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探析

2021-11-29 12:19:25任栋栋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革命红色精神

任栋栋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红色资源是指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在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孕育和形成的能够为当前乃至今后所开发、 利用和传承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文化成果的总称。有学者将其概括为“一体两翼”,一体指“革命精神与革命传统,它们是红色文化资源的主体和灵魂……两翼指的红色文化与资源”[1]。红色资源主要以物质实体形式、 精神文化形式、 制度形式、 文学艺术形式四种形式存在。“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塑造与养成的关键期。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着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 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将红色资源积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成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红色资源蕴涵着巨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高校要进一步开发和运用好红色资源,以实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资源的有机互动。

1 红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价值

作为开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能否顺利进行。“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2]500红色资源内涵丰富,类型多样,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特色育人环境。红色物质文化形式、 精神文化形式、 制度形式和文学艺术形式以其各自独特的优势与特征分别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 精神及大众传播环境。

1.1 红色物质形式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物质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高校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活动的所有物质因素的总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要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比如:活动的场所、 工具、 设备、 现场的布置等。红色物质形式类型多样,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实践的产物和革命精神的物化,革命战争遗址遗迹、 领袖故居、 红色纪念馆、 革命博物馆、 历史展览馆、 会议遗址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最优实践活动基地,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的最佳物质环境选择。这些红色物质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仅要充分利用,还要对其加以保护。红色物质资源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为维护人民利益不惜牺牲一切而不懈奋斗的光辉历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创新性转化,高效利用红色物质资源。思想政治教育课可以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和纪念实践活动来进行,使高校大学生融入到红色物质资源环境当中,对这些红色物质实体进行实地参观、 真实体验和仔细考察,深切感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 建设和改革历程中的奋斗史,让其以具体的物质形态感染人、 启发人,催人奋进,催人自律。所以,将红色物质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进一步增强物质环境的感染力,使高校物质环境得到优化。

1.2 红色精神文化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环境,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影响高校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活动的所有精神因素的总和。红色精神文化形式是红色物质文化资源的精神支撑,蕴涵着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精神境界、 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良的革命传统,如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井冈山精神、 延安精神、 红岩精神等革命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铁人”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 抗洪抢险精神等奋斗精神,在新时期形成的开放精神、 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楷模精神等。这些红色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民族独立的革命史、 奋斗史和英雄史,具有不可比拟的教化作用、 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素材。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营造红色精神环境氛围,充分利用革命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资源,让高校大学生在思想上和精神上受到洗礼,增强高校大学生抵御各种不良思想的精神免疫力,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环境得到优化。

1.3 红色文学艺术形式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传播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传播环境,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 广播、 电视、 电影、 录像、 网络等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活动,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信息的过程。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革命使大众传播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愈加深入。目前,大众传播在推进我国主体性建设、 完善思想舆论引导、 塑造人们的精神面貌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特别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一定干扰,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优化我国的大众传播环境。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信息的“发射源”“过滤网”,具有覆盖面广、 时效性强、 传递迅速等特点,其多种媒介所形成的“拟态环境”对我国特别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有着重要影响。通过各类大众传媒形式与红色物质文化资源中的文学艺术形式和制度文化形式结合,向高校大学生乃至广大群众生动形象地介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道德、 党的方针政策等内容,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高效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时代潮流,将红色资源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利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根据党的先进理论知识开展“阅读红色经典,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精神代代相传”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编排以革命先驱和革命精神为主题的舞台剧、 舞蹈和音乐,鼓励、 支持、 引导以革命文化为主线的网络作品、 以红色故事为题材的宣传报刊、 以红色文学为素材的红色网站等,根据新时代发展要求旗帜鲜明地弘扬主旋律,传播先进文化、 引领社会思潮,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播环境得到优化。

2 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价值

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蕴涵着丰富的政治价值,红色资源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从物质层面来看,红色资源可以看作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的教材”。红色资源是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的物质支撑和精神纽带。

2.1 红色资源对高校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引领价值

王沪宁强调指出:“理想之光、 信念之火激励着一代代有志青年听党召唤、 跟党奋斗。”[3]理想信念不仅仅是个体成长、 成才的前进动力和精神支撑,还是整个民族、 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支柱。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担任伟大使命的集中体现。“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4]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进入了大动荡、 大变革、 大发展的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更要彰显红色文化育人价值,辩证地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教育相结合,铸牢理想信念之基。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无数革命先辈和共产党人在为争取民族解放和新中国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包括抗战时期的革命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时代精神,这些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是红色文化的核心,它们是革命先辈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毋庸置疑,这些红色革命文化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相结合,是开展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优质资源,可以更好地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培养大学生意志品质,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这些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 历史文化、 国情党情等教育,把红色资源中蕴涵的理想信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得以体现,使大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历史的温度” “红色的热度” “文化的厚度”,从而坚定理想信念。

2.2 红色资源对高校大学生增强“四个意识”的激励价值

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社会思潮风云激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众多考验和挑战。因此,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增强“四个意识”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必须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办学方向和根本目的。高校大学生要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就要坚定理想信念,对马克思主义要做到真学、 真懂、 真信,要下功夫、 花时间去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从而增强自己的理论水平; 要毫不动摇地坚守自己的政治立场,善于从大局出发,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思想、 行动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政治方向始终发挥着先导与引领作用,严守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困难挑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期的关键,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南针”; 大局意识,顾名思义,就是要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在中国共产党的几次危机关头,下至普通红军战士,上至各级领导指挥,自觉服从大局,着眼于党和革命的根本利益,实现了战略大转移,广大红军和干部表现出的顾全大局、 紧密团结的这种大局意识,增强了红军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体现了红军与全党的高度统一。毛泽东曾说:“要知道,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5]看齐意识是一条铁的政治纪律,在革命战争中,我们党依靠纪律的保证,团结和领导人民战胜了敌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红色革命史的生成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的奋斗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载体,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让大学生重温这些伟大历史,感受革命情怀、 唤醒正能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发掘这些革命历史,充分释放红色精神为人民谋求幸福的崇高思想,使高校大学生在红色文化教育中受到思想的洗礼和心灵的震撼,让他们在继承红色基因中增强政治意识、 大局意识、 看齐意识和核心意识。

2.3 红色资源对高校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培育价值

“四个自信”源于科学的真理力量,源于对时代的正确把握,源于不懈的实践探索,源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多年灿烂的历史文化,流传至今的优秀文化至今让世人惊叹。不可否认,近代中国由于自身制度以及列强的侵略经历了阶段性的没落。在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挽救中国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人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外来思潮干扰我国意识形态,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鼓吹所谓的“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 建设、 改革持否定态度,进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否定马克思主义。有学者指出:“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实质上是‘虚中崇西’,鼓吹‘西方文化中心论’即‘西化论’”[6],这种错误思潮影响着少数高校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自信心,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时刻保持警惕,高度重视这一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在这次党面临危机的紧要关头,我们坚持独立自主,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这就是自信; 抗日战争长达14年之久,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武装斗争中形成了党关于战争的精辟策略和理论,始终是鼓舞中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的精神支柱,这就是自信; 中国共产党从“红船”出发,几经挫折、 艰苦奋斗,在不断斗争、 不断创造奇迹的过程形成的这些红色精神激励着每一代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民族复兴,这就是自信。红色资源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内涵,以无可争议的证据诉诸现实和客观历史规律,对这些外来思潮做出了强有力的回击与批判,抵御着这些西方思潮的侵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发挥出红色资源的内在价值,使高校大学生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走进马克思主义,切实感受那一时期激情燃烧的岁月,进一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停留在知识表面,要让大学生自觉地用真理武装头脑,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 观点、 方法观察问题、 分析问题,自觉坚定不移地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

3 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的相互作用

3.1 红色资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持续的精神给养。深入发掘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激活红色文化教育因素,就要有机融入红色物质文化资源,做到与世情、 国情、 党情与时俱进。

3.1.1 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地发展、 变化、 运动中,在世界进入大动荡、 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需要根据世情、 国情、 党情不断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7],曾多次在不同场合指出西部地区红色资源丰富,是延安革命精神诞生的发源地,要把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资源蕴含的科学理论、 高尚道德情操、 健康的审美情趣等,承载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要“将不同的红色文化资源科学地‘嫁接’到不同的章节”[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打破内容单调的模式,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就要发掘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发挥好红色物质文化的育人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的四种存在形式,将红色物质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相结合,红色精神基因与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相结合,制度文化形式与党的基本理论、 基本路线、 基本纲领和道德观相结合,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入,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丰富、 更全面,更具感染性、 生活性、 时代性。

3.1.2 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随着时代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也随之丰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主要包括活动、 管理、 文化以及大众传播载体等,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过程中承载和传导信息的媒介。红色资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 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奋斗精神、 爱国情怀、 历史经验、 价值观念、 崇高理想和道德追求等精神凝练,基于此,红色资源是丰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色载体。

红色资源类型多样、 内容丰富。红色物质形式像革命战争遗址遗迹、 红色纪念馆、 革命博物馆、 领袖故居、 会议遗址等物质实体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载体; 精神文化形式像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 雷锋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等可以丰富精神文化载体; 制度形式像在革命、 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所实行的纲领、 路线、 方针、 政策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载体,它以制度的形式让受教育者明白,一定时期内成员可以做什么、 不可做什么; 文学艺术形式像红色歌曲、 戏剧、 舞蹈、 影视、 戏剧、 小说等文学艺术作品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媒载体。需要注意的是,红色资源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过程中会出现交叉,在一定时间、 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效融入红色资源,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3.1.3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内在要求。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多数以传统说教灌输为主,实践锻炼法、 榜样示范法运用相对较少,不能产生综合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 度、 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 产生共鸣。”[9]155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科学方法和客观规律深入开发红色优质资源的时代价值,根据教学实际改变育人环境,将红色文化育人课堂由室内转移到室外,由重理论说教灌输向实践体验创造性转变,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红色资源中生动的革命故事、 生动的史料、 激扬的革命文字使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更具针对性和说服力,选择合适的实践锻炼方式,实事求是地选择和运用榜样的示范作用,让大学生对红色历史有更加真切的感受,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说服力。在有针对性地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过程中,要采用与情景式教育、 触发式教育和专题式教育结合的方式,高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能有效增强学生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鼓舞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更具生活性、 现实性和渗透性。

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作用

我们一直强调要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革命传统文化,曾多次切身深入革命老区调研,用脚步丈量信仰高地,足迹遍布湘鄂西、 滇黔桂、 陕甘宁等革命老区,对继承与弘扬革命传统文化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和新论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推动革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红色基因传承作为高校工作的重要部分。

3.2.1 更好赓续红色革命传统

将红色资源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让受教育者接受正确的思想意识、 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过程,还让红色资源重新被受教育者所认知,提升了红色资源的价值和知名度。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教学实际和现实条件,因地制宜地将当地红色物质资源与思想政治实践课教学有机融合,有针对性地把红色精神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机结合,对大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教育,使大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活动是个体道德形成、 发展的根源与动力……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础。”[10]258。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加强对革命文化史教育,深化中国共产党党史、 新中国史、 改革开放史、 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与研究,使高校大学生对红色革命传统有深刻的文化认同,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成为传播红色革命传统的忠实的践行者、 传承者和弘扬者,推动红色革命传统赓续,优良传统得到弘扬。

3.2.2 促进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血脉

信念如磐,一脉相承。高校将红色资源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使两者之间建立起必然联系,通过对红色资源批判性选择、 吸收,使收藏在红色博物馆里的一件件革命文物、 遍布在大地上的一处处红色遗产、 刻印在书籍里的一串串激扬文字、 流传在人民心中的一个个红色事迹变得更加生动鲜活、 更具时代价值,使高校大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红色基因的强大力量,为其提供精神滋养和精神食粮,从而推动“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红色,是党旗的颜色、 是中国的颜色,是每一个希望祖国日益强大、 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青年的人生底色。回眸峥嵘岁月,从早期党组织的创立到如今世界最大的政党,从打响南昌起义的第一枪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再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优秀传统不能丢,红色基因不能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大学生文化选择的引导,进行知识灌输和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他们的血液、 滋润他们的心扉,让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蓬勃绵延,代代相传。

3.2.3 推动红色精神激发时代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面临着许多新问题、 新挑战、 新矛盾。高校大学生作为党的后备军和社会主义接班人,要有一种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迎接这些新挑战,解决这些新矛盾。“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高校大学生必须时刻牢记初心和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红色资源相结合,也是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的过程,从而让红色基因永葆活力,激发出红色精神的时代力量。红色文化教育可以使高校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民族精神的形成过程、 深刻认知和把握我国民族精神的内容,所以要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让红色精神激发时代力量。作为以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文化选择功能对红色资源进行批判性吸收,通过文化创造功能对红色资源进行整合、 创新,把红色资源中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赋予红色精神时代内涵,使大学生“从中汲取养分、 丰富思想,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树立爱国主义信仰,做到心里始终装着国家和民族”[11]。通过把革命传统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高校大学生对红色革命传统精神的认同感,使他们深入理解红色精神中蕴含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场上抛头颅、 洒热血的顽强奋斗精神,建设道路上涉险滩、 闯难关的自强不息精神,改革道路上勇于改革、 善于创新的强大革命精神。通过创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堂的新形式,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感知红色精神在新时代所赋予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时代内涵。经过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和熏陶,防止和克服高校大学生精神懈怠的危险,使他们不断从革命先辈的身上攫取精神力量,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 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朝着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前进。

4 结 语

红色资源具有真实性、 真情性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这一显著特点,使之发挥出凝聚人心、 鼓舞斗志、 坚定信仰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不同的文化、 不同价值观念、 不同的社会思潮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碰撞。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高校必须要统一思想、 凝聚力量,将红色资源融入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中,同时用党的先进理论和思想有效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定受教育者的政治信仰、 理想信念; 通过革命传统教育培育民族精神,铸牢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道德防线,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而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革命红色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拿出精神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 02:58:52
追忆红色浪漫
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 19:42:51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4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