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南民间情歌的美学价值

2021-11-29 16:10刘智毅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情歌句式民间

刘智毅

(湖北省咸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北 咸宁 437100)

“作为一个民族儿女连情交往的结晶,民间歌谣燃烧着青春的烈焰,蕴含着蓬勃的生机,包容着深情的爱恋,滋润着千千万万青年的心田”[1]。民间歌谣是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最古老、最原始、最大众的文学艺术,是人类社会的百科全书,内容涵盖了社历史、地理、军事、政治、社会、自然、宗教、神话、科学、爱情等,种类也有劳动歌(打硪歌、挖山鼓、栽田歌、号子等)、历史传说歌、生活歌、爱情歌、儿歌、风俗歌、山歌等等,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最受欢迎的还是民间情歌,村村畈畈、家家户户、角角落落、男女老少,无处不在、无人不唱,因为爱是人类永恒的课题。

美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作为劳动人民情感和智慧结晶的民间情歌这种表达爱情的方式,自身所具有的独特节奏、韵律和相对稳定的曲式结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就构成了美学价值的审视对象。一旦这种艺术形象、艺术形式、艺术技巧上升到一种不自觉的美学高度时,一定的美学观念、思想和原则便随之诞生。毛泽东主席在给陈毅同志的信中谈到诗歌时说:“将来趋势,很可能从民歌中吸引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由此,我们研究和发掘民间情歌的美学价值很有必要。

一、民间情歌的结构特征

从历史发展和生活演绎的过程来看,民间情歌是随着生产发展、社会更迭、生活变化而产生的一种口头艺术创作,甚至是不识字的人民群众创作的。许多伟大作家都惊叹劳动人民的创作才能,对各种形式的民间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写到,“到现在,到处还有民谣、山歌、渔歌等,这就是不识字的诗人的作品,也传述着童话和故事,这就是不识字的小说家的作品,他们,就都是不识字的作家。不识字的作家虽然不及文人的细腻,但他却刚健、清新。”[2]例如著名的《龙船调》《小河淌水》《康定情歌》《在那东山上》《土家女儿会》《十三寨的幺妹哥哥乖》等等。这些情歌丰富多彩,可谓千姿百态:

交情歌——花逢蜜蜂朵朵开;恋情歌——鸳鸯结伴永相亲;别情歌——脚踏相思路一条;偷情歌——甜嘴甜口甜心间;苦情歌——最怕归鸟不投林……

不管民间情歌的种类和内容多么五彩缤纷,但其结构一般都较为短小精悍、几个字一句话、几句话一首词,语短情长,寥寥几笔足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足以营造一种优美的意境,是劳动人民智慧和情感的结晶。例如民间情歌《托得莲花笑盈盈》:

“莲叶盛水点点清,出水莲花香莲心;阿哥好比青莲叶,托得莲花笑盈盈。”

这首歌词仅仅截取了青年男女劳动憩息时用莲叶盛水来解渴的画面,便将他们在爱情里陶醉,幸福快乐的生活情趣刻画得栩栩如生,如萦耳畔、如现眼前。

民间情歌的歌词体式结构形式多样,大体可以分为单句式、二句式、多句式和长短句式。

所谓单句式,句式结构通常以五言、七言为一句歌词的形式,一句就是一个完整的意思。例如:“心头长着情哥哥的爱”。

所谓二句式,乃为上下句结构的词体,通常上句起兴、下句点题,它包括对口句、对答句等。例如:“黄花菜枯透了心,妹妹伤透了情哥浑身的筋”。

所谓三句式,句法结构为三言两句、七言一句构成。例如:《盼郎归》——太阳满天霞,想煞小奴家,想起冤家浑身麻。

所谓四句式,句法结构大量表现为规整的七言四句,类似如古诗的七绝。例如:平腔《来日收获笑颜开》——大田栽秧排对排,情哥情妹难分开。今日插下恩爱秧,来日收获笑颜开。

所谓五句式,句法结构大量表现为整齐的七言五句,前面两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后面三句对前面意思的升华或者补充。例如:节节高·《四季花》——百花开来四季春,情哥得病在南京。想跟情哥说句话,隔山隔水断了音,不知情郎么病情。

所谓多句式,句式结构一般采取多句歌词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意思,构成一个段落;句法结构一般为六句以上,多用在表现长篇叙事的歌曲当中,在春夏秋冬四季、东南西北四方、一年十二个月、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等时空中进行叙述,表达丰富的情感和内容。例如:小调《哭辞嫁》——娘哎……一脚踩进花轿门,一姓女子改成两姓人。生嘴说生话,双手摸生门,双脚踏生地,双眼见生人,大雪也要走,大雨也要行。娘啊……

多句式经常采取长短句结构方式来进行安排,即在完整的五言、六言、七言句中,灵活多变地穿插简短的词组而形成的词体。通常三句、五句、七句、十句等句式较多。例如三言句式《糖罐花》:“糖罐花,白堂堂,心想嫁,又想娘,想不嫁,又想郎。”

再例如流传湖北通山一带的《十想情郎》之五,乃为长短句式结构:“五想情郎上眠床,一上眠床泪汪汪。两脚‘纤’来如蚕缩,侧耳我听见外面,风吹摇钱树上,铁马、铜铃,上摇七里、下摇八里、七八一十五里,摇上、摇下、摇左、摇右,摇南、摇北、摇东、摇西,摇在我姐屋脊上,叮铃哐啷响叮当,心中欠得断肝肠。”

劳动歌当中表现的民间情歌,在民间情歌中极为普遍。人民群众在进行生产劳动时,为组织生产、协调动作、鼓舞干劲、调节情绪而演唱的劳动情歌。例如流行于湖北咸宁山区一带的挖山鼓、栽田鼓,歌师胸前挂着一面鼓,腰间挂着一面锣,一边吟唱歌曲、一边击打锣鼓,时而一人高歌、时而一领众合,大多数都是就地取材、即兴演唱。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调节情绪时演唱的爱情歌曲,逗乐、去乏、起兴、鼓劲。咸宁《栽田鼓》全套有九个曲牌,每个曲牌按照当天不同劳动时间、地点而演唱不同的内容。清早出工唱“呼彩头”,随后唱“早晨头”,早饭后开工时唱“雷落天”,上午歇工时唱“送中酒”,中饭后开工时唱“下河桥”,太阳偏西时唱“急鼓腔”,太阳落山时唱“节节高”,收工时唱“转回程”,最后唱“呼彩尾”,唱词、行腔节奏自由,击鼓、敲锣时急时缓。[3]例如:山歌高腔·《秧田里面凤连凰》——上昼扯秧秧挽秧,下昼栽田行对行。郎栽七棵来带姐,姐栽七棵来带郎,秧田里面凤连凰。

例如:雷落天·《吃了饱饭进长垅》——吃了饱饭进长垅,十树桃花九树空。桃花谢了结桃子,荷花谢了结莲蓬,十年想姐一场空。

日常生活当中表现的民间情歌,表现出特定历史背景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和现实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例如:单身苦·《孤人歌》——孤老头,是神仙,一升米,吃一天,破衣裤,一人穿,病倒床,喊王天。

从众多的民间情歌中,我们可以分析到,民间情歌有比较稳定的句式结构,它配合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就构成了灵巧、灵活多变的结构特征。“它对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各个阶段、各个侧面进行生动的反映,如初识、试探,互相赞美、热烈爱恋、离别相思、反抗封建等。在爱情生活比较自由的少数民族地区,情歌尤为发达。它不仅数量丰富,而且在各类歌谣当中艺术性也是最高,因其内容形式比较稳定,又因与人们爱情生活紧密结合,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爱情语言,使在历代劳动人民情感与智慧的反复锤炼下日趋精美。许多传统情歌,至今仍保持着它们的巨大魅力。”[4]

二、民间情歌的思想价值

如果说结构是民间情歌的外在形式,那么思想则是民间情歌的内在本质。1913年2月鲁迅先生在《 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说:“当立国民文术研究会,以理各地歌谣、俚谚、传说、童话等。详其意谊, 辨其特性,又发挥而光大之,并以辅翼教育”[5]。鲁迅先生所谓艺术能“辅翼教育”,实际上是强调艺术的思想性。

民间情歌反映的爱情生活多彩与复杂,其中“追求自由恋爱”与“歌颂爱情专一”是两个鲜明的主题。首先,追求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文明标志。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爱情和婚姻便受到了统治阶级的专横制约,美妙和谐的情感因素与其形成尖锐的矛盾,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有爱情基础的不一定能建立起美满的婚姻和家庭,没有爱情基础的也许要被迫吞下爱情的苦果和毒药。于是,追求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并坚定不移地与封建礼制作斗争便成为民间情歌的典型主题之一。如《好花不怕霜雪打》:“前面挨打哭哀哀,后门招手喊哥来;好花不怕霜雪打,霜雪越打花越开。”

从上述歌词可以看出,民间情歌中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主题,往往和控诉封建礼教的罪恶、揭露封建婚姻制度不合理密切相关。类似这些民间情歌所表现出来的含义,体现出崇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

再者,专一的爱情观念是民间情歌的又一大主题。“爱情专一观”是在人类脱离群婚制、进入偶婚制,最后建立一夫一妻制的家庭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同样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有的直接描写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有的则不直言爱情的专一,而是通过倾心思慕、患难与共、幽怨惆怅的描写来表达,我们不难发现其中隐含的主题。这种主题的情歌,在相当多的数量上出自女性,人类生而有别的男性和女性,注定了女性在漫长、黑暗的封建制度下,在爱情方面承受着比男性更为沉重的枷锁。

(一)表达互相爱慕的情歌

在民间情歌中,有相当数量的是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的相互爱慕,产生炽热恋情的时候,“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心理状态和审美取向就凸显无余。例如《花逢蜜蜂朵朵开》:“妹是桂花香千里,哥是蜜蜂万里来;蜜蜂见花团团转,花逢蜜蜂朵朵开。”

从这首意境优美、比喻生动、形象鲜明的情歌中,我们可窥见男女之间的那种热烈追求、亲密相爱的情景。

(二)表达选择情人标准的情歌

民间情歌是民间歌谣中独具风姿的一朵奇葩,勤劳、智慧的华夏儿女在几千年的文明长河之中,情歌写就了别具情调、光辉灿烂的一笔。在各类歌谣中,情歌有着相当多的数量和比较高的艺术水准,不仅是劳动人民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一个复合透视。与此同时,民间情歌表现了不同社会阶段劳动人民的道德、伦理和价值取向,成为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研究的一种重要载体。“劳动创造了人类”,也正是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劳动者的知识、经验和感情不断丰富,创作出大量带有风俗特征或者爱情内容的歌词,其作用是鼓舞情绪、减轻疲劳、丰富生活,同时也真正进入到人类生自有之的爱情殿堂。

有的民间情歌,表达的是劳动人民在选择终身伴侣时的标准,表现出他们健康的爱情观和审美观,不为金钱诱惑,不怕环境逼迫,敢于冲破封建礼制的牢笼,依据自身的审美观去争取平等自由的婚姻和幸福美满的生活。如《花椒树旁长青藤》:“花椒树旁长青藤,妹妹缠住有心人;不管花椒麻又辣,不怕涩和辛。”

(三)表现离愁别恨的情歌

有相逢必有分手,有相思必有离愁。旧社会,劳动人民为生计所迫,有情人各分东西的苦楚和思念,便自然而然成为民间情歌的一种内容。例如《三天不见哥哥面》:“三天不见哥哥面,大路上人马都问遍;两天不见哥哥面,手拿钢针懒穿线。

从这首情歌我们可以看到,一位情深意切的青年女性纯真深切的思念之情。这种内容的民间情歌,常常伴随着“情语”“痴语”的产生,使得民间情歌更具光芒。再如:“猪栏前面放捆草,牛栏前面放盆糠。”

一位青年女子由于思念心切而将喂猪的饲料给了牛,将喂牛的饲料给了猪,看似好笑的生活细节却构成了情深意厚的“情语”“痴语”。又如《想你想你真想你》:“想你想你真想你,请个画匠来画你;把你画在眼珠上,看在哪里都有你。”

对民间情歌作情感的时间维度进行仔细分析,还有相思歌、相交歌、相送歌、绝交歌等等。

在表现相思的民间情歌方面,例如:平腔《十二月望郎之正月望郎兰花开》——

正月望郎兰花开,兰花开得绿霭霭。心想摘朵兰花戴,头戴兰花望郎来。

例如:《又想情哥又怕人》——你看天上那朵云,又像落雨又像晴。你看田边那个妹,又想情哥又怕人。

在表现相交的民间情歌方面,例如:多句子·小调·《约会》——天上起云地下阴,去年约郎到如今。日里约郎来相会,夜里约郎壁下等。站着又怕人看见,蹲着又怕脚纠筋。

例如:四句子·平腔·《情哥今日来插秧》——早早起床忙梳妆,头上两边扎鸳鸯。问妹么事这高兴,情哥今日来插秧。

例如:五句子·高腔·《与姐相爱乐似仙》——丝茅出土叶儿尖,荷叶不剪自团圆。朱子开花红到里,八月桂花香到边,与姐相爱乐似仙。

例如:多句子·平腔·《丢秧歌》——田垄一幅好画屏,巧手点水鸟儿惊。姑娘弯腰织翠锦,偷看水中飘来影。

例如:长短句·小调·《姐乐也·贩茶歌》——正月里,正月正,贩茶客人要动身,姐乐也,姐在房中喜忱忱。

二月里,是花朝,贩茶客人水面飘,姐乐也,姐在房中有心娇。……在表现相送的民间情歌方面,例如:多句子·平腔·《十里相送》——送郎送到十里亭,十里亭上说私情。送郎终究有一别,难离难舍又难分。

在表现绝交的民间情歌方面,例如:五句子·高腔·《手扶栏杆》——手扶栏杆叹一声,聪明娇姐听郎音。昨天朋友对我说,娇姐如今爱别人,把郎丢在冷水盆。

这样的民间情歌,可谓想象奇特、构思新颖、情痴语痴、透心入骨!可见,民间情歌所表现的真正自由而且专一的爱情,一般都在劳动人民之间产生,在劳动中自由恋爱,又在劳动中传承、充实、丰富和发展,这样的爱情价值取向,才是广大劳动人民理想的爱情,也是我国优良的民族传统。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情歌,则有更多的、更崇高的、更新的观念和内容融入到情歌之中。将爱情融合到创造性的幸福生活之中,这是爱的升华与情的飞跃,也是一种无限高尚的精神境界。

三、民间情歌的艺术价值

思想是艺术的灵魂,它只有依靠一定的艺术手段才能得到更完美的表现。民间情歌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1978年,周扬在《中国歌谣选序》中写道,“歌谣从来是人民心声的自然流露,它也是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时代生活和风土人情的一面镜子。这是我国各族人民以自己的艺术天才和集体智慧创造出来的一份及其珍贵的文化财富。我们应当从各民族民间诗歌吸收丰富的营养,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时代的新诗歌,这些诗歌应当是富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民间情歌的优势是活在劳动人民的口头上,口耳相传,随着地域、语言、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得到不断发展和创新。民间情歌“情味”浓郁,劳动人民巧妙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创造出具有鲜明、生动、感染力强烈的艺术形象,借以抒发他们的强烈的情感和审美情趣。民间情歌的艺术特色也十分鲜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格调优美、形式多样。例如:“高山顶山一丘田,郎半边来姐半边。郎半边来种甘草,姐半边来种黄连,半边苦来半边甜。”

二是传统手法,形象生动。例如,用隐喻构成的鄂西情歌:“小小鲤鱼紫红鳃,下水游到上水来。游过千张金丝网,游过万座钓鱼台,情哥钓我我上来。”

三是奇特精巧,刻意求新。有的从正面打比方,例如:“竹子开花开到尾,笋子包心包到头。”

有的从反面打比方,例如:“莫学辣椒红了脸,莫学花椒黑了心。”

有的奇思妙语、别出心裁,例如:“长江里面长河藕,风吹石滚满江游。黄鳝长鳞蚊长角,铁树开花郎才丢。”

下面,就民间情歌中比兴、谐音和双关等最主要的几种艺术手法做一些探讨。

(一)民间情歌的比兴

对于“比”的论述,汉代郑众在《毛诗正义》众论到,“比乾,比方于物”。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论到,“比者,附也”。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则在《诗集传》中论到,“比乾,以彼物比此物也”。他们的基本意思,都集中在揭示“比”是比附事理、托物言志的一种艺术手法。所谓“比”,即借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复杂微妙的、抽象的、情感概念的一种艺术手法。

关于民间情歌中的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等,它可以从正面、反面或者从正反两个方面结合来比。如:“藤死树生缠到死,树死藤生死也缠。”

这就是从正面来比喻爱情的忠贞专一。

纵观民间情歌的比喻,它有着鲜明的倾向性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既有传统性,又富有创造性。关于“比”,不仅仅是朱熹所讲的“此物与彼物”的关系,它更是情感和形象的关系。情感是本体,形象是喻体,只有以情感为轴心才能产生鲜明生动的比喻;有了比喻,才能化无形的抽象情感为准确生动的形象,从而调动读者的艺术联想、产生共鸣。这就是民间情歌中比喻艺术价值的表现方式之一。

关于“兴”,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论到,“则兴者,起也。”宋代李仲蒙论到,“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绪也。”民间情歌中的兴句,是情感的前奏,俗称“歌头”或者“韵首”,它的内容大多数都与正文相关,要么是触景生情,要么借景抒情,要么托物言志。这种手法结合民间歌手天才的口头创作能力,创造出一种浑然天成的清新意境,于平直处见奇巧,于浅显中含深情,让人听后情自兴起、兴来神荡。民间情歌中更多的是利用比兴结合,创造出饱含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例如上面的《送郎送到竹子山》,竹子山送别,太寻常不过了的一件事,但是这首歌词却有惊人之处。前三句直叙其事,借景起兴,第四句巧转比喻,以“无心肝的竹子”来隐喻“无心肝的情侣”,表明了对狠心离别男子的怨恨之情,一语双关、含蓄隽永而又意境葱茏。

(二)民间情歌的谐音和双关

双关是指用一个语词同时关顾着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手法,它的重要媒介是两种事物之间声音的相同或者相似,即谐音。民间情歌是一种特殊的口头文学,因此它更能适合于这种“利用声音的关系”的表现手法。如:

“月亮起来亮堂堂,丝瓜苦瓜结成行;郎吃丝瓜思想姐,姐吃苦瓜苦想郎。”

上述情歌中的“丝”与“思”,写思念之情,“廊”与“郎”谐音,通过做屋时修不修走廊的事情来巧探对方的情感,“梨”和“离”谐音,写分离之事。这种类似谐音双关的手法,不仅巧妙地描绘了浓烈的抒情气氛,而且凸显出生动的艺术魅力,同时也美化了情歌的声韵。类似以上谐音的还有很多,如:“莲”与怜爱的“怜”“藕”与配偶的“偶”“题”与啼哭的“啼”“棋”与期待的“期”……这就是“指物借意”,借眼前的景物来表达心中的情意。

民间情歌在各地的风俗歌当中也是屡见不鲜,比比皆是。像结婚上花轿时辞别亲朋戚友要唱哭嫁歌,新婚的当天晚上,乡里乡亲来喝喜酒、闹洞房时的撒帐歌、铺床歌、喝交杯酒歌、客人的贺喜歌等等,也都是脍炙人口、情绪高涨、气氛吉祥喜庆,唱词按照新房的装饰、婚宴的现场、婚庆的程序等即兴编写。

湖北咸宁一带,钱六姐是才女型的机智人物,相传她“诗词歌赋无所不能”,当然也有她关于爱情方面的“故事歌”。在送夫赶考、夫妻逗嘴、对栽田鼓等歌谣中都有记载。有些歌谣不着一个爱字、不见一个情字,却情深意浓、爱意绵绵;有些唱词直截了当、诙谐泼辣,比赋恰当、直抒胸臆。

总之,民间情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份弥足珍贵的遗产,它的价值表现在借鉴、教育和审美等诸多方面。传统民间情歌中,“只讲情义不讲钱”的选择爱情标准,“要学蜡烛一条心”的爱情专一,“铁树开花情不丢”的高尚情操,直到今天,对我们依然有现实的教育意义。[6]我们从民间情歌中反映劳动人民反抗封建礼制、追求爱情自由的斗争中获得启示,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自由和幸福;同时,从追求真挚、坚贞、专一的道德取向中受到熏陶,在优良的民族传统上建立起高尚、纯洁的爱情观中受到教育,还可以从民间情歌中获得充沛的审美力量,吸取精湛的艺术营养、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促进新时代文学艺术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更加珍惜我们今天的新生活、新制度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情歌句式民间
情歌的故乡是我家
满文简单句式之陈述句
傣寨情歌
荒漠之路上的三首情歌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特殊句式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