视作品的娱乐性。对于影视文化的发展来说,电影票房或者电视收视率,只是衡量影视作品的一个维度,而并非全部。因而,对于影视作品和影视文化的发展来说,始终是在社会性、艺术性和商业性之间寻求着最佳平衡点。

二、社会文化环境中影像媒介与艺术的互动关联

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影像媒介成为艺术创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影像媒介与艺术的互动关联中,不断丰富着人们的日常娱乐生活。伴随影像媒介的发展演进,人们对影像世界的感知形态由传统静观转变为互动体验,不仅感官层面的触觉与视觉间的关系呈现新变化,整个社会文化环境也深受影响。在文化艺术领域,“观看方式”[5]的改变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视觉信息接受行为,它也涉及文化观念、思维理解等的变迁,有着社会文化与时代印记。影像媒介融合着媒介物质性材料与艺术创作理念,对于影像的体验则融入着观者充满时代特征的主观欣赏、感知与社会文化想象。

媒介的演进丰富着艺术的表现形式,并推动着艺术在更广范围的传播。在媒介艺术的发展演进过程中,媒介与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对于媒介与艺术关系的认知离不开对于技术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的探讨。伴随媒介技术的演进,媒介技术与艺术呈现着动态互动关联。通常而言,媒介体现为工具、方法与途径,艺术体现为创造、构想与理念,在媒介与艺术之间的互动交融过程中,艺术成为了媒介化的艺术,媒介也成为更具艺术感的媒介。任何艺术创造形态都需要依托媒介进行更具有创新性和想象力的表达,在不同的媒介时代,艺术都在寻求更具超越性的突破,而媒介便是将艺术具象化的一种重要的联结物。

媒介的发展历经口语、文字、印刷、广播、电影、电视和数字媒介时代,在网络信息媒介的技术支撑下,图文声像等信息能够得到交互融合的一体化传播,在虚拟现实影像媒介技术中融合着科技、艺术与人们对于影像的想象力。从媒介材料的发展视角,人类艺术的演进被归为天然媒介时期、人工媒介时期和数字媒介时期[6]。在原始时期自然之物成为媒介,在人工媒介时期人类审美意识开始被融入到媒介中,在当下人们所处的数字媒介时代,技术与艺术不断融合演进。新媒体技术与艺术形式相结合,融合艺术活动的想象与沉浸特性,虚拟艺术不仅营造虚拟现实世界,甚至模拟人的观感、意识与认知[7]。媒介在其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都与艺术有着深刻关联。

如前所述皆为物质形态的媒介,另外一种则是精神形态的媒介,它体现于观念层面,成为人们实现精神生活的方式。媒介以其物质性为标志,却不局限于外在艺术表现,它能够延伸至文学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思维与理念之中,如文学的媒介是语言,观念形态中的媒介可称为“媒介感”[8]。艺术媒介意指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凭借特定的物质性材料,将内在的艺术构思外化为具有独创性的艺术品的符号体系[9]。艺术媒介成为艺术创作的载体,也是艺术实践活动中(绘画、音乐、舞蹈、文学、雕塑、戏剧、建筑、电影等)的中介物。媒介艺术借助传媒媒介,进行艺术创作与传播,具有媒介性、科技性和大众参与性,通常来说包括摄影艺术、影视艺术、新媒体艺术等[10]。而影像媒介艺术主要诉诸观者的视觉体验,在符号化的视听影像元素中完成影像语言的艺术化表达,在现代影像媒介技术的时代性演进中,在艺术化和符号化的表达、感官化的交互等方面都力求给予受众更加完美的感官与心理体验。

影像媒介在其艺术演进历程中不断更新影像艺术创作手法与观念,在与艺术的交融发展过程中,带给社会大众更加新型的观影审美体验。现代社会,影视作品和各类艺术创作的影像化、媒介化表达与传播,都在丰富着人们的娱乐体验、艺术体验、文化体验与精神体验等。影像媒介在更新艺术形式的同时,也影响和催生顺应媒介形式需要的特定艺术内容,在艺术发展的道路上,艺术创作者也乐此不疲的将新颖的媒介技术形态运用于艺术创新中,在继承传统和颠覆传统的道路中不断尝试。可以说,影像媒介的不断发展即是时刻处于社会大众的图像化、影像化、媒介化的需求中,艺术创作除了需要“艺术媒介”这一中介物之外,它还需要面向大众推广与传播,不论是艺术形式还是艺术理念和内容都在媒介的传播中体现其更大的存在价值与意义,如阿诺德·豪泽尔所认为的那样:“真正的艺术作品不仅是表达,而是传播。艺术家在表达自己感受的时候就是在传播”[11]。在现代社会环境中,通过特定的“艺术媒介”,艺术创作者与艺术欣赏者之间形成着以艺术作品为中介的沟通,且在影像媒介的作用之下到达更广泛的受众,实现其更加深远的社会价值。

三、媒介社会史视域中的影像艺术形态演变

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影像艺术的呈现形态和艺术理念都容易受到媒介形态本身的影响。通常来说,艺术变迁的催化力量之一是哲学或美学观念的催化,这些观念来源于艺术家和鉴赏家的艺术实践或艺术欣赏实践,之二是由媒介材料和媒介技术的演进而催生。在艺术观念和媒介材料形态的共同影响之下,艺术的理念和艺术形态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在艺术内部不同艺术理念与其特定形态之间也在多元交融中形成艺术复合形态,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12]。影像艺术观念的演变除了受到创作思潮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之外,影像媒介本身物质性形态改变的同时,也影响着艺术内容的呈现形态,并对艺术内容形成着一定程度的规制作用。

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影像的技术形态和艺术内容、艺术理念等也体现出鲜明的社会性与时代性。从个体的影像体验到社会影像景观,影像技术在与社会文化交融发展的趋势中满足社会和时代的影像需求,通过参与观者的日常生活而形成对于社会影像文化的总体建构。影像从其诞生之初就开始具备纪实功能,能够真实复现现实世界,在虚拟现实影像媒介的发展过程中,纪实特性有所转变,对于影像想象力的超越性则日益凸显。但总体而言,每个时代的影像艺术都具有当下性,而伴随影像媒介的演进发展,过去的影像艺术则蕴含历史与传统,并在无形中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印记。

影像媒介不断借助现代影像技术,在影像技术形态与文化艺术形态的交融探索中,不断迎合人类审美、观感升级和刺激体验等需求,融合文化想象与沉浸特性,甚至模拟人的观感、意识与认知。影像媒介的感官化传播给予观者与影像相融合的媒介体验。影像媒介的发展离不开对人视觉模拟功能的探索。影像媒介不断更新着营造虚拟空间和视觉图景的方式,视觉艺术与美学思维孕育其中,也更新着人的视知觉体验,拓展着人感官的多重感知。影像的虚拟程度不断升级,带有虚拟感知特性的影像与艺术思维完美融合。通过媒介社会史视域,我们不难发现,影像艺术形态的演变受制于技术、艺术、审美、社会、文化等多重合力。影像既作为艺术也作为媒介,存在和发展于我们的社会环境中,以物质性媒介为载体,进入大众视野,并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数字媒体时代,技术的发展丰富了影像媒介的表达与呈现方式,在新型体验型立体影像中尤其凸显着“身体感知特性”,影像媒介的互动特性被用于增强人们对于影像艺术的沉浸感与参与感。在物质性影像媒介形态改变的同时,影像艺术本身的创作理念也趋于凸显感官文化。影像媒介的演进带来传统美学无法解释的感官体验议题,如秦勇曾指出,当代美学出现注重五官感觉的身体化审美趋势,对西方传统以视听为主的非功利美学构成重大挑战[13]。在当下所处的数字新媒体时代,凸显触感经验成为影像实践中的一种常规化设计思路。如虚拟影像媒介探索能够让观众深度沉浸其中的“多感官”技术形式与叙事表达,从引导观众的视觉、听觉、触觉注意力到全方位塑造观众的观影体验。

影像媒介在真实感、立体感和运动感方面的探索一直不曾停止,一面是客观真实再现客观现实世界,另一面则是不断将人类的想象力合理化地融入到影像世界中。影像艺术形态的发展演进离不开对变迁中的社会大众影像整体需求的把握,影像艺术形态的演变,也带来人们观影方式的改变,在不同的时代“观看”行为本身已饱含着社会文化内容,影像媒介介质本身的差异构筑着影像艺术的独特性,在影像媒介融合的趋势下,艺术形态的跨媒介呈现方式也逐渐多元。摄影、电影、电视、新媒体艺术、装置艺术和虚拟艺术等都在广泛的融合中推动着艺术形态的综合探索。影像媒介的技术融合带来影像艺术美学观念的更新,并以差异化的形态满足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艺术水平群体等的需求。

四、影像媒介进化中的艺术审美观念

伴随影像媒介技术的新发展,人们的感官经验愈加丰富,对新奇性的诉求也不断凸显。从广义的文化层面来看,人类在影像媒介技术中获得了超乎寻常世界的体验,也内化成个人生活经验当中的一部分。从社会文化发展的辩证视角来看,技术应社会需求而诞生,应文化发展而演变,它在每一个时代都与社会需求和社会发展程度密不可分。艺术不仅是人类的审美创造,也是人们理解世界、历史和思想的重要方式,它体现为一种观察方法,而观看的历史则是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历史[14]。在影像媒介的技术演进中,人们不断升级着对于整个世界和人类社会的体察方式。

影像艺术语言伴随技术演进而发展演变,观者对于影像艺术的参与感始终备受重视。作为传播工具的媒介和作为艺术创作手法的媒介,汇聚于影像媒介的发展以及演进历程。影像媒介的“虚拟沉浸”特性凸显着体验型社会文化形态,给予现代人“游戏”互动式影像体验。从人类的游戏方式来看,它始终伴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演进,在远古自然依赖时期,神话、歌舞、仪式、竞赛等是人们的闲暇娱乐方式。到了现代电子媒介时期,人们的游戏方式也逐渐电子化、媒介化和智能化。赫伊津哈将“游戏”界定为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认为游戏因素活跃于文化进程中[15],“游戏”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参与感”,在立体影像的观影实践过程中,影像技术逐渐融入到观者的具身化观影体验之中。

影像媒介的演进史也是人们观图、观影方式的发展变迁史,并不断满足着感官化的生存期待。在充满真实感和立体感的虚拟现实影像媒介技术中,充满“触感”的立体观影经验丰富着触觉文化和体验文化形态。在立体影像观影经验中,影像技术与观者之间呈现出鲜明的融合趋势,社会影像媒介的发展也逐渐步入主体层面的媒介融合。美国传播学者伊契尔·索勒·普尔曾于1983年在《自由的科技》一书最早提出“媒介融合”,即“传播形态融合”(The Convergence of Modes),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在不同技术的融合发展之后,“人与技术的融合正逐渐降临”[16],大众传媒技术营造着虚拟世界,而影像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人们带入能够用肉眼直观的虚拟世界,人们与影像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人们时刻置身于现实世界。

当代社会,伴随影像视听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触觉文化和听觉文化成为继视觉文化之后,两大备受关注的感官文化趋势。从某种程度来说,对人类感官活动的文化探讨有助于理解人类自身,也有助于深入理解社会文化发展。各类媒介技术给人们带来丰富的“感官延伸”经验,也带来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作为个体身份认同本源的身体,也是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它是与个体与世界相互联系的桥梁,在共享的符号体系作为媒介的作用之下与他人进行沟通[17]。触觉感知通常与“真实感”和“现实感”紧密相联,但在影像媒介的符号体系作用之下被颠覆。

在影像媒介的技术进化历程中,对影像体验的“触觉感知”体验通常由“视觉感知”触发而来,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之间构筑成密不可分的感官感知系统。美国学者劳拉·马科斯根据德勒兹“光学影像”提出“触觉性视觉”,即通过视觉感知而触发的触觉感受,创造出“触觉可视性”(Haptic Visuality)的心理体验,充满“触感”的影像营造着“触感式视觉”[18]。这种“触感式视觉”由既能被人们观看又能被人们触摸的影像所带来,在现代影像技术的多元体验中并不鲜见。孙绍谊曾对观影体验以及影像与观众关系等诸多相关的电影现象学思潮进行分析,结合影像的“体感”“触感”等趋势和数字新媒体环境,重新认知影像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文化转型以及新“触感影像”观念的形成[19]。在“触感影像”体验中,“真实感”体验得到极大的提升,但“真实”却不复存在。

影像媒介的发展丰富了人类视觉的观看对象,且呈现视、听、触觉等多元感官趋势,影像的观看体验成为人们参与世界的一种方式。影像媒介的演进逻辑也体现着深层的社会文化变迁趋势,伴随影像媒介的技术演进,人类不断更新着对于身体的社会性文化认知,奇观文化也不断被延展。影像媒介演进升级着拟仿奇观效应,带来感官体验,并印证着社会奇观文化升级趋势。在后现代高度商品化、媒介化的影像体验中,凝聚着技术和艺术的融合思维与灵感,以及社会文化观念印迹。不论影像媒介技术如何更新艺术呈现形态,它最终需要作用于人。在影像媒介的技术演进中,影像媒介的艺术呈现方式,除了需要贯彻技术形态与艺术内容融合的趋势之外,还需要融合技术与艺术审美、人文理念等。

五、结语

影像媒介始终不断向前发展,丰富着影像艺术的呈现形态和人们的影像艺术体验方式。在影像媒介与艺术的交融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呈现出多样的媒介艺术现象与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不同的文化艺术作品意义和内涵的载体,影像媒介在其融合发展趋势中跨越边界,不断为影像艺术增添新的呈现形态。作为一种社会表意系统的影像,需要依托影像媒介来呈现各类影像文化景观,带给人们不同的影像体验,参与塑造着社会文化语境,并影响着不同时代影像体验者的观影心理。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影像媒介的技术形态和艺术内容、艺术理念等也体现出鲜明的社会性与时代性。在由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影像文化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消费方式,催生着体验型社会文化形态。影像媒介在其艺术演进历程中不断更新影像艺术创作手法与观念,在与艺术的交融发展过程中,带给社会大众更加新型的观影审美体验。

猜你喜欢
感官媒介艺术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纸的艺术
感官训练纸模
感官训练纸膜
摄影做媒介引无数爱心扶贫手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