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疫情中高校思政教育方法与途径创新研究

2021-11-29 16:28
关键词:思政疫情教育

李 赫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人文艺术与数字媒体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又称“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会议并指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1]全国上下更是展现出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民族精神和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能力和信心。但随着互联网、5G时代的到来,信息的高度透明性、传播快速性、获取多样性都对青年产生深刻影响。此外,高校学生久宅在家的心理变化、疫情有关的形势变化、授课方式的创新变化、就业形势的深刻变化等都对疫情期间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提出了诸多挑战。如何把握思政教育方法,创新思政教育途径,关乎学生成长成才,关乎立德树人之教育大计。

一、重大疫情对思政教育的挑战

重大疫情具有爆发的不可控性、蔓延性、持续性等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爆发4次重大并造成大规模死亡的流感疫情,分别是1957年贵州爆发的H2N2甲型流感,1968年香港爆发的H3N2,2002年广东爆发的SARS和这次湖北爆发的COVID-19[2]。而本次疫情具有传染性强、隐匿性强(潜伏期可传染)等特性,加之爆发在春运期间,对疫情防控产生了挑战。为进一步控制疫情蔓延,自2020年1月23日开始,全国各地先后采取全部或者部分封城等措施,各地高校纷纷响应,先后公布延迟开学、“停课不停学”等通知。学生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前提下,面临隔离观察、不能返校、线上学习等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这对疫情期间的思政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舆情的监管与引导

以这次新冠肺炎为例,全国各地先后采取封城、分区管理的方法来控制疫情蔓延,只能宅在家中的大学生每天通过手机了解各种相关信息。而互联网的快速性、匿名性、多元性特点,以及融媒体时代信息茧房现象,都对思政教育产生了巨大挑战。加之外国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逢节必闹、逢会必扰、逢热必炒的伎俩从未改变,以及反动舆论渗透手段的多样性、隐蔽性,对疫情期间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在重大疫情中,做好思政教育有助于政府公信力的树立、国家形象的提升。如何引导学生多方了解、理性甄别、不信谣不传谣、不被不法分子利用,是摆在思政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如:“方方日记”事件,李兰娟院士被造谣为其亲属创办医药公司“带货”事件,更有李文亮医生感染去世时各种不实传闻,都使网民的不满情绪达到了峰值。如何快速应对,迅速辟谣和引导都对我们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心理问题的发现与关注

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密不可分,思政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心理教育,心理教育的关注有利于思政教育的因材施教。思政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更可以培养其对人生理想追求道路上所遇到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无论是以往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还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心理能力强的人更容易坚持,更有助于面对人生路上的坎坷,取得既定目标的成功,实现人生理想。重大疫情中,如不及时发现与关注心理问题就会有危害社会,危害自身的情况出现。如这次COVID-19疫情中长期被隔离在单一空间会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问题。更有心理学者说:“当各种支持、援助慢慢地撤回,应激状态消除,一些其他问题才会渐渐显现。”因此,疫情结束后心理的长效关注与疏导也都是挑战。

(三)思想引领的形式与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面对重大疫情,思政教师不应该错过这个“非常”的教育时机,利用特殊时期,采用特殊方法上好思政大课,做好学生思想引领。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思政教育如何转换形式、创新方式方法,对思政教师具有极大挑战。尤其当学生看到疫情数字,“火神山”“雷神山”建设,古稀之年钟南山院士奔波身影,一批又一批医护人员援驰,志愿者保驾护航,如何抓住机遇,引导学生思考,挖掘其背后的教育意义也是挑战。怎样将高大上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家国情怀教育、感恩教育、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等和接地气、真善美的生活结合,讲好人生大课,对思政教师都是挑战。

二、重大疫情中做好思政教育的方法

新时代的疫情防控阻击战,是对国家综合治理能力的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挑战。可探索通过建设互联网阵地、全方位心理疏导和因人施策三个维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把握思政教育主动性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抗击疫情是一场全民战争,重大疫情中的思政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宣传解读好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有利于稳定大局,提升战胜疫情的信心。应牢牢把握思政教育主动性,打好疫情思政教育“先手仗”。尤其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的网络环境时,抢占思政教育主动权,在舆情出现第一时间迅速反应,整合资源,破解难题尤为重要[3]。高校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舆论引导时效性、准确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建立网络工作队伍、准确核实、快速发声、高点育人。如:网上热议的方方日记事件,应该第一时间仔细梳理,拨去浮云,将信息来源合理且有国家确定答复的信息第一时间转发给学生,对不准确信息应第一时间站出辟谣,下好网络思政教育“先手棋”,发挥网络育人实效,才可避免被别有用心分子利用,进而造成民众对政府公信力的挑战和集体性恐慌等情况出现。

(二)侧重思政教育实效性

重大疫情受持续时间、发展方向、国际国内形势等诸多不可控因素影响较大,需持续关注,积极应对,合理把握,建立健全动态管理机制,了解实际问题,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以国家卫健委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为核心,注重把握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安排思政教师分类关注与指导。如:对患病学生、隔离学生、疫区学生进行动态性、多方性的关注,防止其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对志愿学生采取每日跟踪,特别关注志愿岗位较难、较长、较累的志愿者,避免其出现畏难情绪;对贫困学生多了解,防止其因信息不畅通、生活困难引起的焦虑等心理问题;对大四就业、考研或创业等学生,点对点地关注其因疫情影响而导致的就业难,毕业难引起的偏激等情况;对出国交流学生特别关注所在国家的相关实际情况等。建立健全动态管理机制,了解实际问题,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

(三)提高思政教育针对性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任何时期思政教育都应“因材施教”。特别在应对重大疫情中,可针对性地对不同地区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如对疫区学生开展时事政治、爱国主义教育等;对其他地区学生可考虑如生命教育、法制教育结合等。还可针对疫情中出现的不同问题特殊关注,合理转化,如:可将疫情中每天通报的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等冷冰冰的数字合理转化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将全国各地奔赴支援湖北的医护人员、志愿者、返厂复工工人、执勤警察等故事,合理转化为对学生爱国主义、民族大义教育;将“野味”及相关环境问题,转化为生态观教育;将本次疫情中暴露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问题转化为法制观念教育;还有宅家陪父母的家庭感恩教育等。也可探索各类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如90后医护人员援驰武汉的案例既可是对人生选择的理想信念教育、对大家小家选择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无私奉献的感恩教育,敬畏生命的生命教育,也是对家国情怀的深刻教育。

三、互联网时代下重大疫情应对中思政教育的途径创新

重大疫情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疫情,也倒逼高校思政教育转换方式方法,开启“云思政”时代,结合疫情中需牢牢把握主动性、实效性、针对性的原则,探索从思政教育阵地、抓手和体系三个方面创新思政教育。

(一)构建互联网传播为主的全媒体思政教育阵地

网络时代下的重大疫情,急需思政工作迅速转型,将真实的“面对面”转化为“线对线”。可建设易班、微信、微博、B站、抖音、快手等全媒体思政传播矩阵,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志愿者队伍,迅速抢占互联网发声主动权。如疫情期间:官方微信公号“高校辅导员在线”发表了数篇各高校辅导员战“疫”行动与故事,累计阅读量10w+,辅导员个人微信公众号“南航徐川”发布的《疫情、耀眼、恐慌以及独立思考》累计阅读量5.4w。《2019抖音数据报告》和《2019快手内容报告》显示,抖音日活跃用户数已经突破4亿,快手日活已达3亿,迎来了短视频传播体系的又一个高峰。短视频具有“短”“频”“快”的特点,符合当前人们的需求,如果能够抓住短视频平台,独树一帜,将会具有非常好的传播效果。笔者也探索制作系列品牌思政类短视频节目《赫姐时间》,通过各大短视频平台传播,疫情期间原创发布20余期,主题包括《致敬那些疫情期间的逆行者们》《我们所在的地方叫做中国》等,内容紧跟疫情发展,以脱口秀形式融合当代大学生喜欢的舞蹈、漫画、二次元、段子等元素进行创作,深受学生喜爱,全平台浏览量累计浏览量1 000w+,得到学习强国、中青团中央杂志、浙江省教育厅等多家省市级媒体报道关注,具有非常好的育人实效。因此,探索入驻短视频平台,依托精准、快速、短频的特点制作疫情期间思政教育相关主题视频,多平台传播,建立健全全媒体思政教育途径[4]。

(二)打造大数据分析为辅的多协同思政教育抓手

网友留言说:“原以为我们人类被机器和算法统治的日子,应该至少在50年以后才发生,没想到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让它提前到来。一个由大数据和机器发放的健康红码就让我回不了杭州。”疫情发生后以大数据著称的浙江推出健康码充分展现了数字化管理的便捷。而网络时代的重大疫情,可探索采取数字化精准分析,使思政工作更有针对性。如:安徽某高校,利用智慧思政“大数据”平台,在疫情精准监测、防护知识教育、心理咨询服务、师生思想引导、服务线上教学等方面为各高校构筑起同心战“疫”安全网。思政工作大数据化的处理与分析,可实现思政工作“点对点”,提高思政教育针对性[5]。如:(1)可对某些经常关注国外网站,浏览并发表极端言论的学生采取网络监管与预警,进行思政教育,从而取代现有网络志愿者的工作。(2)数据化地分析上网时长超过12小时学生各方面情况,及时进行思政教育,避免网络成瘾,防止出现疫情期间理想信念缺失的现象。(3)尤其对经常后半夜或延迟健康打卡的同学多关注,引导其养成合理作息时间,科学宅家,锻炼身体等习惯。此外,精准化的数据分析与共享也有利提升学生的接受度,避免出现抵触情绪。打通化的数据共享又可以减小工作量,更多协同校内外多部门资源与配合,打破传统同一表格上报不同部门的繁琐,更好地做到一张表格绘到底[6]。

(三)探索网格化管理为助的高效率思政教育体系

可建立以支部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等为主体,专任老师、后勤工作人员、班委、寝室长等组成的网格员队伍,建立班级为框架,寝室为单位的网格盒子。考虑疫情思政教育的阶段性与持续性,确保网格教育的完整度,根据学生所在地区,所属性质的不同进行弹性教育。创建除课堂之外的家庭、寝室、党支部、兴趣小组、社团等不同的教育场所,打造“疫情思政地图”。分类管理、地理布局、建立网格单元,对每一网格实施动态、全方位管理,实现校-院-家三级联动,为每个网格配备网格长、管理员、信息员、监督员,制定量化的标准,彻底实现思政教育编织成网。此外,还可将思政教育工作融入日常,打造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创新,即:云辩论、线上网络主题团日活动等。整合网格资源,实现专人负责,专人管理,专人运营,共享资源,不断提高思政教育可操作性。如:某高校特色主题云团日活动《助力复工复产》,针对受2020疫情影响导致的产学研基地草莓花卉、小番茄滞销等问题进行讨论,校团委老师、专任教师、科研人员及不同团支部的团员们共同参与,发挥网格实效,谏言献策,探索云花卉、果汁原浆、网络售卖等相结合的新手段助力农产品滞销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一次很好的主题团日活动和网格化示范思政教育课程。

四、结语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每次重大疫情的出现对高校思政教育是挑战更是机遇,做好思政教育工作,有利稳定大局,树立“四个自信”,提升战胜疫情的信心。尤其面对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应该紧跟时代,把准脉搏,找准方向,及时创新与调整,用网络思维解决问题,牢牢把握思政教育主动性、针对性、时效性,让思政教育的“盐”更好的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在疫情期间发挥核心关键作用,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思政疫情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战疫情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