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芸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罗定 527200)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当前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在新时期大学生工作中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主,建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将立德树人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粤北地区大量的红色资源中蕴藏着优秀的红色基因与丰富的革命精神,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培养高校青年大学生坚定的革命信念,最终承担起建设新时代的任务。
基因是生物遗传学概念,自身基因具有专属性与自私性,不断进行复制,从而传承到新的发展个体上。基因与文化发展密不可分,正如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论述:“文化发展与基因衍生是复制关系,它是在人类文化根源上所创生,它是分子与文化传播单位的关系。”[1]红色基因是对我党红色文化的传播与继承,红色基因是红色文化的烙印,它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血脉的“内蕴”与“灵魂”,它是共产党生存的“根”和“魂”。
首先,从文化角度来看,吴娜认为构成我党红色基因的内容包含先进的无产阶级思想理论,伟大的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优良的传统作风与高尚道德品质等。红色基因内涵丰富,其中蕴藏多层次文化,可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更为重要的是红色基因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规定性,它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本质,更是中国人民生命长河中重要的精神要素。[2]
其次,红色基因有着自我特色,它是一种无形的资源,更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资源宝库与文化源泉,它是国家发展的历史印证,更是中国人民在漫长岁月中的精神积累。
最后,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岳凤兰认为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借助历史得以展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呈现出“战斗取胜”,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红色基因是“奋进有为”,改革开放时期展现的是“创新探索”。[3]
当代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元化的思想互相碰撞与传播,其中网络文化对90后、00后影响颇深,尤其是“互联网原住民”的00后。一些学生受网络文化影响对历史文化理解认知不清,对我党的红色文化(资源)缺乏系统性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红色基因”传承的断层。习主席在两次视察兰州军区时特意强调:“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充分将党史与光荣传统教育结合起来,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红色基因传承与高校思政教育在内核上保持高度统一性,才能保证大学生对我党革命理论有全面深刻理解与认知,把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的灵魂,从而使大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与革新自我思想。
教育的本质是传承文化,教育活动就是文化传承过程。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按一定计划有组织进行“立德树人”,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提高学生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思想政治素养。红色基因存在于各种革命遗址与革命精神、革命英雄事迹之中,如粤北地区是南昌起义第一道封锁线等,将这些先进的红色资源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培养高校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强的意志力,提升大学生是非对错的鉴别能力,坚定自我未来发展方向,最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高校思政教育形式单一,教学过程注重形式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融入红色资源,但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形式还较为刻板,如高校组织学生一起去参观红色景区或者观看红色电影,只是浅层次地了解相关知识,学生在被动中参与教学。粤北本地高校思政教育在传承红色基因文化中通常采用参观红色景区,诸如参观蔡廷锴故居、邓发故居、三罗民众抗日指挥部旧址,观看红色电影等,在组织中必定要耗费人力和物力,而且参观的时间有限,无法深层次解读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粤北地区红色资源也借助官网、公众号、官媒形式进行宣传,但都是停留在浅层次的宣传。同时高校科研组织对粤北地区红色文化资源没有进行多方位研究,宣传形式单一,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缺乏吸引力。[4]
2.缺少一支红色基因传承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当前粤北本地高校思政教育尚未建立一支红色基因传承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高校在师资队伍组建上没有特意去选拔传承红色基因的专业性人才。如传承红色基因主要靠思政课教师,校团委教师或是学院党政领导。高校思政教师主要任务是教学与学科研究,同时高校的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机制相对滞后,教师无法在高校红色基因传承教学中投入更多的时间进一步深入开展相关教学活动。
3.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氛围营造不够
在高校营造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氛围也十分重要,主要从思政课堂与校园文化活动两个方向出发。如云浮市的高校思政课堂上仅采用浅层次教学方法讲述红色文化故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氛围营造不够,没有充分利用本地红色资源,学生往往被动接受本地红色资源教育,自身无法真情实感去感受英烈故事。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也是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阵地。我国校园文化活动大多以娱乐化与休闲化的内容为主,没有很好地把红色基因传承纳入校园活动中。有些高校会在传统节日或是党建纪念日,以开展一些宣讲会或是在校园内挂上几条宣传海报之类的形式开展宣传,所开展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也缺乏典型性和创新性。大部分高校更注重红色资源外在硬件设施建设,从立德树人角度对大学生加强红色资源所蕴含的精神因素软性渗透教育不够深入。有些大学生更加热衷于充满娱乐性的校园活动,或是街舞比赛、或是社团表演,对于红色基因传承类型的校园文化活动兴趣不大。
1.红色基因传承主体缺乏主动性
大学生是高校红色基因传承的主体,但大学生没有从自我思想层面上主动认知红色基因传承对自我核心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性。他们没有经历过惨烈的革命时期与建国初期创业的困难时期,他们通常是被动接受学校的教育,往往是等待学校和教师布置任务。除此之外,一些高校把关注点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就业率的高低上,对大学生进行红色基因传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激发和引导不够深入。
2.外部环境不良思想侵入,榜样力量削弱
长期以来高校致力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如果把革命英雄事迹与当代榜样人物事迹相结合,更能促进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但随着时代发展,榜样人物事迹的选择与教学方式和高校学生教育实际不相符合。同时,随着网络时代发展变化,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如一些网络不良媒体对一些英雄形象进行恶意的曲解,给红色基因传承与大学生的思想认同造成一定的冲击。在新媒体宣传方面,当前高校也只是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渠道传播红色资源,但网站存在红色资源承载量小、表达内容具有严重滞后性,网站更新频率低等问题,这种方式远远不能满足高校思政教育与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的需要。
3.高校红色基因传承机制尚不完善
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缺少相应传承教育机制的融入,相关的教学策略与具体科研教学计划也没有纳入高校思政课程教学范围之内。红色基因传承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它是高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制定明确的规范制度,建构合理的教育机制,巧妙地运用云浮地区红色资源,紧跟当下学生所处的现实环境,展开合理教学策略,从而有助于加强红色基因传承管理。高校红色基因传承机制尚不完善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管理现状方面,高校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对红色基因认知尚未达成共识,无法在具体传承过程中形成合力,没有保障红色基因在传承过程中对高校思政教育发挥应有的效果。第二,云浮市本地红色资源管理部门没能与高校开展良好的沟通,从而没能进一步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工作效果,两者之间没能就红色基因的传承形成合力,在红色基因的宣传和教育方面的活动流于形式,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从而无法真正起到传承红色基因的作用,无法达到共同致力于红色基因传承体系建构和完善的目的。
2019年8月国务院与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提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与针对性”。传播知识与开展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是高校思政课堂。传统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大多以形势政策、哲学社会科学以及思政理论课程为主,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从而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纵观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枯燥无味,为了更好地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高校应充分利用本地的红色资源,如云浮烈士陵园、罗定长岗坡渡槽、邓发故居、蔡廷锴故居等红色文化遗迹开展教学,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红色人物背后的生动感人的故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互动留言、签名纪念等形式引导学生抒发自身对革命先辈的感情。教师在传承红色基因时需要尊重历史原貌,客观评价和认识历史人物,不过度拔高和神圣化英雄事迹。在进行红色基因传承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借助云浮革命精神内涵和红色基因情感让学生感同身受。
在课程讲解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探究式、典型性教学法,让学生对红色资源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轻松活泼的教学形式,先放上一段云浮地区革命历史纪录片作为理论知识的铺垫,这样让学生能够获得更为直观的感受。接下来教师讲述英雄人物故事,如云浮地区英雄人物蔡廷锴,他是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中逐渐成长起来的著名抗日英雄与爱国将领,要着重展现他从崇拜“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追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过程。教师通过讲述英烈故事引导大学生向榜样看齐,向英雄人物学习,让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之中。[5]
高校要树立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意识,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在课堂上紧扣学生关注的问题,教师要学会全面掌握课堂,引发学生讨论,教师在课堂上需拉近学生与红色基因传承课程之间的距离,让红色基因不断浸润他们的灵魂,引发他们情感的共鸣。
高校教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形成与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这就要求高校宣传红色资源时,建立一支高素质红色基因传承队伍。这支教学队伍要承担好教书育人与言传身教的历史使命,在课堂中将红色人文元素巧妙融入其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红色基因传承。这支教学队伍除了拥有扎实的思政专业素养,还需要储存丰富的红色基因传承相应的知识与理论。高校思政教师作为红色基因传承者,除了需要丰富自身在近代以来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以及人民革命建设年代的文化成果方面的知识储备,还要充分挖掘本地红色资源、红色历史、红色文艺作品,从而对学生进行有力宣传和教育。[6]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红色文化知识的主要来源,必须重视网络在红色基因传承中的宣传作用,从而有效打造有特色的红色网络文化校园环境,建设红色网络平台,有效地扩大红色文化传播覆盖面。首先,将云浮本地红色文化网站与校园网络进行有效连接,从而共同搭建立体化本地红色基因传承网络平台,进一步完善云浮本地的红色基因传承。当前是新媒体时代,充分运用微信公众号、微博,还可以配上简洁精炼的文字和小视频,适应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向学生定时推送红色基因传承文章、短视频,从而增强大学生对云浮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兴趣。其次,高校要在校园网上将粤北地区历史场馆、烈士陵园、革命老区、战争遗址、革命活动遗址、英雄人物故居等运用最新AI或者AR技术立体化呈现出来,通过巧妙的专题式组合方式,将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有效地组合在一起,吸引学生注意力。[7]
高校在红色基因传承上必须激发学生内在主动性,遵循思政教育规律,发挥高校思政教师主导作用,通过对传承目标、传承原则、传承途径精心进行设计,最终彰显大学生在红色基因传承中的主动性。教师们带动大学生积极学习红色文化历史,了解本地红色基因形成和发展过程,从而让大学生自行领悟红色文化精神。学生主动去感悟红色文化精神,改变了传统单一传输式与灌输式教育模式,将转变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地位,最终提升大学生对红色基因传承的主体性作用。
在新时期,高校必须大力推进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确保红色基因教育措施能够得到有力落实。高校要加强红色基因传承教育队伍的建设,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提升高校思政队伍工作效率,筑牢红色资源育人思想根基和行动基础,将红色基因传承作为思政育人工作的一部分。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要夯实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修为,将传承红色基因落实到高校育人工作的方方面面,从而铸就红色基因传承育人工作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