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文艺育德在西藏的实践及经验

2021-11-29 13:09刘云卿刘晓哲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育德文艺西藏

刘云卿 刘晓哲

(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

西藏的社会主义文艺,源自于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涵养于雪域高原独具的丰沃土壤,熔铸于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艺,植根于建设新西藏的伟大实践,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研究中国共产党运用西藏文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案例,梳理中国共产党在西藏的文艺育德实践历程,理清文艺育德思想发展脉络,探索文艺育德工作规律,总结历史经验,对新时代我国文艺事业的创新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文艺育德的思想内涵

(一)文艺何以育德

文艺历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承认并重视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是中国古已有之的传统。“文以明道”“文以载道”之说,就是指文化艺术不仅要有情韵之美,还必须反映社会现实,包含深刻的思想,有益于世道人心。这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艺功能观,即文艺要为统治阶级的民众教化和治理国家发挥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法律、政治、宗教、艺术或哲学属于意识形态的形式”[1],而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能“教导人、引导人、鼓舞人”[2]。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育德思想,并结合中国实际,将文艺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系统,借助文艺的形式,发挥其教育、引导、激励等积极作用,即以文艺育德,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层面。

(二)文艺所育之德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一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几个方面的体系。中国共产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此,文艺所育之德也具体体现于此。因此,文艺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过程中,凡是有助于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就可以被认为是文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文艺具有政治教育功能,文艺育政治大德。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决定和支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文艺的政治教育功能,体现在文艺培养社会成员的政治信念和政治情感,影响人们对国家、阶级、社会制度等重大政治问题的认知和态度,调节社会成员的政治情绪,稳定社会政治秩序等方面。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3]这一观点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在阶级社会中,文艺是具有阶级属性的,文艺作品是客观现实在文艺工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且这一反映过程是受文艺工作者本身所具有的思想、情感、审美等多种因素影响的,因此,阶级属性必然会客观地渗透到文艺作品中去,使其作品具有相应的阶级烙印;另一方面,文艺对政治和经济具有反作用,伴随着文艺作品的流布,其所包含和宣扬的政治取向、政治追求等为阶级成员和人民群众所接受和内化,并以之支配现实的行动,从而转化为积极能动的影响现实的物质力量。

文艺具有道德教育功能,文艺育社会公德。文艺是社会成员正确认识社会道德规范并将其内化为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对社会舆论的形成、社会心理的变化和道德觉悟的提高等方面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承担着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职责使命,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民向上向善的重要力量。[4]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语境之中,网络舆论更是激荡,在这种形势下,通过文艺铸魂育人、凝心聚气、传递真善美的正能量,是文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急需承载的道德教育功能。

文艺具有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文艺育个人品德。思想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起先导作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和精神境界。文艺的思想教育功能,体现在文艺不仅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表象,如认识和感受文艺作品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历史知识等,还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更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人类自身,认识人类心灵的丰富性、人类的精神面貌、生存方式和状态。文艺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体现在通过文艺这种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寓学于趣,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审美上的满足,从而发挥文艺重要的美学功能。

(三)文艺如何育德

文艺育德是通过文艺载体“以情动人”的过程实现的。文艺作品的介入和运用,是文艺发挥育德功能的特殊途径,也是使文艺育德区别于理论育德的独特属性。在理论育德实践中,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采取直白灌输的方式,容易忽视人们的情感需求,导致受教育者的抵触情绪和接受教育的被动性。而文艺育德追求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渗透教育,通过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和欣赏形象生动的文艺作品,消除受教育者最初的逆反心理。文艺作品中运用的感性材料、塑造的艺术形象、讲述的动人故事,体现了作家对宇宙世界的想象、人类社会的理解和个体生存意义的探寻。以文艺育德,能够开启人们情感的阀门,与作者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使文艺作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充分渗入,受教育者对教育过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和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目的。因此,文艺育德是理论育德的情感润滑剂,可以对理论育德起到纠偏补弊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利用文艺育德这种隐性教育方式,充分发挥文艺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审美和娱乐作用,既以理论育德“晓之以理”,又以文艺育德“动之以情”,实现显性教育与潜性教育的优势互补、理论认同与情感认同的深度融合。

二、中国共产党在西藏的文艺育德实践历程

中国共产党在西藏的文艺育德实践发端于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在文艺育德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将西藏文艺事业的发展与西藏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相结合,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开展文艺育德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文艺精品异彩纷呈,文艺队伍日趋壮大,文艺活动蓬勃开展,对外交流积极活跃。纵观70年的实践历程,西藏的文艺育德工作经历了孕育奠基期、曲折探索期、全面繁荣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

(一)1951-1965年:孕育奠基期

1951-196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人民推翻了农奴制度,建立了各级人民政权。西藏新文艺在民族传统文艺的基础上孕育而生,西藏民族文艺工作者与内地进藏的文艺工作者一道,将社会主义文艺的创作思想、理念与民族传统文艺的形式、特色和风格充分融合,掀起了西藏社会主义文艺的第一个高潮。这一时期的文艺育德实践主要是在毛泽东文艺育德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文艺创作内容侧重于革命精神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充分发挥了革命文艺团结、教育人民,打击、消灭敌人的巨大作用。在文艺育德载体的选择上,由于人们的知识文化水平并不高,主要运用戏剧、音乐、舞蹈、电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西藏文艺育德工作奠定了基础。

1951年,《十七条协议》签订,西藏获得和平解放。根据协议精神,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军进藏。进藏部队肩负着“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双重使命,与西藏各地的藏族民工一道,修筑青藏、康藏两条公路。1954年,两路正式通车,伴随其诞生的还有歌舞《歌唱二郎山》《筑路歌》《叫我们怎么不歌唱》《幸福的路》《毛主席派人来》等。这些新民歌,是在西藏人民与解放军日夜修路的过程中,深深被解放军建设祖国边疆的热情、对西藏人民的深情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所感动,为歌颂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而创作,是西藏最早的社会主义文艺形式。同时,随部队进藏的还有十八军政治部文工团和中国共产党西藏工委文工队。在党的文艺育德思想的指导下,文工队员深入了解西藏人民精神需求,深切体察军民鱼水情,充分利用歌曲、舞蹈、戏剧等通俗生动的艺术形式,演出了一大批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人民解放军、歌颂新生活的文艺作品,如《白毛女》《刘胡兰》等,为西藏带去社会主义文艺的火种,把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内地发展建设成就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送到了雪域高原农牧民帐篷和每一个西藏人民的心里。

1959年,在党的领导下,西藏进行平叛改革,由封建农奴制一跃到社会主义制度,西藏的文艺事业发展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1965年,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西藏歌舞团同西藏军区政治部文工团联合创作表演了大型史诗性歌舞《翻身农奴向太阳》,集中展示了西藏和平解放15年来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和文艺的创作成就,受到中央代表团和西藏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

歌舞方面,闻名全国的《洗衣歌》《北京的金山上》《逛新城》《翻身农奴把歌唱》等歌舞作品,是西藏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在音乐舞蹈艺术上的形象记录。《洗衣歌》诞生于西藏民主改革之初的一次藏历新年,首批进藏的女文艺兵李俊琛看到藏族姑娘拥军为部队拆洗衣被的动人场景,有感而发创作填词。简短而深情的歌词,触动了文工团创作员罗念一,他深入挖掘藏族民间音乐的精华,运用昌都、巴塘民歌《江作林令》等欢快的音调,将“出打出打”“阿拉黑司”等藏语劳动号子巧妙地镶嵌其中,赋予《洗衣歌》以清新的格调和明快的节奏。两位文艺工作者以汉族对藏族传统文艺的准确把握,将汉藏民族的音乐艺术在《洗衣歌》里深度融合,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藏族特有的艺术风格表现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和汉藏之间和谐的民族关系。《逛新城》《北京的金山上》《翻身农奴把歌唱》等歌舞作品,紧扣历史背景和时代脉搏,反映出西藏民主改革之后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人民当家做主的精神面貌,表达了翻身农奴对新生活的美好憧憬,抒发了西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深情感激。

藏戏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便派出代表看望觉木隆藏戏艺人。1959年,扎西顿珠正式向人民政府递交报告,要求将觉木隆巴改编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艺术团体。获准后,他将西藏各地的40多位觉木隆巴艺人集合起来,8月在拉萨市成立了藏戏队,自此,藏戏跃入革命文艺队伍的行列。11月,藏戏队以剧目《文成公主》参加了庆祝建国10周年专业文艺团体献礼演出活动。1960年西藏歌舞团成立,藏戏团成为其中三个演出团体之一。1962年撤销西藏歌舞团建制,西藏藏剧团成立,担负起传承和发展藏戏的任务。剧团在保持藏戏原有的广场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了剧场舞台艺术方面的实践,使藏戏由广场走上舞台,有了灯光、布景和化装,还开始使用管弦乐伴奏。到1965年,西藏藏剧团陆续上演了《文成公主》《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诺桑与云卓》四个大型传统剧目;同时还创作演出了一些现代题材剧目,如《解放军的恩情》《血肉情谊》《幸福证》《农牧交换》等。[5]

电影方面,1964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农奴》获得极大成功。《农奴》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在西藏取景拍摄的故事片,也是第一部完全由藏族演员出演的电影。电影剧本的创作者黄宗江先后四次去西藏体验生活,最长时间达半年之久,深刻体察解放前后农奴生活的变化。电影将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机统一,在描写西藏农奴强巴的压迫、反抗、解放的过程中,揭露了旧西藏农奴制的罪恶本质,歌颂了广大农奴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闪耀着革命精神的光辉。

文学方面,195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我们播种爱情》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第一部以西藏人民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小说看似着意描写男女情爱,实则旨在展示新西藏的建设者们对这片贫脊却充满希望的土地的爱,对善良勤劳的藏族同胞真挚宽厚的情。他们将爱情播种在西藏的荒野,也播种在藏胞的心田。这才是小说书名的深刻寓意所在。可以说,这部小说是对祖国对人民的爱恋之歌。革命诗人杨星火1951年随十八军进藏后创作了诗集《雪松》《波梦达娃》《拉萨的山峰》等,诗歌《叫我们怎么不歌唱》《一个妈妈的女儿》经谱曲后广为传唱。杨星火的诗歌,描绘了一幅幅西藏社会发生巨大变迁的生动画卷,反映了西藏人民翻身解放的喜悦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对和平解放、筑路进军、民主改革到自治区成立的历史进程,都有着诗意的描绘。

(二)1966-1976年:曲折探索期

正当新生的西藏社会主义文艺蓬勃发展时,“文革”的爆发迫使其前进的道路新添一弯曲折。和全国一样,“文革”对西藏文艺的影响是巨大的。文艺批判运动接连不断,文学观念、艺术倾向、创作方法上的差别和分歧,都被当作现实的“政治问题”处理,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特别是民间传统文艺,遭到反革命集团的严重破坏。整整十年,西藏社会主义文艺进入低谷,文艺创作处于低迷状态。

(三)1978-2012年:全面繁荣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华大地,也为西藏带来了党的文艺方针和民族政策。1979年,邓小平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对文艺的社会功能做出了正确定位,尤其是对于它在社会主义建设这个政治大局中,在培养社会主义新人这个政治任务下,摆正了文艺发展的正确方向,这是文艺育德思想和实践在新的历史时期得以继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1980年,党中央召开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了西藏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发展的中心任务,首次提出了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西藏的战略奋斗目标。自此,西藏的文艺事业迎来了第二个高潮,无论是文艺育德工作的管理、载体的选择、队伍的数量,还是对外交流,较和平解放初期有了新的突破,西藏文艺育德工作进入全面繁荣期。

文艺育德管理方面,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尊重西藏民族传统文艺的传承和弘扬。《格萨尔王传》是西藏人民创作的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演唱篇幅最长的英雄史诗,在文革时期曾遭到严重破坏。1981年西藏文联正式成立,承担起抢救、挖掘、收集和整理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艺的重任。1983年,史诗的抢救、搜集和整理连续三次被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1984年,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对《格萨尔》的搜集、整理、翻译、出版和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寻访到57位说唱艺人,并对15位艺人录制了3000多盘磁带,共5000多个小时;搜集藏文手抄本、木刻本300余部,整理出版藏文本100余部;汉译本20余部,并有多部被翻译成英、日、法文出版。2006年,《格萨尔》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格萨尔》的发掘整理,在中国文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填补了中国多民族文学史的一项空白,同时也在国际学术界为中国赢得了荣誉。

文艺育德载体方面,随着第三次世界科技革命浪潮的推进以及电视、电脑、VCD等新型媒体的逐步普及,文艺育德的载体呈现出多样化和丰富性的趋势。80年代中期,扎西达娃、马原、色波等“先锋派”作家创作的《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拉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等文学作品,运用独具一格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西藏神秘的风土人情,使西藏“魔幻现实主义”文学迈入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前沿阵地。马丽华的《走过西藏》《西行阿里》等大型纪实散文开创了人类学在西藏的实践。《大雁颂》是西藏文艺工作者在舞剧和组合歌舞之间的创新尝试,展现了西藏社会的巨大变革和西藏人民的心路历程,表现出西藏人民心向祖国、团结奋进的虔诚信念。《青藏高原》《家乡》《天路》等描绘雪域高原独特风情的歌曲,将通俗的演唱风格与藏族的民间唱法相结合,成为乐坛经典之作。由西藏自治区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西藏风云》是我国第一部全方位反映西藏和平解放、平息叛乱、民主改革到自治区成立伟大历史进程的电视剧力作,烘托出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西藏百万农奴站起来的历史画卷,是展示民族形象、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精品力作。

文艺育德队伍方面,在党中央的支持和培养下,西藏专业文艺工作者队伍不断壮大。1981年西藏文联成立时,发展会员300余人,至2007年第四次西藏文代会时,已发展至近两千人。其中,藏族文艺工作者占总人数的80%以上,门巴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也有了本民族的文艺工作者,形成了一支以藏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团结合作的文艺工作者队伍。数十名优秀文艺工作者获得“四个一批”人才等国家级荣誉称号,并有多人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文艺工作者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文艺对外交流方面,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西藏确定了“立足西藏、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文艺发展方针,以多层次、高质量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作品开展对外文艺交流。1984年,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创作排演了大型民族舞剧《热巴情》,并先后赴北京、天津、成都等地演出,获得极大成功。1992年,与澳门文艺界的友好交流直接促成澳门向“珠穆朗玛”文艺基金会和西藏对外文化交流基金捐款,并且出资创建那曲希望小学,建立“才旦卓玛艺术基金”及“韩书力美术基金”。1997年,为喜迎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西藏歌舞团创作演出了大型音乐歌舞晚会《回归颂》。2001年,为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大庆创作上演了献礼晚会《金色岁月》,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高度评价,获得自治区第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07年专题晚会《盛世赞歌》应邀参加全国“两会”,演出后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和赞扬,成为西藏歌舞团的保留节目。同年推上舞台的出访交流精品晚会《天上西藏》,成功出访东欧三国,受到国内外观众的热烈欢迎。这种交流活动不仅充分展示了西藏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成就,而且加深了西藏人民与其他各族人民的友好情谊,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2012年至今:创新发展期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艺育德思想,为新时代西藏文艺育德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深刻变化,具体到文艺育德工作上:就文艺本身而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文艺创作和文艺活动的丰富多样提出了新的期待,微电影、短视频等新兴平台的出现促使文艺育德载体的选择迅速转变;就育德主体而言,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把准文艺发展方向;就育德任务而言,新时代文艺要承担起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职责使命,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服务。基于此,新时代西藏文艺育德工作进入创新发展期。

文艺育德内容方面,新时代西藏文艺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奋斗目标,创作出一批契合新时代主题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这些文艺作品聚焦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建国7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围绕中国梦的时代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等几方面内容,弘扬了礼赞新西藏、奋进新时代的主旋律。同时,围绕“一带一路”“精准扶贫”等重要部署,持续推动“送欢乐下基层”“为农牧民拍合家欢”等文艺惠民活动,组织文艺工作者奔赴基层一线、深入农牧地区学习采风和公益演出,将“送文化”与“种文化”有机结合。至2020年,西藏已实现全区所有行政村文艺演出队全覆盖,累计完成惠民演出2万余场,参演人数近10万,不断为西藏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极大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文艺育德载体方面,十八大以来,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推动与影响下,西藏文艺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巨变,出现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网络转向,呈现出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等新特点,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依托的网络文艺迅速演化为文艺领域的新生力量。2019年,“幸福西藏人感恩新时代——‘四讲四爱’网络文艺直播活动”在西藏拉萨成功举行。来自西藏七市地的表演者为现场观众带来了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文艺节目,活动还通过新兴网络平台进行了全国网络直播。整场演出分为“讲党恩爱核心”“讲团结爱祖国”“讲贡献爱家园”“讲文明爱生活”四个篇章,充分展现了西藏人民不忘初心、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激励人们将“四讲四爱”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文艺对外交流方面,将雪域高原独特的艺术魅力带出高原、带向世界,同时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和民族的优秀文艺成果,是西藏文艺工作者一贯坚守的对外交流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抓住开放发展的重大机遇,以“一带一路”为统领,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全面开展文艺交流互访。2019年,“中国西藏发展论坛”在拉萨举行,人们围绕“藏文化的传承发展”议题展开充分交流与讨论。至2020年,西藏共接待国内外来访的文艺工作者3000余人,组织对外交流互访、参展参演的文艺工作者4000余人,唐卡艺术展、西藏摄影展等专场展览,藏戏、藏族歌舞等洋溢着“民族风”的演出不断在国内国际舞台亮相。这些活动犹如一场场文化的盛宴,不仅滋养着民族间的友好情谊,也将西藏的形象展现地更加真实、立体、全面。

三、西藏文艺育德工作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西藏地区的文艺育德实践中,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统一、民族性与开放性相统一,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新时代我国文艺育德工作的创新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阶级属性在文艺工作上的根本体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西藏地区的文艺育德实践中,一方面,始终坚持党对西藏文艺育德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是西藏社会主义文艺产生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党中央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西藏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把加强和改善党对西藏文艺工作的领导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紧密结合西藏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制定西藏文艺作品创作规划,组织协调抢救、挖掘、收集、整理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不断完善党对西藏文艺育德工作的指导方针和管理方式,从而保证西藏文艺发展的正确方向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展西藏文艺育德工作。在文艺育德产生的需要、文艺育德队伍的建设和文艺育德目标的设定三个环节中,都重视人民的因素:首先,以西藏人民的需要为西藏文艺育德工作的出发点。既注重满足西藏人民的多层次需求,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做到高雅而不“高冷”、通俗而不“低俗”;又注重满足西藏人民多样性的需求,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做好“藏餐”、做足“中餐”和“西餐”。第二,以文艺育德队伍的建设为着力点。既注重打造一支以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团结合作的文艺工作者队伍,发现、培养和扶持西藏文艺人才;又注重打造一支政治够硬、素质够高、专业够强的文艺管理者队伍,运用科学的手段监督和管理西藏文艺育德工作,保证其健康有序进行。第三,以西藏人民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要把以文艺作品的方式集中、升华和系统化后人民的需要和意见,带回到西藏人民中进行宣传和教育,如此,文艺作品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和美学价值才能更好地被西藏人民接受,并转化为西藏人民的精神力量,提高西藏人民的文化素养,促进西藏人民的全面发展。

(二)坚持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西藏的社会主义文艺在古老悠久的民族传统文艺中孕育而生,在与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思想、理念、形式的充分融合中不断发展,统一于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在西藏开展的文艺育德实践呈现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所独具的时代特征,又显示出不同阶段之间的一以贯之和内在关联,并最终描绘出中国共产党在西藏70年文艺育德工作的发展历程和路向。在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与西藏的革命、建设、改革相结合,诞生了“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等宝贵产物。新时代西藏文艺育德工作,必须继承和弘扬时代精神,勇于承担文艺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再现我们党领导西藏人民走上当家作主之路的历史征程,描绘社会主义新西藏建设的火热实践,激励西藏人民走好新时代的奋斗之路。

(三)坚持民族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文艺的民族性与开放性是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命题,历史与实践充分证明,西藏文艺育德工作发展必须坚持民族性与开放性相统一。一方面,充分挖掘西藏本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彰显民族特色。西藏文艺是在雪域高原独特的丰沃土壤中产生的,具有显著的地域特点、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绝不能浪费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其他文艺资源进行盲目、简单地模仿和照搬。西藏文艺工作者要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怀抱无限热爱,对青稞穗、马牛羊、黑帐篷亲切熟悉,充分汲取营养,潜心钻研创作,让文艺作品富有“糌粑味”“酥油味”“青稞香”,把优秀的文艺作品写在西藏的大地上。另一方面,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艺,传播西藏声音。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展形象”的工作要求,不仅将世界优秀文艺创作思想和成果引进来,彰显西藏文艺开放包容的价值属性;而且要让“格萨尔文化”“康藏文化”等西藏民族文化品牌走出去,走到世界人民的生活中、思想中、文化中,彰显西藏文化的强大魅力。

回顾中国共产党在西藏的文艺育德实践从兴起到繁荣的历史进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对西藏文艺工作的领导更加科学,对文艺“二为”方向的坚守愈加坚定,对文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对文艺发展规律的把握更加准确,为新时代我国文艺育德工作的创新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重要遵循和科学指引。

猜你喜欢
育德文艺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1942,文艺之春
探求中考毕业班级足球的育德路径
班主任:坚守课堂育德的教学初心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育德养正:幼儿园教育的理性回归
神奇瑰丽的西藏
□文艺范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