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抗疫精神”进课堂需要回答的三个基本问题

2021-11-29 14:07陈君锋
关键词:斗争榜样抗疫

陈君锋

(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将“伟大抗疫精神”概括为“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认为“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并呼吁“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1],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推动“伟大抗疫精神”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是落实“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号召的重要举措,也是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举措。正确回答“伟大抗疫精神”进课堂为何进?能否进?如何进?三个基本问题是有效实现“伟大抗疫精神”扎实进学生头脑、生动进学生课堂、烙印进学生内心,以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基本要件。

一、“伟大抗疫精神”为何进课堂

课堂教学是以“人”(学生和教师)为主体,自觉自主地认识、理解、掌握、吸收和创造“文化”(知识经验)的创造性实践活动。[2]3欲使青年学生体悟“伟大抗疫精神”、认同“伟大抗疫精神”、弘扬“伟大抗疫精神”,课堂教学是必不可少且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一)精神培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教育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3],“教育的任务是把人类已有的、共同创造的文化、经验、智慧转化为个体的道德、智慧与能力,激发出个体潜在能力与创造力,并为社会提供新的‘创造能量’的过程”[4]337。而课堂教学则是一个将人类优秀文化嵌入学生内心,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把学生精神空间塑造得更广阔、更高远、更深厚且更灵慧,使其摆脱率真圣洁、清澈稚嫩成长为高尚灵动、坚韧挺拔的过程。可见,精神培育是课堂教学除却提升其知识储备之外的又一重要任务。“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1]。“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担当精神”的重要彰显,是“奉献精神”的重要展示。“伟大抗疫精神”进课堂有助于培育青年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有助于增强青年学生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以及文化自信;有助于青年学生对党的领导能力、军队战斗能力、政府治理能力、国家协同能力、群众组织能力、人民意志力有充分认识,进而提升其对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伟大抗疫精神”进课堂还有助于激发青年学生的斗争精神,不仅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还要根据形势变化而调整斗争策略进行科学斗争,不断夺取“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

课堂教学是一个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育才是课堂教学的基础目标,育人则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通其中,并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5]。“伟大抗疫精神”进课堂可有效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结合各类学科专业优势,耦合育人目标,提炼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和思想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从课程所涉专业、文化、历史等各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例如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可通过抗疫经济学、抗疫管理学、抗疫法理学等相关内容的设置、教学,让学生对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有更深入的了解,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可通过抗疫大数据构建、各类抗疫医院建设、各类抗疫精密仪器运用、抗疫信息安全建设等内容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和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提高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类专业课程,可通过医务工作者的抗疫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尊重科学、敬爱生命、救死扶伤、大爱无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医者精神;艺术类专业课程可通过解读“武汉日记”、用影像记录“抗疫最美时刻”等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在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推动下,不仅“伟大抗疫精神”得到了弘扬,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得到了落实。

(三)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是课堂教学的责任与担当

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骤风暴雨中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再次证明了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是披荆斩棘的力量源泉;再次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障;再次证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神聚力能力,是民族发展的基本力量。教育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是学生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找到人生正确方向的重要引导力量。因此,教育工作者有义务、有使命通过课堂教学让自我及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开展抗疫精神宣传教育,使“伟大抗疫精神”成为学生固根治本的精神之“钙”,以坚定信念、饱含情感地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使命感,强化思想信仰、理论信仰和政治信仰,在深入比较中辨析真理,在循循善诱中启迪心智,在润无声中传播真理,培养出不怕苦、不畏难和不惧牺牲的青年一代。

(四)传承民族红色基因是课堂教学的时代诉求

课堂教学是教师以班级为单位,在一定教学理念指导下,运用教学手段传授学生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全过程[6]。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学生知识技能接收都需要良好的文化基因作为基础。因此,国务院颁布《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并提出“要继承和发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谱系”[7]。“伟大抗疫精神”是党在特定时代背景下领导中国人民所创造的红色基因,通过课堂教学方式赓续“伟大抗疫精神”不仅是学生价值观培育的需要,更是传承民族红色基因的时代诉求。“伟大抗疫精神”所蕴含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理念不仅秉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而且融入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更是切入了中国共产党人“依靠群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8]的优良品质,以鲜活的事实展现在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眼前。在当前全球抗疫大潮中,中外抗疫成果的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更加凸显了党领导中国人民所展示的“伟大抗疫精神”的难能可贵性,更加验证了“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红色基因,理应将其纳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充实学生知识技能,提升青年学生“四个自信”,提升青年学生的课堂教学获得感、充实感。

二、“伟大抗疫精神”能否进课堂

“伟大抗疫精神”能否通过课堂教学加以弘扬与继承,其基本前提是搞懂弄清其与课堂教学的耦合点,即搞懂弄清“伟大抗疫精神”能否进课堂,能为课堂教学带来什么的问题。

(一)“伟大抗疫精神”能为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授课素材

伟大抗疫斗争中所体现的“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从在华外国留学生到来华外国人员,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保护,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得到悉心呵护”[1],这是人权的体现,是法学类课堂教学的有力素材;伟大抗疫斗争中所涌现的“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是艺术类、文学类课堂教学的丰富素材;伟大抗疫斗争中所展示的“秉承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之案例是医学类、社会学类等课堂教学的重要素材;伟大抗疫斗争中所展现的在“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指引下,进行紧急人道主义行动、全球疫情防控联动行为是国际关系类课程的绝佳素材;伟大抗疫斗争中所表现的大数据追踪溯源、健康码识别、大规模方舱医院建设行为是理学、工学、计算机类课堂教学的绝妙素材;“伟大抗疫精神”本身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佳课堂教学素材。由此可见,“伟大抗疫精神”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方方面面的,丰富而精彩的授课素材,打好了“伟大抗疫精神”进课堂的基础条件。

(二)“伟大抗疫精神”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中国人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拯救生命;中国共产党领导有方、以身作则,以榜样力量行非常之事。伟大抗疫斗争中所凝结的“伟大抗疫精神”无不鼓励着广大教育工作者,鼓励他们面对课堂教学困难时,要迎难而上、不屈不挠;面对课堂上每一位学生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要尊重教学规律、科学育人;在课堂教学方式挖掘中要勇于探索、披荆斩棘;在教学交流中要携手合作、攻克教学难关;在课堂教学内容选择上要精益求精、精品育人;在课堂教学反馈中要善于虚心求教、反思追问;在课堂教学总结中要统揽全局、精准施策。同样的对于课堂教学对象即学生而言,“伟大抗疫精神”构筑了青年学生的精神家园,塑造了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坚定了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9]。“伟大抗疫精神”也激发了青年学生对身体的认知和健康启蒙意识,提升了青年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知和体育素养,逐步形成体育参与者,最终实现体育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10],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由此可见,“伟大抗疫精神”是教师课堂教学科学育人,学生课堂受学积极主动的精神食粮、精神之钙和精神支柱。

(三)“伟大抗疫精神”能为课堂教学提供不竭的榜样力量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新时代要以榜样精神引领社会发展,用榜样力量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承担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11]榜样教育成为新时代教育教学的重要举措。所谓榜样教育就是“以先进典型人物为榜样,宣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行为,使人们从他们的事迹中受到启迪和鼓舞的一种教育活动”[12]。伟大抗疫斗争中涌现出了各行各业的榜样英雄,他们的先进事迹、所凝结的“伟大抗疫精神”不仅鼓舞着青年学生,同样对教育工作者有着极大地精神洗礼。就学生而言,在课堂上传播抗疫英雄事迹,不仅能够了解抗疫工作的艰辛,而且能够在此基础上深刻理会“伟大抗疫精神”内涵,从对榜样产生欣赏、钦佩、爱慕和迷恋上升为“要成为他那样的人”“行他那样的事”,最终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念。就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诉说、传播伟大抗疫斗争中的抗疫事迹、抗疫先进人物和伟大抗疫精神,不仅是对榜样人物劳动的充分肯定、对榜样价值的充分认识和对榜样精神的提炼和升华,而且对自身也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引导自身见贤思齐,激发自身内生动力,督促自身不忘初心、担当作为,不断为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不竭动力。

(四)“伟大抗疫精神”能为课堂教学提供优秀的改革路径

教育工作者同样参与了伟大抗疫斗争,他们在“伟大抗疫精神”鼓舞下,在中央“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控要求下,在教育系统“停课不停学”的倡导下,全国各大中小学教师将课堂教学移到了互联网上,教师们“一夜之间”熟悉了多种在线教学工具,如会议系统、智慧教学工具等,实现云课堂教学、网络教学,指导学生学习、丰富学生生活。云课堂、微信会议教学、钉钉教学等互联网课堂教学新兴形式的出现,虽然是特殊情况下的应急之策,但却为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全新的参考,互联网教学成为今后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也充分体现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推进工作的阶段性胜利。例如疫情让我们认识到在线教学形成的数据,对“精准”把握教学成效,“精细化”教学设计,有的放矢地对教学进行改进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帮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赋能的又一大核心优势,这种数据展示的“教与学的成效”将成为平时教学的重要“遗产”加以保留与更加充分地应用。[13]“伟大抗疫精神”、伟大抗疫斗争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多样的、优秀的教学改革路径,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助威、助力。

三、“伟大抗疫精神”如何进课堂

我们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在青年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然要科学探索“伟大抗疫精神”进课堂的合理路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先进理论教学武装头脑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伟大战疫斗争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实到课堂教学当中。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可以结合伟大抗疫斗争实践,引导学生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群众路线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魅力,帮助他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可以结合伟大抗疫斗争中党和政府的应急管理、应急指挥,引导学生在抗疫经济学、抗疫社会学、抗疫管理学中体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与实践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可以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领导中国人民战胜自然灾害、战胜公共卫生疫情的历史,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共产党的强大领导力、组织力和动员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可以结合伟大抗疫斗争中所存在的种种乱象,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善恶;“形势与政策”课堂可以结合对比中外抗疫组织模式、成果效度,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此外还要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力求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当中,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强化价值引领。

(二)多样模式教学净化心灵

“伟大抗疫精神”进课堂必须依托各种教学手段、教学载体、教学平台和教学实践,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度。一是通过“课堂+实践”模式将伟大抗疫斗争实践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学习、领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后疫情时代的卫生防疫实践,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悟伟大抗疫斗争的艰辛,有助于学生深刻领会“伟大抗疫精神”的科学内涵;二是通过“课堂+互联网”模式将课堂教学与互联网教学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互联网的媒介功能、载体功能,让学生在互联网上搜集抗疫斗争中富有感染力的短视频、微电影、照片等媒体素材,在虚拟、现实互动中感悟“伟大抗疫精神”、验证理论知识的科学性;三是通过“课堂+党建”模式将课堂教学与党建、团建工作结合起来,举办主题党团日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深入交流研讨,充分表达所思所想所悟,将“伟大抗疫精神”的课堂教学与党团建设活动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学生深刻领会“伟大抗疫精神”的深刻内涵以及党和政府的组织力、动员力、领导力以及治理能力;四是通过“课堂+科研”模式将课堂教学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试图让学生选择现实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作为研究项目,在小组协作的基础上自主制订项目活动计划,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收集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最终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构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并制作作品以展示学习成果[14],最终实现“伟大抗疫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榜样事迹教学引领价值

精神产生于人,精神体现于事。课堂教学中要讲好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和陈薇为代表的抗疫英雄的“抗疫故事”,以“抗疫故事”展示“伟大抗疫精神”,通过他们可歌可泣、可敬可佩的先进抗疫事迹向学生传递强大的理想信念,引导学生从这些抗疫英雄中汲取养分,学习他们“生命至上、舍生忘死、至诚报国、敬业奉献”的高贵品格和职业操守。同时还要从身边挖掘那些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和不求回报的无名抗疫英雄们的先进事迹,宣传他们服从大局、听党指挥、爱岗敬业和捐款捐物的道德品质。他们为伟大抗疫斗争默默奉献着,是“伟大抗疫精神”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师也可在学生当中树立抗疫典型,让学生中的抗疫先进个人在课堂上分享个人抗疫事迹,引导其他学生以其为榜样,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除此之外,教师本身亦是学生的榜样,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行如一感化学生,让学生在教师高尚的品格、优质的言行、敢于奉献的担当、待生如子的美德中,尤其是此次抗疫斗争的表现中体悟榜样力量。总之,课堂教学要以感人事例和身边榜样涵养学生,为他们树立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引导学生见贤思齐、锐意进取,以引领新时代的芳华,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实践体验教学淬炼品质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15]。“伟大抗疫精神”的凝结来自于伟大抗疫斗争这一特殊社会实践。这场伟大斗争实践不仅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全新赓续——“伟大抗疫精神”,而且在实践中为全体青年学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力量。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课堂教学(第一课堂)要与社会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相结合,逐步展现第二课堂的魅力。在第二课堂中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参与抗疫实践,投身疫情联防联控工作当中,在伟大抗疫斗争中激励斗志、感悟生命、淬炼品质和锻炼毅力。例如在第二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青年学生各自特长,对接政府、社区和社会福利机构,积极参与疫情联防联控的各类志愿服务当中;积极参与到疫情实况调研、一手资料撰写工作当中;积极参与到疫情过后的卫生防疫知识宣传教育当中;积极参与到“伟大抗疫精神”传承与弘扬工作当中;积极参与到倡导文明惯习,破除旧风陋习,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社区、文明街道、文明城市和文明国家的工作当中,以便在扎实行动中感悟“伟大抗疫精神”的内涵实质,感知疫情防控中的家国情怀、民族情感,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胸有大志、心有大我、肩有大任和行有大德[16],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与建设者。

最后,感谢四川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中心2020年度一般项目(项目编号:SCQSN2020YB14);四川王右木研究中心2020年度一般项目(项目编号:SCWYM2020YB08);西南科技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专项2020年度项目(项目编号:20sxb143);西南科技大学2020年学生教育管理及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sxb119)的资助。

猜你喜欢
斗争榜样抗疫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领导干部要勇于斗争
强迫症患者的孤独斗争
革命者的斗争精神
以斗争精神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