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 岚,霍莹莹
(哈尔滨工程大学 外语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作中经常使用意象来表达隐晦的情感,在李白的诗歌中“酒”意象出现的频率非常高。由于李白的诗作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所以,有很多人对其诗歌进行详尽的研究,其中也有人曾对其诗中的“酒”意象进行了探讨。在现实主义诗歌中,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受到中国古代正统文化思想——儒家思想的影响。而酒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物质文化,对诗人的创作灵感和风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如此,还没有人从意象图式视角对李白诗中“酒”意象进行过分析,所以从这个独特的视角对李白诗歌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酒”意象进行分析是有研究意义的。意象图式理论中的容器图式、路径图式、图形—背景图式和远—近图式在诗歌中比较常见,将其运用于“酒”意象的分析是可行的。
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月下独酌》《沙丘城下寄杜甫》和《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中都出现了“酒”意象,本文将就这几首诗中的“酒”意象展开分析,并探讨诗歌中“酒”意象所代表的酒文化和儒家思想内涵。
LAKOFF 和JOHNSON 在1980 年提出了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象图式理论,其定义为:意象图式在我们感知互动和运用程序中的一种反复出现的、动态性的式样。这种式样赋予了我们的经验以连贯性和结构性[1]。意象图式的类型也有多种,根据Lakoff的分类,可将意象图式分为:容器图式、部分—整体图式、连接图式、中心—边缘图式、始源—路径—目的地图式和其他图式[2]。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使用意象图式理论来分析各种类型的作品,其中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较多[3]。用意象图式理论来分析和研究诗歌,是一种新型的诗词赏析方法,为我们深入了解诗歌的内涵提供了另一个角度[4]。千古流传的优秀诗歌都在运用意象表达感情方面能够做到深入浅出。同时,诗歌意象是理解诗歌内涵的难点,这就需要我们开辟其他理解诗歌意象的角度。因此,意象图式理论在探索诗歌意象的内涵方面就非常重要了。
李白诗歌中惯用意象,其中意象的分类与传统诗歌中意象的分类大体一致[5]。
尽管李白诗歌中时常使用意象,但是意象的数量虽然很多,最常用的意象却比较固定,运用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也会更加深厚。除了古代诗歌惯用的一些气象景物类的意象外,李白诗歌中最有特点的意象就是“酒”,同时,“酒”意象在李白诗歌意象统计中的占比也是非常高的,是器物类意象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意象。
《金陵酒肆留别》诗中,酒是中心意象,写出了诗人在离别之际,与友人酣畅淋漓的饮酒,体现了诗人李白的豪迈和风流潇洒的情怀。用意象图式理论来分析,“酒肆”可以视作容器,容器外是江南美景,容器内是诗人与友人一同饮酒告别的场景。虽然诗句中未具体描写酒肆外的景象,但是根据经验可感受到店外浓浓的江南味道。意象图式理论是以经验主义为基础,是人基于现实生活体验而在大脑中形成的认知模式,同时也是从具体经验的重复实例中所形成的抽象概念。而酒肆里,景象则大不相同。诗人走进店里,沁人心脾的香气扑面而来,酒家女一边压酒,一边殷勤地招待客人。而这个香气既指柳花的香气,同时也指酒的香气,因为柳花本是无味的,所以说酒意象从头至尾贯穿了全诗。将酒肆视为容器后,这就相当于意象图式理论中的容器图式,容器外是柳烟迷蒙、春风沉醉的江南三月,而容器内是好友分别时,饮酒送别的离别之景,反映了诗人在该容器里和容器外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容器外是诗人即将孤身去扬州,离愁之苦映入眼帘,而容器内则是与友人开怀畅饮、无限欢乐的场景。
在此处,我们可以看出容器图式的作用:在人的心理上形成两个区域,即容器里和容器外;诗中容器里和容器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境。因此,处于这两种情境下的人们心境也会随之不同。由此可以得知,诗中“酒”意象是蕴含了诗人与友人惜别之时的不舍之情,此时的“酒”是送别之意。如果不了解古汉语和李白写诗风格,似乎全诗都在写景,未体现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而利用意象图式理论分析后,可了解到诗歌语浅而情深,景中含情。
《月下独酌》诗中,酒意象和月意象贯穿全诗,月意象衬托出诗人在这种场景下独自饮酒的孤单落寞心境,酒意象反映了虽然诗人的孤独感充斥了全诗,但是诗人仍旧有旷达超脱的情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可以看作意象图式理论中的路径图式,酒杯从诗人手里出发,经过诗人举起悬于半空,而后诗人又将酒杯放下,该句诗的路径起点和终点为同一处。举杯向天,邀请明月,对着自己的影子。该句诗中的路径也反映了诗人的心境,诗人从开始喝酒时,苦于无知己相伴的低落心情,后来突发奇想邀请明月和影子与自己共饮,心情一下变得豁然开朗,而后发现明月不懂得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是默默地跟随在人的左右,自己还是只能独酌,心情又开始变得落寞,这也是一个路径图式,虽然心情有过起伏,但最终还是回到独自饮酒的失意的原点。根据意象图式理论的路径图式分析后,可得知诗人的心情也是随着酒的移动而产生变化:李白一生自视颇高,但却又不得志,后来进入朝廷受到玄宗恩宠而得意一时,而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贺知章被迫离开朝廷后,自己也无人亲近。由此可见,诗人的心情也和手中的酒杯一样回到了起点,“酒”意象在此处暗示诗人的怀才不遇的孤寂与苦闷。此时诗中的“酒”意象就被赋予了诗人的感情,可用意象图式理论来理解这种抽象的事物和感情。
《沙丘城下寄杜甫》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杜甫绵长的思念之情。诗中“酒”意象与其他背景图式的几个意象有明显的界线,因为“古树”“日”“秋声”等意象都是写景,而“酒”意象更多的是用来抒情。同时,“酒”意象从背景图式中脱颖而出,被赋予了更多细节、聚焦,具有更高的亮度,比其余部分更具有吸引力。该诗的主旨是从此处“酒”意象的运用开始凸显出来的。该诗的前几句中都是诗人形容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心情,并未体现出诗人的思念之情,令读者无法直接领略到该诗的主旨,直到诗中“酒”意象的出现,主旨才开始逐渐明朗。“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这句诗加重了抒情的分量,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感受,为诗的主旨蓄势,也赋予了那些日常生活的琐事以浓郁的诗味。因此,诗中“酒”意象作为图形图式的使用是用来突出主旨,对诗歌抒发对好友即将分别的离愁别绪的感情基调奠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中,虽未出现“酒”字,但是“酒”意象却贯穿全诗。“醉”“金樽”“杯”都代表“酒”意象。其中的尾联“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体现了意象图式理论中的远—近图式。先说诗人和杜甫好友二人就像飞蓬一样各自飘远,再说直接饮尽手中的酒,这一远一近的两个事物,暗示了两个人虽现在一起共饮酒,可不久之后就将分别,同时描述了这两位知心朋友很快就要分别的不舍,以及两人感情深厚且珍惜眼前时光的情感。该诗以“醉别”始,以“醉别”结,首尾呼应,结构圆合,将诗人与杜甫之间的友谊之深厚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中的“酒”意象主要是抒发诗人的离愁别绪,其作为“送别”的代言词感染力极强。
《金陵酒肆留别》全诗充分流露出了一种热烈的感情,由此可看出李白与金陵友人的友谊之深厚。儒家思想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朋友”也是儒学“五伦”之一,这说明了朋友关系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性。因此,李白此诗也是受到了盛唐时期儒家思想的影响,体现了儒家思想中重视朋友的理念。在诸多情况中,酒都是情绪和感情的一种物化。酒这种物质可以起到刺激人的情绪、灵感和思维的作用,由此产生创作的欲望。因此,李白借酒抒情,酒后作诗,形成这首不朽的诗篇。通过利用意象图式理论对该诗中诗人所表达的感情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李白诗歌中酒的意象的含义,帮助丰富酒文化的内容,也能传播与继承酒文化。同时,有助于了解儒家思想在李白饮酒诗中的体现,为诗歌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儒家思想主张“忠孝廉耻勇”,其中的“忠”是忠诚、忠良、忠贞之意。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等等壮举,无不构成一幅幅扣人心弦的壮丽画面。《月下独酌》这首诗中,诗人是由于政治失意而产生了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这体现了诗人心中渴望报效国家的壮志,与“忠孝廉耻勇”的“忠”相契合,是儒家思想深入诗人心中的一点体现。酒能成欢,也可忘忧。李白胸怀天下,志在报效国家,但理想和现实没有达成一致,他在十分苦闷的心情下写了这首诗。因此,本首诗体现了中国酒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借酒浇愁,在饮酒的时候,诗人可以不受任何约束与牵绊,也不屈服于任何势力。
李白流传下来的诗歌中,能够确定是为杜甫而写的诗只有两首,《沙丘城下寄杜甫》就是其中一首。儒家的择友标准是“朋友切切偲偲”“友直、友谅、友多闻”,而中国古代就有许多诗人是因相互欣赏而交为朋友,并用诗歌来传达相互之间的友谊。李白和杜甫之间的感情便是如此,该诗也属于诗友之间的友谊诗。同时,酒作为诗的载体,可以成为表达友谊的桥梁,且具有象征意义。借用酒文化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可以使诗人对友人的感情显得更加淳朴、天真、直率、自然。
李白这一生极为重视朋友情谊,这也是与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关。诸子百家时期,儒家思想就已经脱颖而出。由于儒家思想讲求和睦友爱的人伦关系,同时交友之道是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李白与杜甫之间的友谊也是符合儒家思想对于友情的鉴定标准的。
透过对“酒”意象的理解与分析可以了解到,诗人所处时代的酒文化以及儒家思想对于诗歌创作的影响。因此,认知语言学领域的意象图式理论可以用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这为研究诗人如何通过意象来表达情感提供了分析工具。同时,图式理论对诗歌中的意象的理解有很大的影响和帮助,即使是使用同一种意象,代表的可能是不同的情感,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与背景。因此,使用意象图式分析诗歌意象是可取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