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 蕊,孙学虎
(1. 山西师范大学 现代文理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2. 山西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3. 山西师范大学 戏剧与影视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在中国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形势下,文化、 艺术和旅游等多种文化产业相互融合,形成新兴的产业模式,实景演出便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实景演出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演出剧目多从当地文化中取材,演出地点基于旅游景点,因此,很多实景演出已经成为当地特色的旅游项目之一。另外,实景剧演出环境常在实景实地中进行,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情景交融。灯光、 舞美和音效的综合运用,加之高科技舞台辅助手段,为演出带来强烈的视听震撼。
“实景演出”指在真实场景中,以旅游者为主要观众群体,以旅游目的地中代表性的自然或人文景观为演出舞台,以演出地传统文化及民俗为主要创作元素并融合现代表演艺术的原创视觉艺术形式。
中国实景剧演出可以追溯到2002年,梅帅元和张艺谋导演联合开创了山水实景演出的形式,制作了中国第一部山水实景剧《印象·刘三姐》,此剧在2003年国庆期间于广西阳朔试演,2004年3月20日正式公演,拉开了实景演出序幕。实景演出将文化创意和设计应用相结合,利用产业融合开创了旅游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多年来市场的快速发展和观众审美需求的日益增长,使得实景剧对作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实景剧舞台内容所蕴含的意蕴、 形态都已成为观众选择观看的考量。
经过多年的发展,旅游实景演出风起云涌,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2010年7月,文化部、 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旅游演出类〉申报评选工作的通知》,共评选出35台旅游演出项目进入《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旅游演出类》第一批名录。这35个旅游演艺项目,涵盖了中国16个省、 3个直辖市、 3个自治区,旅游演艺项目数量之多,地域之广,充分表明了当时旅游实景剧的发展态势。
随着旅游实景演出数量上的增多,相应的问题也不断涌现,如演出模式化和内容同质化等问题,造成部分实景剧创新不足、 特色不鲜明。因此,一些经不起市场考验的演出项目相继落马,这就意味着旅游演艺市场经过数年的发展后,已进入理性的发展态势。
《又见平遥》是王潮歌导演团队“又见”系列戏剧作品中的首部作品,于2013年2月正式在山西平遥古城公演,其系列作品还有《又见五台山》《又见敦煌》等,“又见”系列每一出剧目都有与之匹配的剧场建筑,且剧目创作对演出形式、 观众和演员的关系提出了诸多特殊的设定,其观演建筑空间的设计与剧目演出的需求呈现出很强的关联性。
实景演出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创新。从《印象·刘三姐》到现今各样式的实景演出,依托于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的舞台形态不断推陈出新。在诸多类型的实景演出中,以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相辅的演出为多数。《又见平遥》在人造的仿古建筑中展演,观演剧场设计灵感来源于古城内的建筑样式。剧场是展示平遥传统文化魅力的场馆,表达出传统建筑的精神内涵。《又见平遥》虽然拥有专属的观演建筑,但它却与传统的剧场戏剧演出有着很大的不同。其剧场内的观演空间在设计上较传统的剧场有着很大的突破与创新。
空间是戏剧构成的重要元素之一。戏剧可以在任何一个空间中发生,如茶楼、 剧场、 展览厅、 森林、 街道甚至是校园。任何一个可以允许演员和观众共存的空间都可以成为戏剧表演的场所。事实上,过去两百多年的文化习惯,使戏剧的演出常常发生在特别为演出而建造的剧场之中。
通常依据舞台与观众席的关系可将剧场的形式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类型。然而,从观众与演员的关系来看,无论是开放式还是封闭式的剧场类型,“演”的舞台和“观”的观众席仍是彼此分离的,在这种观演分离的空间组织模式之中,观众的行为常表现为纯粹的观看,而表演者则表现为单纯的表演。即使一些剧目演出中,会让演员走下舞台,到观众席进行互动,但有限的接触也只能作为戏剧体验中的点缀,不能更大地影响到观众与演员之间的“观演关系”。
关于戏剧“观”“演”关系的论述,著名戏剧理论家佛朗西斯科·萨塞认为:“戏剧是借助约定俗成的东西给观众造成了真实的幻觉。戏剧可以将所有有助于表演的东西(比如舞台,灯光,布景和服装)去掉,唯独不能去掉观众。”[1]329英国著名戏剧、 电影导演和戏剧理论家彼得·布鲁克认为:“我们可以选取一个空间,称它为空荡的舞台,一个人在别人的注视下走过这个空间,就足以构成一幕戏了。”[2]3关于观演关系的定义,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卢昂教授在他的著作《东西方戏剧的比较融合》中有更为明确的说法:“所谓戏剧的观演关系主要是指由演出场地(环境)的结构形式所决定的演出者和观赏者之间的特殊的审美关系。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演出场地(剧场)的结构形式; 二是演出者与观赏者(观众)审美关系的性质。”[3]225
在实景剧创作中因实地实景的剧场空间设计以及演出者与观众间审美距离的拉近,使其较传统戏剧而言,在“观”“演”关系上有较大的突破,全新的“观”“演”关系,成为实景演出的亮点,也为戏剧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方向。
近年来,一些戏剧工作者非常注重用创新的思维设计戏剧观演场所,相继打造出了多种更现代、 经济、 且有文化性的观演环境。如依托于自然环境打造的山水实景剧“印象”系列; 再如拥有专属观演建筑的实景剧“又见”系列等。从戏剧创作角度来看,“又见”系列体现了当代先锋戏剧实践的一些具体特征:舞台的概念外延被扩大,戏剧表演与音乐、 舞蹈、 影视等结合得更紧密,装置艺术、 行为艺术也与戏剧演出相融合,模糊了各艺术领域之间的界限; 空间在戏剧中的“角色”分量加重,演员与观众在空间中的位置、 行为方式、 知觉体验发生相应的变化,空间的设计对演出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且拥有为特定剧目设计的专属剧场建筑。《又见平遥》在观演空间设计上大胆创新,将传统剧院中“演”的舞台和“观”的观众席模式打破。
美国著名戏剧理论家、 导演理查德·谢克纳(1)理查德·谢克纳(Richard Schechner,1934-),美国纽约大学戏剧系教授,环境戏剧理论提出者,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戏剧导演兼理论家之一,被誉为是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布莱希特、 梅兰芳之后,第四位20 世纪享誉世界的表演学理论研究大师。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环境戏剧理论对观演空间给予了强烈的关注,在其影响下的空间设计也呈现出更为明显的特征。在环境戏剧的出发点上,谢克纳将其描述为“对舞台和观众厅的废止,把所有的障碍清除,代之以一体化的空间,如此,剧场才能成为为动作与交流而创造的环境,而不是阻隔观众与演员的屏障”[4]131。该理论既是对剧目创作和演员表演的指导,也是对空间选择和使用的“宣言”。环境戏剧是打破传统演出模式的戏剧,摆脱了传统剧场空间的束缚,这一理论体系的建立对后来众多戏剧流派和演出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所讨论的专属化观演空间虽不明确称为“环境戏剧”,却是谢克纳对于观演空间主张在当今戏剧创作和剧场建筑中的体现。
剧场为观众与演员提供了适于观演的场所,对于剧场建筑来说,用于承载演员的“演”空间和承载观众的“观”空间对于戏剧“观”与“演”的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李道增先生在其《西方剧场·剧场史》(上册)的前言中写到:“历史上任何一次剧场空间的变革,都是出于戏剧家、 导演对戏剧‘观演关系’上的变革……如何处理剧场中观众与演员之间的‘观演关系’,始终是戏剧家、 导演与建筑师至为关心的课题。”[5]前言1-2
《又见平遥》虽不能直接冠以环境戏剧的称号,但其打破了传统戏剧舞台的样式,将环境戏剧的创作理念进一步升级,并运用现代化的舞美、 灯光,结合影视的表现手法,取替了传统的舞台及观众席,让观众穿梭于观演建筑的各个空间之中,演员走下舞台,走到群众之中; 观众站起来,来到演员之中,让“观”与“演”有效地互动。
剧场的空间效果与时间性的剧情效果关系紧密,这在戏剧的起源时期就被论及了。单一的观众观看空间没有交流,是单向的。在古希腊的戏剧中,戏剧的观演空间被局限在舞台—演员—观众的物理空间中,在剧场里观众与演员的互动很难发生,这种互动只能在观众的想象空间里发生,这便是古典戏剧给人的审美体验,彼得·布鲁克称之为僵化的戏剧。多维观演空间又称为复合立体的观演空间,在大多数情况下,复合立体的空间呈现出丰富的审美和观演维度。当今戏剧实践中,时间、 空间相互交织是一个趋势,有诸如剧情元素间的并置、 时间性和空间性的并置、 现实和想象的并置。
《又见平遥》的剧场分为A区引导区、 B区商业文化展示区、 C区生活场景展示区、 D区综合文化演艺区,观众在整个戏剧观赏的过程中穿梭于各个展区繁复和奇特的空间之中,在复合立体的仿古街道建筑中游走观赏戏剧的同时,也让自身成为了戏剧的一部分。《又见平遥》改变了传统戏剧中观众和演员隔离的空间关系,拉近了观众和演员之间的物理距离,改变了观众审美的心理距离。在演员引导下“走看”的方式,也使戏剧自然地完成场景转换过程。各个独立的观演空间中,在不影响表演的前提下,观众可以自由选择观看位置,这种观演方式打破了对观众“坐看”的限制,给观众享有更多参与到戏剧中的自由。观众无论在戏剧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还是在演出过程中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观”形式上的创新使观众拥有更强烈的体验感。
在镜框式舞台演出中,观众席和舞台的空间划分明确,观众的位置不可移动。而在实景剧《又见平遥》中,无论是演员或是观众,其位置根据剧情需要而移动,没有明确的界限分割,观众席可能在任何一个角落。多样化空间分布打破传统的舞台格局,观众与演员间的交流也更为积极。
《又见平遥》表演空间的设计,不是单纯地交代戏剧事件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表演空间最大限度地引发和促进表演者、 参与者的戏剧体验,彰显了空间元素在整个表演空间中的作用和意义,同时,也加强了表演空间的特定戏剧气氛,为参与者获得积极的戏剧体验而创造条件。《又见平遥》随机流动式的表演空间设计,使该剧随时处在变化着的、 相互联系的空间系统中,即在表演过程中空间环境亦随之发生变化,“镖师死浴”中,木台上摆放着浴缸; “灵魂回家”场景中,装置特殊机关的表演墙; “选妻娶亲”一场戏中的选秀台等,多组表演空间的变化目的在于鼓励观众的参与,它没有固定的边线,各个空间随戏剧行为的流向而随机流动。
一般来说,在传统的镜框式舞台演出中,观与演之间更多呈现出间接交流的特征,“观”“演”之间很少发生直接对话,演员通过对规定情境中的人物和事件的表演影响观众。[6]在这种情况下,观众与演员分别处在不同的时空中,即演员的规定情境和观众的独立席位。在《又见平遥》中,由于观演空间的打破,表演区与观众席已不存在明显的划分,观演双方由此产生一种新型的观演关系。
观众的“观”是与戏剧创作同样重要的接受活动,缺少观众的戏剧活动是不完整的。在实景剧《又见平遥》中,观众参与戏剧不仅仅是一种情感和想象的参与,更是身体上的参与,因此,探究观众“观”的形式意义重大。《又见平遥》允许观众“直接参与演出戏剧”,也允许观众在演出现场与演员进行某种直接的交流互动,目的是让其更多地参与到剧情中。观众和演员就在这样一种轻松愉快的互动氛围里共同进行着“观”与“演”,观众或许早已忘记了自己的“观众”身份。观众的交流感与参与感就这样生动自然地在不知不觉的故事行进中产生了。当代艺术越来越注重观众的“参与活动”,让观众在参与艺术活动的过程当中获得新的、 不同于端坐不动的“静观”式观剧所获得的欣赏、 体验效果和观察角度。[7]动与静,就成为实景剧戏剧活动当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调动“观、 演关系构成”的着眼点。
拥有专属观演建筑的实景剧较之传统剧场有其自身独特的审美要求。观演双方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的缩小和拉近,增强了观演关系的亲密感。在《又见平遥》演出中,观众一走进剧场,便能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贴近感。演员就在观众的身边,观众可以仔细观看演员的言行,随时感受眼前正在发生的人物和事件,额头渗出的汗亦或眼角滑落的泪。总之,每一次喜怒哀乐的变化都如电影中的人物特写一样尽收眼底。
格洛托夫斯基曾就“观”“演”间的亲密感这样说:“电影和电视不能从戏剧那里抢走的,只有一个元素:接近活生生的人……利用废除舞台,挪开一切障碍,来消灭演员和观众间的距离是必要的。让最激烈的场面和观众面对面地展开,以使观众离演员只有一臂之隔,能够感到演员的呼吸,闻到演员的汗味。”[8]31-32这种打破了镜框舞台下观演区域的两分格局,演员面对的不再是难以辨清的观众群像,而是可以分辨的面孔。对观众来说,演员的每一个舞台表演动作,甚至细微的表情变化也更为清晰化了。《又见平遥》在“镖师死浴”这场表演中,导演就充分利用了观演贴近的特点,让观众与演员之间的亲密感增强。剧中,即将出征的镖师们在一个房间中等待,在镖头的号令下,镖师们从房间走出来,观众自然为队伍让出一条路,让演员从中穿过登上木台。此时,“观”与“演”不再有明确界限,剧场内的“气氛”让观演双方同时感受到彼此的气息。观众通过近在眼前的物理空间导入感同身受的戏剧情境中,观演之间在心理上的亲密感便自然产生。观众就像事件的亲历者,与演员共同生活在同一环境中,同呼吸同命运,这也是“亲密感”所创造的理想观演境界。可移动的观看方式给观众以全新的戏剧体验,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意识。在戏剧展演的过程中,除了“面秀”一场戏,在“镖师死浴”“灵魂回家”“选妻娶亲”等几个戏剧段落中,观众都是穿梭于其中,“边逛边看”,观众可以自由选择驻足观看的点,这也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戏剧参与意识。
无论是镜框式舞台中的表演,还是实景剧中的表演都是演员在经过生活提炼后的艺术创造。因而,我们用“逼真”这两个字,而非“真实”[6]。无论观演距离的远近,演员都必须通过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寻找到合理的人物表现方式,把握合适的表演尺度。这是演员在表演艺术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和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实景剧《又见平遥》中,由于观演距离的拉近,观众可以轻而易举地看清演员的面部轮廓和表情变化,甚至一个小小的眼神都可以被观众清清楚楚地看到。相对于镜框式舞台上夸张的表演,《又见平遥》的表演要领是“收”,要注重内心情感的体验,回归自然和质朴的表演。
实景剧演出需要相对庞大的演员阵容,优秀稳定的表演团队关乎演出的成败。在《又见平遥》的角色选定上,因为近距离下逼真表演难度很高,因此,导演对演员的艺术表现力要求极高。该剧中,观众直接参与到演出之中,这就对演员的临场应变提出了要求,常常要进行即兴表演。比如,当观众在剧场内未能按引导路线进入指定观演区域时,演员会即兴引导观众; 观众游走在仿古的街市时,路边的小贩会向观众叫卖及搭话。诸如此类的台词都是演员的即兴发挥,他们的台词及表演会随着现场的情境及时调整,这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观众来到剧场看戏,毫不拘束,随性使然。另外,多样化的表演内容也为《又见平遥》的表演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除了基本的戏剧表演之外,剧中还涉及到歌舞表演以及结合辅助设备进行的特技表演等。如“灵魂回家”一段,在声光打造出的城墙上,演员们需要辅助设备在墙上行走、 出入,还原悲凉诡异的戏剧氛围。在声光舞美及辅助设备的配合下,演员们为观众打造出一场视听盛宴。
“观演结合要求观众完全融合在戏剧的创造过程中,观众和演员的界限开始模糊,戏剧的进行一直伴随着观众的加入,互动的过程推进演出的进行。观演结合可分为依剧本策划、 演出为主导的观演关系和完全以观众为主导的观演关系。”[9]
在观演结合的演出中,以演出为主导的观演关系主线依然依托于剧本,观众元素的加入,使得表演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是,由于有经过设计的剧本存在,演员仍然处于演出的主导地位,他们会将观众带入到剧本设计的情境之中,观众的参与无法改变剧本中故事的结果。《又见平遥》的表演中,各个表演区域内的戏剧活动同时进行,观众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的观演顺序,各线路剧情展开次序不同,但最终将各个区域内的故事汇总起来,故事脉络就清晰呈现了。不管观众选择哪一种观演顺序,最终,所有的观众都会聚集在表演大厅,统一观看“面秀”的表演。虽然由观众选择观演顺序的展演方式,让观众更为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剧情中,但是剧情的走向依然按照剧情设计进行。在《又见平遥》的戏剧表演中,观众不仅是一个观众,同时也是表演的参与者。这种新颖的戏剧模式,是戏剧“观演关系”发展中的一次飞跃。
如今的剧场观众已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让观众习惯参与,接受新颖的戏剧表演样式,是提升观众文艺素养的有效手段之一。实景剧虽然只有十几年的历史,但它以其“观”“演”关系上的突破,迅速成为戏剧界的亮点,这将为戏剧的商业化发展开辟蹊径。对艺术的探索是艰辛的过程,关于戏剧艺术中的“观”“演”关系的探究也应不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