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欣艳 黄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糖尿病人群逐年上升,研究显示,至2018年,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病率已升至12.8%[1]。糖尿病是一种以持续高血糖为表现的代谢性疾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其演变经历郁热虚损,基本病机不离阴虚燥热[2]。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治未病”理论及中医药特色疗法在糖尿病不同阶段发挥重要作用。
1.1 注重养慎,未病先防 “消渴病”病因涉及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外感邪气、食饮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最终导致机体阴虚燥热。糖尿病家族史、肥胖或超重、运动量缺乏等属于高危因素[3]。《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倶,而尽终其天年……”。未病先防应注重摄生养慎,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避免过食膏粱厚味而致聚痰生湿;七情合宜、调摄精神,谨防情志过极而损耗阴液。劳逸有度,以摄神形;调养五脏,以和为先;坚持锻炼,增强体魄,防止外邪内侵伤正。从而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1.2 既病早治,防其传变 医家叶天士所云“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意指不同疾病有不同的发生发展规律及传变方式,内伤杂病的主要传变方式是循五行生克规律传变及经络传变。故要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就需正确推断疾病的传变规律,保护未病脏腑使其不受侵袭,以此切断疾病传变途径,使其向愈。“消渴”晚期常合并胸痹病、中风病、水肿病、雀盲病、耳聋病、疮毒病、痈疽病等。既病防变即需采取相应治疗方法,如可以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加用补肾活血通络之品[4],并辅以针刺、艾灸、熏蒸、足浴等中医特色疗法,尽早干预糖尿病本病,延缓或防止变病的发生。
1.3 瘥后调摄,防其复发 瘥后防复意指,一为原病再发,二为复患它病。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日久胰岛细胞功能损伤加重,加之不合理饮食,合并感染或应激,心理压力过重等均会引起血糖波动幅度增大[5]。而波动性高血糖会诱发氧化应激,进一步诱导炎症反应,加速胰岛细胞凋亡并引起机体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变[6]。应注重顺应自然,规律起居,饮食控制,五志畅遂,适当锻炼,增强体质,使邪气得除,正气得复。做到瘥后防复,避免血糖反复波动,甚或变生它病。
2.1 中医外治法 研究显示耳穴压豆法、穴位贴敷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等均能通过降低胰岛抵抗,改善血液循环及抑制炎症因子来调节糖脂代谢水平,从而发挥降低血糖和改善症状的作用[7-9]。范春玲等[10]研究发现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施以针刺联合耳穴贴豆法可降低其血糖及体脂率,且针耳组相较于针刺组对降低脂肪率的效果更明显。庞岩等[11]以常规疗法为基础,再加用中药贴敷穴位,将黄芪、丹参、葛根等诸药制成的粉末配合姜汁调匀,贴敷于神阙穴(主穴)及肾俞、阳陵泉、太溪(配穴)等处,发现对血糖控制及症状缓解有一定效果。何海燕[12]在西医常规疗法基础上,将灸法施于气海、关元、神阙、丰隆、三阴交等穴位,并联合饮食指导干预气虚痰浊型2型糖尿病人群,结果显示治疗组血糖、血脂指数比对照组明显改善,表明艾灸联合饮食引导可以改善血糖水平,调节脂代谢。周明倩等[13]临床观察薄氏腹针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选取双侧腹针:中脘、下脘、关元、气海、外陵、滑肉门、天枢、大横、气穴等。3周治疗过后发现治疗组降压、减重、降糖、改善胰岛素抵抗、降脂效果比对照组显著。陆雪松等[14]探讨脊柱推拿手法降低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指数及相关症状的疗效,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对治疗组行脊柱推拿治疗方案,分别是温通、点穴、理筋、松动、正骨、拍背六步推拿手法。治疗3个月后发现血糖指标与相关症候均得到改善。
2.2 中药内服法 糖尿病阶段不同,中医病机也有不同,临证施方灵活化裁,有的放矢。仝小林认为中满内热为“脾瘅”主要病机,治疗当以大剂量消导药消中满,重用苦寒以清内热,用药多以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化裁[15-16]。赵进喜认为,消渴病机为热伤气阴,日久可见瘀阻脉络,导致诸多并发症[17]。可酌情采用葛根芩连汤、柴胡汤、导赤散、泻白散、清胃散等。黄为钧认为,糖尿病多因内热耗损气阴,治以清热泻火为主。可用苦寒之药直折火势。临床习惯用黄连、人参这副对药治疗糖尿病[18]。尽管各代医家多有发挥,但归结而言,中满内热是“消渴”病早中期的重要病机,以开郁清热为基本治法,方药可酌情选用黄芩、黄连、葛根等。中后期热伤气阴,主以益气养阴,可选用生脉饮、增液汤等化裁[19],辅以天花粉、芦根、地骨皮等。
“治未病”理论是具有中医学优势与特色的早期预防理念,将为现代及未来医学防治糖尿病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灵活运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并综合耳穴压豆法、穴位贴敷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中药内服法等中医药特色疗法,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对降低糖尿病并发症与致残率,提高防治率具有重要意义。