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2021-11-29 13:09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共同体少数民族中华民族

曾 燕 赵 丹

(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藏拉萨 850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发展质量,保障和改善民生……”[2];2020年9月25

日和26日召开的中央第三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如何实现新疆高质量发展时又再次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3]。从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2014年中央第四次民族工作会议上将“牢固”变成“积极培养”再到党十九大报告中的“铸牢”,短短几年时间,中国共产党以国内发展和国际形势为基点,深刻分析当今时代产生的诸多变化、主要矛盾及今后发展的目标任务,提出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重点和基本要求,这些不仅是一个政党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关乎执政党执政地位的稳固问题,更是成为衡量和评价一种社会制度是否优越、一种发展道路是否正确的圭臬。

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是指我国地理位置偏远,以少数民族为主并聚居的民族地区、偏远山区,该地区大部分边境线与他国毗邻,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语境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人民是重要一环,抓住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重心,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团结打好物质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瞄准未来发展的远大潜力,从涉及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国家各项事业出发,统筹推进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夺取新征程上的新胜利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安全屏障和生态屏障,是区分国与国之间存在的边境线,是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与窗口,是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守护者。党中央领导人关于“坚持治国必治边的战略思想”[4]着重突出了党和国家治理边疆的战略谋划,涉及经济发展、边防稳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等一系列重要的治边问题,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全局性的伟大工程,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高度重视,更是抓住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主线。基于地区分布特点和独特的民族特色,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安全发展,更好地服从于国家发展大局,开创繁荣发展新局面的现实需要。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中交织着民族、宗教以及边境问题等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特殊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和持续稳定,必须深入分析该地区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多方面的现实问题,找准影响其不稳定的因素。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中存在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经济上,受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社会发展、生态保护和交通通讯等诸多因素影响,产业相对单一、传统,同国内其他发达地区相比,存在基础薄弱、发展空间和平台小,发展相对滞后;政治上,是我国反分裂斗争的前沿,各种敌对势力和分裂势力企图通过破坏民族团结等手段,拉拢或诱导青少年,与我争夺下一代,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文化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受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影响,在基础设施、社会服务、文化资源等方面相对落后,民族文化“各美其美”、传播范围小;生态上具有特有的脆弱性、多样性和独特性。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团结统一,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视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正统,强调‘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都是大一统的组成部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身份意识,没有民族认同,必然四分五裂、一盘散沙。”[5]回顾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历朝历代尽管有分裂、有战争,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大一统理念深藏血脉中,成为各个发展时期的主流趋势和正统意识。多民族共同创造、共同发展一直是我国的特色和优势,具有无限发展的凝聚之力。各民族团结奋进才使中华文明绵延不断、中华民族绵延不绝,奠定了共同体意识,是我们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底蕴。

大一统的传统政治观念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就形成的,而是在一点一滴、日积月累量变中逐渐有了质变的理念胚形,也是共同体意识的萌芽时期。原始社会的炎帝、黄帝部族联合击败蚩尤后,渐渐形成以炎黄所属的中原地区为主体和蚩尤所属的苗族、瑶族、羌族等少数民族融合后统一的华夏民族,被称为古华夏族或华夏民族,后世的中国人民被称为华夏儿女或者炎黄子孙,这个称谓包括了全体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人民,是大家共有的认知和共同意志的表达。古代封建王朝时期,东汉末年、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元朝和清朝都是以少数民族为主占据统治地位,期间当政者促进各民族之间不断交流交往交融,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

百年前的中国积贫积弱,经过重重磨难和实践,中国实现了三个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伟大历史飞跃,这是全国人民团结在一起、万众一心、无坚不摧创造出的伟大成果。百年来的中国,经历了建党、建设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等发展历程,取得了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的伟大成就。在汉唐时期,中国的经济、政治、科技等领域也曾领先世界,到了清中期,统治者逐渐增长了“天朝大国,四方来贺”的自大自满的心态;鸦片战争后闭关锁国的清政府被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敲开了大门,击碎了“天朝大国”的幻梦后,开始了追赶世界、救亡图存的脚步;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全国人民团结一致驱除外国侵略者,结束了内战,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理性客观地看待、分析世界与本国形势,对内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对外独立自主、和平交往,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奋斗,找回了国人失去的尊严,以成熟的心态,稳健的步伐,走向了世界舞台中央。不忘过去,铭记当初国家和人民遭受屈辱、无力挽救、束手无策的悲痛;把握现在,参与百年的奋斗、披荆斩棘、攻坚克难的历程;不畏将来,展望未来的美好、实现共同繁荣、共同富裕的目标。这是中国理性客观的认识自身,是中华儿女脚踏实地的埋头苦干,是国人敢为人先的创新气魄,是各族人民不负韶华的坚定理想,这为中国平视世界提供了强大底气、中国方案,注入了中国力量,是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渊源和时代呼唤,更是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奋进时期。

立足“两个大局”时代背景,国际国内环境日趋错综复杂,我们前进道路上既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机遇,又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挑战。这些风险挑战既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既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也有来自自然界的;既有传统的,也有非传统的,挑战和困难不期而遇。在国内国际大局的交织、激荡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相互影响、互动,又并肩同行,机遇和便利迎面而来。认清形势,把握规律,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更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是同心同德应对挑战,抓住时代机遇的指导方向。

在经济一体化、政治多元化的形势下,立足中国国情,放眼世界局势,人类共处在一个世界村,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关联,共同的价值形成了一个整体多元与部分一体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始终有着大国担当,承载着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重任,将自身融入世界大环境,尊重各国主权,资源共享、开放包容、相互合作,最终实现共赢的目的。国际上,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迫切需要人类在思想上也有共同体意识;国内则需要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各民族共居共事共学共乐,这是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依据。

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战略意义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因其与他国毗邻的特殊性,在国家发展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立足“两个大局”,团结统一全民族共同意志的情感纽带;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需要;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文化强国的内在需要;是更好地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从容应对一切的思想武器。

一是立足“两个大局”,团结统一全民族共同意志的情感纽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唱响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主旋律,是解决各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思想意识统一的根本前提,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各民族人民群众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情感需求和强烈意愿,是符合国家根本利益的重要举措。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认清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同国际反华势力相勾结,企图利用少数民族宗教信仰问题,挑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与祖国之间的关系,制造民族矛盾,蓄意分裂祖国、破坏各民族和谐团结的反动本质;就是要尊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避免因此而引发各种矛盾和冲突,做好国家发展的一切工作。

二是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消除发达地区与边疆地区事实上的不平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需要。从我国实际发展来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政治、文化、地域等影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是边疆稳定和谐发展的巨大阻力。党中央不断深化对边疆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为此作出部署,应对、改善、解决存在的各方面实际困难,给予政策倾斜和物质援助,落实兄弟省份对口支援项目等。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重要过渡期以及开启“十四五”规划新格局中,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要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和衷共济、群策群力,加快自身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这是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需要。

三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内在需要。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和强大,对世界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经济硬实力上,在文化软实力上对世界的影响将更为深远和深厚。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有着各民族独特的文化,我们要深刻认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文明中的一枝一叶、一根一脉,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包容并蓄,正确处理好“一”和“多”、“同”和“异”的辩证关系。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需要各民族对养育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有着高度认同,这样才能真正找到民族的精神血脉和灵魂归依。

四是更好地保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生态和资源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从容应对一切的思想武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着独特的生态环境,矿产资源,物种资源丰富,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正是由于这个独特的生态和资源优势,民族地区成了分裂势力争夺的战场和国家安全的重要防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只有增强责任意识,保护好神圣国土的每一寸土地,守护好中华民族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精神家园,才能从容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才能掌握应对一切变化的思想武器,这既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重大责任,更是国家稳定和安全的重要保障。

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思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让各族人民深刻感受到来自党中央的亲切关怀,感受到作为中华民族一份子的幸福感,切实增强维护祖国统一、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的信心和决心。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来说,这种对幸福生活的体验是更加深刻的,新旧对比的感受最为强烈,生活的富裕、社会的安定、自身发展空间的不断拓展,这种亲身经历过得到的切实结果,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社会氛围,这些就是老百姓对党和国家最好的认可、最有价值的口碑。

(一)加快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保障

习近平在宁夏考察时强调:“无论是全面小康、脱贫、还是现代化,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各族群众是一个大家庭,要携手并进。”[6]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在边疆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打开乡村振兴新局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条件、前景与内地相比,稍显单一、传统,且主要是由中央政府给予扶持,招商引资的项目较少,开发难度较大,也容易破坏本来就脆弱的生态,造成自主经济项目较少,经济发展相对较慢。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的前提,是必须有自己特色的经济支柱,加强地区与地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交流交融,打造具有边疆少数民族独有的旅游产业和特色产品,带动本民族建筑产业、住宿产业、娱乐产业等产业链发展,是一项双赢的提升经济效益的道路。

(二)提高政治意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学校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7],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教育做起,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四个自信”,增强“五个认同”,加强各民族人民不分大小、身份,是亲如一家的兄弟姐妹的教育。在国际关系日益复杂化和世界既定秩序发生转变的势态下,国际反华势力将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作为破坏我国统一、挑拨民族关系的突破口,常常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散播谣言、制造矛盾;利用金钱手段收买意志不坚定者;通过各种手段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隐蔽渗透西方各种思潮、资本主义价值观,打着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争取人权、民主、自由等旗号,为推销其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服务,更深层次是为了腐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和平稳定发展的意志,软化敌对西方的思想理念,笼络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向西方势力靠拢,进行潜移默化的“和平分裂”国家的行为。因此,提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意识,就是要在政治上始终保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反对分裂,特别是要正确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三)弘扬和保护中华优秀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

文化是国家发展的软实力,是各民族血脉相连的纽带。边疆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不可剥离的根茎枝丫,各民族文化一脉相承,共同缔造、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边疆民族地区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吸引了全世界目光,也是世界各国认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切入点。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有助于各民族心连心、相互理解、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有助于各民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发挥最大的合力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能平视世界其他国家,就是因为中华文化从不曾断层且源远流长,是我们平视他国的最大底气所在,弘扬和保护中华文化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和传承中华文明的基础。

(四)保护生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态条件

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人类生存、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是各项社会发展工作有序实施的基础。绝大多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空气洁净、碧水蓝天,物产多样、资源丰富,但同时因海拔、气温等原因,生态系统又极其脆弱,自我修复能力弱。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是许多河流的源头,是丰富多样动植物的孕育地,有着多变而又独特的气候,一旦遭遇破坏,是影响全国乃至世界生态、气候的关键。因此,必须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严格执行各项环境保护制度,形成良好的环境治理体系,坚持合理利用土地,严格实施防沙护林、封育沙漠化的弃耕地、恢复退化草地等措施,为后代子孙留下良好的生态环境,作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态基础。

(五)加强党的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障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长期以来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近代战争中,中华民族却饱受摧残,面临亡国灭种之灾。经过各族人民艰苦卓绝的摸索实践,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力挽狂澜,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中。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负成立时的初心,不负前行时人民的期望,始终牢记最高使命,开创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道路,给中华民族第一次带来了集体自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结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中央在当前发展的关键时期,提出的关乎全局发展的一项基础工程和系统工程,它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命题。这一重大命题站位高远、内涵丰富,是做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是巩固国家安全、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法宝,更是推进中国和中华民族走向凝聚力更大、包容性更强、多样性更加突出的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必然走向。

猜你喜欢
共同体少数民族中华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