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立德树人的有机融合

2021-11-29 16:08朱晓蕊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根本任务树人立德

朱晓蕊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 湖南 湘潭 411201)

教育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因这一思想的提出而逐渐清晰。[1]当下需要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象征着华夏儿女的精神风貌,它逐渐塑造出中华儿女共有的思维及行为方式,其内涵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已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精神承载。因此,我们也更有必要将德育与民族奋斗史相结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立德树人的时代价值

1.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文化意蕴

在上古时期我国已经提到了“德”,如《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轩辕重视修习德行,鼓舞兵将士气,研究天文现象,观察节气变化,种五谷杂粮,取民之所向,量国土疆域。其实,在我国古代也已经出现以“人伦”为主要内容的德育思想,如孟子曾经提到,人要懂得为人之道,若仅仅是为了吃饱穿暖、安于享乐,却不去接受教育,就会不知礼义廉耻,与禽兽无异。圣人会忧虑洪水灾难,也会忧虑百姓是否接受教育,于是派官任职,教化百姓,使其懂得父子之间的亲情、君臣之间的忠义、夫妇之间的和睦、长幼之间的礼仪、朋友之间的真诚。最早明确提出“立德”的是先秦时期的《左传》,其中指出人生最高的境界应该是树立德行,然后建立功勋、成就大业,最后卓有建树、自成一派,这里的树立德行主要是指圣人的功劳事迹,德可以化天下,历代的君王需要有崇高的道德品质,才能够科学有效地治理国家,使其安定富足,使百姓安居乐业。“德”的提出能够追溯到上古时期,“立德”有关的思想则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这足以证明“德”的重要性,“树人”的思想也能够追溯到我国先秦时期。如《管子·权修》篇提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总而言之,立德是教育的基本原则,树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立德树人则是通过进行各种道德教育活动,历经数年时间培养出具有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人才,使其德才兼备。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由中国历史上的华夏祖先所创造的,经各民族各朝代不断传承发展的各种优秀文化思想以及精神观念的总体表征,包含了伦理、哲学、宗教等方面,还包括许多其他方面,如博大精深的华夏书法文化、戏曲文化、兵法谋略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依然体现出其内在价值,首先,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内核的展现。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蕴含的价值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相通,均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内在道德与价值追求。其次,为我国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了理论依据。后人能够以史为鉴,从中汲取兵法谋略、治国理政等优秀经验,将之转化为当代适用的方式,从而推进我国现代化的发展。再次,为中国梦的实现注入思想活力。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华夏儿女树立与保持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认同感,为实现伟大梦想注入持续且有力的营养原料。[2]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对实现立德树人具有重要意义。

3.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时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同时,党的十九大又明确指出“立德树人”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完成什么样的教育任务、肩负了什么样的教育使命。2018年5月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德行培育的重要意义,指明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并将立德树人作为衡量学校各项工作的重要指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了九大坚持,拓宽了我国教育改革的前进道路,指明了我国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进方向,也再次用“立德树人”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因此,学校在各类指导工作中要全方位贯彻德育原则、把握德育规律、落实德育举措,切切实实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立德树人的内在逻辑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想源泉

全世界各地区一般以民族精神为重要的精神支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见证了时代发展的脉络,镌刻着我国时代发展的民族印记,蕴含着许多有关“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其中包含诸多论述修身、德性以及人才培养的思想。[3]在我国历史上,儒家思想始终是将德性置于“首位”。正如孔子所提倡的实行德政:若用强权来治理国家,采取严苛权威的政令、法令、刑罚来管理约束子民,让子民臣服,使其变得“安分守己”,这只能是表面顺从,内心却不知礼义廉耻;若用道德教化百姓,以理服人,子民则会有廉耻之心,且有顺从归服之意。态度鲜明地强调要为政以德,即国家之德。管仲提出,社会富足才会意识到礼仪,衣食充足方可顾及荣辱。他明确指出要崇德向善,即社会之德。以及《礼记》中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指出教育目的就在于发扬德行,强调人要懂得修身养性,即个人之德。《管子·权修》指出,培养人不是一时就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历时数年甚至一生。这说明了人才培养的关键性和长久性,指出“立德”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把“立德”看作人生的必修科目,足以看出古时立德的重要性。可见,我国自古以来所推崇和提倡的正是要成才就先成人,要成人就先立德。[4]

2.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支撑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诸多重要道德资源和精神财富,传统文化的弘扬亦需要学校作为主要阵地。首先,诸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家国情怀的内容是来自于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学校可以将其作为理论支撑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深刻诠释什么是爱国主义,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励学生立志报国;其次,《大学》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其宗旨就在于彰显人的品德,再如“为政以德”“孝悌忠恕”“仁爱之道”等有关价值取向的内容,引导着学生追求以德为先的正确价值观;最后,还有诸多“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礼让为国”“舍生取义”等优秀的意志品质能够规范学生的言行,激发学生追求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以及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品质。[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诸多关于立志、修己、内省、慎独、勤俭等精神内涵,给予学校许多有关道德教育的理论资源和理论支撑。学校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促进积极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另一方面有利于系统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并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提供思想理论支持。

3.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

首先,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方面,传统文化给予立德树人理论支持,另一方面传统文化通过与现代理念的结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因而,能逐步建立“文化自信”,同时将追求国富民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与实现“中国梦”有机结合,丰富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从而通过一代又一代学生的努力,实现我们的伟大梦想。[6]其次,有利于实现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而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有“因材施教”,也有“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在我国的教育过程中,能够注意到传统文化的“因材施教”“尊师重教”与当下的“以学生为本”相结合,尽可能克服灌输式教学的弊端,以尊重、理解的态度面对当代拥有多元化个性的学生。[7]最后,有利于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诸多以德为先的教育思想蕴含在传统文化中,立德树人同样强调以德为先,传统的选拔制度暴露出重智轻德的缺点,使德育被弱视,所以学校教育要结合现代理念弃其糟粕之处,把握知识传授与学生品德发展的关系,用辩证的思想分析问题,将德行培育和素质提升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8]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进立德树人的现实路径

1.充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涵,融入践行“中国梦”新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我们祖先在五千多年历史中形成的各种优秀文化,也包含着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走向独立、自主、繁荣、富强的革命精神。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要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之中,并将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国梦”相结合,赋予学校、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从而真正落实立德树人这项根本任务。[9]

2.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体系,拓展教育理论的深度和广度

学校要结合当前形势持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活动,不可仅仅满足于现有的教育资源。各级各类学校可建立相关的理论研究机构或中心,进行科学研究,拓展其深度与广度,进一步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体系。一方面,结合传统文化的学科属性进行理论探讨与研究,与时事政治相联系,与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行碰撞,探索适合推进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教育形式。另一方面,要结合新时代学生的责任与使命,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结合新时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深入挖掘其科学理论,不断强化实践问题研究,从而助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10]

3.打造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课程,助力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

学校除了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理论研究,还应着眼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实施、教材选择等方面。学校应该在教育教学中正面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这种实质性问题。各级各类学校应开设适合各级各段学生的课程,选择适用的教材,无论是课程的设置还是教材的选择,都应该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应用性、传承性。学校可结合当地的民俗风情、文化特点、历史沿袭等方面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编撰具有高辨识度的校本教材,密切结合当代社会背景、社会动态以及时事政治,让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为“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助力。[11]

4.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增添立德树人教育活力

学校需要在教育形式上有所创新,为教学注入活力,使学生更易接受传统文化。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淀时代学习资源,思考创新教育形式,贯彻学校实践“立德树人”的客观要求。学校首先要转变的是教育教学形式,要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学形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创新型的现代教育形式。传统文化教育要在课上进行研讨,再通过辩论比赛、知识竞赛、实地调查与体验等各类方式融入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发挥学校教育资源充足的优势,让教育存在于课堂内外,不断创新和丰富教育形式,为实现“立德树人”注入新的活力。[12]

5.提升教师传统文化教育素养,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校教育的具体实践环节主要是教师参与,那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学校的具体实践环节中也离不开教师。承担传统文化教育职责的教师在数量与质量上都要有所保证。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那么教师作为其中的关键一环,需要学校或者政府部门对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扎实传统文化的知识基础,掌握传统文化的教学艺术,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教师的“教”变得丰富多彩,让学生的“学”变得意义重大。[13]要让教师除了能够在课堂上教育学生,还能够言传身教进行引导,最终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四、结语

厚植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丰富华夏儿女精神世界,推动传统文化教育这项系统工程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落实,培育出既有文化底蕴又具备时代风貌的新时代青年。总之,需要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创新与实践,发挥其优势与特点,培育与激发学生的家国观念和民族情怀,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信仰和高尚的品格,从而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猜你喜欢
根本任务树人立德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德育六义: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机制研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