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外交政策的转向:以不结盟运动为例

2021-11-29 14:07
关键词:第三世界外交政策阿根廷

肖 曼 刘 明

(1.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2; 2. 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大连 116024)

阿根廷于1973年庇隆第二次掌权时加入了不结盟运动,成为不结盟运动的正式成员国。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阿根廷总统卡洛斯·梅内姆于9月19日宣布退出该运动。已故的外交部长吉多·迪特拉为此解释道,“在东西方紧张局势缓和后,不结盟运动没有任何意义”[1]。根据梅内姆的说法,1973年在前总统胡安·多明戈·庇隆的领导下加入第三世界组织是“另一个时代”的产物。他补充说,“世界已经改变了,我们必须正视当下的政治现实”[2]。阿根廷与不结盟运动关系的变化,反映出其对外政策上的重大变革,即阿根廷从选择走独立自主的不结盟路线,到选择追随美国并成为其忠实盟友的结盟路线。

国内外学术界关于阿根廷对外政策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但专注于阿根廷与不结盟运动关系的研究却较为少见。国内关于阿根廷对外政策的研究,内容丰富且视角多样,早期的研究成果主要关注阿根廷外交政策中的反美传统[3]、庇隆时期的外交政策等,冷战后则主要关注阿根廷外围现实主义理论研究[4]、冷战后阿根廷对外政策的调整[5]、阿根廷对美国政策的变化[6]等多个方面,近年来的研究则主要关注马岛战争对阿根廷外交政策的影响[7]78-96、阿根廷政府外交政策的转变[8]21-36、阿根廷的南极政策[9]等多个方面。但在上述研究成果中,以阿根廷与不结盟运动关系为着眼点的研究却几乎没有。国外学术界关于阿根廷对外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究阿根廷的民主化和军事转型问题、阿根廷对美苏两国的政策[10]、阿根廷的对外贸易政策、从历史和区域视角出发探究阿根廷国内外政策等[11]18-23。还有学者致力于构建阿根廷外交政策的新理论,即阿根廷著名国际关系学者卡洛斯·埃斯库德提出的外围现实主义理论[12]2-5,该理论对战后在拉美居主导地位的依附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为冷战后阿根廷外交政策提供了理论解释和政策指导,亦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对外行为选择有着重要影响。在上述学者的某些著作中,一定程度上对阿根廷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有所提及,但却均未对其做系统的分析和介绍。本文在利用不结盟运动会议资料以及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以1973-1991年间,阿根廷从不结盟运动的正式成员国转为美国的忠实盟国为主线,分阶段探讨其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并论述其转变的原因。

一、阿根廷加入不结盟运动

(一)近代阿根廷的两种外交政策

20世纪以来的阿根廷政局并不稳定,常常呈现出军人政府和文官政府交替执政的局面,两者的外交政策往往截然相反。有学者概括道:“阿根廷拥有两种外交政策,每一种政策在世界观、自我形象和对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持续利益的解释方面都截然不同。每一种备选外交政策都是一套概念和意识形态的解释、主张和假设。都寻求在精神上和政治上将国家定位于世界政治中,解决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国家地位问题,每一份政策报告都提出了处理国际事务的总体战略,以及国内政策的相关方面。”[13]25-34这两种外交政策分别是中央集权的民族主义外交政策与经典自由主义外交政策。

中央集权民族主义者将阿根廷视为一个不结盟的、主要立足于拉丁美洲的第三世界先进发展中国家,认为它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是从属于一系列帝国主义列强的原材料供应国,而经典自由主义者则认为,阿根廷是一个近乎发达的西方国家,欧美等发达国家才是它天然的盟友。在这两种认知的基础上,诞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外交路线,即亲第三世界和亲西方两种外交路线。正义党党魁庇隆选择了前者,也是向第三世界靠拢的不结盟外交路线。

庇隆再次上台后不久,阿根廷便在他的领导下正式加入了不结盟运动。1973年3月,阿根廷正义党在大选中获胜,庇隆指定的候选人坎波拉当选总统,庇隆派再次掌权。7月,坎波拉政府辞职,并宣布将于9月23日再次举行大选。8月,阿根廷外交部发表公报,宣布阿根廷已申请参加不结盟国家组织[14]。当年9月,庇隆在大选中获得压倒性优势,成功当选总统[15]90-192。与此同时,在阿尔及尔举行的不结盟运动第四次首脑会议上,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发表了讲话,对阿根廷、秘鲁等新加入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表示欢迎[16]。自此,阿根廷成为了不结盟运动的正式成员国。

(二)庇隆“第三世界”外交与不结盟运动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阿根廷外交政策中的独立自主倾向已较为明显。当时执政的伊利亚政府认为,阿根廷对美国的态度需要有所平衡,应在注重经济合作的基础上与美国适当保持一些距离[11]。到1973年庇隆再次执政后,阿根廷更加意识到出口市场多样化和拉美区域一体化对于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遂在外交政策上更加强调第三世界的团结。庇隆说道:“到2000年时,我们拉丁美洲人民不是团结在一起,就是被人统治。”[17]409-416随着庇隆的第二次上台,阿根廷开展外交关系的立足点从西方国家转向了第三世界国家。庇隆再次执政不到一年,阿根廷就同23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其中绝大多数是亚、非发展中国家[18]187-241。

庇隆政府强调第三世界团结的外交思路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重新解释“第三立场”概念,借此向第三世界靠拢。庇隆在第一次掌权时就提出过“第三立场”的概念,主张与各种对抗力量保持等距离,“通过抑制两个极端达到两者之间的正确的平衡点”,同时保持其自主性,并在政治和经济政策上都以此为纲领,如拒绝跟随美国派兵参与朝鲜战争、实行外国资本“国有化”的经济政策等。到庇隆第二次执政时,随着不结盟运动等第三世界力量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庇隆遂将其“第三立场”明确解释为“将超越意识形态边疆构成第三世界”,其理论的精髓就是“要求摆脱各种统治者”,并认为“现在占世界人口3/4的国家都站在这个立场上”[17]409-416。庇隆夫人伊莎贝尔甚至说庇隆是“第三世界的先知”,以此获得第三世界国家的好感,并向第三世界靠拢。

其次,积极申请加入不结盟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不结盟运动,是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代言人。该运动“作为一种国际政治力量出现于冷战时期,是世界上一部分国家对某些企图把世界分裂成对立集团的国家的回答”[19]108。随着冷战的加剧和国际形势的变化,阿根廷政府认识到,不结盟运动的各项宗旨,如反对霸权主义、新殖民主义等基本原则,是与其国家利益相符的。因此,阿根廷“准备积极参加不结盟国家运动,以便对反对新形式的殖民主义和剥削的解放进程作出贡献,支持发展国际合作和巩固和平”[14]。1973年8月11日,阿根廷外交部发表的公报中明确说道,正义党今天主张“同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同拉美国家密切联合”。“我们的立场是,既疏远这一个帝国主义,也疏远另一个帝国主义,主张第三世界国家人民团结起来。这是最后取得和巩固真正的独立、完全的主权和社会正义的唯一方法”[14]。8月30日,庇隆在议会发表的讲话中也说道,“我们需要一个第三世界”“在这个第三世界里,必须摆脱对超级大国的依赖”[20]。1973年9月,阿根廷顺利成为不结盟运动正式成员国,标志着庇隆的第三世界政策获得了成功,阿根廷自此走上了独立自主的、站在第三世界国家同一立场上的不结盟路线。

对于庇隆政府外交政策的转变,学者爱德华·米伦基的评价:“庇隆将军当选后,阿根廷致力于争取拉丁美洲的领导权,并戏剧性地扩大其在外交和经济秩序方面的全球影响力。”[13]25-34为扩大阿根廷的“全球影响力”,加入不结盟运动,赢得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是该时期阿根廷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阿根廷在不结盟运动中的主要行动

(一)在马岛问题上寻求支持

在庇隆的领导下,阿根廷成为不结盟运动正式成员国。1974年7月庇隆逝世,继任总统职位的是其夫人伊莎贝尔,基本上继续奉行庇隆的对外政策。直到1976年,阿根廷军人发动政变,伊莎贝尔被推翻,军政府再次上台执政。由于军政府对不结盟运动不感兴趣,该时期阿根廷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面临考验。需要注意的是,军政府重新上台后,曾一度计划放弃不结盟运动正式成员国的身份,将地位降为观察员国。然而军政府很快因侵犯人权的行为而受到国际社会的猛烈攻击,加上美国卡特政府削减了对经济和军事的支持,使得该政权最终选择继续留在不结盟运动里,希望能在这里找到盟友[21]。

该时期不结盟运动内部关于阿根廷的核心议题,是马尔维纳斯群岛的归属问题。马岛问题由来已久,在该问题上,不结盟运动一贯支持阿根廷。1976年8月举行的不结盟运动第五次首脑会议文件中明确说道,“关于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这个特殊问题,会议坚决支持阿根廷共和国的正义要求,并敦促英国积极谋求举行联合国为使该领土回到阿根廷的主权范围而建议的那些谈判,从而结束现在在美洲大陆最南端仍然存在的这种非法局面”[22]。1979年举行的第六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上再次重申,“关于马尔维纳斯群岛的特殊情况,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坚决重申支持阿根廷共和国收回这块领土和对这块领土享有主权的权利,并请求加快进行这方面的谈判”[23]。

1982年马岛战争爆发后,马岛问题受到了世界性的关注。战争的失败使得阿根廷更加需要不结盟运动的支持。为转移民众对国内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的焦虑,阿根廷军政府领导人加尔铁里将军于1982年4月发起了占领马岛的军事行动,马岛战争爆发[15]90-192。在策划军事行动时,阿根廷军方曾预计英国及其盟友会通过外交抗议做出反应,最终会接受这些岛屿已经归属阿根廷的既成事实,然而这却是一个严重的误判。英国政府对该次军事行动的态度十分强硬,并组织了一次军事远征来夺回这些被占领的岛屿。同时,阿根廷也错误估计了美国的态度。一直以来采取亲美政策的军政府确信美国会支持他们的军事行动,但美国却宣布在这次事件中支持英国,并对阿根廷进行了制裁,马岛战争遂以阿根廷军队的投降而告终。

尽管此次战争是由阿根廷先启战端,但美英及其他欧洲国家联合对阿根廷进行制裁的举措,激起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对阿根廷的同情和支持。1982年5月在古巴举行的不结盟运动协调局会议上,古巴外长伊西多罗·马尔米亚卡在开幕词中对英美两国进行了批判:“大英帝国与美国勾结,以典型殖民者的傲慢姿态,拒绝停火和恢复谈判。美国本应与拉丁美洲共同抵抗来自半球以外攻击的联盟、门罗主义、美洲国家互助条约和美洲国家组织,都已寿终正寝”“从来没有任何一项政策如此彻底地暴露了它的虚伪。美国从一个明显中立的调停人,魔术一般,变成了争端当事一方的主要同盟”。并对阿根廷捍卫领土主权的行动予以肯定,他说,“古巴与其它拉丁美洲各国人民一道,表示对阿根廷的强力支持,准备随时提供在这关键时刻所需要的任何援助”“增强我们对阿根廷的声援,并应呼吁以承认阿根廷主权和重群岛居民权利为条件,达成和平的永远的解决”[24]739。

马岛战争的失败使阿根廷对参与不结盟运动的各项会议更加积极。1983年1月,阿根廷外长阿吉雷·拉纳里在启程前往马那瓜参加不结盟国家协调局会议前向新闻界发表谈话说,“阿根廷将在不结盟国家会议上保卫它对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并感谢拉美国家对它这一事业的声援”。拉纳里说,阿根廷参加不结盟国家会议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即“阿根廷应参加所有的国际会议,以便在这些会议上使我们对马岛享有主权的问题能被人们考虑”。他还在向报界发表的另一次谈话中指出,阿根廷十分重视在马那瓜举行的不结盟国家协调局会议。他说,阿根廷全国都感谢不结盟国家在马岛问题上给予的支持[25]。

(二)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各项事务

阿根廷政府的努力得到了不结盟运动的回应。1983年3月在印度的新德里举行的第七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上,不结盟运动再次对马岛问题发表意见:“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重申,他们坚决支持阿根廷共和国有权通过谈判恢复其对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他们督促在联合国秘书长的参与和斡旋下,重开阿根廷政府和联合王国政府之间的谈判,他们重申,双方必须适当顾及群岛居民的利益。这样会保证迅速、和平与公平地解决这个问题,会符合不结盟国家运动对这个问题的原则与决定,也会符合联合国大会第1514(XV)、第2065(XX)。第3160(XXVIII)、第31/49、第37/9号决议”[26]。

1983年12月,阿根廷军政府被迫下台,还政与文官政府。新当选的阿方辛总统在他的就职演说中批评了军政权的外交政策,并指出他的外交思想将基于对意识形态多元化的承认和对一切形式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的强烈谴责,从而产生一种独立的外交政策,这种外交政策将以获得拉丁美洲和不结盟运动对阿根廷的接纳和支持作为优先项进行考虑。阿方辛总统认为,与拉美国家的友好关系和区域一体化,特别是与巴西和其他邻国的友好关系,是克服阿根廷在国际上的孤立和经济脆弱性的最佳手段。同时,阿根廷与智利和英国的领土争端将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他还宣布,阿根廷将积极参加不结盟运动,并恪守其一直以来所遵循的“尊重民主和人权”的原则[27]89。

阿方辛总统在任时期(1983-1989年),阿根廷在不结盟运动中十分活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协调国经济合作行动。1983年共21项合作任务中,阿根廷参与了6项;1986年共13项合作任务中,阿根廷参与了7项。尤其是在粮食和农业这一项内容上,阿根廷表示愿意作为将于1988年举行的该部门协调局第四次会议的东道国,该决定得到了不结盟运动的赞扬[28]。

第二,积极响应不结盟运动关于禁止核试验的倡议。阿根廷于1984午5月22日、1985年1月28日和1986年8月7日,与希腊、印度、墨西哥、瑞典和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的政府首脑共同发表了关于禁止核试验的联合声明,呼吁所有核武器国家停止试验、生产和部署核武器及其运载系统的一切活动[28],这一举动得到了不结盟运动的高度关注和赞扬,并指出这些行动符合不结盟国家的基本原则,表明了不结盟原则的正确和不结盟国家代表着整个国际社会的立场。

第三,同拉美其他三国组成“利马集团”,推动中美洲和平。1985年7月29日,阿根廷同秘鲁、巴西和乌拉圭三国在秘鲁首都利马举行会议,成立了“支持孔塔多拉集团阵线”,即利马集团。利马集团的宗旨是,支援孔塔多拉集团,推动解决中美洲冲突的和平谈判和调停活动。该集团的出现增强了拉美国家推动和平谈判的力量,壮大了和平的声势。对此,不结盟运动表示“欢迎由阿根廷、巴西、秘鲁和乌拉圭等国所组成的支持孔塔多拉集团的利马集团”,并且深信,“这一倡议将大大有助于加强为该区域争取和平的努力”[28]。

第四,遵守联合国决议,并借助不结盟运动的力量敦促英国就马岛问题重启英阿谈判。1985年11月27日联合国大会第40/21号决议通过后,阿根廷政府表示愿意尊重及保证维持该群岛居民的生活方式,传统和文化特性,包括应用商定的保护措施、保证书和法令。同时进一步表示愿意恢复联合国大会所要求的谈判,并敦促英国政府也同意重新恢复谈判,以及避免采取那些蕴涵在主权争端仍未解决的情况中导致单方面改变现状的决定。不结盟运动对阿根廷政府的积极态度表示满意,并再次吁请阿根廷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在联合国秘书长的参与和斡旋下恢复谈判[28]。

第五,反对南非种族主义政权,支持纳米比亚独立运动。1986年9月举行的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第八次会议上,运动设立了三反基金(即抵抗入侵、殖民主义和种族隔离行动基金)。该基金的设立目的是加强前线国家打击比勒陀利亚种族隔离政权、支持南非和纳米比亚各解放运动反对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压迫的不懈斗争的经济及财政能力,阿根廷正是该基金的9个创立国之一[28]。

在阿方辛任职期间,阿根廷始终是不结盟运动的积极行动国。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动和国内经济情况的恶化,阿方辛不得不提前结束其任期,其总统职位由新当选的庇隆党人梅内姆接手。

三、阿根廷退出不结盟运动

1991年9月19日,阿根廷总统梅内姆和外长迪特拉共同宣布,阿根廷退出不结盟运动。梅内姆执政初期,对不结盟运动采取温和的立场。当时的外长卡瓦略说过:“阿根廷共和国采取温和国家的立场,避免在发言中指名谴责美国。”卡瓦略还说:“今后,我们只有一个世界,而不是三个世界。因此,我们不是同第一或第二世界对抗,而是要推动世界范围内一体化进程的发展。”[5]同时,梅内姆总统还曾于1989年9月出席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的第九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但到了1991年9月19日,梅内姆总统却和外长一起宣布,阿根廷决定退出不结盟运动。

阿根廷梅内姆政府之所以决定在1991年退出不结盟运动,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对不结盟运动认可度的下降。世界格局的巨大变化,使得阿根廷政府认为不结盟运动成员国这一身份变得无足轻重。梅内姆认为,由于冷战已结束,不结盟运动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对此,已故的外交部长吉多·迪特拉在当时解释道,阿根廷本可以低水平的代表权继续留在不结盟运动中,但却选择了急剧脱离的原因是,“毫无疑问,我们的主要利益在于与多边贷款机构和美国保持坚定的联盟”[1]。考虑到冷战后美国的霸权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国际秩序中的单级特征,对于像阿根廷这样资源非常有限的相对小国来说,与其结盟是最好的选择。

第二,出于发展本国经济的需要。1984年以来,恶性通货膨胀的危机一直威胁着阿根廷政府。1989年2-4月,由于商界抛售货币奥斯特拉尔,并疯狂从中央银行购买美元,这一行为使得美元的价格在两个月内上升了400%,加剧了财政赤字,严重动摇了银行系统。在这样的背景下,庇隆派候选人梅内姆被选为总统[15]90-192。梅内姆执政后,推行了经济开放政策,实行务实外交,把增加出口、吸引外资和技术、减轻外债负担作为发展对外关系的轴心。面对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同时也出于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梅内姆政府多次表示,要把发展同美国和其他西方工业国家的关系作为其对外关系的重点[18]187-241。因为西欧等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既是阿根廷的主要贸易伙伴和债权国,又是外部资金的来源国。退出不结盟运动这一举措,非常明确的向这些发达国家表明了姿态,使阿根廷获得它们的经济援助的愿望更有可能实现。阿根廷的举措得到了回报,在美国的支持下,阿根廷获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10亿美元贷款,并通过“布雷迪计划”等多项协议减免了100亿外债,占其所负债务总数的三分之一,同时也使得阿根廷在世界市场上的信贷能力得以恢复[6]。

第三,受外围现实主义理论的影响。“外围现实主义”是阿根廷学者卡洛斯·埃斯库德在对阿根廷外交政策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十余年潜心研究后提出的指导阿根廷制定对外政策、处理外交关系的一种理论[4]。该理论侧重于不发达国家外交政策的行为选择,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色彩,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阿根廷政府的外交决策[29]。梅内姆总统和迪特拉外长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埃斯库德的理论观点,并任命他为外交部顾问班子的负责人。埃斯库德主张实用主义、现实主义的经济外交,尤其竭力主张与美国结盟,推行亲西方外交。该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阿根廷退出不结盟运动、成为美国盟友这一事实[6]。与美国的密切联系被认为是结构性经济改革获得外部政治支持的关键,外交议程围绕着经济优先事项,即贸易和吸引外国投资。根据该理论的观点,外交政策的目的就是推动经济发展,从而达到保护阿根廷国家利益的目的[11]18-23。在外围现实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梅内姆等领导人认为阿根廷应该退出不结盟运动,借此摆脱第三世界,向发达世界靠拢。

1991年9月,阿根廷退出不结盟运动,并在国际事务上追随美国,成为了美国的忠实盟友。在联合国中,阿根廷改变了在许多国际问题上的原有立场,增加了与美国投票的一致性;对布什的“美洲倡议”,阿根廷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欢迎和赞赏;在关贸总协定谈判中,它与美国站在一起,要求欧共体取消农业补贴[6]。阿根廷的上述行动,使得阿根廷同美国迅速接近,两国关系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结语

阿根廷从极力争取不结盟运动的支持,积极参与该运动的各项事务,到毅然退出不结盟运动,公开声明该运动已失去了继续存在的意义,其外交政策经历了巨大的转变。庇隆在第一次执政时就提出了“第三立场”理论,目的是“要在从二战中产生出来的两个竞争集团之间找到一块地盘”[15]90-192。20世纪70年代初,不结盟运动兴盛一时,再次执政的庇隆看到了加入该运动的益处,遂将其“第三立场”解释成“与第三世界国家一致”的立场,从而推动阿根廷成为该运动的正式成员国。其后执政的数届政府希望能在不结盟运动中寻求国际支持,也选择继续留在该运动中。而到了梅内姆时期,由于世界局势的巨大变化,以及外围现实主义外交理论的影响,阿根廷开始积极改善同美国的关系,并决定成为美国的忠实盟友。为表明其决心和诚意,阿根廷迅速退出了不结盟运动,并发言将该运动的存在意义全盘否定,坚定地倒向了西方阵营。

从1973-1991年,阿根廷与不结盟运动关系的变迁,反映出其对外政治路线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即从独立自主的、站在第三世界国家同一立场上的不结盟路线,到完全追随美国、成为其忠实盟友的结盟路线。同时,阿根廷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的剧烈变化,也折射出其外交政策的重大变革,即外交政策从为其国际地位服务,转变成了为其经济发展服务。

猜你喜欢
第三世界外交政策阿根廷
阿根廷玉米播种进度比2020年同期低
英国“脱欧”后的外交政策:失去欧盟后的英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吗?
乔·拜登力图在外交政策讲话中向世界表明美国回来了
重叠——2020年阿根廷Hello Wood建造节
第二次奇迹
属下与他者的政治
默克尔的“德式”风格外交
激进反对派要香港仿效“第三世界”
美国《外交政策》:美国错判中国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