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军,汪慧中
(安徽财经大学 文学院,安徽 蚌埠 230030)
左宗棠(1812—1885),晚清重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洋务派领袖之一,曾被梁启超赞誉为“五百年以来的第一伟人”。他不仅善于“治国平天下”,在军事、政治、洋务和外交等方面成就了光耀千秋的功业,而且修身有术、治家有方,在教育子女后辈和传承儒家家风方面也成绩斐然。《左宗棠逸事汇编》记载:“公(左宗棠)立身不苟,家教甚严。入门,虽三尺之童,见客均彬彬有礼。妇女则黎明即起,各事其事,纺织缝纫外,不及外务。虽盛暑,男女无袒褐者。烟赌诸具,不使入门。虽两世官致通显,又值风俗竞尚繁华,谨守荆布之素,从未沾染习气。闻至今后人均能遵守遗训,无敢失坠焉。”[1]左宗棠去世后百余年来,其嫡系后裔在教育、医疗、文化、艺术等领域涌现出许多社会、文化精英,其治家之道及家训思想无疑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左宗棠的家训言论主要散见于《左文襄公家书》,其中蕴含了许多教育子女后辈如何立身做人、治家理财、为人处世和读书治学等颇有价值的灼见真知,其中尤以教导他们如何读书治学方面的言论和思想最为丰富,主要从读书的目的、读物的选择、读书的态度和读书的方法等几个方面对子女的读书学习进行指导、教谕和敦促。
在教育子女为什么读书(读书的目的)方面,左宗棠的观点与当时以科举仕进为唯一读书目标的流俗之见颇有不同。“由于他出身寒素和一贯奉行通经致用的原因,他在家庭教育及培养子弟方面,反复提倡保持‘耕读家风’,并一再阐述‘读书非为科名计’和读书讲求‘经世之学’的道理。”[2]
左宗棠早年考中举人之后曾三次参加会试,均以失败告终。遂绝意科举,立志潜心读书,终以其定国安邦之才、经世致用之学为朝廷所重用,以一举人身份终成封疆大吏,位极人臣。不走寻常路的人生经历,使得他对通过读书应举来获取功名之途不感兴趣,也反对自己的子女热衷于此道。“至科名一道,我生平不以为重,亦不以此望尔等。”[3]6807对于当时为功名、为科考而读书的世俗之论,左宗棠表示一定程度的理解,“读书非为科名计,然非科名不能自养,则其为科名而读书,亦人情也。”[3]6777但是,他认为不应以此作为读书的终极目的,“读书当为经世之学,科名特进身阶耳”[4],只能作为读书治学和经世济民的跳板或阶段性目标。“前因尔等不知好学,故尝以科名歆动尔,其实尔等能向学作好人,我岂望尔等科名哉!”[5]19左宗棠告诫子女,科第与修身立德、人生事业的成功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子孙贤达,不在科名有无早迟”[3]6894,“至科第一事无足重轻,名之立与不立,人之传与不传,并不在此。科第之学本无与于事业……”[3]6830。因此,要把科第功名看淡,不要为世俗之见所缚。在左宗棠看来,过于强调通过科考成功来光大门楣,追求功名利禄,就失去了读书的本义,违背了儒家倡导的“耕读家风”。“子孙能学吾之耕读为业,务本为怀,吾心慰矣。……或且以科名为门户计,为利禄计,则并耕读务本之素志而忘之,是谓不肖矣。”[3]6894正因为持此种观点,在长子左孝威会试落选时,左宗棠不仅没有感到惋惜,反而认为这对儿子来说是好事。“会试不中甚好。科名一事太侥幸,太顺遂,未有能善其后者……。”[5]103
既然读书不应以科第为鹄的,那么读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左宗棠在家书中说得明白:“所贵读书者,为能明白事理。学作圣贤,不在科名一路。”[3]6876读书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科考仕进,成就世俗之名,而是为了明理知道,以古代圣贤作为榜样,学习修身做人。这是左宗棠要求子女读书时首先必须持有的坚定志向。“读书作人,先要立志。想古来圣贤豪杰是我者般年纪时是何气象?是何学问?是何才干?”[3]6780立定读书志向之后,就不仅要通过书本了解、领会圣贤之道,更要在日常生活中坚定地体悟它、实践它、贯彻它,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既读圣贤书,必先求识字。……识得一字即行一字,方是善学。终日读书,而所行不逮一村农野夫,乃能言之鹦鹉耳。”[3]6777读书与做人,明理与躬行、修身,实为一体,须臾不可分离。“口里读着这一句,心里就想着这一句,又看自己能照这样做否。能如古人就是好人;不能就不好,就要改,方是会读书。”[3]6876在左宗棠看来,子女无论是否有功名在身,只要通过读书明理,以书中的圣贤之道来规范、提升自己,能因此而成为一个“品端学优之君子”、“明白秀才”或不坠门风的“好儿子”,即为家门之幸。显然,这种读书观受到了程朱理学的义理之学和儒家“耕读传家”传统家风的深刻影响,对于当时热衷科考、追求功名利禄的读书风气能够起到一定的纠偏除弊的作用。
除了服膺程朱理学的义理之学之外,左宗棠也十分重视儒家学说的经世致用价值,对那些醉心于考据、训诂和辞章的腐儒嗤之以鼻,对当时学不为利、学“与世疏”的“空著书”学风极为不满。他曾在早年的诗作《癸巳燕台杂感八首之一》中写道:“世事悠悠袖手看,谁将儒术策治安?……青衫不解谈时务,漫卷诗书一浩叹。”[5]456对这种学风施以讥讽,同时对儒家经世致用的实务之学大加推崇。同样,在家庭教育中,左宗棠也将这种思想灌输给自己的子女,教导他们要面向社会,多读经世有用之书,多关注民生世务,为日后建功立业打下基础。“至吾儒读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须融澈于心,然后施为有本。”[3]6817左宗棠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榜样来教导子女攻读经世致用之书。他回顾自己在经历了三次会试未中之后,愤而放弃科举和八股、词章之学,转而专攻时人认为毫无用处的“无用”之学——地理学、农学、兵学、海防边疆等经世致用的学问。当时的士子对他的这种读书选择不能理解,“士人但知有举业,见吾好此等书,莫不窃笑,以为无所用之”[6]。然而,正是这些“无用”之学成就了左宗棠后来的不世功勋。左宗棠在家书中常以此为荣耀:“且尔欲为有用之学,岂可不读书?欲轰轰烈烈作一个有用之人,岂必定由科第?汝父四十八九犹一举人,不数年位至督抚,亦何尝由进士出身耶?”[5]88-89
在读什么书的问题上,由于左宗棠终身服膺程朱理学的义理之学,特别注重儒家通过读书做人、修身立德的学问,所以他在为子女推荐读物时也大多集中在常规的儒家经典,尤其把程朱理学的经典著作作为子女的必读书。虽然常年戎马倥偬、军务繁忙,他仍然为各地学子推荐必读的儒家经典读物:“惟就《四书》、《五经》及传注旦夕潜心咀嚼,便一生受用不尽。诸生勉之。”[7]在诸多儒家经典中,左宗棠尤其推重朱熹的《小学》,认为这是后生子弟初学做人立身的最佳入门读物:“《小学》一书是圣贤教人作人的样子。尔读一句,须要晓得一句的解;晓得解,就要照样做。”[3]6776在为子女推荐必读的儒家经典的同时,左宗棠还从修身立德的标准出发,禁止子女接触、阅读有违儒学正统思想的书籍。“昔人有云:‘子弟不可令看《世说新语》,未得其隽永,先习其简傲。’此言可味,尔宜戒之……。或喜看小说传奇,如《会真记》、《红楼梦》等等,诲淫长惰,令人损德丧耻。”[3]6814显然,这一观点是有失偏颇的。
读书需要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这一点左宗棠在自己早年的艰苦读书生涯中深有体会。因此,在对子女的教导中,他也多次在这方面提出严格要求。
首先,读书要勤奋刻苦。左宗棠坚信,“古昔闻人学问、事业得力处,只是苦耳”[8]。他在家书中常以自己早年在艰苦环境中勤奋读书而终有所成的事迹来敦促、勉励自己的子女戒除纨绔浮游习气,专心读书、勤苦向学。他告诫儿子:“此时尚无外事分心,可勤苦学问,勿悠忽度日,最要最要。”[3]6780他强调“勤苦力学”为读书有成之根本:“其源头仍在‘勤苦力学’四字,勤苦则奢淫之念不禁自无,力学则游惰之念不禁自无,而学业人品乃可与寒素相等矣。”[3]6838读书做人真正有所成就者,必须经历艰苦、贫寒生活的磨炼。“世之所贵读书寒士者,以其用心苦、境遇苦,可望成材也。若读书不耐苦,则无所用心之人;境遇不耐苦,则无所成就之人。”[3]6814
其次,读书要专注有恒,要能够耐得住寂寞。左宗棠曾在家书中多次强调,读书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长期事业,因此要有“专”“恒”“静”的功夫。如他在给长子左孝威的信中说:“读书用功,最要专一,无间断。”[3]6793在告诫次子左孝宽教育自己的孙辈时也说:“诸孙读书,只要有恒无间,不必加以迫促。”[3]6894在给自己夫人的信中说:“读书不必急求进功,只要有恒无间,养得此心纯一专静,自然所学日进耳。”[3]6793左宗棠还给子女制定了一些功课和学习规则,以训练、保持这种“专”“静”的读书心态。“日间潜心读书、习字、作试帖,须自立工课,有恒无间,自有益处。意念宜沉静收敛,所有妄言妄动须日一检点。”[3]6831左同时,他还建议自己的子女要推迟入世,减少日常应酬,以保持一种能够让自己专心致志、纯粹沉静的读书心态。而一旦养成了这种“专”“静”的读书心态,反过来又能够定心、养性、正己,能够抵御外界诱惑和人事纷扰。“子弟脚跟不定,往往厌失所,外诱乘之矣。唯能真读书则趋向正、识力定,可无忧耳。盍慎诸!”[3]6778因此,在左宗棠看来,读书与修身养性实际为一体。良好的读书心态和习惯的培养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理想人格心性的培育过程。“读书要循序渐进,熟读深思,务在从容涵咏以博其义理之趣,不可只做苟且草率工夫,所以养心者在此,所以养身者在此。”[3]6787
最后,读书要惜时,珍惜青春大好时光。左宗棠认为,人生中最好的读书时光就在青少年时期,非常珍贵而短暂,只有乘时努力,才能有所成就。他在家信中勉励自己的侄子:“人生读书得力只有数年。十六以前知识未开,二十五六以后人事渐杂,此数年中放过,则无成矣。勉之!”[3]6778同时,他也勉励自己的儿子:“人生读书之日最是难得,尔等有成与否,就在此数年上见分晓。”[3]6817另外,他还时常敦促子女以古人自期,不要浪费宝贵的读书时光:“年已十六,所学能否如古人百一,试自考而自策之。古人云:‘少时不学老时悔。’此语可常玩味,勿虚掷韶光为要。”[3]6792拳拳教子惜时之心,溢于字里行间。
在读书的方法和途径方面,左宗棠将自己早年的读书生涯中总结出的心得、经验,通过家信授之以子女,其中有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值得我们重视。
首先,左宗棠认为读书是一种日积月累的慢功夫,不能急功近利,一味贪多求快。“读书不必急求进功,只要有恒无间,养得此心纯一专静,自然所学日进耳。”[3]6793只有做到熟读深思,才能学有所得。“读书要循序渐进,熟读深思,务在从容涵咏以博其义理之趣,不可只做苟且草率工夫。”[3]6787在左宗棠看来,熟读深思是读书向学的不二法门。“读书先须明理,非循序渐进,熟读深思不能有所开悟。”[3]6794他告诫长子左孝威,“尔从前读书只是一味草率,故穷年伏案而进境殊少”[3]6794,指出其草率、肤浅、贪多求快的读书习惯,正是许多读书人尤其是青年士子的通病,因此一定要坚决戒除。
其次,在如何做到“熟读深思”的具体方法上,左宗棠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总结出“三到”的读书法则:“读书要眼到,一笔一画莫看错;口到,一字莫含糊;心到,一字莫放过。”[3]6777在给儿子左孝威、左孝宽的家书中,左宗棠对这“三到”读书法作了详细的阐述:“尔读书不看清字画偏旁,不辨明句读,不记清首尾,是目不到也。喉、舌、唇、牙、齿五音并不清晰伶俐,蒙笼含糊,听不明白,或多几字,或少几字,只图混过就是,是口不到也。……务期了然于心,了然于口,始可放手。总要将此心运在字里行间,时复思绎,乃为心到。”[3]6779在“三到”之中,以“心到”最为重要。左宗棠曾多次强调这一点。“读书能令人心旷神怡,聪明强固,盖义理悦心之效也。若徒然诵读而无得于心,如和尚念经一般,不但毫无意趣,且久坐伤血,久读伤气,于身体有损。”[3]6786读书心不到,不仅无益,而且有损身体健康。同时,读书要做到“心到”,需要专注投入,用心体会,亦非易事。“先看通篇,次则分起,节节看下去,一字一句都要细心体会,方晓得他的好处,方学得他的好处,亦是不容易的。”[3]6816
左宗棠家训中的读书思想谨守传统儒家的“耕读家风”,继承、发扬了程朱理学关于读书、修身的优良传统。在读书的目的方面,他坚持“读书非为科名计”、读书追求明理知道、读书讲求经世致用的目标;在读物的选择上,他坚持以儒家经典尤其是程朱理学的经典著作作为教育子女的主要读物;在读书的态度问题上,他要求“勤苦力学”、专注有恒和惜时如金;在读书的方法问题上,他提倡“熟读深思”和“眼到、口到、心到”的读书方法。他的读书思想,不仅在教育左氏子孙读书治学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能够超越时代局限,对当前全民阅读事业的推进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