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靖,冯金钟
(1. 山西医科大学 基础医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2. 山西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健康是生命个体永恒的目标追求。“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1]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 文件及领导人讲话中多次明确提出建设健康中国的重大命题。民之所期、 政之所为、 教之所指,培养大批思想政治素质过硬、 技术精湛的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是新时代医学院校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之所系。本文从探究健康中国精神内涵出发,结合医学教育的职责与使命,认真梳理当前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特征,并在科学阐释健康中国与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耦合性的基础上,对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问题进行了探究,以期不断增强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进而有效提升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能。
人类对“健康”的思考与实践可谓是源远流长。在我国,从全民对“健康”问题的日益重视到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 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基于对“健康”的关注和国家发展战略的思考,早在2008年,原卫生部就启动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形成了“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的重要理念; 2016年,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健康、 就没有全面小康”,并发出了“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时代号召;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进一步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政策化发展;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至此,建设健康中国全面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可以说,健康中国是新时期党中央立足国内发展实际、 借鉴国际社会先进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战略方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厘清健康中国的精神内涵,着重体现在对“健康”的认知重构与学理深究。通过梳理可以发现,其核心要义就是“人民至上” “健康优先”以及“全方位全周期”,本质是筑构政府、 社会和个人“三维一体”的“大健康”新理念。
一是“以健康为中心”彰显“人民至上”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民之所望、 政之所为,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是新时代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趋势,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为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从在华外国留学生到来华外国人员,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人的生命、 人的价值、 人的尊严得到悉心呵护”[3]。这是我们党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最好诠释。新时代背景下,消除疾患已不再是医学唯一主题,“健康”已然成为全民普遍共识,提高“健康保障感”、 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健康获得感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至上”理念在健康领域的生动彰显。
二是全方位、 全周期地系统拓展健康增进维度。“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是指覆盖每个人从生到死全生命周期,涵盖预防、 急病、 慢病、 康复、 养老等公平可及、 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4]在内涵与外延的双向拓展是健康中国之“健康”的鲜明特征,在内容广度上实现健康全覆盖,在时间长度上伴随全生命周期,是对“健康”理念认知上的一次深化和飞跃。在实践层面,从供给、 需求两端同步发力,统筹协调社会、 行业和个人三维主体,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 跨部门紧密协作的新范式,成为多层次、 多元化的健康中国共治格局的必然要求。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就是要进一步完善健康制度体系、 扩大健康产业规模、 提升健康服务能力,从而有效调控和改善影响人民健康的相关因素,从更大范围、 更高维度保障人民的健康权利,实现人人拥有健康的和谐状态。
三是突破认识定式形成“大健康”的全新理念。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知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过多关注“身体无恙”逐步过渡到了对身体、 精神、 心理、 社会、 环境、 道德等全方位的重视和需求,不仅是“治病”,更是“治未病”。与此同时,“健康”业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命态度,致力于消除亚健康、 提高身体素质、 减少痛苦,引导社会大众从透支健康、 对抗疾病的窠臼中蜕变成为主动呵护健康、 积极预防疾病的健康新模式。可以说,对健康本源的再探究是对医学理念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和质的升华。
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针对特定对象——医学生,融入医学教育、 嵌入医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又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和个性化特征。具体表现为:要在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总目标下,结合医学专业教育、 突出医德教育,着力培养政治立场坚定、 思想素质过硬、 心理健康,且具有人文精神、 医德高尚的新时代医疗卫生健康专业人才。
“医生是人民健康的守护者。”[5]培养人民好医生是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职责和使命,也是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逻辑起点。相较于其他专业教育而言,医学教育体现出学制长、 课程多等特点。长达5年的专业学习及临床实习,多达40余门的医学基础和专业课程,以及各种应接不暇的考试,使医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若不能及时疏导,医学生很容易产生各种身心健康问题,乃至产生职业倦怠和怀疑。因此,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从医学教育目标出发,结合专业教育实际和学生思想动态开展行之有效的育人活动。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承担起帮助学生调节压力之责,走进学生、 融入学生,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在学习、 生活以及情感方面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更要承担起教育引导医学生夯实职业信仰、 强化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之责。
从中外医学史上看,医学是沿着技术进步与医学伦理发展双轨道前行的[6],医学教育是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融合的教育。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要增加医学人才培养的数量,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把人文素质、 职业道德的培养与专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到同等重要位置。因此,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顺应医学教育大环境、 社会大众新期待,从医学教育目标和特点出发,开展更有针对性、 更高效能的教育活动,为健康中国建设培养大批品德高尚、 专业知识扎实的新时代卓越医学人才。
“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7]333“医”是治病救人、 济世苍生之举,亦是沟通心灵世界、 传递大爱之行,医德是医学活动的魂魄。医学生思想治教育中“医德教育”,要以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育为核心,兼重人文精神之蓄,突出医疗健康职业的利他性和奉献精神。相较医学伦理学而言,这些更能形成医德认知的自省性,更有利于医学生医德信念之夯实和医德行为之养成。因此,“医德教育”作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在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在道德教育维度上以医德教育为主,突出对生命和价值的关切与尊重,这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理清健康中国与新时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是探究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更好地开展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当下新的历史方位,建设健康中国是国家战略目标,也是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环境,必须立足于这个基本点不能偏离; 另一方面,从价值追求角度讲,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具体而明确的,即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培养大批能够堪当大任的高素质的医疗卫生人才,这是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职责和使命。
健康中国建设需要大量和健康相关的专业人才,医学教育需要从聚焦恢复健康转向全方位全周期维持和促进健康,受教育者需要从部分学生向全体学生转变。将健康中国贯穿于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拓展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的时代之需,也是在新时代和新的历史条件下,找准坐标、 发现方向,提升医学生的道德使命感、 增强医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获得感的应然之举。立足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因事而化、 因时而进、 因势而新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要将健康中国所蕴含的理念、 价值、 精神等内化为医学生的思想观念、 外化为实践行动。
健康中国战略既是一种治国理政思想,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其本质上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并以一种动态发展的方式而存在,它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动态发展性。作为可被影响的人的思想、 精神、 观念等主观意识形态,它也属于价值理念领域,具有意识动态性。如果从这个层面来把握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的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视为在健康中国这一理念的动态引领下,认识和建构医学生的人文精神,保证其所应该具有的思想性、 政治性,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认真探索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能的提升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实施健康中国的关键着力点在于医学人才的培养。医者,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引导医学生培养和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筑牢医生职业是事业而不是生存手段的人生信念,深耕仁爱仁术之心,医学生才能真正地心忧病患、 解他人之苦。诚如在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广大医务人员白衣为甲、 逆行出征,舍生忘死挽救生命。54万名湖北省和武汉市医务人员同病毒短兵相接,率先打响了疫情防控遭遇战。346支国家医疗队、 4万多名医务人员毅然奔赴前线,很多人在万家团圆的除夕之夜踏上征程”[3]。在疫情肆虐的危急时刻,医务人员成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守护神。对于大多数将成为医务人员的医学生而言,培养好医德、 医术,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专业才能,才能在危难来临时,担当起保护好人民群众的重要责任。
环视当前医学教育现状,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亦存在重视不足、 功能不强、 成效不够等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相对滞后、 医学特色尚显不足、 医德教育不突出、 未能很好地满足医学生发展需求等。“及时回答学生成长中的问题,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并且只有开展学生喜欢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学生才愿意接受活动中的价值观。”[8]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效创新教育形式,不断拓宽教育载体,扎实开展教育活动,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9]。在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基础上,在各门课教学中将与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生个人成长需要的相关内容有效结合。首先是课程内容的植入。“基础”课中可以将道德建设作为医学生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养成的重点内容,将大学适应教育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将人生价值教育融入生死观教育等内容。“原理”课上鼓励学生用自然辩证法探讨医学的真善美; 在“纲要”课中适当融入中国近现代医学发展史和医学教育史的相关史学内容; 在“概论”课中,将文化建设融入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中医文化传承的讲述中,将社会建设融入和谐医患关系讲解,将经济发展融入医学科技发展成就和健康产业发展,探讨“健康经济”。其次,在教育教学的辅助资料中,也要有意识地关注和采集与医学、 医学教育及医学生有关的内容,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 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0]医学天生具有人文性,这就决定了医学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兼容性,医学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做人的工作,也就是说,“以人为本”是医者、 思想政治教育者共同的原则和理念。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教学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全国所有高校、 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为开展好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提供前进方向和价值遵循。具体到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一方面,要贴近医学专业教育教学和医学生学习实际,本着普遍联系的原则,从医学专业学习着手,寻找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工作的切入点,避免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习平行状态,拉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教育对象的心理距离; 另一方面,要自觉挖掘医学专业知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丰富医学专业教育的思想内涵。
“建设健康中国,既要靠医疗卫生服务的‘小处方’,更要靠社会整体联动的‘大处方’,推动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努力全方位、 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11]现代医学的发展要在大健康、 大卫生观的指导下树立大医学观念,使现代医学发展能够真正实现全过程、 全方位和全生命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因此,对医学生大健康观的培育,一方面,要以先进的大健康价值理论进行引导,使医学生能够自觉地融入国家的大健康事业中; 另一方面,从事医学工作,要将患者的生理状况、 心理状况、 社会关系状况等诸多因素纳入患者整个治疗体系之中,完整地关照人的健康。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健康观可以成为健康中国的重要理念,也可以成为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
实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既是个人学习和职业生涯中的成长体验,也是参与健康中国建设的社会实践。在全民健康素养提高过程中,医学及相关专业学生需要先于普通民众掌握扎实的健康知识、 拥有较高的健康素养[12],去引导和改善人群健康,同时,在专业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开展健康教育、 健康管理和健康促进的服务性实践。
一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社会调查和志愿服务活动。首先,活动主题要突出、 目标要明确。如通过调研地方病、 医疗改革落实情况、 医患关系等,使学生感知医学的社会性,自觉思考医疗制度建设、 医患关系正常化等问题; 通过开展爱心义诊、 康复治疗服务、 健康宣教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夯实医学生的医德品格和人文素养。其次,推进社会实践活动的制度化建设,制定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规划,创建社会实践品牌活动并持续开展,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还要加强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提供资金保障。概言之,就是要形成现实可行、 内容全面、 多方协同的社会实践体系,使社会实践活动落到实处,使学生受益,真正实现教育目的。
二是丰富校园文化,营造思想政治协同育人浓厚氛围。校园建设、 校史、 校训、 校风、 教风、 学风,要有思想政治教育倾向,蕴含思想道德因素。校园文化活动要为医学生积极健康成长服务,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培育医学生的责任精神与担当意识。在文艺表演、 专业竞赛、 创新创业、 体育竞赛等各类活动中,也应嵌入健康主题,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传递教育精神。
三是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心理咨询服务。学校应配备基本设施,规范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培养心理咨询师队伍,配备专人负责,鼓励学工、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充实咨询师队伍; 明确心理咨询机构的职责,负责医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咨询、 心理健康状况筛查和心理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等。
综上所述,新时代医学生的责任越发重大,“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 政治觉悟、 道德品质、 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 全面发展的人才”[13]377。医学院校需要进一步合理建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内容体系,拓展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 医学专业课、 社会实践、 校园文化、 心理咨询等,构建医学院校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网,努力增强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医德高尚、 技术精湛和拥有更高健康素养的卫生和健康从业人才,全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