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丽
(攀枝花学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重塑着人类的思维和认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给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可以感知的影响,也赋予了就业新的时代内涵,为破解高校毕业生在疫情影响下的就业问题提供了新的时代视角。当前,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应首要明晰就业观问题,而这必须置于时代背景中去探讨。
(一)风险性。在疫情的影响下,不少企业尤其是实体经济企业受冲击较大,为保证现金流,受波动较大的企业纷纷调整招聘策略,超三成企业缩减校招需求,无形中加大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无法实地深入了解企业信息”“求职周期被拉长,不确定性增加”“之前谈成工作意向,现在没有后续消息”和“不适应线上求职这种新方式”等都成为目前让应届毕业生们头疼的问题,超七成应届毕业生表示疫情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2]高校应届毕业生以往不必担心的问题如今已成为他们担忧的日常,就业风险已然成为一种常态。供需失衡导致的激烈竞争和对就业难度、就业风险的感知使得稳定工作成为稀缺资源,高校毕业生更加现实求稳,近四成高校毕业生倾向于考公务员,国企、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也因其工作的稳定性和环境的相对轻松性成为应届毕业生的首选。当下经济环境和形势转变带来的就业风险影响着每一个即将进入职场的年轻人。
(二)可变性。在疫情影响下,人类社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更加凸显,人们的思维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也深受影响。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时不再像以往那么从容淡定,超过七成的应届毕业生表示,如不能及时就业会继续找工作,对自身的估价也更加理性,对第一份工作的月薪要求比以往有所降低[2]。从各行业新增的应届毕业生职位需求来看,互联网行业应届毕业生新增职位占比最高,服务业和消费品行业新增的应届毕业生职位需求增长。从新增的应届毕业生热招职能排名来看,能够帮助企业进行变现的销售/客服是应届毕业生需求最旺盛的职能,而制药医疗、教育培训两大职能也因满足了疫情防控期间的大众需求而跻身前十。经济社会环境和就业形势的变化是随时随地的,而疫情的影响更压缩了高校毕业生适应和思考的时间,让习惯为就业做长期性预先性准备的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他们的未来变得更加难以预测。
(三)机会性。对高校毕业生来说,受疫情影响,这个毕业季异常艰难,但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在加以重视和关注。政府加大应届毕业生就业扶持力度,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企业响应国家号召,积极调整校招策略,延长校招时间,为应届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机会,少部分企业还给应届毕业生提供了更高的起薪。这表明尽管疫情影响,但国家对毕业生就业的投入和重视并没有降低,应届毕业生有望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疫情催生了互联网营销师、在线学习服务师、区块链应用操作员、社群健康助理员等新的就业形态,对传统的就业观念、劳动力市场格局、资源分配方式等都产生了冲击,也蕴含着新的职业机遇。顺势而变还是故步自封成为毕业生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高校就业指导的首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形成合理的就业观。在疫情影响下的新就业时代背景下,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要求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新的就业观。当下,应尤其注意以下几点。
高校毕业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要有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意识,正视国家战略调整带来的大量就业机会,以抗疫精神引领就业选择。不仅要努力投身于国家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和重要领域的建设,也应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响应国家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关切基层、服务民生的政策项目,还应关切新时代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大学生应征入伍的号召,以自身行动促进兵员结构优化和部队战斗力提升,将自身职业选择置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保障社会民生急需的大背景中,将个人利益和国家发展相结合。
疫情之下,高校毕业生更应认识到高端行业与基础行业并重、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并联的重要性。[1]在进行行业选择时,既看到生物制药、人工智能、数字科技、新能源开发等高端行业在国家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对就业的重要涵养功能,也要意识到社区服务、基层医疗、基础教育等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行业在保障民生方面的重要作用及其蕴含的丰富就业机遇,积极投身基层,到基础行业、平凡岗位奉献力量。在进行岗位选择时,既关注如粮食、石油等扮演原材料供应角色的上游产业的发展状况,也关注如来料加工、物流快递等扮演加工配送角色的下游产业的行业趋势,还要关注上下游产业的岗位关系与整体连接效应,积极配适各生产阶段岗位的需求,努力促进上下游产业的呼应、对接、循环和结构优化升级。
高校毕业生要立足当下,关注当前国家社会的需求,更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好现实与未来的关系,将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相结合。在求职过程中,高校毕业生既要关注传统优势行业,也要注意新领域新行业的发展趋势。在我国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形成了诸如航空航天、舰船科技等优势行业,这些行业是国家重点巩固、强力扶持的行业,理应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领域。同时,随着填海工程、海洋军事工程等的发展和海洋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生态资源等的开发,深远海等新兴领域也应成为高校毕业生择业领域之一。
在进行就业地域选择时,坚持东西部并举、国内外共存的原则[1]。既看到东部地区相对饱和的岗位需求和日趋激烈的岗位竞争现状,又看到粤港澳大湾区、环渤海湾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等东部大经济区高速发展所蕴含的巨量岗位需求趋势;既看到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相对滞后的发展现状,又看到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实施所激活的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岗位拉动作用。高校毕业生关注国内就业市场的同时也应放眼世界,关切海外就业市场需求,拓展就业空间的同时为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中国力量和时代担当。随着我国5G通讯、高铁桥梁、水电核电等技术在国际市场中领跑地位的形成,该领域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在海外市场有了可观的岗位需求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与之相应的服务类关联类岗位需求也日益旺盛。国际公共卫生合作、在线教育服务、电商贸易等方面也在疫情考验下赢得了更多海外信任,无形中拓宽了海外就业市场,增加了海外就业机会。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选择时既要自信地看待国内人才市场,又要兼顾海外就业机会。
高校毕业生应看到高等教育普及化、高校毕业生人数日益增多的大趋势,摒弃“精英”误区、“学历”误区,深刻认识接受更多的教育不一定会带来更好就业的现实,以积极心态主动就业,以发展眼光调整预期[1]。在面对毕业去向选择时,要结合国家战略所需、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自身专业特点选择通过专升本或研究生考试继续深造,参军入伍或直接就业创业,到国家最需要的、最有发展空间和最适合自己长远发展的地方建功立业。
主流职业与非主流职业的双向拓展和相互融合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多样化的选择。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如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艺术学等一定程度上都对应于相应的主流职业岗位。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主流职业需要各专业各高校毕业生的加入和充实,因此,主流职业可以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仍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础性中坚力量,理应成为高校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关注的重点。但新兴的一些非主流职业,如社区网格员、电竞顾问、老年健康评估师、在线学习服务师、社群健康助理员、民宿老板、宠物摄影师等也应进入高校毕业生关注的范围,使非主流的新开发岗位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形态。此外,主流职业与非主流职业融合产生的如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增材制造(3D打印)设备操作员、互联网营销师、信息安全测试员等技能交叉的新型职业,也值得高校毕业生关注,也应成为他们灵活就业的选择之一[6]。
随着我国中心城市和都市圈经济的加快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城市化与逆城市化并行成为推动高校毕业生个性化就业的新风潮。高校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要注重灵活性,坚持城市就业与乡村就业并行的原则[3]。不管城市还是乡村,在公共服务、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企业与产业进驻发展,岗位需求量大增,就业环境也得以改善。高校毕业生既可以选择走传统的城市化就业路线,也可以进入乡村,走生活化就业路线,体验农村生活的同时,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见识见解在蔬果种植、禽畜养殖、民宿服务、休闲旅游等乡村产业贡献力量,使生活与就业无缝连接。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深度融合与协调发展日益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3]。疫情之下,传统实体经济受到冲击,但与虚拟经济结合的制造业智能化、工业物联网等产业却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新增就业占比持续提升,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新亮点。但我国虚拟经济相关产业发展还处于成长阶段,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和渗透力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要注意虚实结合,既看到虚拟经济的良好势头,也要看到实体经济务实尚本的本质,以实为先、虚实兼顾,灵活选择就业走向。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非正规就业机会涌现出来。疫情之下,国家更是提出相应政策,鼓励支持企业、政府、科研机构等增加见习岗位、扩大见习规模,引导扶持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自主创业[5]。高校毕业生应正视非正规就业机会,坚持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并列的原则,灵活选择就业形式,珍视多样化就业机会,摒弃“铁饭碗”“金饭碗”执念,改变“宅男宅女”“佛系”状态,通过见习岗位、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等非正规就业形式丰富自身实践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