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代高等教育援藏工作的几点建议

2021-11-29 13:09李良俊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对口西藏工作

李良俊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2)

自2001年教育部启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以来,经过二十年的高等教育援藏,西藏受援高校的办学实力明显增强,学科专业水平持续提升,办学治校能力不断提高,与内地高校的差距大幅缩小,高等教育援藏取得可喜的成就。但总体来看,西藏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发展速度还不够快。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新时代进一步做好高等教育援藏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援藏亟待提升质量、加快动量、汇聚力量、激发能量,进一步更新理念、理顺机制、突破障碍,将其向长效深入方向推进。

一、新时代高等教育援藏面临的新形势

(一)中央期望和人民期盼更加迫切

习总书记曾经指出,“改变藏区面貌,根本要靠教育”。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强调支援西藏是中央一贯政策,必须长期坚持,提出要培养更多理工农医专业紧缺人才,办好职业教育,科学设置学科,提高层次和水平,培养更多专业技能型实用人才,推动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1]。这些意见和要求,为西藏新时代办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期望。西藏已如期全部实现脱贫摘帽,下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目标,解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现实问题,更需要一大批本地区教育成长起来的专业技术人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西藏人民群众教育择业观念逐步转变,他们对在区内上好学、接受更高质量高等教育的要求和期盼更高更强烈。尽快满足实现这些愿望要求,客观上需要西藏高等教育能力的大发展,需要加大对西藏高等教育领域的支援支持力度。

(二)西藏高校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宏伟目标,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优化发展格局,统筹谋划、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要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加强生态保护、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特色产业,让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这些美好蓝图愿景的实现,需要一批又一批建设者的不懈努力,关键是需要有一大批“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作为坚强保障。未来一个时期,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赋予了西藏高校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责任。西藏高校需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发挥“生力军”和“排头兵”的作用,既立足高校自身实际,又善于借助援藏力量,以实现快速超常发展,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三)西藏高校受援需求呈现新特点

经过20年的对口支援和自身建设发展,西藏地区受援高校办学基础和能力水平有了较大的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综合办学实力,与内地高校的办学差距进一步缩小,学校在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上有了更高的需求。传统的对口支援内容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受援高校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三个转变:一是从硬件需求向软件需求的转变。从以往希望从资金、设备、图书资料等硬件条件支援,向紧缺师资、高端人才、科研团队、平台、学科方面等软的支援需求转变;二是从单方面需求向多方面需求的转变。从以往以教学为主的支援需求,向学科建设、师资培养、学生教育、行政管理、后勤基建的全过程、全方位的支援转变;三是从短期支援到长期支持需求的转变。尤其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希望接力支持,长期帮助。但是,这些需求往往对于支援高校自身来说也是紧缺资源,自身发展也很稀缺,随着对口支援工作的深入开展,已显现越来越难以为继的现象。

二、当前高等教育援藏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支受双方交流合作内生动力不强

长期以来,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对口支援模式是由中东部办学质量较好的直属高校指令式援助西藏高校,将对口支援工作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强调的是政治任务,考验的是对口支援高校领导的政治觉悟。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迅速使对口支援工作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引导下开展起来[2],但长期来看,存在“上面热、下面凉”“表面积极、里面消极”的现象,对口支援计划在落实上缺乏主动性,效率比较低,容易形式化,一方面,对口支援工作容易受到领导者个人因素的影响,其强度和效度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支援高校长期的无私援助,可能因为自身资源的紧张或受到外部竞争的压力而表现为支援意愿的削弱,或是在基本保证完成政治任务前提下,被动应对而非主动合作。对受援方来讲,一方面因长期既有政策倾斜而形成的“等、靠、要”思想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同时与对口支援高校在具体工作对接协调中的困难,使受援高校逐步减少了主动寻求合作的信心。

(二)对口支援团队高校之间合力不够

教育部在关于组建高校团队对口支援西藏大学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对口支援高校按照团队化工作组新模式进行,高校团队要按照“立足长远、整体设计、协同工作、重点突出、逐步实施、成效显著”的方针深入开展各项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对口支援高校往往是与受援高校单线联系,团队高校间因地域分布广,行业间差异比较大,相互之间横向沟通和联系机会较少。团队高校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联系协调,对口支援工作中往往形成“孤岛式”沟通,高校之间合作支援机制没有建立,整体规划往往很难实施,受援高校学科专业支持力量不平衡,一些学科得到较多资源支持,而另外一些学科无人问津,学科支持建设的一贯性和长期性得不到制度保障。

(三)对口支援高校作用发挥参差不齐

在对口支援工作流程上,高校间主要是采取团队高校与受援高校“一对一”沟通协商,签署对口支援协议的方式进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并没有制定具体的援藏工作标准或任务要求,对各个团队高校援藏情况也没有约束考评机制,客观上造成高校与高校之间支持力度参差不齐或较大差异,表现在有些对口支援学校在援藏工作重视程度上存在一定差距,一些高校存在思想认识不高的现象,影响援藏工作实际效果。

(四)受援高校总体发展步伐不快

虽然西藏受援高校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对口支援建设,国家给予很多倾斜政策,自身纵向比较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由于西藏地处边疆,经济相对落后,地方政府对高校投入有限,高校普遍底子薄、发展起点低;同时自然条件恶劣,区外人才望而却步,校内人才因各种原因流失严重,加上自身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与内地高校横向比较起来,发展速度还不够快,发展质量还不够高。目前高校之间竞争激烈,如百舸争流,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进慢也是退。西藏受援高校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管理机制、思维观念方面还存在很多明显的短板,自身发展中忽视外部压力和缺乏内生动力的现象还在一些高校教师和干部中存在,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当前高等教育援藏工作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受援高校自身潜能没有释放

事物的发展受到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内因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近一个时期以来,国家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省部共建、部区合建,加强对西藏高校建设投入,给予了许多倾斜政策。西藏高校发展进步不快,一方面是因为学校经济条件、环境条件和办学条件相对落后,基础差等客观原因,而西藏高校自身办学活力没有充分激发,管理理念相对落后是制约学校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例如,在教师管理上,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评价和导向机制,教师参与科学研究,投入教育教学的积极性有待深度激发;在管理干部管理上,没有建立起专业化的干部队伍,管理干部上升通道没有理顺,干部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受到影响;在薪酬管理上,绩效工资改革还没有全面推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在大学文化方面,学校还存在一些与现代化大学不适应的观念、制度、机制。这些现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西藏高校自身发展动力。

(二)对口支援合作共赢观念不强

关于对口支援工作的性质,一些高校领导和从事对口支援工作的同志普遍认为,对口支援关系不仅仅是一项政治任务和单向的援助关系,更应是一种交流合作、共同发展、互利双赢的关系[3]。一些学者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认为,支援高校完全处于经济负收益的行为是不理性的,也是不可长久的[4]。但实际工作中看,政府主管部门对口支援的导向还是以无私支援为主导[5],受援高校主要停留在提出学校自身需求,被动接收支援的思维阶段,共同探讨双赢合作的机制没有建立,这一方面是高校之间共同探讨对口支援合作共赢的意识不够,另一方面是部分对口支援高校自身研究优势、研究方向与西藏地区高校的特色优势匹配度不高。上述原因致使支援计划落实形式化、效率低的情况还一定程度上存在,部分对口支援学校对该项工作主动性不强。

(三)对口支援高校团队组织不健全

教育部建立团队式对口支援工作模式的初衷,就是考虑到一所支援高校不能满足受援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尤其是特色学科专业的发展要求,通过发挥多所学校团队协同作用,以期提高支援效果。但由于对口支援团队高校之间没有行政约束,经济、人事各自独立,也没有专门的协调组织机构,虽然教育部下发文件中确定了组长单位和副组长单位,但在实际工作中推动工作还存在障碍,作用发挥还比较困难。这也就导致各高校在帮助受援高校专业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管理体制等方面统筹协作不够,缺乏统一思想和统一部署,团队合力作用还没有有效发挥。

(四)对口支援成效考核评价存在短板

一直以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于对口支援工作主要强调的是支援方的自觉和责任。主管部门了解推动对口支援高校工作的主要手段是定期参与召开年度援藏工作例会、审阅上交的年度工作总结和抓典型,表彰先进带动后进[6],在对口支援高校建设成效方面没有标准化、系统性的评价体系,考核指标也不明确,成效评价随意性比较大,操作过程也不够透明。同时,对口支援工作没有建立监督机制、退出机制等,相关工作也没有纳入党委行政的述职考核。由于没有考核评价机制,不管对于支援高校还是受援高校来说,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就难以最大化;由于没有退出评价机制,对口支援工作中出现的一些不积极做法难以进行警示和鞭策。

四、做好新时代高等教育援藏的若干建议

(一)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对口支援考评体系

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是推进工作的“指挥棒”。高校对口支援工作涉及教育部、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支援高校、受援高校四个相关主体,明确各个主体具体职责,建立健全对各主体履责情况的科学评价考核体系,有利于激发活力,保持动力,加强协调,形成四方联动长效机制。对于教育部来说,作为中央教育援藏工作的负责部门,是高校教育对口援藏的总指挥,也是考评的主体部门,应该加强顶层设计,对一个时期高校援藏工作预期目标、重点任务、实施步骤、考核评价标准进行科学的论证,出台相应的实施文件,做好督查指导工作。对西藏教育管理部门来讲,是否根据教育部的总体部署,结合自治区七所受援高校的不同层次和在本地区发展规模和定位情况,给予对口支援工作以合理指导,是否给予相应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是否积极参与支援工作协作等,应该进行相应的考核评价。对于对口支援高校来讲,在一个时期内与受援高校双方合作协议的执行情况,对口支援阶段成效和双方满意度情况应该进行第三方论证评估;对于受援高校来讲,对于一个时期与各个高校对口支援合作协议落实总体情况,学校受援规划落实情况、学校办学核心指标实现情况应该进行评估。对于评价结果,四方之间要进行相互通报反馈,总结经验不足,同时应列入相关单位的年终考核内容,强化结果的运用。

(二)发掘支受高校合作基点,建立双赢机制

对口支援需求“质和量”水平提升的无限性,对口支援高校自身资源的有限性,必然导致支援方向受援方资源单向流动的不可持续性。寻找到支受高校合作共赢的基点,将对口支援单向援助关系发展成为交流合作、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双向关系,是深入推进对口支援工作,保持对口支援工作长期性、持续性的重要基础。实现双赢,必然要求双方共同努力,寻找双方利益的联结点[7],对于受援高校来讲,要树立以合作共赢带动其他方面受援工作发展的思路;对支援高校来讲,应坚持无私奉献意识,积极寻求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工作理念,以取得共识,增进联系与合作。一是要发掘特色。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20年教育部省部合建年度会议上指出,“特不特,看专业”[8],做好特字文章,高校才能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西藏高原地区独有的生态环境、民族文化等学科方向就是内地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特色,既是中央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的学科方向,也是区内高校有一定研究基础的学科,同时也是内地高校此方面研究尚为空白亟待拓展的领域。支受双方之间应立足双方优势,挖掘特色,找准发展目标[9],明确各自分工,共同确定和推进研究方向,就有可能在合作中相向而行。二是要利用优势。西藏经济社会、教育科技整体水平相对落后,但具有较强的后发优势,一些研究成果在西藏应用推广具有广阔前景,一些实验在高原验证还需填补空白;西藏地区具有许多独有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物种资源、文化资源等,有待深入研究的方向很多;作为西部地区最大的省区之一,西藏地处我国与印度、尼泊尔等国家接壤的重要“南亚通道”前沿,具有特殊的地缘优势,围绕西藏和南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问题进行战略研究,开展咨政建言,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上述这些优势,是开展对口支援合作的突破点,应该围绕这些基点充分和对口高校论证,主动进行自身学科方向的调整。三是要抓住时机。就是要把握好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时机,用足用好中央对西藏的政策支持[10],支受双方共同申报、共同主动承担服务西部地区建设发展的各种攻关建设项目,在共同研究中加深合作,形成新的基点。

(三)加强对口支援高校团队之间协作

对口支援团队高校,综合实力很强,并各有特色,通过团队方式支援,可以加强加大优势资源的整合,实现高校之间资源的互补,有利于对受援高校进行全方位的支援,扩大支援内容和覆盖面,提高对口支援工作的实效[11],因此加强对口支援高校团队的协作,才能产生团队协同效应,发挥“1+1>2”的协同作用。一是建立团队协作组织机构。在对口支援组长高校设立专门的对口支援工作办公室,有专人负责组织协调工作,教育部作为主管部门,应该建立联系人制度,直接参与对口支援高校召开的工作会议,及时了解对口支援工作开展情况,指导和督促对口支援工作。二是建立团队协作会商机制。主动为受援高校“问诊把脉”,为问题短板“开方抓药”,为不断创新“出谋划策”,帮助受援学校明确发展目标和建设方向。通过建立全体会商制度、个别会商制度、定期会商制度等机制,就对口支援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协商,及时帮助解决受援高校的困难和需求,使问题及时得到回应,措施及时得到落实。三是坚持年度例会制度。教育部、自治区和对口支援高校、受援高校全体参与,总结交流年度工作进展,讨论新一年度的工作任务。四是建立对口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年度互访机制。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建立机制,做到对口支援工作统筹与分工相统一,工作推进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实现信息互通互享,问题及时讨论,任务及时领受。

(四)积极推进受援高校建立现代化治理体系

提升西藏受援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造血能力,是对口支援工作的“落脚点”。西藏地处祖国边疆,是反分裂斗争的前沿,高校长期历史形成的行政化管理体制和运行色彩还比较浓厚,加上与内地高校交流不够多,一些工作理念与现代化大学办学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深化学校综合改革,提高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释放西藏高校办学活力,激发办学潜能的重要手段。一是要积极转变观念。受援高校要自觉树立起看齐意识和危机意识,把握难得的政策机遇,主动虚心向内地高校特别是对口支援高校学习,积极借鉴先进成熟的管理经验,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加强与对口支援高校的交流交往,在交往交流中逐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自觉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建立健全学校治理体制,加大自我发展能力,缩小与中东部高校的差距。二是要抓住重点领域改革创新。以人才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建立合理的绩效工资和有竞争力的薪酬制度,规范岗位聘任制度、人事柔性引进管理制度、教师评价考核制度等,激发教师、干部干事创业活力。以加强学生培养质量体系改革创新为重点,完善课程管理、课堂管理、教材管理、实习管理、论文管理等全过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大学生联合培养,提升学生培养质量。以加强管理制度创新为支撑。按照现代化大学治理要求,进一步优化学校办事流程相关制度,加强学校信息化体系建设,提高学校行政学术效率。

猜你喜欢
对口西藏工作
都是西藏的“错”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招生考试工作日程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考生体格检查表
山西省2020年对口升学考试 数学
对口帮扶这一年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不工作,爽飞了?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