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四重向度

2021-11-29 09:23徐木兴陈芳芳
长春大学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大众化思政时代

徐木兴,陈芳芳

(浙江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杭州 31001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推进其大众化是一个重大时代课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高校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的重要阵地。高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就是要充分利用自身禀赋认真做好新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进”工作,使学生认知、理解、接受、认同和践行这一科学思想,并内化为政治信仰、价值准则和行为指南,使之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之把自己的理想、人生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并最终使之成为争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高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的重大意义

(一)肩负好重大职责的客观需要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理应肩负起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的重大职责,理应成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的重要阵地。尤为重要的是,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时代新人的使命和重任。“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1],作为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是新思想大众化的重要客体,对其进行系统的新思想教育,使其认知、理解、接受、认同和践行新思想,不仅关乎其健康成长成才、关乎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成效,也关乎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而且,在大学生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成功经验对在其他群体中推进新思想大众化无疑具有巨大的镜鉴和辐射作用。实际上,大学生对新思想的认同,不仅决定着其在校期间对新思想的认同程度,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毕业后除了将成为未来各领域推进新思想大众化重要主体外,必定会以自身对新思想的认同和践行的模范行为影响和辐射其他群体对新思想的认同和践行。因此,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是新时代高校必须肩负好的义不容辞的重大职责。

(二)培养好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培养好时代新人,是高校义不容辞的使命任务。作为当代青年中的优秀群体,新时代大学生既是各种社会思潮易感人群又是各种社会思潮极力争夺的对象,他们能否拥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均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面对新时代,大学生应在感悟新时代、融入新时代、贡献新时代中放飞青春梦想、书写人生华章。全球化时代,思想文化在交流与互鉴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激荡与交锋,必定会给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树立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同时,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存在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和理想信念,如有些大学生精致实用主义价值取向,必然会导致他们过于关注于个人得失而缺乏应有的家国情怀。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情况,扎实推进新思想大众化是高校必须肩负好的时代职责,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禀赋和切实把握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心理特质和成长规律,全方位做好推进新思想大众化各项工作,发挥新思想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引领作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提高学生理论素养、激发学生精神力量、强化学生行动自觉,努力把学生培养成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实施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在逻辑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好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2]这不仅明确了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历史地位,也明确了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历史使命。推进新思想大众化是高校实施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在逻辑和应然选择。高校推进新思想大众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在诉求和重要内容。大学生能否正确认知、理解、接受、认同新思想并有效将新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直接决定着高校推进新思想大众化工作的最终效果。因此,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高校更应充分利用好自身在理论、人才和资源等方面独有禀赋大力推进新思想大众化,扎实做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各项工作,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和期待,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争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高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的实践路径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1.丰富教学内容

首先,要解决好“化”什么问题。即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科学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应然性、实然性及其基本内涵。解决好“化”什么问题,是高校推进新思想大众化工作的基本要求,唯有不断用新思想夯实和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才能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又增强学生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3]1。其次,要解决好怎么“化”问题。即思政课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前提下,立足学生特质、贴近学生实际,遵循“八个统一”原则,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并精准运用讲授方式方法,致力把新思想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努力使新思想成为通俗易懂的大众话语和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指南。总之,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丰富和优化工作,将新思想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润物无声的方式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将新思想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锤炼良好品行、培养高尚情操,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和期待,使推进新大众化真正成为实现高校立德树人任务使命的重要路径[4]。

2.创新教学方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创新,应根据教育部和中宣部相关规定,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立足教学实际,大力推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互动与协同,密切关注学生共性,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科学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努力使思政课教学成为能与学生有效实现“共情”“共鸣”“共进”的、有宽度、有厚度的教学。唯有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和践行新思想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最终确保推进新思想大众化取得良好效果。思政课教学方式创新还应紧扣新思想教育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专题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各种教学方式[5],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和现代信息化手段,积极搭建论辩、探究、专题研讨等教学平台,多方鼓励学生善于自主学习、敢于质疑、勇于阐释观点,并积极营造生动、和谐和愉悦的良好教学氛围,为推进新思想大众化创设良好教学环境。思政课教学还应遵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规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教学结合社会实践,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结合,有针对性地带领学生在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中认知、理解、接受、认同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而有效推进新思想大众化[6]。

3.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2]。提升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是发挥思政课在推进新思想大众化中主渠道作用的基石。提升思政课教师推进新思想大众化教育教学实力应切实关注如下事项:首先,要全力提升思政课教师政治素质和业务素养,思政课教师应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知识储备和理论体系,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及时掌握学生动态,讲清、讲深、讲透新思想,竭力使思政课课堂充满活力和魅力,用真理感召人、用真情感染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当好学生的引路人[3]5;思政课教师必须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原典经典,形成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的自觉,以读经典、学原著、悟原理来大力提升推进新思想大众化的能力和水平。其次,要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思政课教师需充分认识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对推进新思想大众化的重要作用,切实提升自身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以高水平科学研究强化新思想大众化教育教学的学术性、学理性和科学性,进而夯实高校推进新思想大众化的科研支撑。最后,要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和实践教育教学能力,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深邃而广博且极富思想性、理论性、现实性、实践性和发展性,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要精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还应具备多学科知识储备,如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并能将多学科知识储备和多学科思维有机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之中,以理论阐释现实、以现实论证理论,切实推进新思想大众化进程。

(二)不断创新传播模式和实现方式

新媒体时代,随着新媒体技术广泛运用和迅猛发展,借助平台不断创新新思想传播和实现方式是高校推进新思想大众化的时代要求和重要举措。不仅能有效规避“灌输式”教育模式的缺陷和不足,还能有效拓展学生学习视域与学习方式,且能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师生互动度,从而有效增强学生对新思想的接受度、认同感。要坚持两条腿走路,既要用好传统传媒手段,更要用足新兴传媒的便利,善用网络平台、网络技术、网言网语,不断增强高校推进新思想大众化工作的亲和力、吸引力和传播力,及时发布新思想信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宣传新思想。

(三)致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

1.配强高水平推进新思想大众化教育教学队伍

新思想大众化教育教学队伍,尤其是思政课教师队伍,是高校推进新思想大众化的中坚力量。为建设好高水平推进新思想大众化教育教学队伍,高校要根据《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切实做好如下事项:一是使推进新思想大众化教育教学队伍自觉成为新思想学习先行者,先行掌握、领会新思想的核心要义,自觉用新思想武装头脑,自觉当好学习和践行新思想的排头兵;二是使推进新思想大众化教育教学队伍自觉成为思想传播先觉者,以用好用足各类教学资源为基础,在按照教育教学大纲和任务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教学的同时,科学运用新媒体时代各种传播载体,不断创新传播模式、话语体系和实现方式,持续推动新思想的通俗化、具体化、生活化,自觉带头传播好新思想;三是使推进新思想大众化教育教学队伍自觉担当思想探索的先倡者,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教育教学规律,认真做好新思想大众化教育教学研究,切实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全面提高高校推进新思想思的大众化的质量和水平[7]。

2.构建高水平推进新思想大众化宣传队伍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宣传队伍,是高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人才队伍的不可分割组成部分。全力构建高水平推进新思想大众化宣传队伍,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要构建一支由管理者队伍、辅导员队伍、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课教师队伍、学生干部队伍等组成的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大众化宣传队伍。以高校党群和行政人员为主体的管理者队伍,是高校推进新思想大众化宣传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建设而言,应鼓励他们在繁忙工作之余多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具体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切实肩负起推进新思想大众化的重任,以便能更好地引导高校师生共同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8]。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推进新思想大众化宣传队伍的重要力量,就其建设而言,应切实提升他们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及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能力,使其有能力、有水平引导学生投身于新思想大众化实践,从而为高校推进新思想大众化做出积极贡献。

(四)全力构建保障体系

1.建立健全推进新思想大众化的协同机制

首先,要完善课堂载体协同机制。“思政课”是高校推进新思想大众化的“第一课堂”,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有益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各项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各类学生社团活动则是推进新思想大众化的“第二课堂”。高校应大力优化课堂载体协同机制,促进两个“课堂”融合与协同,在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导作用基础上,强化“第二课堂”实践养成作用,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充分发挥课堂载体协同机制在推进新思想大众化中的积极作用。其次,要优化课程载体协同机制。优化课程载体协同机制的核心在于根据不同课程特点和育人要求,打破“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孤岛效应,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互动协同,在继续巩固“思政课程”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深度挖掘专业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切实提升专业课程“隐性思政”功能的引领力,形成整体推进新思想大众化的协同效应。最后,要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协同机制是完善推进新思想大众化协同机制的重要内容,高校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等各部门作为推进新思想大众化协同主体,应在明确自身职责、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理顺关系、注重联动、整合资源、强调协同、形成合力,为高校推进新思想大众化工作创造良好条件、提供强大助力,共同推进新思想大众化活动。此外,完善各类推进平台与学生社团协同机制也是建立健全推进新思想大众化多元协同机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合理利用各类推进平台与学生社团的互动与协同,通过合作开展学习、研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样化的身体力行活动将新思想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切实提升高校推进新思想大众化的成效。

2.不断完善推进新思想大众化的评价机制

首先,评价指标体系要科学、规范、系统。科学、规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是对推进新思想大众化成效进行科学评价的前提和基础。评价指标确立应遵行导向性、科学性、可行性原则,从学习、信仰、传播、运用等维度制定包括考核、问责和监督等评价指标,以确保评价的公开、公平、公正,最终实现多频共振效果。其次,评价方式应多元。包括高校全体师生和各部门、各单位等多元评价主体的评价才是综合全面评价,综合全面的评价的实现,还需以丰富评价手段、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来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并调动利益相关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后,应推动评价机制与其他体制机制应有机衔接。众所周知,评价和激励是相辅相成的,推动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有效对接和协同,有助于形成推进新思想大众化倍增效应。

猜你喜欢
大众化思政时代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辽宁省冰雪运动大众化发展策略研究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延安戏曲改革研究:大众化视角下的回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